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谈教育的“十大结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7-31 21:37: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谈教育的“十大结合”

1.思想教育与文化教育相结合。


思想好比人的“灵魂”,文化好比人的身体。“文化”知识不够,可进修弥补;“灵魂”出了问题,华佗无方。思想教育首先要抓“爱”的教育,“爱”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会“爱”是为人的底线,也是成功的基石。爱有多大,天空就有多大,成功就有多大。



我提倡教育孩子从爱花、爱草、爱动物、爱自然、爱老师、爱同学、爱兄弟姐妹、爱亲朋好友、爱父母长辈开始,我认为真正学会爱、懂得爱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思想的提高,这些孩子必然会懂得爱国家、爱民族、爱人民、爱社会、爱世界、爱人生。这样的未来公民一定是高素质的公民,即使没有大学文凭。这样的公民必然能够建设一个更加美好和谐的社会。



对人们善良友爱,对家庭、社会感恩是“爱”的具体体现。感恩友爱、和谐发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今年浙江高考作文题为《绿叶对根的情意》,立意高远,主题就是让年轻的一代懂得“感恩”,回报社会。



2.家庭教育与学校、社会教育相结合


对孩子的教育主体主要有三部分: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十年树木”------学校培养树的“主干”,代表国家肩负造就下一代民族栋梁的使命家庭培养树的“根”,要及时施肥灌溉,喷药杀虫;社会培养树的“土壤”,要阳光雨露,避免污染。三者教育结合,加上自身的努力,孩子才能成为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不同的土壤,不同的施肥灌溉、喷药杀虫方式,不同的树干生长也造就了大自然千差万别的树。



目前我国的教育经费只约占4%GDP总额,是政府投入的断腿;各地区教育存在很大不平衡,今年就出现不少地区放弃高考的现象。另外,学校教育的着重点也依然围绕高考的指挥棒转,“素质教育”的教育观正扭曲为培养“奥数琴棋书画音乐舞蹈”特长生,却缺少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家庭教育尤其重要,不可忽缺。家庭教育不妨建立规范制度,实行一元化领导------“总经理”(班主任)负责制,以免不同的教育方式导致家庭矛盾。“总经理”(班主任)负责制应发挥“一把手”的主导地位,由“一把手”对孩子负全责,其他人只有建议权,没有决定权。最高领导------“总经理”(班主任),被赋予的权利与责任对等。


家长在教育孩子导致矛盾的时候,不能在孩子面前显露不同的声音,暴露家长的矛盾,以免孩子无所适从,或“排除异己”。“总经理”(班主任)负责制既可以让孩子一心“按领导指示办”,也可以避免因教育方法分歧产生家庭矛盾。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下,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鼓励实现“自我价值”,社会大量存在着“金钱权力万能”、“趋利弃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独行天下,拒绝协作”等风气和现象,如:百万大军报考公务员现象;富二代麻木不仁、漠视社会、越过社会底线现象;官员腐败蔓延现象。。。。。。社会现实也部分扭曲着孩子的价值观、人生观。



3.德智体美劳的总方针与具体实践相结合


“德智体美劳确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的总方针,是对教育方法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我称之为教育“九字真经”。


总方针就是“指南针”,是孩子们前进的大方向。如何在正确的方向上引导孩子驶向成功的彼岸,必须与具体孩子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例如:学习书法和音乐,不仅仅是学习写字和弹琴的技能,更要引导孩子欣赏美、创造美;如何在结合加强体育锻炼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再如:德育教育如何跳出书本框框,结合日常生活小事,润物细无声地树立孩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此文不展开谈,欢迎大家各抒己见。



4.激励教育和磨砺教育相结合


70、80年代,中国最普遍教育方式是“棒槌底下出孝子”教育法,因为那时的家长普遍生活差,孩子多,孩子“成功”之路很窄。我见过不少通过父母“棒槌”威吓成才且很孝顺的例子。这种教育好坏参半,对此我不完全反对。因为教育对象存在个体差异,因人因时而异。90年代后,随着独生子女成为被教育的主体,家庭教育观又出现了新的“风潮”:“孩子是宝贝,是皇上,不能打骂的!”有人搬出美国的教育法,怂人听闻地说:在美国,家长都是欣赏孩子,激励孩子,不打骂孩子。家长打孩子,孩子可以叫警察保护的!


又有人说:日本人培养“武士道”精神,让小孩子在冰天雪地里脱光身子去游泳。


这些对他国教育理解的言论难免有盲人摸象之嫌。可以肯定的是:在心理素质、创新能力、毅力、独立性等多方面,中国的孩子与日本、韩国、美国孩子相比相距甚远,且十几年来没有明显长进。我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有关研究资料显示了这一结论。


我的观点是:教育需要“正刺激教育”“负刺激教育”相结合,所占比重因人而异。


这里的“正刺激教育”就是很多家长熟知、部分家长却一知半解的激励教育” “负刺激教育”就是指很多家长陌生或者忽视的“磨砺教育”。我认为:磨砺教育切不可忽视。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未必就是落后淘汰的教育,不排除可以适当、适时地使用“棒槌底下出孝子”教育法。正如锻造精美的陶器,须先将陶土反复锤打成熟土。



5.课本知识和课外知识相结合


课本知识是基础、精华,是开启知识的“大门钥匙”,是知识大厦的“第一块砖”,也可比作食物中的“大米饭”。


课外知识是课本知识的有益补充,可比作“鸡蛋”“牛奶”等其它营养食物。


课外知识不仅是指课外书本知识,四大名著。。。。。。也包括社会、人文知识。。。。。。登长城而怀天下;登泰山而小天下;去西湖看断桥,会加深了解许仙和白娘子的传说故事;登雷锋塔,可以加深对鲁迅文章的感受和理解;看曲院风荷,会更懂得“接天连叶无穷碧”的诗词意境;参观岳王庙,会对“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诗句和历史人物加深了解;去农村参加种地,才会真正懂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


课外知识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反哺课本知识,更好地使学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25 15:06 , Processed in 0.07327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