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国教育研究范式应有的特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8-31 18:38: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国教育研究范式应有的特性2010年07月27日  作者:程方平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教育研究走过了不平坦的道路,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通过反思还会发现,我国在未来的教育研究中还应注意一些倾向,特别应关注教育研究自身对研究范式的原则要求,使其未来的发展更加规范,更适合我国教育的特点和人类教育的规律,更能为教育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
  ■程方平
  教育研究本应该有自己的规律,这是长期以来教育工作者一直致力探索的问题。发现问题、说明道理在许多情况下只是完成了教育研究的最初工作,在其科学性、规范性、实用性、适应性、持续性、差异性和效果的后显性等方面,教育研究均呈现出层次结构极为复杂和多变的特性,因为它是研究和探索世界上最为复杂的个体和群体——人类在极为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中是否有可能发生有导向性的变化。
  为了对教育研究有一个基本的和规范性的认识,必须在教育研究领域和学术界对其相应的基础概念、基本特性、主要关系及其构成的基本框架等求得广泛的认同,并在研究本体、研究功用、研究方法、研究效果等方面确立相应的原则和标准。这既是在关注教育研究范式本身的问题,又是对已有仍模糊不清的教育研究范式的检讨和改造。只有弄清楚这些问题,才能促进教育研究更加科学、有序、规范、有效的发展。
  首先,就教育研究的对象而言,面对的是人以及与人相关的一切重要的教育教学问题。它包括人类接受教育的生理基础、心理基础、脑科学基础、需求基础、环境条件基础、社会评价基础等;包括在各级各类教育中教与学的关系及其性质和特点;包括建立在实验、实践和生活基础上人类形成的教育定式和经验的局限性及其可拓展的空间;也包括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人类遇到的挑战所对应的新教育模式等。
  其次,教育研究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除了要审视古今中外的教育历史经验,现行的法律政策、方针目标、政府意志和社会生活等对教育的影响也应受到关注;而教育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如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课内外教学、教法和学法、学习环境和文化、考试评估、升学就业、实验研究等也都是教育研究界历久弥新的研究对象;在正规的学校教育完成之后,伴随人一生的终身学习依然是需要研究的重要方面;与教育教学相关的经费、设备设施、标准、管理、教师、国民基本素质要求等也都是教育研究应关注的主要领域。
  再其次,从研究的层次和结构方面看,宏观、中观、微观的问题各有其研究的特点和价值,各级各类教育的问题也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色,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诸多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范式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教育研究,为教育研究范式的不断丰富、完善和多元拓展提供了积极的和坚实的支撑。
  面对教育研究领域分支林立、新学丛生的复杂局面,显然不是一个标准、一个范式就可以简单规范和与之匹配的。笔者认为,教育研究的范式应该是多种形态的,且具有以下值得关注的部分特性:
  ——整体性与系统性。一方面对教育问题的研究需要有辩证的思维,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关照教育整体复杂的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以及相关的影响要素;另一方面,学院派的学科研究与教科院所的政策研究、实用研究,以及教育基层的草根研究等应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优势互补。对确定研究的对象和主题须有历史的、比较的坐标锁定相关的概念、问题等,如此才能有效地加以明确研究,而不是在错位的概念、结构等的混乱中苦苦纠缠。
  ——延续性与阶段性。包括关注线性的和非线性(回归形态、螺旋上升形态等)的延续,以及各自阶段性的特点。从原则上讲,每一时段的教育都应关注人的可持续成长和发展,幼儿园、小学的问题可能影响到大学,甚至人的一生;中高考的问题、大学的问题有可能会制约中小学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目标,其间的衔接问题、跟踪问题以及效果后显等问题都可能是研究教育问题的切入点;一些似乎是要消失的教育形式,如私学、私塾、书院、师徒制、家庭学校、复式班等都可能会在新教育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重新复兴,成为未来构成学习型社会的有生力量。
  ——实证性与实验性。这是教育研究最为重要的特性之一。一方面说明一种教育理论或假说是否真实有效,需要经过持续不断的实验去验证,并要探索其能否印证或寻求生理学、心理学、医学以及现今思维科学、脑科学等学科的支撑;另一方面强调要通过实际调研来支持一种教育观点和政策,因为教育教学的现实是活生生的、不断变化的和不应被支离的,脱离教育现场的研究往往难以生动、全面和准确地揭示问题,而具有草根性的研究在实证和实验等方面都具有优势和潜力,由此形成的操作性经验及研究成果等,也会比较适宜和有效地为教育教学的改革与调整提供借鉴。
  ——对话性与互动性。教育教学的矛盾说到底是教与学双方的矛盾,包括教师与学生、学习和社会等多种矛盾关系。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最大的进步就是能够有意识地将这一对矛盾从简单对立转变为依存和互利。人们已逐渐认识到,教与学之间的沟通理解是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教育界对教师和学生需求与特点的多元化给予了关注,将学生或教师作为主体的人类学研究、个性或智能类型研究、对话研究和质的研究等都促进了教学双方的理解和互动,有力地推进了教与学关系的改善。
  ——稳定性与关联性。在所有的社会活动中,教育活动是最需要相对稳定的。这从一个方面说明,教育教学的改革是需要慎重和稳妥的,任何以政绩为出发点的“改革”不仅不能长久,还会给教育事业带来无尽的烦恼。而从另一个方面看,有许多的教育教学问题不是仅靠教育主管部门自己就可以解决的,教育是社会运行体系中的一个本应充满活力的环节或部分,但其惯性、保守性、稳定性既有积极的意义,也会有消极的作用。为此,一些教育类调研要看地方志、地方教育志等背景材料,不能就一时的教育问题而轻易地套用某种理论,其结果必然是走向“东施效颦”的歧路。
  ——层次性与结构性。一方面,研究和实验起码要考虑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的协同问题,在区域、学校和学科实验之间必须要建立宽容、理解和相互支持的机制,形成适宜探索的合理空间;另一方面,哲学层面、教育学层面、法规与评价管理层面、学科教学法层面、教育技术层面的研究等也需形成相应的层次和结构,其间的联系和各自的优势也需要兼顾和协调,否则研究的效果不仅会大打折扣,未能协调好的关系也会因错综复杂而相互掣肘。
  ——多元性与选择性。不同类型的教育有不同类型的问题以及对应的研究范式,在逐渐建设的学习型社会中,教育的形式丰富多彩、教育的途径急剧扩大,人们的教育需求也在日益增长,与之对应的教育凸显出多元性和选择性,与之相应的教育研究和实验在对象、目标、途径、方法、模式等方面不可避免地也随之发生变化。针对同一个问题,教育研究不仅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加以审视,也可以基于不同的理论、运用不同的范式和方法,甚至允许得出不同的结论。有了存疑、有了不确定,研究就可能更全面,就可能最大限度地规避因探索和实验招致的风险。
  ——规范性与纯洁性。从象牙塔中走出来,教育研究的第一个觉醒就是懂得了不能为研究而研究,第二个觉醒则是懂得了不应只出于功利或政绩等的考虑而从事研究。教育研究者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也就是有自身的规范和纯洁的要求,这些都集中体现了教育研究注重科学性的基本点。在未来的教育研究中,去教条化、去行政化、去学科化的探索将成为具有活力的增长点,但其研究的目标和效果却不应排斥行政和学科建设的需求,以及对体制、法规和操作等方面的关照。所谓的规范和纯洁,并非排斥兼收并蓄和灵活发展,而是希望在教育研究领域确立自己的行业标准、原则和范式,提升研究的质量和水平,建设高水平的研究队伍。
  总之,与其他领域的研究相比,我国教育研究的历史既悠久又年轻,需要探索和规范的问题很多,加强基础建设的难度也很大。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的教育大国,教育研究的质量和水平如果上不去,教育事业的发展就会盲目和迟缓。而教育研究的质量和水平要上去,对教育研究本身的研究就必须要加强。
  (作者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10年7月27日第4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3 12:27 , Processed in 0.10687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