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外作文教学目标取向的比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7-9 11:21: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外作文教学目标取向的比较


安徽 芜湖 范金豹

作文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是属于作文教学目标方向性的大问题。我们从不同角度观照当今中外作文教学目标的内容,可以发现它们的价值取向的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从而可以在国际视野下来审视我国作文教学目标及其走向。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这里并称的两种价值取向,并非是对立的、非此即彼的关系,它们可以兼容而又各有侧重。
一、写作理念: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写作取向
近代以来,西方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激起了人们对科学的信仰。人们相信科学无所不能。科学也被应用到语文教育中来。受科学主义的支配,人们自然要突出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于是强烈追求语文教育的学科化、科学化乃至“唯科学方法化”。美国、英国当代作文教学目标中具体、明确的说明性表述包含着强烈的科学主义理念;作文教学中,追求作文教学的能力训练序列也是科学主义的表现。典型的说法是“写作是为了有效的交流”,写作就是交流的工具。日本的作文教学目标也注重人文性,但是仍以科学主义为主导。1998年12月日本颁布了中小学《学习指导纲要》中初中语文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正确地理解和恰当地使用国语的能力。使学生在提高交流能力的同时,养成思考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丰富的语言感受能力。加深对国语的认识,培养尊重国语的态度。”由此可见,目前西方的作文教学目标仍以工具性的取向为主,但是已经遭到后现代课程理论的不断批评。我国80年代、90年代的作文教学有强烈的模仿西方化色彩,作文教学中科学理性偏重,导致中学生作文普遍的“新八股”风——苍白的语言,虚假的情感。人们开始反思语文,在指出语文的工具性的时候,同时强调语文的人文性。为改变这一局面,我国21世纪之初制定的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不放弃科学主义取向的同时,侧重强调人文性的价值取向。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性质的界定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写作被认为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第四学段的“写作”中第二条是:“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一条中就注重强调作文的真情实感,表现了人文性的价值取向。
二、写作目标:行为目标与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的取向
从写作目标设定的角度,来分析作文教学目标,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作文教学目标主要是从学生的行为方面来确立目标,英国略有不同,除了行为目标,兼有情感目标,如要求培养学生对写作充满自信心。日本1998年12月颁布的中小学《学习指导纲要》中初中一年级“写作”内容是:“为培养写作能力,须注意下列事项:(1)从身边生活及学习中发现课题,收集材料,并归纳成自己的见解。(2)要明确自己想传达的事实、事情、主题、见解和心情。(3)为正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心情而选择恰当的材料。(4)反复阅读所做的文章,梳理好记载内容、词语用法和叙述方法等,使文章变得易读易懂。(5)相互阅读所做的文章,注意别人选材和收集素材的方法等,用作自己写作时的参考。”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兰市市立学区《英语语言艺术课程说明》(6-9年级,1994年)中“写作”有一部分是:“在跨学科方面,学生将能够:(1)利用写作过程进行跨学科学习。(2)利用写作过程了解、分析并展示对人类价值观念和世界问题的理解。(3)在写作中重视并运用合作技巧。(4)根据听、说、读、看的内容进行写作。(5)运用交际程序,与他人合作发表一篇文章。(6)运用跨学科知识完成写作任务。”而我国《语文课程标准》除了有行为目标规定,还有注重写作过程和方法的生成性目标、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现性目标,将三者融为一体,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表达与交流”中有:“1.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2.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6.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多角度地观察”、“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和“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包含着学生写作的过程和方法,“以负责的态度陈述”、“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是对学生写作中表现的描述。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是对行为目标的丰富和超越。
三、写作目的:“为自己而写作”与“为不同读者而写作”的取向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注重“为自己而写作”,可以说是它们的传统。英国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帮助学生了解写作的价值所在。作为一种记忆、交流、组织和发展自己思想和信息的工具,写作还是一种享受。学生应学习独立地就自己感兴趣的和一些重要的题目进行写作。”但是近来更强调“为不同读者而写作”,突出强调学生写作的“读者意识”。英国语文教学大纲第二阶段学习大纲中要求:“指导学生练习向不同的读者群而写作,例如,老师、同学、学校或社区中其他的孩子和成年人,以及想象中的读者。”第三、四阶段的学习大纲中指出,要提供机会指导学生针对特别读者群、广泛未知的读者等进行写作训练。英国写作二级达标标准中就有“表现出对读者的考虑”一句话;八级达标标准中要求:“写作中学生能选择有特色的表达方式,体现独特的写作效果,吸引读者的兴趣。”我国解放后,写作教学强调“为不同读者而写作”。“文革时期”是“为不同读者而写作”的极端化时期——社会大批评时期。近来,反思我国作文教学,学生写作只注重形式,“为不同读者而写作”演化为“为教师而写作”。鉴于此,我国《语文课程标准》中作文教学目标更侧重于学生“为自己而写作”。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句话“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这是一句包容性很大的表述,包括“为自己”、“为不同读者”以及其他目的需要而写作。但是《语文课程标准》多次出现这样的语言表达:“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受”、“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这些语句反复出现的是“自己”,表达的出发点都是“自己”。可以说我国当前提倡的是“为自己而写作”,以取代目前流行的学生“为语文老师而写作”的价值取向。
四、写作内容:“切时文”与 “切己文”的价值取向
所谓“切时文”,就是以社会生活为内容的文章,所谓“切己文”就是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内容的文章。我国封建社会写作是“代圣贤立言”;新中国成立以来到70年代末,以“切时文”为主,结果学生作文内容口号式的“假、大、空”。其后80、90年代二者并重。而今《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切己文”。这类文章便于学生写,使学生不必为无米下锅而发愁,有利于学生写真话、抒真情,有利于学生自由的表达、有创意的表达。这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里写道:“力求有个性的、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当今“切时文”与 “切己文”并重,而以“切时文”为主,因为美国等国家经历了标榜“个性”的时期,而今更注重传达社会讯息的文章,要求学生关注社会,甚至要有国际视野。美国俄亥俄州的语文课程标准就有这样一句:“利用写作过程了解、分析并展示对人类价值观念和世界问题的理解。”日本的写作教学目标受美国影响较大,二战后,发生了由“切己文”向“切时文”的转变。1999年11月日本文部省颁布的高中《学习指导要领》中,要求培养各种能力,“并用以充实社会生活的态度”。我国的作文教学目标似应:不仅要求学生关心周围的生活、社会、自然,还要提倡学生拥有广阔的国际视野。
五、写作能力: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取向
作文能力的结构一般包括写作基本能力和专门能力。从写作知识分解的角度来分,写作基本能力又包括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联想能力、想象能力、逻辑能力;从写作过程的角度来看,写作专门能力包括审题能力、选择材料能力、结构文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修改能力。西方语文课程标准着重从写作的专门能力来设立写作教学目标,侧重于结构文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要求作品富有情趣,有吸引力,使读者有兴趣。美国加利福尼亚洲的语文课程标准中,专门设有“组织与中心”和“书面语和口语惯例”两项。英国八年级达标标准中要求:“写作中学生能选择有特色的表达方式,体现独特的写作效果,吸引读者的趣味。记叙文的写作能体现出对人物、事件和背景的把握,结构富于变化。词汇和语法的使用使得作品富于微妙的变化,达到强调的效果。”日本十分重视写作,作文教学目标中突出写作能力。1999年11月,日本文部省颁布的高中《学习指导要领》中,第一款“目标”是:“培养准确地理解和恰当地表现国语的能力。使学生在提高交流能力的同时,扩展思考能力,涵养情感,锻炼语言感受,加深对语言文化的关心,培养尊重国语以及谋求提高国语能力的态度。”由此可见,在写作中,西方作文教学目标更重视语言表达能力。鉴于我国当前作文教学偏向于语言形式化训练,结果学生作文中表现出思维混乱,或者思维模式化等等不良现象,我国《语文课程标准》侧重强调思维能力,在思维能力中突出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总目标”中特别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第一学段中提倡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第四学段要求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中生:“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从我国的《语文课程标准》中不难看出,作文教学目标也重视培养写作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是突出强调培养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六、写作功能:文学性写作与实用性写作的取向
从学生写作的功能来看,西方国家一直重视文学创作,可以说文学创作是它们写作教学的传统。这一传统,到20世纪90年代,得到加强,有关文学写作方案更为具体而全面。例如英国的写作教学目标中“学习范围”包括这些文学体裁:诗歌、散文、话剧创作、电影剧本、随笔、文学评论等。美国一个州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诗歌写作,鼓励学生掌握各种诗体的格式,以自己特有的风格创作与所读诗歌相关的诗文,同时根据自己的经历创作诗歌。西方这样重视文学写作是与它历来主张的写作理论有很大关系,也与文学本身的教育功能有很大关系。西方一些国家强调:“通过对文学的学习和研究,他们逐步理解别人,了解自己,欣赏语言的魅力,以及语言运用的千姿百态。”美国的一个州的语文课程标准认为:“文学是人类想象的语言表达,也是人类文化赖以流传下来的基本方式之一。” 美国在整个写作教学中均强调“美学意义和富有想象力的写作”。当然我们说西方重视文学创作,同时也注重实用文体的写作。日本在二战后,受美国教育思想影响,十分重视学生实用性写作,文学性写作地位受到削弱。我国语文教育历来不鼓励学生文学创作。这与我国传统写作理念有关。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文学创作是个人兴趣方面的事,学校语文教育不便教授,任凭学生自己发挥。作文教学目标只规定学生练习规矩文、语体实用文。因此我国语文课程标准了只有要求学生学习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以及日常应用文等,对文学创作只字不提。但是,从我国近几年来高考作文的要求来看,学生文学创作不再是禁区,高考作文的文体范围逐渐扩大,小说、戏剧、诗歌一一被放入高考作文里来。
七、写作动机:外在驱力与内在驱力的价值取向
一切学习行为都是由动机引发的,这已经成了20世纪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的一个信条。写作是一种行为,因此学生写作必有动机驱使。驱使行为的力量分外在驱力与内在驱力。日本作文教学目标中强调学生写作建立在内在驱力之上。日本初级中学《学习指导纲要》各年级的第一条是:初一:从身边生活及学习中发现课题,收集材料并归纳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初二:开阔观察事物的方法和思维方法,使学生掌握丰富的表达能力,同时培养在表达上下功夫的态度;初三:从广阔的范围发现课题,收集必要的材料,加深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思考方法。从中可以看出,日本学生的作文,不是老师命题,强迫学生去写,而是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中自然发现课题,产生了表达的需要与渴望,然后收集材料,加工成文。英国作文教学目标中,明确规定:教师“应帮助学生了解写作的价值所在。作为一种记忆、交流、组织和发展自己思想和信息的工具,写作是一种享受。学生独立地就自己感兴趣的和一些重要的题目进行写作。”让学生“体会到写作也是一项让人愉快的经历”。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应对写作充满自信”。从美国的写作教学目标中看不出学生写作的驱力倾向表述,但是从美国实际的写作教学来看,美国还是注重学生从写作的内驱力来从事写作的。我国传统的写作教学是命题作文,命题作文就是教师命题学生去写。命题作文是建立在学生写作外在驱力的基础上的写作方式,就是教师命题,学生不得不写,不会写也得写,不想写也得写。20世纪80、90年代的供材料作文、目前流行的话题作文基本上都是命题作文的变式。《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写作出于写作的内驱力。第一学段有“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写的话”;第二学段:“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第三、第四学段要求教师鼓励学生多角度观察自然、社会,发现生活中的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这些都是从学生写作内驱力着眼的。
八、写作过程:评价与修改的价值取向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学生自己对作文的评价与修改,提倡学生之间合作修改。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英语课程标准专门设立“评价与修改”一项,八年级的写作教学目标里规定:“修改作文的选词、组织的合理性、观点的一致性和段落之间、部分之间及观点之间的过渡词语。”俄亥俄州的九年级语文课程大纲里写道:“通过利用评分指南和在同学、教师帮助下理清表达思路、提出评估作文的标准;针对别人提出的文章修改意见作出思考和反应。”英国语文课程大纲第二阶段(3-6年级)中写有:“就自己及他人的作品进行讨论或作出评价”;“修改——修改草稿”;“校对——改正原稿中的拼写和标点错误、补充遗漏、删除冗余”。日本最新初中国语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4)反复阅读所做的文章,梳理好记载内容、词语用法和叙述方法等,使文章变得易读易懂。(5)相互阅读所做的文章,注意别人选材和收集素材的方法等,用作自己写作时的参考。”我国写作教学一直重视修改,以前的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养成多修改的习惯。”但侧重强调教师对学生作文的修改,学生对自己作文的修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养成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的习惯,并侧重提倡学生之间互相评改。第四学段中有:“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国外将学生作文的修改分为两部分:一是对习作的观点、组织的修改;二是校对。我国语文课程标准只是要求修改做到“语句通顺”、“文从字顺”,侧重于词语运用、语言表达。
九、写作文体:强化与淡化文体的价值取向
就作文的范围和类型来看,西方包括日本将之分成两类:一类是表现自己的文章,即表达学生自己的所做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包括日记、书信、感想类文和日本的“生活文”等。这类文章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为基础,要求写出真情实感,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思考;一类是传达社会信息的文章,即发挥社会传达机能的文章,包括记录、通信、报告、评论文等。这类文章以沟通思想为目的,要求写得明晰、简洁,起到达意的作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强调写作的文体,可以说文体意识特别强。这可以从作文教学目标中清楚地看到。美国加利福尼亚洲的《公立学校英语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写叙述文、文学评论、研究报告、劝说文、技术性文章以及常用应用文。对每一文体都有明确规定。例如八年级的写作中,要求写传记、自传、小故事或叙述文,规定:“a.使用精选的细节,清楚、连贯地叙述事件、事情或情境。b.反映论题的重要性或作者对主题的态度。c.运用叙述性或描述性策略(如相关的对白、具体的动作、身体的描述、背景描述、比较与对照人物)。”英国作文教学目标中有“学习范围”一项,规定学生的习作文体,如要求学生写想象、探究、娱乐类的文体,包括各类故事、诗歌、话剧剧本、自传、电影剧本、日记;通知、阐释、描写类的文体,包括备忘录、会议记录、报道、资料卡、说明书、计划书、档案记录、摘要;还有劝说、辩论、建议类文体,分析、回顾、评论类文体。日本作文教学目标中没有明确的作文文体要求。但是在实际作文教学中像美英一样更加重视传达社会信息类的文体。我国《语文课程标准》并不特别强调文体,小学以叙述文为主;初中有明确的文体要求,“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普通高中,只要求能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议论和抒情,并没有明确的文体规定。这反映《语文课程标准》淡化文体意识的价值取向。由于我国《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作文个性化的表达,这就自然要求学生侧重于写表现自己的文章。
十、写作方式:纸笔写作与电脑写作的价值取向
计算机技术最先出现在美国,被广泛运用到社会各个领域,自然也被运用到写作教学中,于是出现了电脑写作。与传统的纸笔写作相比,电脑写作更加优越。因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作文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使用电脑来写作或为写作服务。英国要求第一阶段(1-2年级)的学生就要运用电脑写作,如英国语文课程大纲中指出:“给学生提供机会谋划并修改自己的文章,在纸上或屏幕上组织和发展自己的思想。”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中,要求五年级学生,“使用电子媒体及其组织特点(如口令、进入和下拉式菜单、词语搜索、同义词典、拼写检查)来创建简单的文件。”要求八年级学生“通过使用计算机网络与调制解调器来计划与执行多步学习搜索。”可以说,西方在不放弃要求学生纸笔写作的同时,倡导学生电脑写作。因此,电脑写作成为写作的一大发展趋势。计算机技术进入我国上海校园是20世纪90年代初。作为我国最发达的地区上海市,《上海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02年8月征求意见稿),并没有要求学生使用电脑写作。全国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 “实施建议”里,对高中学生电脑写作提出了建议:“还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演示自己的文稿,学习用计算机进行文稿编辑、版面设计,用电子邮件进行交流。”这只是初步的使用电脑来写作。实际上,更高级的电脑写作已经在我国的一些学校实验,可以乐观地预计:我国中小学电脑写作必将在不久的将来逐渐普及。
我国21世纪之初的《语文课程标准》是创新的,也是继承的。从作文教学目标的总体指导思想来看,体现了我国作文教学“先放后收”的思想,大致是小学重“放”,初中偏向于“收”,到了高中,是在“收”的基础上再“放”。此外,还体现了多思多写多改、作文与生活相结合、作文与做人相一致的思想,注重习惯的培养。它立足本国国情,拥有国际视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针,借鉴现代课程理论和后现代课程理论,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确立“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追求目标的整体性、完整性、前瞻性和弹性。它理念新、内容新、角度新。
从写作取向来看,我国作文教学目标价值取向不少已经与“国际接轨”,比如,写作理念追求人文性,写作动机希望建立在内驱力之上。但是淡化文体的取向正好与国际强调文体的取向极然相反;电脑写作取向在我国才浮出水面,国外已经较为普遍;文学性写作还是我国作文教学的禁区,作为一个有悠久文化的“诗歌大国”,此点似与我国国情不调和,也与培养创造性、个性化的作文教学目标相悖,可以预料:文学性写作似应成为我国作文教学目标的一个追求。
作文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强,也是国际作文教学目标的发展趋势。它表现在地方性语文课程标准的出现,比如国外的有美国各个州的语文课程标准,我国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这也许就是我国语文课程标准发展的一个征兆、预示。作文教学目标针对性强还表现在文体上、各年龄阶段的学段上,文体不同、学段不同,作文教学目标也应不同。
(本文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资料复印中心《中学语文教与学》(初中读本)2005年第7期全文转载)
转载自:http://www.whxedu.net:8000/www/jyjy/zxjy/zxyw/161554648.ht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0 07:22 , Processed in 0.08787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