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于永正:让教学“增值”(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29 18:20: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于永正:让教学“增值”(图)

作者: 发布时间:2009-10-12 来源: 本网综合

        【人物简介】
        于永正
        1941年生,山东莱阳人,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教育部“名师工程”首推名师,原江苏省徐州市鼓楼区教研室主任。1962年参加工作,1985年,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同年被徐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95年,他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95年,他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于永正勇于革新,敢为人先,以语文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为小学素质教育工作带来了一缕清新的风。他把如何启迪学生的智慧、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天赋作为主要研究课题,形成了“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情趣、重习惯”的教学特色。在小学作文教学上,他实践了“言语交际表达训练”,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中国教育电视台、山西教育电视制作中心、吉林教育电视台将有关教学实况拍成电视片向全国发行,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
        于永正老师多次应邀赴外省、市讲学,他的课和报告受到专家、老师们的赞誉。1992年12月14日—16日,国家教育部在南京专门召开了“于永正语文教学研讨会”,推广于老师的“五重”教学法。
        曾出版《教海漫记》、《于永正文集》等专著,并在全国、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在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方面均有建树。经常应邀到全国各地讲课、讲学,受到师生热烈欢迎。
        【人物主张】
        让我们的教学“增值”
        于永正
        这是一节一年级的社会课。课题是“你从哪里来”。课文告诉小朋友,人是母亲生的,母亲从怀孕到生小孩子很不容易,我们要关照孕妇,孝敬母亲。为了上好这一课,这位执教老师还特地请来了一位孕妇,回答小朋友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所有问题的答案都表达了这样一个意思:母亲怀孕要付出很多很多。但是,这位孕妇从走进教室到离开教室之前竟没有人请她坐下讲。
        一位教低年级数学的老师刚把“萝卜”、“白菜”(用纸做的教具)贴到黑板上,“啪嗒”一声,一只“萝卜”掉在地上。一位小男孩连忙跑到黑板下拾起来,双手递给了老师。没想到,这位老师白了他一眼,说:“上课不要随便下位!”
        走进我们的课堂,这样的现象我们会经常碰到。这是我们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知识本位”——教学中,我们关注的是知识,注意的是书本,是教案。“知识本位”也叫“目中无人”。但是,就知识这个层面上,我们的教学就没有问题了吗?有,而且也不少。
        徐州市教研室曾给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出了两道数学题,一道是查阅资料或上网,看看勾股定理是怎么被证明出来的;一道是到商店调查一种商品,了解它的出厂价、销售价等等(用这些调查来的数据证明一个什么定理(什么定理,我记不清了)。一位读初二的学生告诉我$为了做这两道题,他又上网,又跑商店,好容易做出来了,但是没得满分。虽然没得满分,可是经过了这一个自己探究的过程,能力增长了不少,收获很大。另一个在另一所中学读书的学生的回答使我吃惊:他说,这两道题他们全班每个人都得了满分——20分,因为这两题是老师给做出来的。老师说:同学们,这两题共20分呢,我保证你们一分不失。”
        这种问题也普遍存在。知识是很重要的,但是怎么让学生获取?是在老师组织、引导下,学生们自主、合作、探究呢,还是灌输?是老师把“鱼”捉到送给学生,还是提供一个“渔场”引导学生自己捕鱼呢?
        如果我们跳出“知识本位”这个误区,还会发现更多的问题。
        请看2002年12月30日出版的《小学教学改革与实验》刊登的《老师,您真的伤害了学生》一文中举的四个案例(这四个案例都出自小学生之手)。
        案例一:
        那次上《卢沟桥的狮子》一课,老师让同学们按顺序读课文。当轮到我时,我很激动。可老师却没有叫我,而是让全班同学齐读。我顿时感到无地自容,我知道,不就是因为我上次朗读时卡壳了么?你看不起我,不让我读,我还不想读呢。从那以后,我对朗读非常反感,有一种抵触情绪,连语文课也不愿意上了。
        案例二:
       一次自习课上,老师随堂辅导,我先举手问问题,隔我一排的另一位学生后举手。老师的眼光滑过我,却背转过身朝后举手的那位同学走去。我感到非常失望,也很自卑,原来老师的眼里没有我。后来上课即使我有了问题,总是不敢问,慢慢地也就不愿问了。
        案例三:
        一次上《五彩池》一课时,老师让我们用喜欢的方式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我主动站起来读。当读完“明明是清水…...有的像起伏的丘陵……有的像成簇的珊瑚”之后,老师让其他同学对我的朗读进行评价。许多同学都说我的声音响亮,但把一些字读错了。这时,老师表扬了他们(“你们听得真仔细!”)接着,老师又让其他同学读自己喜爱的句子。看着老师表扬他们,对我不闻不问,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刚才那股高兴劲没有了。
        案例四:
        在上《加了一句话》一课时,老师问“中午,老妇人在街头乞讨什么也没得到,晚上过往行人纷纷给她铜币,这么大的变化说明了什么?”我看到全班举手发言的同学不多,于是主动站起来回答老师的问题。我想我的回答肯定会得到老师的表扬。这时,老师微微地看了我一眼,说“还有哪位同学比他说得更好些?”我一听,顿时泄气了,这不是明摆着不承认我的回答吗。
        类似的情况在我们的教学中是不是也随处可见?可以说,比比皆是。显而易见,这些问题已经涉及到老师的教育观、学生观、思想方法及人格等方面了。
        我在和北师大卢咏莉教授讨论上述问题时说“我们应当让我们的教学”增值“她很赞同我这个说法。
        如果教一年级社会课的那位老师,请孕妇坐下回答学生的提问,讲完了,小心翼翼地扶送她走出教室:如果那位教低年级数学的老师真诚地向拾“萝卜”的小朋友道一声“谢谢”;如果那位教初中二年级的数学老师放手让学生去做那两道题,不放心的话,和学生一起去做;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多关注“人”,多给学生一份信任、一份鼓励、一次机会、多一点同情和关爱,那么,我们的学生所得到的就不仅仅是知识、能力,而且有良好的情感体验,会对学习产生兴趣,并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这样的教学就叫“增值”。这样教,我相信,我们的学生一定也会很棒的。如若不然,我们的教育确实令人担忧。
        下面具体地说说我所说的“增值”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应该增什么“值”。
        1.增加人文性。最近我读了中科院院士杨叔子的一篇文章,题目叫《同根生,融则利》,真是受益不浅!他说:“科学是‘立世之基’,人文是‘为人之本’。”“科学是求真,人文是求善。”“物不格,知不致,背客观现实而为,违自然规律而,逆历史潮流而动,即反科学,则必败必亡。意不诚,心不正,身不修,人而不人,似人非人,即反人文,则必祸必灾。一个社会,一个人,科学与人文是不可分割的,不可缺一的。科学与人文,两者相融则利,相离则弊。”
        他说得何等好啊!反思我们的教学,虽然在知识这个层面上,我们存在的问题也不少,但更缺的是人文性,我们缺乏对学生的尊重,缺乏教学民主,缺乏对人性的关注,我们忽略了比知识)能力更重要的东西,即人的情感、态度的价值观,而这些方面不是靠说教所能奏效的,是靠感化,是在学生和教师相处中(即教学中、活动中),靠老师言行的感化。理性说教的作用极其有限,有时很可能等于零——当老师在学生心目中什么地位也没有的时候,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无论是学习上的,还是生活上的),老师要伸出援助的手,让学生在感受老师的关爱中学会关爱别人;当学生受到挫折时,老师要予以鼓励,在老师的鼓励下变得坚强;当学生在取得进步时,老师要及时激励,让学生在激励中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当学生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对待别人,老师要以自己的人格,自己的言行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去做……古人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正”指的就是人文性,就是一个“善”字。为什么说当老师不易?因为既做到“学高”又做“身正”要付出巨大努力,要不断地修炼。
        2.增加对弱者的呵护。素质教育的要义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由“精英主义”教育到“大众主义”教育是教育的一大进步。如何对待班级中弱势群体,是摆在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他们也是人,有着独立的人格,同样地应当受到尊重,而且老师应当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使他们能在自己的原有基础上,在各方面得到发展,把他们培养成合格的公民,对自己对别人对社会负责的公民。要正确地对待他们中的所谓顽劣行为,既要理解,又不姑息迁就。对他们要特别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要使他们懂得什么叫负责,既要善待自己,又不要忘记别人,要为别人着想。这一部分学生,一般学习上都有一定困难,所以还要在学习上予以个别指导,对他们要有极大的耐心,不能要求过高,也不能企图一蹴而就。
        3.增加探究性的学习。让学生在探究性的学习中获得知识、能力和方法,引起学习兴趣。这里说两点。第一,要改变学习方式,变灌输式为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彻底改善满堂灌、满堂问的局面,把时间留给学生。第二,要努力使我们的探究性学习设计具有综合性。
        我们曾经为三年级的学生出过这样一道作文题:《说说我的姓和名》。最初的要求是:你姓什么,叫什么,这个名字是谁起的,有什么用意。后来又增加了这样的内容:你的姓氏在《百家姓》里能找到吗?如找到,请把原文引出来;你的姓氏是怎么来的?从古到今,在你的姓氏中出过哪些杰出人物?请通过咨询或查阅《百家姓》、《百家姓考》等有关书籍,根据以上问题写篇文章。写好之后,先读给爸爸、爷爷听。
        我们还给六年级的同学出过这样一道数学题:请计算一下你爸、妈用来喝茶的杯子的容积,再了解一下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天要喝多少水;然后计算一下,爸、妈用他们的杯子一天应喝几杯水,并把计算结果告诉爸、妈。估算一下,你见过周围的人用来喝水的杯子的容积,告诉他(她)用这个杯子一天要喝多少水。
       这些题都属于探究性的,而且具有综合性。它不仅着眼于知识、能力、过程,而且具有人文性。
        要想使我们的教学(增值),关键在于老师。作为新时代的老师,作为一个与时俱进的老师,要有新的理念,要有扎实的科学文化根底,要有较好的个人修养,有高度的责任感,还要善于思考,会出主意。总之,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总结。
        摘编自《教师博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8 03:00 , Processed in 0.11585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