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及其实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3-31 16:01: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及其实践
作者:祝彦
来源:学习时报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中,陶行知以实验推广“乡村教育”作为改造农村的出发点,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陶行知主张“以教育救农村”,具有其独特性。陶行知1914年赴美留学,1916年回国后即与晏阳初等发起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积极倡导和从事平民教育运动,深入军营、商店、工厂、街道,开办平民学校。在这期间,陶行知深切感到中国教育改造的根本问题在农村。1925年以后,陶行知便把眼光投向农村和农民身上,深入农村调查研究。1926年12月陶行知为中华教育改进社起草了《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其中提出了一个宏伟的计划:“要筹集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陶行知主要是想通过发展乡村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水平和文明意识,达到拯救农村的目的,于是积极开展乡村教育运动。

  “农不重师,则农必破产”的思想

  陶行知积极倡导和实践乡村教育的思想,实际是来源于他早期的“教育救国”主张。陶行知对此有很深刻而生动的阐述:“教育的力量与别种力量不同之点,就在教育的力量是能够达到个个民众的内心里头去的,他能够使民众自己从‘心里’发出一种力量来自己团结的。”

  而中国教育的最大弱点是在农村,由是他主张把乡村教育作为“改进社最重要之事业”。1926年12月陶行知在为中华教育改进社起草的《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中写道:“本社的乡村教育政策是要乡村学校做改造乡村的中心,乡村教育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

  而要发展农村教育,首先必须解决的是师资问题,陶行知认为,“农不重师,则农必破产”。于是,陶行知主张大力培养愿意献身农村教育的人材。1927年中华教育改进社设立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招生,招生广告中声明其培养目标和报考条件均与传统师范教育明显不同。培养目标为:“他足迹所到的地方,一年能使学校气象生动,二年能使社会信仰教育,三年能使科学农业著效,四年能使村自治告成,五年能使活的教育普及,十年能使荒山成林,废人生利。这种教师就是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非常明确地把乡村师范教育办成为农村农民服务的乡村工作者。因为在陶行知看来,乡村学校不单纯是教育机关,还应该是改造乡村的力量,乡村教师也不单纯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必须发挥其影响乡村进步的作用。“学校既是乡村的中心,教师便是学校和乡村的灵魂。教师的人格影响于学生和乡村人民很大。”

  其次,陶行知主张,必须把办学与改造社会结合起来,即把农村教育与提高农民素质、推广农业技术等结合起来,使教育服务于社会,这样的教育才有社会意义。而且要把办教育与改造(农村)社会结合起来,使教育承担起改造社会的使命。对此,陶行知阐述道:“改造社会而不从办学入手,便不能改造人的内心;不能改造人的内心,便不是彻骨的改造社会。”

  正因为如此,乡村教育的艰巨性可想而知。因此,陶行知特别强调,从事乡村教育的同志必须要怀着对农民的深厚感情,去投入工作:“我们从事乡村教育的同志,要把我们整个的心献给我们三万万四千万的农民。我们要向着农民‘烧心香’,我们的心里要充满那农民的甘苦。……才配为农民服务,才配担负改造乡村生活的新使命。”针对此,在1927年1月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招生广告中,陶行知特别注明报考者必须“愿与农民共甘苦,有志增进农民生产力,发展农民自治力者”。

  “改造中国乡村的试验机关”——晓庄学校

  为了实践自己的乡村教育思想和改造乡村主张,1927年2月陶行知开办了晓庄中心小学,3月15日,又与东南大学教授赵叔愚等人一起筹建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校址选在南京远郊偏僻荒凉的晓庄(原名小庄)。这就是后来驰名中外的晓庄学校,陶行知亲自担任校长,使其教育思想得到实验。由于晓庄学校在当时乡村建设运动中所起的独特示范作用,被学术界和乡村建设运动者称为“改造中国乡村的试验机关”。

  在晓庄学校,陶行知脱去西装,穿上草鞋,和师生同劳动、同生活,共同探索中国教育的新路,并形成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其要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根据生活教育的理论,晓庄学校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开荒,自己建茅屋,做什么事,就读什么书,还走出校门参加村里的农协会和打倒土豪劣绅的斗争。这样就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及生产劳动结合在一起。

  晓庄学校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单位,而是作为“改造农村生活的中心”,承担起改造农村的任务。首先,成立了民众学校,对学校附近地区农民进行识字教育,通过办民众夜校等形式,对农民进行扫盲教育。其次,开办中心茶园,为农民提供健康积极的休闲娱乐场所,帮助农民摆脱赌博、吸毒等陋习。第三,创办晓庄医院,给附近地区农民免费看病,并进行种牛痘、预防天花等卫生科学普及宣传,为了体现“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第四,成立晓庄剧社,由晓庄师生自编自演的节目拿到农村去演,丰富农民业余生活。第五,成立“联村自卫团”,将农民组织起来,开展防匪防盗等自卫活动,并培养农民的团结战斗精神。

  但是,晓庄学校在社会上和附近地区农民之间的影响,引起国民政府当局的担心。由于晓庄学校师生参加了反对英日军舰侵入长江、支援工厂工人反帝国主义罢工游行示威等活动,1930年4月13日,晓庄学校被国民党政府武力封闭,陶行知等受到通缉,只好避难日本。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

  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立足中国农村,适合农民需要,既不照搬欧美教育模式,也不步城市教育和传统书斋式教育的后尘,彻底告别那种“为教育而教育,与社会需要完全脱节”的路子,把乡村教育的目的定位于为乡村建设培养人材,以解决农村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这无疑对社会是有用的。其次,主张“教学做合一”,摈弃了那种动口不动手的教育方式,培养能够吃苦耐劳、自己动手解决生计问题的学生,“拔茅草,搬石块,自己的学校自己开。互相教导,互相信赖,读书不做书呆。分析过去,抓住现在,创造将来。”这种模式在今天恐怕也很有借鉴意义。再次,陶行知发明的“小先生制”,对于广大农村中扫盲工作非常有效,曾经在全国的二十多个省市中广泛推行,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普及教育和扫除文盲运动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陶行知给献身乡村教育的同仁题词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其精神在今天对广大知识分子还是有学习意义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0 10:11 , Processed in 0.10492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