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精英”与“草根”的文化对接 (2006-04-03 12:03:17)
全球化的时代,互联网的出现缩小了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距离,网络的兴盛,使得各个阶层、各种群体、各种不同价值观、不同信仰之间的社会群体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成为可能。网络博客,是一种新兴的写作手段,也是一种新兴的文字交流手段和文化交流手段,从某种程度上说,对博客的消费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消费。网络博客使得整个社会的私人化与公共化主题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它让私人化的主题变得公共化起来,也让公共化的主题也变得私人化起来。全民共享博客文化,不仅意味着“精英”与“草根”之间的文化对接成为可能,而且意味着现代新兴群体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体验方式有了全新的改变。
“超女”的盛行,使得中国进入了全民娱乐狂欢的时代,也使得草根阶层的娱乐文化进入社会主流,“韩剧”的流行,使得中国进入了全民“哈韩”的时代,“无极”与“馒头”的对决,使得中国的娱乐文化呈现出了一种新型的方式,而国学的复兴,则使传统文化与本土文化重新成为我们的记忆。所有这些,都被记录在了用以记录中国宏观文化进程与中国个体文化进程的网络博客之中。1990年代以后,中国的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分化,两极化、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当少数城市新贵已经在体验“后现代”文化方式的洗礼的时候,中国还有另一部分群体挣扎在贫困的边缘,他们还处于“前现代”的文化状态之中,这种文化生活方式的决裂使得各个阶层与群体的交流与沟通障碍重重。对于这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在增加了GDP的同时,也改变了这个社会的财富分配方式,由于种种种种的原因,它在使一部分人获得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在使另一部分人失去社会财富。于是,两极分化现象出现了,物质财富与社会地位的两极化现象的存在,也造成了文化地位与文化价值观的两极现象的存在。这种两极文化现象的存在,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各种社会群体之间的文化裂痕,在缺少合理沟通媒介的情况下,短时间内是很难得以弥补的。然而,互联网的出现却逐渐改变了这一切,但是,互联网本身也是一个非常宽泛的平台,互联网的价值要得以完整呈现,它必须在其内部自发生长出一种新兴的互联网交流平台,这个平台可以表现为很多种方式:比如电子邮件、QQ、MSN、网络论坛、网络博客等。电子邮件改变了过去那种通过纸质信封交流表达的通讯方式,实现了异地网络交流的现代化通讯方式,但是电子邮件仍然不能最大层面的实现社会各个阶层、各种不同文化身份之间的群体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因为电子邮件仍然是一种私人性的交流方式,它本身不具有公开性和公共性,而且所交流的话题也仅限于私人话题,很少涉及公共话题。QQ则纳粹是一种私人化的东西,它的娱乐功能往往大于交流、对话功能,而且QQ它本身也不具有太多的文化传递与文化沟通色彩,网络论坛相比于QQ,更加具有一种开放性和公共性,而且它的人文色彩和文化传递色彩也更加突出,一般来说,网络论坛都汇聚了这个行业和领域内的众多高手参与,中国的很多文化名人、思想界名人也经常泡在论坛上,不断灌水,或对于公共事件发表公共言论,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充当了“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但是,网络论坛的成员仍然良莠不齐、高低不一,甚至还有一批通过网络论坛捞取名利的庸碌之辈。但是博客却不同,博客的出现改变了上述网络载体所存在的缺陷。博客的出现不仅实现了社会各阶层的最大化沟通,而且实现了各种文化、各种社会价值观、各种社会领域的人群的沟通、对话与交流。网络博客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个社会,它使得一切文化交流成为可能,它让那些平等的不平等的理性的非理性的合理的不合理的和谐的不和谐的交流均成为可能,尤其使得处于两极状态的文化群体之间的交流成为可能。我们似乎完全可以说,博客改变了中国人的文化方式,是中国人现代文化交流的一次重大“革命”。
从目前来看,我们似乎可以说中国人正在走向博客化生活的时代。说“全民写博”或许有点夸张,但是,在新兴一代的文化群体当中,却几乎百分之百地实现了博客化的生存。博客的出现,在我看来,至少引起了以下几个重大变化:
一是改变了中国人的文化生活方式,实现了“精英群体”与“草根群体”的文化对接。文化生活是一个国家、社会和民族在某个时代所特有的生活方式的文化汇集。当前的文化本身是一种多元文化,多元的文化生活方式和多维的文化视野同时并存,这种多元和多维一方面抑制了那种一元文化思维的垄断性的出现,但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文化的泛化和混杂,多元可能稍微往前走近一步就成了多极和混杂。那么,在这种多元的文化视野中,我们必须融入进一种主流的文化方式和文化形态来引领潮流,这个任务无疑交给了我们这个社会中的文化精英,但是文化精英在文化传播手段和媒介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发挥多大作用的。而博客却恰好承担了文化精英进行文化启蒙与文化引导的功能。写博已经成为了众多文化精英与思想精英进行文化传播与文化启蒙的必备任务。通过博客,写作者可以最便捷最迅速地了解社会大势与文化走向,通过写博,文化人可以以最便捷最迅速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文化理念,同时以最快的方式将自己的文字发表于个人博客,公之于众。而从社会公众角度说,处于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文化视角的社会公众,尤其是“草根”群体,当他对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文化现象无法释怀、无法解决时,他就可以通过浏览社会精英的博客,并在博客上自由地留言、评论和交流。这种交流方式是没有任何限制的,他想了解谁的思想和文化,他就可以直接搜索那个人的博客。而且,博客文章所讨论的话题也相对比较集中,公众可以针对某一个热点问题和焦点话题,集中讨论和交流。在这里,我们看到,博客真正实现了讨论无禁区、言论无阻塞的理想交流方式。
二是改变了社会各阶层文化群体的文化状态。文化状态是一个社会的社会群体整体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文化形态。当前,整个社会的文化形态是多元的,也可以说是分散化的、碎片化的,整个社会的各个文化群体之间在相当程度上处于封闭、阻塞状态,文化不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自由地传播与扩散。“草根”群体无法通过合理渠道直接与“精英”群体沟通,即使是了解了一些重大社会事件,但是也仅仅是停留于问题的表面,而无法获得关于社会文化现象与社会问题的深层原因。而“精英”群体也无法通过合理渠道将自己的文化思考与文化观察输送到社会公众,通过传统媒体那种发表文章的方式不但限制极大,而且极为缓慢,而且,即使是能够发表,能够公之于众,但也无法得到充分地反馈与交流。“草根”群体是很难在较短时间内通过纸媒来表达自己的心声的。那么,博客的出现就正好弥补了这种技术化的缺陷。博客文化的到来,改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状态,它使得一部分本来属于“草根”群体的人,也通过博客写作与思考,进而跃进“精英”群体之列。这说明,任何一个社会的文化群体,只要通过一定的媒介与渠道,是完全可能改变自身的文化与地位身份的。最典型的莫过于木子美、流氓燕和芙蓉姐姐了,尽管这三个人是以负面文化现象出现的,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正是因为网络博客的出现,才使得她们能够一夜走红,进而为全社会所关注。
三是博客的出现,为公民社会的到来奠定了基础。公民社会是一个法制化、民主化、市场化的社会,公民社会的出现,将意味着每一个社会公民都可以通过正当渠道,表达自己的合法化、正当化言论,申诉自己的合法化权利。公民权利的申诉是公民社会的最大特征。但是,由于我国还处于转型社会,各种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可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而且,各种文化价值观、文化群体可能也会出现相互博弈的状况,那么,如何保证博弈的顺利进行呢?光靠政策平台、法治平台和经济平台是无法解决的,还必须通过文化平台。如果说政策平台、法治平台和经济平台是一种刚性的手段的话,那么,文化平台则是一种柔性的手段,它能最大可能地调和处于两极或多极文化状态中的文化群体。转型中国,“草根”群体相对来说是一个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群体,那么,“草根”群体的权利申诉就变得尤为重要。但问题的关键是,“草根”群体如何通过正当、合理、便捷的方式和渠道,来申诉自己的公民权利呢?而“精英”群体又通过何种渠道和手段,去和“草根”群体进行文化上的交流与对接呢?当国家的重大政治决策、经济决策和文化决策的下达出现障碍时,我们就必须要思考一种新型的文化推进方式,有时候,国家的重大决策可能用那种刚性的手段方式无法推进,但是用那种柔性的手段方式却往往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博客文化是一种新型的文化传播方式,它的出现,为推进社会交流、社会和谐与文化对接,推进公民社会的成型,提供了文化平台。当博客刚刚开始的时候,或许,它仅仅扮演着一种技术化的铺垫作用,但是,当博客被大多数社会群体所接触、接受和认可的时候,它就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方式。由技术化的方式而文化的方式,由技术化的功能而文化的功能,由技术平台而文化平台,由技术理念而文化理念,这是一个质的飞跃。技术的变迁是一种局部的变迁,而文化的变迁则是一种社会的变迁。
博客文化的到来,人为地消除了那种等级、体制、身份与平台的局限,消费博客文化,不仅仅是属于哪一个人的专利,也不仅仅是属于哪一类人的专利,而是属于处于网络消费中的全体社会公民。现在,年老的人也好,年轻的也好,文化精英也好,“草根”群体也好,政府官员也好,平头百姓也好,甚至娱乐明星、社会名流都热衷于写博。 著名社会学家孙立平先生就经常通过博客直接与社会公众交流,社会公众可以从孙立平先生的博客里获得关于中国社会问题的深度思考; 一些时尚杂志的群博客上,众多网友咨询编辑们化妆、服饰搭配等时尚话题; 在张靓颖和徐静蕾的明星博客上,粉丝们向偶像表达着各自的祝福和期待; 在巴金先生去世当天,巴金纪念专题博客也同时推出,不少网友还有著名作家、文学家纷纷在专题博客上追忆巴金老人生前事迹,哀悼老人辞世; 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说:“人们喜欢网上的交流胜过现实生活中的交往。而博客,就好比网上的房子,是个栖息盘桓的个人空间,因此博客不得不建设。” 一些社会名流如余秋雨、李敖、郎咸平、张五常、余华、余世存、朱军、白岩松、吴晓莉等等,都在写博客,他们都把博客当成了自己的一种日常的正常的写作方式,这在博客化的写作经验中感受到新型的文化体验。写博,不但成为了一种时尚,而且也成为了现代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它既是一种个人化的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社会化的生活方式,既是一种生活体验方式,也是一种文化体验方式,既记录着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个体的人生命运,也记录着现代化进程中社会群体的社会命运。博客的出现,能够将私人文化与公共文化、精英文化与草根文化、消费文化与高雅文化、群体文化与个体文化融通对接起来,从而在文化上构建真正的和谐社会。在我看来,和谐社会的构建,最为基础的是利益的平衡与调整,而最为重要的则是文化理念与文化价值观的平衡与调整。只有实现了利益的平衡与调整,才可能谈得上物质生活层面的和谐,而只有实现了文化的融通与对接,才可能谈得上文化理念的和谐。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从文化上说,即是要尽可能地消除那种“精英”群体与“草根”群体在文化上的隔阂、对立与冲突,通过现代文化传播理念和传播手段,培养中间文化群体,塑造新型的文化理念和文化群体。
载《中国报道》200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