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远见》是优秀习作吗?——兼谈作文的思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20 08:59: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size=-1]
《远见》是优秀习作吗?——兼谈作文的思路

朱龙云
     《远见》一文发表后,被多家语文报刊当作优秀习作予以转载。但这篇作文,可以说,是一篇典型的思路不清的病文。而思路不清,又几乎是不少学生作文的通病。因此,将《远见》加以评析,可能对学生作文有所启迪。
  (一)不登山岳,无法窥得远处繁华盛开的美景,不出井底,便看不见井外的海阔天空;没有远见,短视近利的人,无异于画地自限,自绝于日月之间,却还沾沾自喜
  这是第一段,只有一句话。分号前的“登山”,“出井”,讲的是“远见”的方法;“无法”,“看不见”,从反面讲“远见”的好处;分号后讲的是没有远见的人的可悲。但“登山”,“出井”的“远见”是指眼界开阔,见识丰富,“没有远见的人”的“远见”则是说不要急功近利,要从长远着想,要深谋远虑。前后“远见”的含义不一致。另外,登山看远处美景不是“窥得”(窥:从“小孔或缝隙里察看”);“自绝于日月之间”,语句生涩,语意过重;“却还沾沾自喜”,可删,因为此处是说无远见的危害,无需去论人的品行。
  (二)①牛顿曾说过:“如果我看得比别人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②的确,要跳得越高,必须蹲得越低,想打出更有力的拳,出拳时便须往内缩得越紧。③有远见的仁人志士,累积了常人所无的毅力,表现出的是宽大的胸襟,自然对于功成名就产生了无形的动力。
  第①句是引述。众所周知,牛顿的话的本意是说他自己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继承了前人的成果才有新的突破、新的发现。牛顿说的“看得比别人远”与第一段中“登山”“出井”的“远见”及“没有远见的人”中的“远见”,内涵又都不相同。第②句的“的确”后讲的跳高和拳击必须蓄势,它与第①句,无论从牛顿这话的字面义还是内在义去理解,都是难以连贯的;也就是说,上句不能引出下句,下句不能说明上句,“各唱各的调”。第③句讲仁人志士功名成就的动力,又另转了话题。这样,三句话都没有语意上的连贯性。而且,毅力、胸襟、若说是仁人志士的内力犹可,说是由此产生了动力就不妥了。“累积了……毅力”,搭配不当。
  (三)①山不辞土石,所以能成其高,河海不择细流,所以就能成其深,因为能容,所以才无所不为。②我们日常生活中,何尝不是如此?③看得远,想得深,便能化挫折为勇气;从高傲的眉毛中滴下汗珠,为日后一飞冲天,做最充实的准备,这绝不是被利欲熏心,金钱遮蔽双眼的俗人所能做的
  这三句话也存在语意不连贯的毛病,姑且不说。所谓“无所不为”,是说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带贬义,作者在这里错用了“无所不为”。揣摩句中“容”的寓意,大概是说人只要不断积累知识,积聚能量,就有远见的条件和基础,高飞的动力和本领,就能“无所不为(能)”。但由于语言跳跃性很大,从“所以就能成其深”,一下就跳到“因为能容,所以才能无所不为”,所以读者对“容”和“无所不为”难以理解。
  (四)一个人有远见,就像航行中的船有了方向和动力,而不是随波逐流,载浮载沉。②三国名臣诸葛亮洞烛机先、睿智圆融、冷静沉着,都是因为胸怀国事、放眼中原的远见,才能有知人所不知,立人所不能立的功业;宋儒张载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胸怀;还有那情操厉冰雪的辽东帽,慷慨吞胡羯的渡江楫;自古至今,留名万世的伟人侠客,都是因为他们具有远见,才能以一己短暂的生命,立千秋万世不朽的绩业。
  这一段本是讲远见的作用和意义,存在两个明显的问题:其一,所举的四个古人,无论从史实上还是从作者给他们冠上的那些赞美词来看,几乎都不能算作有远见的典型例子,那些赞美词留给读者突出的印象是诸葛亮的睿智、张载的胸怀、辽东帽的情操、渡江楫的气概,而非远见。材料不能证明观点。这样,“因为他们具有远见,才能以一己短暂的生命,立千秋万世不朽的绩业”的观点就难以成立了。其二,把侠客和伟人相提并论,并说他们都建立了千秋万世不朽业绩是不妥的或不符史实的。
  (五)①在时间轴上,短视近利的人只看见现在的一点,有远见的人却可由这一点和逝去的过往连成一线,再和未来前景连成一个面。②青少年的我们,如在弦上蓄势待发的箭,要有远大的见识,才能如鹂鸟般在天空展现令人称羡的雄姿。
  这是最后一段,又将有远见的人和短视的人对比着以及联系青少年自身来谈远见的意义。这段中的“远见”的含义又与前几段的远见不同了。它是能表现为一种将点连成线,再连成面的一种能力。但连线连面怎么个连法、线和面分别指代什么,读者不得而知。另外,鹂鸟(即黄鹂),它的声音婉转动听,毛色漂亮好看,它常被人饲作观赏鸟,但要说它有什么“令人称羡的雄姿”,实在说不上。把有远见的青少年比作鹂鸟,不伦不类;如果把那奶声奶气的花花公子比作鹂鸟,倒是恰切。
  下面从整体上来谈谈。
  《远见》,顾名思义是谈“远见”。但读完它后,感到作者要谈的远见是什么,怎么谈,下笔之前并没有认真思考。它留给读者的是一种芜杂零乱、东拉西扯、语无伦次的印象。比如“远见”这个概念,如前所述,它的含义多次转换,令人很难明白它的真谛。有的意思,前前后后,反反复复,说了又说,如第一段说能看到远处美景,第二段说能产生动力,第三段说能无所不为,第四段说能立不朽业绩,第五段说能连点成线连线成面,所有这些全是谈远见的作用意义,意思重复,没有拓展。又如第一段的“登山”、“出井”,谈的是远见的方法条件,第二段的站在巨人肩上,第三段的跳高低蹲、出拳内缩,仍是重复同一内容。再如第一段讲了短视的可悲,第二段的结尾的“绝不是”,第五段开头的“只看到”等话,还在不厌其烦地重复着。有时话语跳跃性很大,前后意思难以连贯,如上文已指出的第二段的三句话。
  《远见》为什么会出现上述这些弊病呢?关键是作者写这篇作文时思路没理清,到底要告诉读者什么?要按照怎样的先后顺序把自己想说的东西写出来?作者心中无底。假如理清了思路,《远见》这篇作文是不难提出中心论点,合理安排材料,有条理有层次地进行论述的。比如先说“远见”的含义,接着说远见的作用意义,再说远见的条件方法,最后联系青少年实际,激励他们努力做个有远见的人。《远见》的作者假如能这样有顺序有条理地说下去,那么,他使用的材料就不会那样零乱,那种东拉西扯、重复罗嗦等弊病即可避免。文中其他一些毛病,如材料取舍不当(第四段所例举的四人全是古人),论述的角度没选好(如第三段的“不辞土石”,若从多积累,打基础与“远见”的关系这一角度下笔,较之从“容”字上作文章更合题意),举例(如辽东帽、渡江楫)、比喻(如鹂鸟)不恰切等等,也可因思路清晰而得到改正。
  所谓思路,就是说你的思想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地往前走,最后到达你预定的终点。思路不清,就必然时而跳过一些路段,时而走到岔道歪路上去,最后的终点与预想的目的地相距很远。打一个不贴切的比方,这种思路不清的文章就像动物园的猴子,它们随心所欲地跳上跳下,蹦东蹦西,时而反反复复踱来踱去,时而任意转向左拐右绕,人们无法找出它们的行踪。因此,下笔之前一定要想清怎样扣紧题目,围绕中心,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下一句与上一句,下一段与上一段怎么连贯,某一句跟前哪一句有关系,某几句或某几段是从前面哪一句或哪一段派生出来的……诸如此类,全部应该理清楚。这样坚持下去,作文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编后语

 远见》在写作上确实存在严重毛病,朱龙云同志在《〈远见〉是优秀习作吗?》一文中所作的分析是中肯的。《远见》原文不足一千字,本来是容易阅读的,现在插进了评析文字,把一篇完整的文章分割成若干小块,给阅读带来了一定困难。为了得到整体印象,阅读时可跳过那些评析文字。
  编辑的眼睛应该是挑剔的。《远见》一文为什么能一再躲过编辑的眼光,被当作优秀文章多次转载呢?大概这篇文章的语言颇有一些“迷惑性”。因为初看起来,作者的文字功夫似乎比较老练,行文时又摆出一副雄辩家的架势,与一般的带有“学生腔”的作文有所有同。事实上,孤立地看,本文的语言不能说是差的。但语言是思想的外壳,它是为表达思想内容服务的。思想混乱,光靠语言优势是很难补救的。由此我们得出一个教训:不在谋篇布局上花心思,就写不出好文章。
(“编后语”为《读写月报》编辑所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0 10:32 , Processed in 0.14406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