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15|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快乐的作文套餐——管季超作文教学扫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8 16:09: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快乐的作文套餐——管季超作文教学扫描     
                                     文/杨锦辉[孝感市孝南区实验中学]

       他,18岁登上讲台,执教小学语文,随后任中学语文教师和校文学社指导教师9年,共推荐发表学生习作300余篇,调区教育局办公室写了3年的教育公文和教育宣传文件,至今在区教科所任小学语文教研员兼美术、幼教教研员已有14年。
            他,参与创办了全国发行的刊物《小画家》、《中国硬笔书法》,先后担任过《新作文》湖北编辑分部主任、《成才之路》特约副主编、《语文报•书法版》特约编委,与全国各地文学界、书法界、美术界的朋友有着广泛而密切的交往和联系。
            他,就是孝南区教科所的管季超老师。28年来,尽管工作岗位屡经更换,研究视野横跨文学、书法、美术多个领域,但是他对写作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从未间断。用管季超老师自己的话说,这叫“红旗不倒”。28年的推陈出新,千锤百炼,铸就了带有他自己独特风格的“管季超作文教学法”。
            寒假,中国作协《民族文学》东莞子荆文化创作基地邀请管季超老师举办了一次《管季超作文教学法8天特训营》的公益活动。3月18日,我应邀观摩了“管季超作文教学特训营学生习作修改”现场,对管季超老师的作文教学进行了全方位的扫描,获得的一个深刻印象是:浓缩在8个半天之内的“管季超作文教学法”,就是一份精美、快乐的作文套餐。
            害怕写作文,写不好作文,是当前中小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通病。然而,管老师认为:“我不相信孩子们会不乐意去表达,我坚信只要教学方法得当,每一位学生都会爱上作文,都能学会写作文;让孩子享受写作的乐趣比教给孩子若干种写作技巧更重要。”为此,管老师在28年的作文教学和研究中探索出来的“管季超作文教学法”, 融入了自己对教育观察的感悟和自己进行文章写作时积累的一些个人化的体验,有着鲜明的教学个性;我把它称作“快乐的作文套餐”。
            这份“管季超作文教学法”套餐,营养丰富,味美可口,色香俱全。个人以为,具有六个方面的特色。

            一、演说打开心灵之门
            语文学习(写作技能培养)本身就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应该并重。写作能力的培养,应该扎根于听说读的基础上,在整体推进中完成写作技能的训练。在这听、说、读三种能力之中,与写作最接近的是说的能力,因为说就是口头的写,写就是书面的说。
            管老师的作文教学,常常从演说能力训练入手,这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非常直接、有效的途径。通过学生自我介绍演说,可以让学生放松紧张的心情,还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同时也训练了他们构思语段的能力。除此以外,管老师还会适时组织学生进行主题演讲,对学生的演说和写作来一次综合的锻炼和检阅。演说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表现,也会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社会交往、沟通的能力。

            二、互动体验作文乐趣
            写作本身,应该是件快乐的事情;中小学生只有在快乐的写作过程中,才可能写出优秀的作文。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了让学生体验到写作的快乐,管季超老师总是“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通过师生间的互动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给学生画速写像,是管老师“征服”学生、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一大绝招。速写像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亲和力”,因为“亲其师”,必然“信其道”,使得师生间的“距离”一下子缩短了。在特训营中,有位学生兴致勃勃地为管老师也画了一幅生动的漫画像:《我们敬爱的秃头老师——管老师》,还在上面题写了这样的字样:送给我们敬爱的管老师,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师生关系之融洽,课堂教学之活泼,由此可见一般。
            给学生题写嵌名联,是管老师的又一绝招。在对联中嵌入学生自己的姓名,可以让学生非常愉悦地感受到语言自身的魅力。此外,作文拟题比赛,拍卖作文题等等丰富有趣的师生互动活动,使得管老师的作文课堂始终充满着快乐的笑声。

            三、生活唤醒情感记忆
            文学源于生活,这是最基本的文学理论。事实上,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以写的内容也是多方面的,但是由于缺乏对生活的“再现”意识,很多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往往不知道从何处下笔,也许这是他们害怕写作文的重要原因之一。
            引导学生“再现”、“回忆”自己熟悉的生活,是管老师在作文教学中重要的“前奏曲”。比如通过让学生填写《问卷调查表》,唤起学生对校内生活的美好回忆;现场作文《我爱我家》,启发学生从家庭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并培养学生爱父母、爱家庭的情感品质。写自己的家庭生活,写特训营的生活,让题目和作文贴近生活,这样可以让学生消除对“作文”的敬畏感,很自然的做到“我手写我事”。

            四、写作培养表达习惯
            写作是情感表达的需要,而不是一种任务。在现实的作文教学中,情况刚好相反,很多学生(包括部分老师),往往把写作看成是一项学习任务,这样一种思想倾向,无疑也是造成“害怕写作文”的又一重要原因。管老师的作文教学,始终抓住“写作是一种表达的需要”这个核心概念,以“写作主题(内容)”为序来组织作文教学,淡化文体观念,凸显写作与儿童生活的天然联系,让学生觉得用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
            让孩子们写“现在进行时”,是管老师培训学生表达习惯的特殊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所有的写作训练安排都相机进行,灵动、适时,课堂上的小插曲,当天的事情,最近的热门话题,都可以是写作的文题。这样信手拈来的文题,决不预设框架,决不呆板,让学生总感到有话可说,有事情可写。
            与培养表达习惯的写作目标配套的,是管老师对学生作文特有的衡量标准。管老师认为,错字、病句不可怕,可怕的是文章缺少童真与个性,写得言不由衷,缺乏激情,连自己也不想再看第二遍。因此,他把“出新”作为评文的重要标尺,“让创新成为表达的旗帜”, 并且十分注意小学生特殊的观察方式,小心呵护孩子们作文的童趣和稚拙感。

            五、阅读充实语言仓库
            写作是语言的艺术,也是文化的积淀。语言的累积和文化的积淀,自然离不开阅读。然而,读什么?如何读?常常是很多家长感到困惑的事情。管老师会在作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包括家长)学会选择阅读的材料和方式。
            在选材上,管老师着重注重两个方面的文本材料。一是本土的,即本土作家、或是关于本土文化本的文本。在东莞的“特训营”中,他特意挑选了东莞本土作家曾明了在《东莞时报》上的专栏“世事明了”系列:《东莞的味道》、《母亲的感动》、《与儿子聊天》等。本土作家、本土文化,让学生对这些文章有一种亲近感。二是文化的,尤其是文化普及型的知识散文。在特训营中,管老师特意选取了刚刚出版的《中国教育报•文化》专版上的《虎•中华文明雄壮的图符》、《虎与中国文化》专题和《听孔子的话,身体倍棒,吃饭倍香》专题。管老师把这两个专题裁剪下来,张贴在特训营的教室里,并且用彩笔在上面书写上漂亮的“管氏书法”:“请小营员课间休息时瞄瞄”。这样一种本土化的、时令性的文化阅读习惯的形成,对学生的语言积累和文化积淀有着很好的熏陶和浸染,如春风细雨,润物于无形。
            在阅读方式上,管老师提倡“亲子共读”,即学生、学生爸爸、妈妈三人共同阅读同一篇文学作品,并且在阅读后都要书写自己的读后感想。管老师选取了报刊时文,并且以“原生态”的形式(即报刊原稿,而不是打印稿)供学生和家长共读:《年轻时应该去远方》,《寻访莞香》、《门为谁香》、《我是老师》、《故乡的年味》。这样一种“亲子共读”的方式,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加深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还进一步促进了家长、孩子间的情感沟通和思想交流。

            六、才艺渲染文化氛围
            管老师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型”老师,这些艺术的元素自然会渗透到他的作文教学中,使得学生的课堂学习,不仅是学习写作的过程,也是接受艺术熏陶的过程。在发给学生写作文的作业纸上,管老师贴上了自己剪下来的剪纸画,或者书法作品图片;在收回的学生的作业上,管老师又用彩笔题写了题目,教学生自己配上精美的插图。这些看似平常、实则精心设计的细节,给学生的作文学习渲染了一种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
            作为特训营的收官之作,管老师最后策划了与学生一起自编自演联欢会,节目设计、台词设计都让学生自己来做,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了运用语言的能力。活动结束后,有位学生情不自禁地写下了《喜洋洋来到特训营》,表达了自己在管老师的特训营中学习的喜悦之情。

            管老师,一位风趣的老师,以他自身充满艺术活力的形象和独特的作文教学,给他的学生们精心调配着快乐的作文套餐。每一位听过他的作文课的学生,都会被他生动有趣、充满活力的教学艺术所吸引,以至于“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这就是“管季超作文教学法”的魅力。


http://bbs.yingbishufa.com/viewthread.php?tid=341353&extra=page%3D1&page=1

http://bbs.yingbishufa.com/viewthread.php?tid=341353&extra=page%3D1&page=1



杨锦辉,男,1974年生,湖北孝感市人,网名东门之杨。
先后任教于孝感市孝南区东门中学,孝感市孝南区园艺场中心学校,孝感市孝南区实验中学。
中学语文一级。先后被评为区优秀教师、市教科研先进个人,湖北省中学生文学社团优秀指导教师。
在各级各类报刊发表诗歌、散文、评论、通讯、教研论文以及推荐发表学生作品50余篇。

【个人简历】
1992年——1995年:孝感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生物教育专业学习;
1995年:分配至孝感市东门中学任教,开始主持校文学社工作,创办社刊《百草园》;
1996年:参加鲁迅文学院函授学习,并赴北京参加《人民文学》培训班学习;
1997、1999年:两次参加孝感市中学生文学社团联谊会,两次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
1999年:开始“从作文到文学”写作教学研究,草拟《从作文到文学讲稿纲要》;
2001年:学校更名孝南区实验中学,任学校教科室副主任,并主编校刊《孝南少年》、《教科研通讯》;
2001年:参加湖北省中学生文学社团联谊会,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
2006年:策划并主编“中学生文学素质教育丛书”,初步完成《从作文到文学》书稿。

【代表作品】
1995年3月:
散文《麻木》发表于《武汉晚报》,并于同年10月获湖北文艺台征文“一等奖”;
1995年—1997年:
评论《给病态的现代工业文明开一张‘药方’》、《面对现实呼唤大禹》等发表于《青年文学》(中国青年出版社期刊社主办);
1997年11月:
教研论文《从作文到文学——素质教育形式下中学生文学社团的定位与工作》发表于《中学生读写》(四川少儿出版社主办);
1997年:
诗歌《我的老师在乡下》发表于《语文报》(山西师范大学主办);
2000年:
评论《理性思维取代艺术思维的荒谬》发表于《词刊》(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
2002年:
论文《话说严监生的两个指头》先后发表于《中学生读写》、《语文知识》。
2003年:
论文:《学古文练口才》发表于《中学语文》
2#
 楼主| 发表于 2010-9-8 16:16:19 | 只看该作者
从作文到文学

——素质教育下的文学社团定位与工作

作者:杨锦辉

     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系统内部探讨最为热烈的一个课题。这也是新的世纪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的要求。素质教育要求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必须解放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明确教育目标。改革教育方法。

     中学生文学社团作为第二课堂活动组织。从一开始就在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阅读鉴赏能力等文学素质方面发挥着很好的作用。但是在传统的教育观念支配下.中学生文学社团的素质教育功能没有被充分认识,应有的地位没有被确定,因而文学社团的工作没能很好地全面展开.其潜在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在素质教育要求下.有必要对文学社团重新认识与定位。

     传统的观念认为,“第二课堂”只是对“第一课堂”的补充,是次要的,甚至是可有可无的。其实“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仅仅是时间发生顺序上的“第一”和“第二”的关系,而不是其作用和地位的“第一”和“第二”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第二课堂”甚至比“第一课堂”更为重要,其作用更大。因为“第二课堂”的产生,是由于“第一课堂”的相对落后和不适应.不能够满足新的时代对教育、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不能够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而随之产生的“第二课堂”则具有更大的先进性和适应性,尤其是在提高学生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各种素质方面,是非常直接和有效的。中学生文学社团作为第二课堂,其作用和地位应得到充分的肯定。尤其是在素质教育方面,中学生文学社团应作为提高文学素质的重要阵地。



     在信息量大,媒体发达的现代社会,中学生与社会的接触面日益扩大,对各种社会现象有其独特的观察角度和思考。从家庭生活,人际关系到社会热点、焦点,从个人情感、心灵到世间百态,无不成为现代中学生观察与思考的对象。同时,中学生具有极其丰富、大胆而奇特的想像和很强的可塑性,这就为中学生进行文学写作打下了基础,即产生了通过写作表达自己观察思考的东西的冲动与欲望。这种欲望的满足,通过传统的比较僵硬的作文写作是无法得到的。只有文学写作,才能满足中学生的这种表达欲望。但是,作为中学生,进行文学写作仍有较多的障碍。首先是生活空间障碍,中学生由于学习的需要,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学校、家庭两个相对狭小的空间生活,直接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受到限制,即生活体验受到限制,尤其是在农村和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中学生,这种障碍就显得更加明显。其次是知识结构、层次、深度和广度的障碍及语言表达的障碍,因为中学生毕竟是处在求学的基础阶段,其知识的结构、层次、深度和广度自然不能同高校学生相提井论,其综合思维能力也就受到了限制,在语言表达上也不可能达到驾轻就熟挥洒自如的境地。这些障碍的存在,与中学生进行文学写作的冲动与欲望构成了矛盾。而要处理好这个矛盾,仅仅依靠语文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靠作为第二课堂的中学生文学社团的活动。因为文学社团的活动比课堂教学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更大的自由空间,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挖掘学生写作的潜能,更好更快地培养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因此,我们在培养中学生文学素质的过程中,就应充分利用和发挥文学社团的作用,搞好文学社团的工作,完成中学生从作文写作到文学写作的过渡。
    笔者经过一年多的文学社团工作探索,认为搞好文学社团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积极宣传,提高认识。

     中学生文学社团应积极宣传文学社的宗旨、活动及取得的成绩.让全校老师及学生都来了解文学社团,认识文学社团,从而支持和参与文学社团活动,使文学社团成为全校师生“自己”的社团组织。

     文学社团活动应成为全校师生“自己”的活动,而不应只是个别教师带着少数几个学生打“麻雀战”。我们春芽文学社就是通过张贴海报、公告、开动员会、办橱窗等多种形式宣传自己的宗旨“丰富第二课堂,提高文学素质”的,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组织活动。促进写作。

     文学社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这就要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学活动来实现。如通过专题讲座,向学生介绍文学写作知识,从创作意识的荫动到文章的构思,从文章的结构安排到语言的艺术特色,从主题思想的提炼到写作技艺的应用等等。这种专题讲座应不同于课堂作文教学,因为课堂作文教学侧重于知识点的初步掌握与应用,也不同于大学里的文学讲座,因为中学生知识结构、理解能力毕竟不同于大学生,丽应是介于二者之问,处于从作文写作到文学写作的过渡状态。这就要求讲述者掌握好分寸与方法。另外,还可以通过文学采风、联谊、演讲、朗诵、辩论、学生评点、阅读欣赏等多种形式,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写作灵感,启发写作思路,增强写作激情,提高表达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发挥优势,克服障碍,从而促进学生写作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三、创办社刊。推荐佳作。
      创办文学社社刊是文学社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文学社刊作为中学生文学社团工作的“中心阵地”,具有多种功能,既可以展示学生自由创作的各类题材、各种体裁的优秀习作,也可以向学生传授一些文学知识,加强学生之间的经验交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水平,开阔学生视野。一本好的文学社刊,应该是一块营养丰富的沃土,是提高中学生文学索质的好苗圃。
      文学社在创办好文学社刊,搞好文学社内部工作的同时,还应加强同外部报刊杂志的联系,推荐优秀习作到报刊杂志发表,从而使学生真正从作文写作进入到文学写作。
(本文获1997年度孝感市中学生文学社团联谊会优秀论文二等奖,并发表于《中学生读写》1997年第11期)
3#
 楼主| 发表于 2010-9-8 16:25:12 | 只看该作者
给病态的现代工业文明寻找一张《药方》

作者:杨锦辉

     本世纪初一位历史学家说过这样的话:一个城市的文化反映了它的青春期。

    睿智的作家们在这以不可阻挡之势大步前进的现代工业文明的背后,用犀利的目光透过五光十色、光怪陆离的城市生活,看到了一个病态的现代工业文明造就的城市陷阱,正困扰着现代的人们。于是,作家们纷纷拿起笔,埋头苦作,想给这病态的现代工业文明开一剂良药,以拯救在这陷阱中挣扎的痛苦的人们。《青年文学》第8期同时刊载了范小青的《城市陷阱》、《药方》和何玉茹的短篇《桃园》,显示了编辑者对作家们的理解和支持,也显示了编辑者独到的匠心。

     青年女作家范小青的中篇《城市陷阱》,写的是一个寻人却没寻着的简单得近乎无聊的故事。虽然题目叫《城市陷阱》,然而颗五并没有被陷在里面,他回去了。整个故事对于颗五来说,只不过是经历了一次毫无意义的也不花钱的旅游。然而,绕开颗五的纷繁的行踪,我们可以看到两个被陷在城市陷阱中的青年女性:封小媚和中巴上不知名的女孩。她们在这个城市陷阱中痛苦地生活着。封小媚从农村到城市里打工,结果被深深地陷在里面,身如浮萍任凭雨打风吹却还在向家人说好报平安。中巴上的女孩爱上了由农村来的大学生,却因城里的家人的反对而不能如愿,只有忍受着不能实现的爱恋的煎熬。这两个女性,一个生在农村,一个生在城市,但结果却是相同的:被深深地陷在城市陷阱里,饱受着精神和肉体上的痛苦。

    短篇小说《药方》写了另一个被陷在城市陷阱中,被现代工业文明带来的噪声折磨得坐卧不宁、饮食不安的城市人王左。在这篇短篇里,作家范小青似乎给那些受到现代工业文明滋扰的人们开出了一张药方:重返自然。

     刚刚进入工业文明的中国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因此,重返自然的呼声也就日趋强烈。它是拯救人类生存环境的药方。有了药方,现代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生存威胁似乎解除了。然而,现代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不仅仅是环境污染,还有人的精神上的孤独、落寞和苦闷。病态的现代工业文明带来的这种综合症状,不是轻易便可治愈的。于是,便有了一段发生在《桃园》里的故事。

     何玉茹的短篇《桃园》同样是写在现代工业文明中生活的病态的人的故事。主人公的生活中,除了忙以外还是忙,忙工作忙家务忙赚钱,忙得透不过气来。然而他们是人不是机器,他们需要人的生活。他们渴望着人与人的交流与沟通,他们渴望自由的灵魂、自由的生活。这些渴望在城市陷阱中是得不到满足的。那里面的人都是一个封闭的整体,人与人之间没有交流,没有沟通,即使凑到了一起,也只是乌合之众而已。只有在远离城市的桃园里,他们才能得到他们渴望的一切。不幸的是,这得到只不过是一时而已,因为桃园并不属于他们。走出桃园,他们便又重新掉进那个城市陷阱之中,继续忍受着病态的生活。这是多么严重的病态!

    《城市陷阱》、《药方》、《桃园》这三篇小说组合在一起,产生了一种奇妙的累积效应,使得这一期的《青年文学》具有了很沉重的分量。

(原载《青年文学》1995年第12期)
4#
 楼主| 发表于 2010-9-8 16:31:06 |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0-9-18 04:17:40 | 只看该作者
                     是结束,也是新的开始




       岁月无情,一转眼便是十五年。
       出于对文学的爱好,十五年来,我学习着,写作着,工作着。
       十五年的汗水蒸发过后,积累下点滴的晶体,凑成这个电子专辑,大部分在正式刊物发表过。暑假期间,我把以前的文章作了一个整理,辑录成这个小小的电子书,取名为《学苑春秋》,为了一个旧的结束,为了一个新的开始,也为了纪念这激情燃烧的十五年的岁月。
       《社团踪迹》,是我在主持文学社团工作、编辑文学社刊过程中的一些文字,也是跟学生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见证。《教研拾贝》是这些年里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发现和心得。《文学作品》,是在教学之外的文学练笔之作,这也是我一直保持文学爱好的结果。《教育杂录》则是一些教育宣传、教育随感文字,凝结的是我对教育教学一闪即过的一些思考。
       也许,在知识的海洋里,我是一个过于贪玩的水手,不知疲倦,不知满足,显得有些贪婪。于是,我选择了读研,选择了中国古代文学,几经挫折,几经努力,最终如愿以偿。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我没有兴奋,也没有激动,只有几丝悲凉,一丝欣慰。尽管韶华已过,青春不在,但终归能够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也算是幸事一桩了。古人云,朝闻道,夕死可矣;徐志摩说,即使打破了头,也要保持我灵魂的自由;大概都是这样一种人生体悟了。
       十五年的光阴,很漫长,也很短暂,我快乐过,苦闷过,踌躇满志过,也惆怅满怀过;人生五味,尽蕴其中。
       十五年过去,历史已经跨越了两个世纪,我的生活,也将由此结束一段人生的旅程,开始一段新的航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是以为集,是以为序。

[东门之杨]杨锦辉20108 草于醉仙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19 16:43 , Processed in 0.17032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