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2|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想听《独唱团》节目滴伙计们冽边儿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0-2 22:19: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 22:22:23 | 只看该作者

      这个社会需要常识,需要启蒙,但其实我认为,互联网十年,该启蒙的人已经被启蒙了,有常识的人一直有常识,大家其实都知道美和丑,好和恶,只是我们有不可抗力的因素导致我们在台面上要扭曲和违背一下自己。要改变靠自己,现在不是旧年代,资讯毕竟对我们开放了七八成,我们也已经了解了这个世界七八成。而一本文艺杂志,除了能提供好的文艺以外,能量有限,如果你抱着想看战争片的心态误看了一部文艺片,无论这部文艺片多好,你都会失望。[引]
3#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 22:27:09 | 只看该作者
文化批评:韩寒《独唱团》诠释狗尾巴草的“常识”

李泓冰

2010年07月08日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韩寒不管做什么,在今天都注定会成为吵吵闹闹的新闻。媒体如今在提到他时,除了众所周知的青年作家、职业赛车手之外,还醒目地加了一个“青年意见领袖”,其实这才是他醒目的根本原因。

    7月7日,韩寒又一次醒目,因为他的原创文学杂志《独唱团》在为时已久的吵吵闹闹中上市了。现在不是改革开放之初“拨乱反正”的年代,那时的文学是向旧时代控诉的号角,一篇明显稚嫩的小说《伤痕》也能洛阳纸贵。当纯文学杂志大多奄奄一息时,《独唱团》甫一上市便热卖十万册。没别的,那是韩寒的杂志。尽管韩寒也许是作秀般地警告他的读者,不要对它期望太高。他洞悉了将它买回家的读者心态——醉翁之意,显然不在纯文学,可能是“抱着想看战争片的心态误看了一部文艺片,无论这部文艺片多好,你都会失望。”

    这部文艺片好不好其实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韩寒的市场号召力为什么屡试不爽?这是韩寒的幸福吗?这是大众的幸福吗?

    多年以前,绝大多数人都认为韩寒这小子玩世不恭。现在,韩寒终于在谈论新书时淋漓尽致地暴露出他的理想主义者的嘴脸:“无论现实如何,我们总是要怀有理想的。写作者最快乐的事情就是让作品不像现实那样到处遗憾,阅读者最快乐的事情就是用眼睛摸一摸自己的理想。”

    但是,韩寒也声称,他所做的一切,就是“回到常识”。

    这四个字在聪明人眼中简直弱智到轻如鸿毛,但在当今的中国,却常常重如泰山。“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彭老总的话是常识;“手莫伸,伸手必被捉”,陈老总的话是常识;“多行不义必自毙”是常识;“多劳多得”也是常识;“不随地吐痰,不乱闯红灯”更是幼儿也懂的常识……可是,这些常识在很多地方很多人心中,却“反常”得可笑:有时为民做主的官,才会回家卖红薯;多行不义,还活得滋润;逾越法条胡乱伸手的人,仍然游刃有余;在红灯下边穿马路边吐痰的人,并不遭人鄙视……

    于是,这个顽强地标榜要“回到常识”的韩寒就火了,虽然他并没有使用“反腐倡廉”、“营造和谐社会”等我们更熟悉的语式。回到开初的问题:这是韩寒和大众的幸福吗?

    未必。

    鲁迅先生唯愿自己那如同匕首与投枪般的杂文“速朽”,然而事如愿违。那么,韩寒也许不一定认为自己的走红有多么幸福,不管是对他,还是对他的读者。因为这可能意味着哪里的常识出了些岔子,需要理想主义者韩寒们开着赛车前往,试图用他们的奇谈怪论去扳扳道岔——不管是不是有用。

    然而,这幅奇异的景象却也算不得什么不幸。韩寒的乌鸦嘴很多时候确实聒噪得极其难听,不管是打着常识还是理想的旗号。可是,这聒噪还是幸存下来,并且居然时不时有数以十万计的听众。他们围绕着这声刺耳的聒噪吵吵闹闹,骂他的、捧他的都搅成了一锅粥,也没人无聊地冲过来想把这锅粥倒掉。

    或者,这乱哄哄的景象,就在诠释着相当庄严的“多元”二字。

    是的,哪怕韩寒如几位80后作家所怒斥的那样,是“丑陋的文化现象”,那也由它丑陋下去吧。毕竟,草原上肯定得有金莲花,也肯定得有狗尾巴草。

    何况,这狗尾巴草的“独唱”已经成“团”,漫山遍野到不容大家不细细倾听……


    [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文章不代表人民网文化频道观点,只代表署名作者的个人意见。]
4#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 22:28:28 | 只看该作者
《独唱团》:是独唱还是狂欢

独唱团》内页:罗永浩与《秋菊男的故事》
这不是韩寒一个人的独唱,而是一群人的狂欢。这些人有民谣歌手,有教师,有著名的翻译家,也有台湾主持人、香港导演、赛车手、专职记者,甚至不到六岁的小朋友王子乔也带着他的那首随手涂鸦写下的诗《风在算钱》加入了狂欢的行列。
咪蒙的《好疼的金圣叹》绝对赚够了读者的眼球。这篇文章被许多网友评为《独唱团》创刊号中最好看的一篇文章。
咪蒙擅长写历史题材的文章,现代人的思维讲述的历史故事,古与今、庄与谐、雅与俗交叉融会,有点无厘头,读起来却也津津有味。《好疼的金圣叹》由五个部分组成——广告×金圣叹、狱警×金圣叹、同学×金圣叹、施耐庵×金圣叹、归庄×金圣叹,分别从五种视角对金圣叹的形象进行了勾画。广告×金圣叹起到了统领全文的作用,给读者勾勒了一个金圣叹的速写图。
且看这广告词是怎么说的:“他是16世纪的精神先锋。他的历史使命是惊世骇俗。乱世中,他最达观。浊世里,他最清醒。他是清醒的酒鬼,玩世不恭的才子,恶毒的文学批评家,视规则如狗屎的学者,反礼教的孝子慈父。他属于中国历代文人中有趣、任性又精神分裂的稀有物种。”这短短几句话,使用的完全是现代广告语言,噱头十足,给大家呈现的是一个极其矛盾而又复杂的金圣叹,似乎高不可攀,遥不可及
可是接下来的第二部分——狱警×金圣叹,马上把金圣叹从高高的座椅上拉了下来,而且是通过一个ID为“《越狱》是部脑残剧”的南京狱警发布在天涯社区的帖子。这一部分作者利用了现在最为流行的论坛形式,通过三篇狱警的爆料帖,给读者呈现了另一个不一样的金圣叹:“金圣叹很难搞。一会儿摆出高深莫测的装B样,一会儿又很亢奋地跟我讨论一线城市房价。”这个清代狱警不但会上论坛发帖子,还很会经营,不但为了监狱形象工程的奖金忍耐自己想打人的冲动,而且还囤积了100本金圣叹书籍,搞到了他的亲笔签名,开了淘宝网店,在爆料帖子的最后还不忘打广告。
三个帖子的内容一个比一个劲爆,万千网友、各大媒体、狗仔队纷纷出动,翘首以待后续发展,接下来狱警又公布了金圣叹的遗书内容:“大儿子,你要看清楚,咸菜和黄豆一起吃,有核桃味道。这个独家发明一传,我就死而无憾!”具有悬疑小说家潜质的狱警很会吊观众胃口,两天之后又补上了金圣叹砍头细节。金圣叹为了让刽子手先砍自己的头,用耳朵里的银票贿赂刽子手,结果那耳朵里的两团纸一个写着“好”字,一个写着“疼”字。好疼的金圣叹!这一节融合了许多现代时尚流行元素,比如淘宝、天涯论坛、房价、签名售书、狗仔队、天朝电视台、花美男、同性恋等等,把现代人的生活移植到了金圣叹的时代,达到了一种强烈的喜剧效果。最重要的是整个文章在调侃的戏说之中透露出的浓厚的娱乐精神,这种特质恐怕正是《独唱团》创刊号极其重要的内涵之一。
接下来的三个部分依然是延续这种调侃戏说的风格,分别从金圣叹的同学的爆料帖、记者采访施耐庵、反金圣叹小组组长归庄的视角讲述着金圣叹的种种。值得一提的是,文章最后在杂志的左侧留白处还煞有介事地写下了参考文献共十一种,仍然是娱乐精神的延续。
其次,《人人都是谬误家》、《耐克来兮》、《绿皮火车》等呼声也很高。就来说说《人人都是谬误家》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争议是比较大的,褒贬不一,有的认为它充满了想像的空间,有的不喜欢的读者则认为它文理根本不通,完全不知道作者要说什么。这篇文章不长,由十九个人的小故事组成,故事性不强,淡淡的讲述,有一点意识流的味道,也有一点后现代的感觉,想像力很丰富,具体意义比较模糊。比如说第四个人的故事:“人们都不知道,仙人掌是很喜欢鼓掌的植物。仙人掌又害羞又喜欢鼓掌,所以喜欢跑到荒无人烟的沙漠里悄悄地鼓掌。一到漫天风沙的时候,他们就互相鼓掌,一直鼓到自己烂了为止。”这就像是一个儿童的呓语,又像是一个无聊的人讲的冷笑话。它是可以多角度解读的。
《独唱团》唱的是什么歌?不是独唱,而是狂欢,是大合唱。这里面糅杂了多种声音,不完全一致,却也颇能自得其乐。
《独唱团》特有的幽默
王 祎
人称“老罗”的罗永浩就是以言辞幽默直率出名的,这个毋庸赘言,《秋菊男的故事》这篇小说也延续了他一贯的风格。客观来讲,这篇小说很易读懂,若从受众上划分,当属通俗文学一类,并没有晦涩的象征、意识流等文学手法的运用。更多的就是普通地讲故事,而且仔细看来更像是一种流水账式的人物活动记录,但是读下来又能让读者有种强烈的认同感,这和作者所选择的视角与叙事方式是分不开的。与很多作者选择超越社会之上“时代旁观者”的视角不同,老罗的这篇文章是以“亲历者”的第一人称视角讲述的。文章一开篇起,他就强调“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之后便不紧不慢地进行讲述,就像是朋友对你抱怨牢骚一样,可以让你微笑着听他讲完。
从题目自称“秋菊男”起,老罗就开始了对自己的调侃,有时愤怒却又无奈、想报复又没胆量、时常冲动但关键时刻又有些懦弱,作者为自己塑造的这个形象让读者倍感亲切;从结构和语言上看,老罗的这篇文章颇有些漫画的感觉,从外语学校到法院、报社、民事诉讼立案庭、郊区网球场乃至最后表哥的车里,场景一环扣一环地变化着,对于几个出场人物的描述,虽都是简单几句,但很形象,像是把脸由正方形拉成长方形的韩国校长、教委里抽烟喝的中年马脸男,都让人忍俊不禁;“在回家的路上,在表哥的车里,在推推搡搡的打闹和七嘴八舌吹牛的声音中,我感到巨大的委屈像童年时常常感受到的那样,铺天盖地地压了下来。”文章结尾的这句话自成一段,让整篇文章的气氛霎时改变。读者也同他一样,一旦从前面的闹剧中抽离出来,便能感受到原本隐藏在文字后面的委屈与无奈,反过来再看,原本的调侃也暧昧地表达出了许多其他情绪。
咪蒙的《好疼的金圣叹》,乍看之下有点“高考体”,就是高考作文中经常出现的那种调侃古人的文章。但仔细读下来,还是要比想像中高明许多。首先,作者确实搜集了资料,做了准备,费了一番心思去了解史实,正因为如此才能将众多史料融会贯通进行调侃,它将金圣叹评《西厢》、改《水浒》、骂乡试甚至哭庙案的事,都与现实社会巧妙联系起来,金圣叹这一史书中的怪才在作者笔下又被赋予了许多现代人的特性,让许多不熟悉金圣叹的人读起来也有几分亲切感。更重要的是,作者显然对于时代关键词有着极强的敏感性,狱警、超男、爆吧、微博、高考作文……文章里明着暗着涉及的时代关键词不下几十个。在语言上,作者采用的也是博客文体,语言短、节奏快、高潮迭起,这给整篇文章增加了不少时尚元素。不过,在结构安排上,作者采用的仍是片段的叠加,片段之间彼此独立没什么联系,这样的结构有点类似人物通讯,但作为小说,多少有点拼凑的感觉。

文章来源: 深圳特区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 22:30:38 | 只看该作者
6#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 22:36:16 | 只看该作者
“公民韩寒”借《独唱团》发声

    韩寒的杂志《独唱团》终于掀开了面纱。这些天,人们兴致勃勃地谈论着这本杂志的出版,《独唱团》在卓越亚马逊预售上线不到10小时,就已经登上销售总榜的榜首。据业内人士透露,像《独唱团》这样预售就火爆异常的,只有《哈利·波特》和《小团圆》。
   《独唱团》的问世可谓一波三折。去年年初,就有消息称韩寒将主编一本给青年知识分子看的书,但此后便没了下文。就在大家都以为杂志要搁浅时,韩寒一边通过博客求助网友帮忙想名字,一边在淘宝网上开起了“韩寒的书店”,出售自己签名的书,声称“不为赚钱,只为平怨”。而后,韩寒在其博客上贴出“征稿信”和“征人信”,承诺其主编的杂志稿费最高千字2000元,是行内标准的10至40倍,又引发了一场不小的争论,但争论过后,出杂志的事又杳无声息。韩寒出本杂志为什么这么难?是内容太过“生猛”,还是别有隐情?大家都想知道答案。
    如今《独唱团》问世,也算是给这桩“悬案”画上了句号。
    一些人之所以对《独唱团》感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对韩寒个人的关注。桀骜不驯的个性,犀利睿智的言辞,对公共事件的关注和敏锐洞察力,都让韩寒赢得无数“粉丝”。今年早些时候,韩寒以高票当选2010《时代周刊》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再次证明了其影响力。
    人们看到的,是一个“跨界”的韩寒,一个“混搭”的韩寒,一个活力四射、自信独立的年轻人。但这个年轻人的吸引力之所以尤胜众人,更在于韩寒的言行之中所展现出的公民气质,有媒体直接以“公民韩寒”为题,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探讨。
    “公民韩寒”主编的杂志会是什么样?里边会传递哪些不同于其他杂志的观念和价值?这些问题都是人们所关心的。甚至于,人们希望这本杂志能像“公民韩寒”一样出彩,希望韩寒组建的“独唱团”能唱出打破沉寂、令人心动的声音。
    在国外,一份杂志的问世往往会成为文化事件。而《独唱团》问世的意义,也超出了杂志出版本身。无论如何,韩寒用足够的聪明、足够的勇气,做了一件有足够影响力的事情,更为重要的是,它确立了一种独立发声、超越平庸的姿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4 03:06 , Processed in 0.13780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