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民大众的精神需求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动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4 07:23: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民大众的精神需求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动力
文章来源:文化部 文章作者:孙家正
   
历史文化名城-扬州
    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和谐社会的本质和核心是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与各方面积极性的充分发挥。中国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尊重社会各群体的利益诉求,人民群众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社会,是人民群众生活殷实、平安、幸福的社会。在文化方面,就是要维护全体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全社会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人类社会始终是在纷繁复杂的矛盾中发展和前行。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化解各类矛盾,提高公民的幸福指数,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和谐是以事物的矛盾和差异为其前提的。和谐是运动中的平衡,差异中的协调,纷繁中的有序,多样性中的统一。和谐是一个相对的、发展中的概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也是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的。这是一个不断造福于中国最广大人民的伟大历程,也是一个充满艰辛探索和顽强奋斗的曲折历程。我们将充分发挥文化对人们精神的抚慰和激励作用、对社会矛盾的疏导和缓解作用、对社会成员的亲和与凝聚作用。

    从以人为本出发,中国政府像维护人民的政治权益、经济权益一样,维护人民的文化权益。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此,我们深入实际,注重调研,努力把握时代对于文化发展、公民对文化需求的变化。我们认为,目前,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

    一是文化需求总量呈现较大幅度增长。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消费在人们日常消费中所占的比重呈不断上升之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已由1978年的57.5%和67.7%分别下降到2005年的36.7%和45.5%。与此相对应的是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城乡居民人均用于娱乐、教育、文化服务的消费支出及其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呈猛增之势。说明人们物质生活得到初步满足后,将更加关注自身的全面发展,更多地关注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新世纪前一二十年,文化消费需求将比以往更加强劲,文化建设的任务将更加繁重,文化工作必然大有可为。

    二是社会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公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人们对自身全面发展和建设新生活自觉程度的提高,加之,随着科技的进步带来的文化普及速度和程度的提高,公民对于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质量的要求将更加突出。文化建设只有在信息提供、知识支撑、思想启迪以及审美等方面,及时地提供优秀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才能满足公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在促进生产力的不断解放、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方面,发挥其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三是文化消费更加多样化和市场化。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文化需求也呈现出多样性、发展性、自主选择性特征,不同的年龄、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文化个体需求的差异性日益明显。这就要求我们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必须多样和丰富,并在文化市场中发育和完善,才能满足这种变化发展着的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

    四是文化产品的制作、传播、消费手段和方式更加科技化和现代化。人们接受信息、休闲娱乐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日趋现代化,一些新的传播媒体和文化娱乐方式吸引了大量观众,网络技术在人们文化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

    五是不同文化相互交往的要求和程度日益加深。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国际文化交流不断扩大,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激荡将日益加剧。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立品格,在维护民族文化鲜明个性的过程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互为补充,是今后一个时期对外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向。

    为此,中国政府把繁荣发展作为中心,以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和发展能力,用文化陶冶人、激励人、慰藉人,增强人们内心世界的丰富感,营造他们精神上的安宁感和幸福感,从而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坚持重在建设,着力建构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构比较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文化法规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建构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有利于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文化建设,基层是根,人民是本。文化属于人民。人民大众不仅是文化的享有者,也是文化的创造者。文化往往生于民间,死于庙堂,扎根人民群众则生,脱离人民群众则死。只有把文化工作的重心置于群众的实际生活,把文化工作的重点放在服务基层,才能获得社会广泛的支持,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在努力满足社会各方面文化需求的同时,还特别注意维护老年人、未成年人、农民工以及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文化利益。

    中国政府一直十分注意照顾老年人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优待服务,切实满足他们的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医疗保健以及维护权益等多方面的需要。近年来,以社区街道和村镇为重点,加大了政府资金投入,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建设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卫生、社区服务等公共设施。老年文化活动日益活跃,不少地方建立了老年大学、老年电视大学、老年网上学校等,建立了适合老年人特点和需要的老年文化体育活动组织,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政府还鼓励老年人继续参与经济和社会公益活动,把他们的知识和经验当做社会的宝贵财富。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切实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文化服务。让公益性文化设施向未成年人充分地敞开大门,并且加强专门面向未成年人的文化阵地的建设和管理,因地制宜建立儿童图书馆或少儿阅览室,开辟专门的少儿文化活动场所。政府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少儿文化设施和场所,资助公益性少儿文化活动。各地文化工作者利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传统节日和各种纪念日等,广泛开展面向未成年人的广场、社区、家庭、校园和乡镇文化活动。政府还注意引导作家、艺术家深入生活,创作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文艺作品,鼓励和支持面向未成年人的演出。

    文化为人民大众服务,在中国搞好文化建设,农村是重中之重。1994年我从地方到北京担任广电部的部长,当我接到这个任命的时候不禁又一次回想起小时候看电影的情景。我出生在中国一个偏僻的乡村,19岁读大学前始终没有离开过那个地方。那里很贫穷,没有电影院,看电影都是在露天。大人坐在地上、板凳上,小孩子看不到,就站在板凳上。我所看的第一个电影是战争题材。看过电影的第二天清晨,天尚未亮就有大一点的孩子来喊我,说昨天打了那么多的枪,我们快去捡子弹壳。电影对我来说是个非常美好的梦,是我了解历史、了解外部、了解世界的第一个渠道。当年看露天电影的情景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在中国,现在还有许多农民和农村孩子仍是在露天看电影的。可以说他们是电影最钟情的观众,电影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他们。我还记得小时候,村里举办文化活动,我们这些小孩子高兴地在桌子底下钻来钻去。虽然当时条件简陋,活动也很少,但给我们带来了多少快乐呀!那种情景和感受,在我担任文化部部长后,经常浮上心头。农民及农民工的文化利益受到中国政府及文化界的特别重视。当前我们是把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作为工作的重点,制定有关规划,在实现县县有文化馆、图书馆目标的基础上,实施乡镇文化站建设工程,采取中央投入与地方投入相结合的办法,新建、改扩建一大批文化站、文化中心,改善乡镇文化设施落后的状况。为了消除数字鸿沟,实现资源共享,中国政府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不断扩大为农村服务的文化总量和规模。我们还鼓励和扶持农村传统文化活动,挖掘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组织开展为广大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城市化的发展,当前,有1亿多农民进入城市务工,他们的文化权益保障受到政府的重视。政府充分发挥公益性文化设施作用,引导文化经营单位和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民工生活,创作和生产反映农民工生活、为农民工所喜闻乐见的节目,鼓励文化经营单位和文艺工作者为他们提供免费或者优惠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政府的各有关部门也正在通力合作,努力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同时,推动农民工用工单位自身文化建设,积极扶持农民工用工单位自办文艺表演团体,发展农民工业余演出队,鼓励农民工创作和表演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文艺节目。

    我们将更加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加强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心灵沟通,以国外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丰富中国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国文化市场潜力巨大,竞争也日益激烈。有益受众,特别是青少年身心健康,有益社会和谐和世界和平的文化产品正越来越受到欢迎,而宣扬色情、暴力之类的文化产品,受到越来越多的反感和抵制。与世界上很多国家的文化部长一样,我认为不能仅仅把文化看做赚钱的工具,而要用文化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求。人的发展不是光靠物质就能解决的,希望从事文化的中外事业家和企业家都应该倾听并回应大众对于人文关怀的呼唤。

    (本文转自作者新著《文化如水》,该书最近由新世界出版社、外文出版社分别以中、英、法、西班牙四种语言出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3 12:01 , Processed in 0.34076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