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133|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由重看《孝感市教育志》所想到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5-11 22:09: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由重看《孝感市教育志》所想到的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教学研究室     管季超
          对于我个人精神成长史来说,最早有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萌生“史”的意识,来自于小学五年级时在东山头中学(时任校长即孝感市前副市长李金平先生)读书时的经历。
      那时正值“评法批儒”,老师们买来“马粪纸”糊上白报纸,让我照着“评法批儒”的资料书上法家白描人物像来临摹。起初是用打格子放大的方式,可以做到形准。后来我嫌费事,就采用对临的方式,也大致差不离儿。“批孔”的漫画作品就可以信手而为了,不求形准,会意就行。每一件作品都差不多有一张《人民日报》展开竖起来那么大,画了几十张,是我最初受到的美术自修训练。
       在这个过程中,我接触到《三字经》、《女儿经》,接触到扉页标注“供批判用”的其他一些传统文化典籍。第一次知道有一部分古人是活在“公元前”的。我的老师找来一杆称,说:这颗星好比是公元元年,生在左边的人就是公元前,我们都活在右边,就是公元后的人。
       一个小小的男孩忽然就知道古人写文章是何等简洁,“四海之内皆兄弟”与“全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少3个字,意思差不多,还透着一般亲热劲儿;忽然就知道了孔子出生在蛮早蛮早之前蛮远蛮远的山东,坐个牛车,到处参观访问,带着学生“开门办学”。
       “历史”的概念从此在我脑海中扎了根,时空的观念如电闪雷鸣般让我萌生对无限绵长的时间和无限广阔的空间的敬畏。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认识的一位老校长参加了《孝感市教育志》的编纂工作,他的夫人正好是我的同事,所以一直断断续续听到些关于此书编篡进展的信息。
       1990年2月,原县级孝感市的《孝感市教育志》终于编定印行了,我弄到了一本,蛮有兴致地去看,并收藏至今。
参与其事的修志人员肯定很下了一番功夫,历时三年写出初稿,又经过一年多的修改,“三易其稿,终于成书”。把1883—1987年间发生在孝感这块地面上涉及教育的人和事尽力作了疏理,是挺不错的一本地方教育志书。
      该书封面的设计者骆雪先生后来是过从甚密的忘年之交,初稿编写者中有几位老先生也有过些文字之谊,让我对这本书更有亲切感。
      或许是由于资料匮乏,或许是限于体例,有些部分让我很不满足,觉得失之于简。
      譬如说,因为我从1985年起一直在东门中学工作,目前还住在老东中校园里,对这所学校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情感,很想更多地了解校史,但书中只有小小的一段。
      这些年先后在教委办公室工作、在区教研室工作,使我得以有机会跑许多学校,痛感在基础教育界,许多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都缺乏必要的“史”的意识,有些名头儿很响的学校,也并无完整、有序的校史档案,乃至一般的“教学业务档案”也东零西碎。不缺的,只是为应付上级检查而临时拼凑的、漏洞百出,不能当“信史”的应检资料。
     《基础教育管理中史学意识的缺失》是我另一篇文章的内容,且先按下不表。
       近段放在手边上看的,正好是北大出版社2002年版葛剑雄著《历史学是什么?》一书。这样的书,在“校长培训班”这样的专题培训中也是可以推介的呀!
       抄该书一小段文字,看能不能把您的读书“瘾”勾起来。
      “历史的智慧,也就是我们能够从历史中获得的教益。我们之所以要了解和研究历史,是因为历史不单给我们提供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借鉴和知识,还能在其他各个方面为我们提供答案。”
        接下来的一句话挺打动我:“历史可以提供的智慧是最全面的。”
2#
 楼主| 发表于 2008-5-11 22:14:51 | 只看该作者

孝感市东门中学校史

孝感市东门中学校史

       孝感市东门中学的前身是私立求实小学。1900年,英国敦教基教会在孝感创立。学校初期分为两部:一部设在城关东岳庙;二部在城关宪司街(今解放街市图书馆)。1933年二部改办求实女子初级中学。
   办学经费有两个来源:一是由基督教会拨款;二是靠征收学费。学制六年,实行春季始业。
课程设置除开设有一般小学应开的课程外,还增开有英语课,教义课等。学生毕业考试由汉口“伦敦基督教会”统一命题、并派员监考。
   1938年春,求实小学停办。
   1948年9月,由中华基督教会孝感支会发起恢复求实小学,匡明再次出任校长,当时开设7个班,学生300名,教职员12人。
   求实小学先后任校长的有:刘学文、艾值春、陶道纯、匡明等人。
   1949年4月29日,求实小学全体师生同全县人民一起迎来了解放。
   解放后,求实小学由县人民政府接管。
   1950年元月,改名为孝感地区干部直属子弟小学,直属孝感专员公署领导,由专署教育科长杜石夫兼任校长。
   1952年2月,改为孝感师范附属小学。
   1962年9月,改为孝感师范第一附属小学。
   1980年8月,正式命名为东门中学。中小学脱钩,开设初中1—3个年级。
   解放后,在该校出任校长的有:李中彦、周士豪、徐秀书、余常义、周发清、陈文斌、明子清等人,现任党支部书记兼校长沈既柏、副校长徐和平、明子清、龚邦伟。
   东门中学已被列为市重点初级中学,直属市教委领导,现开设初中1—3个年级24个班,学生1500余人,教职员107人,校园总面积10.4亩,建筑面积为6100平方米,其中新建教学楼两栋,教师宿舍楼一栋,有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体育设施也正在逐步完善。
                                                                                          
                                                     [原载《孝感市教育志》(内部发行)90年版P231]                                                  
3#
发表于 2008-5-12 08:36:21 | 只看该作者

补一句

当年的老校长沈既柏先生,是我每天晚饭后的谈友,,,,聊聊当年旧事,有太多感慨//人生苦短,努力趁早//教书育人责任大呀
4#
发表于 2008-5-12 08:40:29 | 只看该作者

老校长陈文斌,是朱前总理校友

我在湖南师大附中校刊上查到的,书在手边
5#
发表于 2008-8-28 18:31:07 | 只看该作者
孝南区实验中学是2001年8月由原孝感城区百年名校东门中学、书院中学强强联合组建而成,座落于环河之畔,占地面积36亩,是孝南区教育局直属重点初级中学。学校开设教学班65个,学生4300多人。现有多媒体教室37个,课件制作室3个,多功能会议室2个,高标准的理化生实验室8个,国家AA级标准化档案室1个。学校是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实验基地,北大附中网校。
  学校在岗教职工243人,专任教师218人,在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128人(其中在读研究生3人)、专科学历90人,中学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38人,省级语、数、外学科优秀教师8人,市级学科带头人10人、市级骨干教师17人,区级骨干教师25人。实验中学成立以来,先后有40多位教师荣获国家和省、市、区级劳模、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有120多名教师的优质课、优秀教案及优秀课件获国家和省、市、区级竞赛奖项,有400多篇论文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承担的国家、省、市级教育科研课题5项,已全部结题。
  建校五年来,向各级各类重点高级中学输送了一大批品学兼优的优质生源,教育教学成绩一年一个新台阶,学校先后被评为“档案管理国家AA级单位”、“国家十五重点课题‘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先进单位”、“省级安全文明校园”、“孝感市教科研先进单位”、“孝感市规范化管理学校”、“孝南区文明单位”、“孝南区教育宣传先进单位”。《人民日报》、《现代教育报》、湖北电视台、孝感电视台、《孝感日报》等新闻媒体分别对学校进行了典型报道。
6#
发表于 2008-8-28 18:34:59 | 只看该作者
全区现有公办中小学校196所,其中普通高中4所、初中28所、小学162所、特教学校1所、电大(成人中专)1所;幼儿园35所。现有在校学生(幼儿)115569人,其中高中生9317人、初中生45561人、小学生56388人、在园幼儿4303人;教职工7687人,其中在职教职工6092人、离退休教职工1595人。
    全区中小学校园总面积2497818平方米,生均21.6平方米;中小学校舍建筑总面积647134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5.6平方米。
    2006年,全区教育系统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主题,深化教育改革,强化教育管理,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全区教育工作取得新的成绩。
    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普及程度逐步提高,全区适龄儿童、少年和残疾少儿入学率分别为100%、97.1%、94.4%,小学、初中在校学生辍学率分别为0.06%、3.6%,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为99.4%,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为96.2%。危房改造工程全面完成,筹措危改资金600万元,改造了18所学校的危房,消除D级危房13000平方米,新建校舍14200平方米,危改工程顺利通过了省检查验收。教育技术装备条件不断改善,投入380万元,新增多媒体教室19个,在28所中小学建成了59个标准化实验室,区直学校安装了统一的音源播放系统;筹资350万元,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了全区教育技术现代化进程。高中教育资源不断优化,加强了区属高中设施建设,自筹资金近1000万元,修建学生公寓和教师公寓,增加校园建筑面积27000平方米;对高中实行定规模、定编制、定经费的管理办法,促进了高中教育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一步激发了高中办学活力。成职教育逐步发展,全区在初中毕业班开设了职业技术教育课;以成校为依托,大力实施“阳光培训”工程,全年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3000多人;创办了大新电子职业技术学校,填补了我区中职学历教育的空白。民办教育管理得到加强,依法加强了民办教育机构的管理。
    教师队伍的生机与活力不断增强。健全了教师管理机制,出台了《孝南区教师管理规定》,对离岗教师进行了清理。建立了教师补充机制,改革教职工分配制度,基本建立了教职工德、能、勤、绩综合评价办法,实行绩效工资。加强了教师业务培训,全区346名乡镇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参加了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培训,90名教师参加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技术培训, 651名教师接受了课改新课程教学培训,组织45名骨干教师参加了省级信息技术培训,326名教师参加了市骨干教师培训,区级开办了2期英语教师培训,200多名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电脑专任教师参加了校本培训。
    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课程改革全面推进,教学常规进一步落实,教科研活动日趋活跃,启动了2项省“十一五”课题研究工作,对2项省级课题进行了中期检查并扩大实验面,对2项省级重点课题进行了终极检查,区属24所学校召开了中央教科所重点课题“中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联合开题会。全区教育管理日趋规范,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教师在“四优”评比和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奖63项、省级奖167项、市级奖228项,区属高中高考上省定本科线1538人,一中上省线率居城区各高中之首,中考成绩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 
    孝感市第一高级中学该校前身是孝感县高等小学堂,创办于1900年,是清末废除科举考试后,由原来的“考棚”改建的孝感县第一所官办新式学堂。后几经变更,至抗战结束后正式定名为孝感县立第一初级中学,1958年易名孝感县第二中学,1978年被湖北省确定为首批省、市重点高中,并改名孝感县第一高级中学,1983年正式冠名孝感市第一高级中学。2000年10月迁入新址,校园面积250亩,建筑面积8.6万多平方米。现有教职工255人,其中特级教师8人、中学高级教师80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省骨干教师3人,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23人。开设有63个教学班,学生4340人。自2000年以来,学校每年向高校输送1000多名优秀毕业生,其中飞行员、音、体、美等专业人才50多人,教师有85人次在市级以上优质课竞赛活动中获奖,其中获国家级奖4人次、省级奖35人次,在省部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269篇,有162项科研成果获省级以上奖励。近几年学校先后被授予省“教改名校”、“安全文明校园”、“教科研先进单位”和“城市园林式单位”等荣誉称号。
    孝南区实验中学该校是2001年8月由孝感城区原百年名校东门中学、书院中学联合组建而成。校园占地面积36亩,开设教学班69个,学生4500多人。现有多媒体教室37个,课件制作室3个,多功能会议室2个,高标准的理化生实验室8个,国家AA级标准化档案室1个。学校是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实验基地、北大附中网校、全市八所重点中学的联谊学校。在岗教职工242人,专任教师218人,在专任教师中本科及以上学历135人,其中在读研究生3人,中学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37人,省级语、数、外学科优秀教师8人,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27人,区级骨干教师25人。先后有40多名教师荣获国家、省、市、区级劳模、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有120多名教师的优质课、优秀教案及优秀课件获国家、省、市、区级竞赛奖项,400多篇论文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学校曾先后荣获“省级安全文明校园”、“孝感市规范化管理学校”、“孝感市花园式学校”等荣誉称号。
    孝南区实验小学该校位于孝感市老城区中心,清儒学遗址。学校占地面积16亩,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拥有多媒体教室、实验室、语音室、图书室以及多功能报告厅等教学配套用房,建设了远程教育地面卫星接收站,接通了“校园网”,装备了有两万册藏书的电子图书馆,每个教室都与中央电教馆“空中课堂”、“国际互联网”实现了互联互通。目前学校有在职教师130人,学生2518人。学校先后受邀在孝感市中小学规范化管理研讨会、孝感市剑桥英语规范化管理研讨会上作典型经验介绍。近两年陆续接待了10多所学校来校考察。学校以“科研兴校、科研兴教”为己任,涌现出30多名国家、省、市区级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带动了一大批中青年教师扎根教育、勤心教研。学校是“全国教改实验基地”,先后授予省“教改名校”、市“示范学校”、区“文明单位”、“平安校园”等荣誉称号。
7#
发表于 2008-8-31 16:38:18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学校史志分会成立大会[管季超转帖荐阅]

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学校史志分会成立大会暨学校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暨学校发展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学校史志分会成立暨学校发展研讨会于2008年6月20-22日在北京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召开。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袁振国、教育部社团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许崇义、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副院长李文长、河北省教育厅副厅长韩清林、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副会长汤世雄出席开幕会议并讲话,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理论研究部主任及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方晓东研究员主持开幕式,北京师范大学郭齐家教授作题为“中国学校优良传统与学校发展”的专题报告,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储朝晖研究员做题为“返本开新实现学校持续提升”的报告,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会长朱小蔓教授出席闭幕会并作报告,来自全国各地各级各类学校从事学校史志研究工作和档案工作的80余人出席会议。
  更好地保存、整理、发掘、利用好校史这笔财富,为当今学校发展和品质提升服务是本次会议的主题。依据2006年10月召开的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决议,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决定成立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学校史志分会。2008年1月23日,中华人民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民政部正式批准并予登记成立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学校史志分会。
  本次会议在各地推选理事的基础上选举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储朝晖研究员为分会理事长、李晓秋等20人为副理事长、刘巧利为秘书长,聘请卓晴君为名誉理事长、王炳照等20人为顾问;会议通过学校史志研究分会章程,启动了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十一五”规划课题“中国学校优良传统与学校发展研究”。会议结合校史研究参观了清华大学校史馆及及早期的清华学校、清华学堂的遗迹。徜徉在近百年的清华校史中,与会代表更加明确地认识到了学校史志是每所学校的宝贵精神和文化财富,也是整个国家和民族文化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地保存、研究校史,能够起到独特的存史、资教、育人的作用。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这是一次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独特意义的一次大会;新当选的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学校史志分会理事长储朝晖认为,这次大会是通过校史促进学校品质提升的“长征”的第一步,能不能成为“长征”,在中国教育史上是否有意义、有多大意义,还有待大家的共同努力来验证! (储朝晖、刘巧利)
  

8#
发表于 2008-8-31 16:42:24 | 只看该作者

相关资讯荐阅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教授当选会长
  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是全国研究地方教育史志
(包括地方教育志、地方教育史、地方教育年鉴、校史、教育人物等)的国家一级群众性学术研究团体,是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研究会业务主管单位为教育部,登记管理机关为民政部,业务指导单位为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


  研究会业务范围:(1)了解全国各地教育史志工作开展情况,并组织经验和成果交流推广;(2)开展地方教育史志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和探讨;(3)组织地方教育史志有关编研工作的协作;(4)组织举办学术会议和年会;(5)编辑出版会刊和有关资料;(6)承担教育部及有关部门分派的编篡任务和研究课题。


  研究会于199112月经原国家教委同意成立,定名为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并经国家民政部审核批准备案。首任会长周玉良。现任会长朱小蔓(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秘书长方晓东。研究会现挂靠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秘书处设在该所教育理论研究部。会员均为单位(团体)会员,主要以省、地、县三级教育史志机构,以及高等院校和教科院(所)等从事地方教育史志研究、编纂工作的专门机构为单位。


  研究会自1986年筹备之时起就致力于地方教育志的研究工作,对志书的编纂工作指导思想、篇目设置、资料收集、鉴定和运用以及编写方法等进行了深入研讨,举行了多次学术年会。从研究会正式成立以后,先后组织教育史志专家、学者及各地教育史志工作者对贵州、辽宁、江苏、北京、河南、湖南等20余个地方教育志稿进行了评议,同时进行学术交流,有效地提高了地方教育志的编研水平,为各地方胜利完成新中国成立以来首届编修地方专业志的任务做出了积极贡献。
  
200461113日召开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常务理事(扩大)会议



  在编修教育志的过程中,各地还编辑出版了大量的资料汇编,形成了修志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同时,根据国家教委的部署和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的安排,各省、市、自治区都参与编辑了《中国教育年鉴·地方教育》(1949-1984)和编纂了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年鉴。


  研究会自1997年开始,承担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的研究编撰工作,共有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申请立项编研本地区的教育史并组建了子课题组。截止到2006年,共有北京、天津、甘肃、湖南、四川、贵州、河南、云南、福建、黑龙江等22个子课题的地方教育史经过专家评审、通过鉴定结题,并已陆续出版。预计2006年内这项课题即可全部结题。届时,占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2/3以上的地方教育史将展现在人们面前。这项课题的完成填补了我国教育史中地方教育发展史的空白,对中国地方教育史的学科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9#
发表于 2008-8-31 16:44:33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名单
(以行政区划为序)
作者:佚名   

名誉会长:
何东昌,男,原教育部部长

顾问:(以姓氏笔划为序)
王炳照,男,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吕型伟,男,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许美德,女,原香港教育学院院长、教授

健,男,原教育部党组成员
杨海波,男,原国家教委副主任
邹时炎,男,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原国家教委副主任
陶西平,男,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总督学顾问
阎国华,男,河北师范大学教授

会长:
朱小蔓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副会长:
汤世雄

北京教育志编纂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助理、北京教育科学规划办主任
赵宝琪

天津市教委地方志编委会常务副会长
张凤民

天津市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
韩清林

河北教育厅副厅长
宋玉岫

原山西省教委主任
王青

吉林省教育厅副厅长
周稽裘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田正平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理事长
郑祖宪

福建教育厅副厅长



江西省教科所所长研究员
陈光华

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
周洪宇

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陈湘

湖南教育厅副厅长
彭智勇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任
符康荣

贵州省教育厅教育史志办公室,省督学
李贵富

甘肃省教育厅副厅长
蔡国英

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厅长
郭福昌

原国家教委专职委员
孟吉平

原教育部师范司司长
宋恩荣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方晓东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理论部主任、研究员

秘书长:(兼)
方晓东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理论部主任、研究员

副秘书长:
储朝晖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孟祥辉

北京教育志办公室副编审
侯金林

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史志室副编审
高培华

河南省教育史志编辑室主编、教科所书记

常务理事:(正副会长、正副秘书长皆为常务理事)
俞启定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
孟志咸

天津市教委地方志编委会办公室主任
冯荣光

河北省教育史志办公室副研
刘良业

河北教育史志鉴编委员会高级教师
张静娴

山西省教科院史志办公室主任
杨进发

山西省教科院史志办公室原主任
秦政奇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助理巡视员



辽宁教育研究院史志办公室主任
刘德敏

吉林省教育厅办公室主任
崔永平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
金忠明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副教授
王伦信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副教授
赵关忠

上海市教委史志办公室
魏所康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周文海

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



浙江大学教育系教授
沈剑光

宁波市教育局副局长
张守祥

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宋良文

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主任
庄将秋

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李淑华

江西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



南昌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
李清民

山东教育学院院长
翟广顺

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赵发中

河南省教育史志编辑室副主编、主任




湖北省志教育志编辑室主任
徐晓旭

湖北省襄樊市教育局副局长
余子侠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汉文

湖南教育厅副主任督学
张大伟

湖南教育厅办公室主任
熊贤

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副系主任、教授



香港教育学院教授


耀

广西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海南省教育厅办公室主任
曾令兵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办公室副主任
安永新

贵州省教育厅史志办公室主任
蔡寿福

云南省教育厅志办公室副主编
魏天纬

陕西教育史志鉴主编陕西省教育厅政策法规处



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书记
王宗信

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田继忠

宁夏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尼合买提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讲师
徐长发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培训中心主任、研究员
程方平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与人力资源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理事:(正副会长、正副秘书长、常务理事皆为理事)



北京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副研究员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刘立德

人民教育出版社文化教育编辑室主任、副编审
叶中瑜

天津市教委地方志编委会办公室研究员
曲维富

天津市教委地方志编委会办公室研究员
孟令梅

天津市教委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副研究员
刘慧玲

石家庄市长安区教育史志鉴编委会办公室副主任
王宪廷

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责任编辑
李海南

华北科技学院办公室



河北师范大学教授

安生川

山西省教育科学院史志办公室副主任



内蒙古教育厅副主任
王利生

内蒙古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宋建国

辽宁省丹东市教育局史志办公室负责人
佟名福

辽宁省丹东市教育局史志办公室教师
刘锦泉

吉林省教育科学院副院长
崔多立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谢仁业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教所研究员
罗东海

上海市史志办公室副研

成尚荣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马征里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李立明

宁波市教育局副主任
虞朝东

南京市教育局教育史志办公室调研员
路发春

安徽大学历史系教授、主任
徐光寿

安徽教育学院政法系系主任副教授
郭少榕

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肖洪寿

江西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叶存洪

江西教育学院教育系教授系主任
万克德

山东教育史志办公室主任

钟春翔

山东教育史志办公室副研究员
李明霞

河南省教育史志编辑室副编审、副主任

郭郑州

河南省教育史志编辑室副高、副主任

邱月琴

湖北省志教育志编辑部主任科员



湖北省志教育志编辑部副主任
胡国强

湖南教育厅史志办公室主任
陈昌清

湖南省常德市教委副主任、省督学、市教育局史志工作领导小组副
组长
朱华林

湖南省常德市教委纪委副书记、市教育局史志办副主任

安良海

湖南襄樊市教育志办公室副所长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
黄明喜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
苏荣模

广西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谢越华

海南省教育史志办公室副教授
曾维陆

海南省教育厅办公室讲师
孙文松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教育志办主任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唐智松

西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赖长春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贾贵洲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李云峰

云南省教育厅副主任
栗洪武

陕西师范大学总支书记
徐智德

西安外事学院研究员



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研员
马国瑞

甘肃省张掖市教育局调研员
陈少娟

宁夏教育厅教育志办公室



新疆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研员
欧阳志

新疆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于建福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科研处处长
郭红霞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史研究》编辑部副主任
徐卫红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史研究》副主编


注:以上名单于20061021第四届理事会议正式通过。



                    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


                      20061022
10#
发表于 2008-8-31 16:49:26 | 只看该作者

[教师之友]荐文

第二轮教育修志的理念与业务浅识
作者:储朝晖  
“存史、资政、育人”是一般历史研究的主要功能,教育志除了有这些基本功能外,还具有“旌表”功能,也就是现在常说的宣传功能。第二轮教育修志是中国教育发展进程中的一项大事,既关涉到如何对待历史,也关涉到将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式发展未来的教育。所以第二轮教育修志工作本身不只是文字、篇章结构运用的问题,还是对人、对事、对待历史的方式和态度问题,是整个中国教育发展中一个极为重要和关键的组成部分。唯有着眼于教育发展,编纂出教育理论观点正确、资料翔实准确、体例完备、文风朴实、语言流畅,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佳志、良志,方可不辱修志者的历史使命。
一、教育志书的属性与定位
第二轮教育修志是历次修志的延续,又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延续教育历史文化的一项特殊任务。要完成好这项任务,首先必须明确教育志书的基本属性,也就是明白什么是教育志。
1、教育志具有一般志书的特性
志书是公器,资料性著述,资料性是志书的基本属性。大量丰富真实的资料是一部志书成功的基础,没有充分的资料就不能进行比较鉴别,就不会写出一部质量上乘的志书。“资料性”是其客观性的一面,“著述性”又体现出其具有思想性和科学性的人文性一面;“志”的“著述性”又不同于论文和小说,主要体现“记叙性”。志书最显著的三个特性是:资料性、科学性、思想性,此外还要有全面性、系统性、真实性、权威性、实用性等等。

作为史、志、记、鉴、考、典中的一种,志的写作要求很高,它要求在一条确定的主线基础上对大事记和年鉴进行加工提炼,从而形成比较准确简练的记述文本。在已经出版的一些志书中,既有许多有价值的历史资料未能收入,也有夹杂太多与科学性、思想性不相符的个人观点的问题,在第二轮教育修志中要尽可能减少这种遗憾。
那么资料性与著述性是什么关系呢?志不是简单的资料汇集,不同于年鉴、百科全书、资料汇编,它是编纂者按照一定的思想观点、编纂体例、记述方法来统率资料编写而成,所以具有著述性。资料性与著述性相比前者是第一位的,它决定了方志的基本特征和记述内容。为了适应内容上的需要,便于将资料分门别类的加以记述,也就产生了地方志这种特有的著述形式。
为什么还要提教育志的科学性呢?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指导思想的科学性,要显示出对历史的见识。二是框架和篇目设计的科学性,特有的框架结构是志书科学性的具体体现。三是资料取舍的科学性。通常入志资料是所收集资料的10%左右才有比较好的资料基础,对所有资料必须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准确地选取能反映事物本质的资料,舍弃那些非本质、偶然、表象的资料。四是资料分析与考证的科学性。要将繁杂细琐、孤立无序的原始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提炼;必要时还要对资料进行考证。资料考证需要渊博的知识、科学的态度。
志的思想性体现在收集资料和修志过程中,如坚持全面系统、求实存真、用博取精。当代人修志必然反映当代人的思想、观点,而修志人员又应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看待、记述,不能用狭隘、错误的观点去记述,体现鲜明的时代和地方特色。
2、教育性
教育志的教育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志本身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教材之一,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具有教育功能。二是指教育是人类千万年的专业积累,所以它具有专业性,教育志要能准确反映教育的专业特色。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专业特色本身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对教育的整体有比较准确的把握,使写出来的内容符合教育基本原理。
例如,在写民办教育时说“民办学校重视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实行小班教学、寄宿制、全封闭、外语教学。”可能民办学校确实是这样做的,如果就这样写进志书,是不是说明志书的写作者也认同这就是高质量的教育,这些就是教学改革?背后的假定是否靠得住?
教育志首先是给从事教育的人看,专业性可以强些,但要考虑专业性太强了一般读者看不懂,因而应少用专业术语和专业性语言,在不影响科学性的前提下尽量写得通俗些。
3、分支性
教育志书记述的对象不是社会整体,而是社会中的一个部分。因而它属于部门志,是记载一个方面事物的历史和现状的独立志书。部门志相对于该类属以外来说要专,相对于该类属以内来说要全。就教育志来说,相对于省志县志是比较专业的,相对于它边界范围内的教育来说要全面,不能仅仅写教育部门直接管理的教育,还要写社会各部门办的教育,要将它当成一个整体写,不应有疏远轻重,也不应因为编辑和总纂时深加工不够,存有较重的条块痕迹。编辑和总纂时要从全志角度对各部门编写的志稿进行深加工,即按照志书的总体设计来修改篇目、取舍资料、安排内容、确定写法。
教育志的上述特性决定着它的定位是专业性的分志。所以在第二轮教育修志过程中,要突出时代特色,地方特色及专业特色;同时又要避免仅仅从教育部门立场出发加以记叙。比如教育收费,如果仅仅讲教育投入增加而不顾及家长能否承受就会存在问题。
二、教育志编写的境界与追求
如果将教育志的编写仅仅当成一项工作任务,也能写出一部教育志,但不可能写出十分优秀的教育志。要想提高教育志的质量,就必须将它既当成一项工作任务,又当成一项对精湛技术、高雅艺术和完美人生的追求,使编纂出的志书可信、可用、可读、可赏。因此写好教育志首先要解决好一个“入境”的问题。
(一)教育志书的“境”
教育志编写的境界是指教育志编纂者应该具有的一种心态和期望、追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信。所写的内容是可信、真实可靠的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保证资料来源的多样性。即资料不仅要大量、丰富,还要真实、可靠、完整,数字准确。做不到这一点就要出“豆腐渣”。
现在写教育志的一个致命的弱点是资料来源单一,主要来源于行政部门的文档,不能相互印证,不能鉴别比较,因而也难以做到去伪存真,这样就大大影响了缩写志书的“信度”。在第一轮修志中就出现过这样的事,书都出版了,但是发现有多处因资料不真实而造成的硬伤,只好先封存,后报废,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教训十分深刻。这是发现得比较早的,还有没发现要留待后人发现的,危害更大。
2、简。表述的方式是简明的
因为一个省、市每天教育上所发生的事都是很多的,不可能事事都写入志书,所以首先在内容上就要把好精简关,写重要事件、主要事件,描绘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从目录开始精简;第二关就是在表述方式上要言简意赅,文字高度精练浓缩。再复杂的事都可用简约的语言表述出来,现在一些志书文字堆积的现象比较严重,原因是没有对所要写的事件理解透彻,没有抓住关键和本质特征,没有从材料中走出来,没有经过由博返约的多次反复,于是不能简明扼要地将它表述出来,写了很长,类似于记流水账,对发展趋势没有表述清楚,别人看不明白或看起来很费劲。
字数应服从内容的需要,不能为减少字数而砍掉必要的内容。但那些因记载了不必要的内容或语言不精炼而造成篇幅过长的现象确实太多了,它反过来将有价值的内容淹没了,所以必须精简,宁可少一字,不要多一字。造成志书篇幅膨胀的原因主要有:片面理解志的资料性和“志贵周详”的提法,误认为方志应无所不包,无所不记,因而事无巨细都写上。或认为志书越长资料就越多,质量就越高;总想在篇幅上超过别人;对好不容易收集来的资料,舍不得割爱,总想都用上。事实上将不必要的内容去掉更能提高志书质量,故而该舍弃的资料就要舍弃。一些人没有掌握精简篇幅的技巧,不知道应如何精简,表述时穿鞋戴帽太多,也就写长了。
3、实。记述的内容是有实际意义和价值的
“实”主要体现为内容和文风两个方面,如何将更有价值和意义的内容写进志书,反映人和事的原貌和全貌,这需要反复权衡。体现“实”就要求多写事实,少发议论,少写口号,少作判断,少用不恰当的形容词,让事实本身表达观点。有些志书仅仅作了发文记载,也就是只写了某个部门什么时间发了什么文件,这样写太片面,没有抓住教育这样一种社会存在的主要内容,也不是主要特征,而只是一个局部的表现。
4、雅。尽可能体现志书的艺术品位和教育特性
各地第一轮志书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不少志书还难以说得上“雅”。
志书的“雅”首先表现为志书所体现的精神、风骨之雅,也表现为结构的独具匠心,表达手法的多样和谐、图文并茂,装帧设计美观大方,电子排版后又出现更多的表现手法,如各种图表和图片。志书雅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提高其可读性,但又不仅于此。

第二轮志书的彩页可借鉴年鉴的办法,设计得富于变化。护封是志书的脸面,其设计无论色彩还是图案都要精心构思,多种方案比较,充分体现当地特色和改革开放的时代风貌。首轮志书护封和彩页设计大多古板、沉闷,新一轮志书应有比较大的改进。
(二)教育修志过程中如何保“境”
英语中有句谚语:态度决定一切(Attitude is everything),教育修志能否入“境”首先是个态度问题,修志者要能吃“三苦”(辛苦、困苦、清苦),甘坐冷板凳,耐得寂寞,方能修成良志,留下真经。此外还必须有条件和方法保障。
1广开“材”源渠道收集资料
胡适有句名言: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有九分材料不说十分话。志书的资料是志书编纂的最大难点之一。要求全面、系统、完整。写志的资料可谓多多益善,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文档当然还可作为主要来源之一,还可利用报纸、书刊,必要的时候也可做访谈,特别是一些重大事件的当事人,可以请他们谈,也可让他们写回忆文章,还可以就某件事向社会公开征集资料。现在还可以利用网络,虽然可信度较低,但可以作为印证线索之一。同一件事能有几个方面印证,将收集的资料先编成资料长编,这就提供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全面整体准确把握的机会,“失真”的可能性就小多了。
第二轮修志还出现与首轮修志不同的新情况,首轮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作的,修志资料由有关部门提供,行业主管部门掌握的资料比较全,动员力较大。第二轮修志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运作,随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入和行业主管部门职能的变化,再像首轮修志那样依靠行政方式提供全部资料的做法难以完全奏效,民办教育的资料搜集相对较难。如果依据提供的资料有多少记多少,或没有全面资料的就采取以点带面的写法,以一个学校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反映整个教育门类的发展变化,会存在一些问题。至少要做到点面结合,才可避免较大的失真。
因各种因素的影响,保证资料来源的多样性依然存在困难。由于受历史和思想的局限,有些珍贵的资料没有收集上来,有些珍贵的资料收集上来了,但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全部入志,还有一些资料或遗失或收集困难。在第二轮修志中要尽可能避免首轮志书编纂的局限性框住自己的思想,志书质量评价标准,特别是资料选择标准也应与时俱进,在资料收集时要充分发挥专业的基础作用,要秉着“三新”(新角度、新方法、新视野)原则去搜集资料。个案资料可以由具体单位提供,可以从报刊上选辑,也可以由修志者调查撰写。
确立新的资料观就要以对历史负责的科学态度,收集、整理、分析、归纳和研究资料,确保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这是确保第二轮志书质量的前提。必须看到,有许多珍贵的资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由于保密不能入志,由于思想认识的局限不敢入志,由于当事人健在或其他原因不便入志等,第二轮修志的资料收集工作一定要有专业见识、早动手、早准备。因为第二轮修志的资料不是缺的问题,而是太多太细,有些资料尚未经过历史的沉淀,有些事物还没有发生或正在发生。这些资料一旦丢失是无法弥补的。
第二轮修志的资料收集所面临的问题主要不是年代久远的历史资料,而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几年来的资料。因为近十几年来机构人事变动大,资料流失也相对严重,尤其是背景资料、反面资料往往不容易保存。但是现在的资料存储和收集的办法多样化,如电子文档、互联网等高科技手段在给收集资料带来了许多便利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不利,如比较多的人没有保存电子文档的习惯,一经删除就无从查找。
2、实地查勘重大事件
关在书房里写志书肯定存在局限,建议写教育志的同仁多到教育现场,更多地通过自己的直接感受了解教育中的真实情况,找到各件事的内在关联。在写作过程中,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场景进行实地查勘才有可能避免人云亦云,在纷繁复杂中理清头绪。
3、科学组织,讲究方法
修志本身也是一项专业工作,很多问题要在工作的源头、起点、过程中消除其产生的可能条件。比如资料收集就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才能全面、系统、有序,这里面都有章可循,事先必须拟定提纲,明确要求,分工负责,部署到位。如果让不懂志书整体思路的人员去收集资料,质量会大打折扣,所以各个环节都必须慎重,必须讲究方法。在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有专业人员或者骨干分工负责。
4、严谨下笔
志书行文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准确、规范,历史上有司马迁、董狐秉笔直书,“只写事实不转弯”的典范。但现实中遇到一些困难,比如现在的志书中写会议的内容较多,写领导的活动较多、写获奖的内容较多。有时只有大篇幅的叙述过程,其效果如何只字不提;有时讲了很多结果或成绩,这些结果如何产生的则缺乏必要的交代,这些都是不严谨的表现。
在实际修志过程中,坚持修志规范的严谨态度与突出地方特色的关系往往比较难处理。一些地方领导习惯于将工作业绩作为特色突出。志书需要写出特色,但特色是区别于其他事物特别显著的个性、征象和标志。修志工作中所指的地方特色主要包括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所特有、别于其他区域的或本地具有古、大、多、稀等特点的事物。需要认真筛选、严格把握,避免过多泛化的特色
三、第二轮教育志编撰的原则
志书是政府主持编纂的出版物,国内外公开发行,存史资政,留传后世,为千秋大业,必须质量第一。在形而下的层面,教育志的写作必须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
1、服务教育发展
教育志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为后人提供一个地方教育历史沿革真实的第一手记录。它是当地教育发展形成共识的历史基础。因此在修志的时候就要考虑如何更加有效地为当地教育的未来发展服务。一是为教育的发展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历史依据和参照,包括经验和教训;二是充分发挥以志育人作用;三是提高教育志的可用性,为未来教育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四是如实记录当地教育遇到的突出问题,如素质教育、教育公平等重大突出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必要的资料积累。
2、明确志书主体
教育志书的主体是谁?应该是教师和学生,教学活动是教育的中心工作,也应该是教育志书的中心内容。这个问题若要让大家回答可能有人能回答正确,但实际上很多的教育志书发生了偏离,客观上写成了教育行政志,而不是教育志。一本教育志,当然应该将教育行政活动写进来,但不应主次颠倒,本末倒置,它的主题应是当时当地的所有教育当事人。
3、坚守述而不作
述而不作,寓观点于资料之中”是修志的传统,教育修志应该坚持这个传统。志书是资料性著述,以资料见长,修志者的任务是真实准确地记述当地、当代教育所发生的变化,也就是用事实说话,用资料说话。代代都需用志,其可用性在于志书真实准确的资料,不同的用志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利用志书资料、研究志书资料。有人认为“述而不作,寓观点于资料之中”不过瘾,要体现编者的学术水平,志书应该写编者的观点,编成一部研究性的著作。这样它就不是政府主持编修的志书,而是个人著作,这样社会利用面不会很广,也不可能一代代地修下去。当然,这不等于说志没有编者的观点,而是寓观点于资料之中。资料的选择、剪裁、编排实际上体现了编者的观点。坚守述而不作在实践中遇到的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对待所收集的资料中别人已经夹杂其中的“作”,编写时要依据保留原貌的原则剔除“作”的部分。修志者的组织能力、学术水平和文字功底就体现在资料的搜集、取舍、剪裁、编排及能否编纂出名志佳作上。
4、明晰时空边界
地方教育志记述的内容限定在本地地域范围内教育的人和事,地域范围应以志书下限的行政区划为准。教育志的界限还表现为教育志不宜过多写行政或与教育没有直接相关的内容。不越境而书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境内的事不管其行政隶属关系如何都应入志,中央、省、市属单位在本地的有关情况均应收入志书,以体现地情的完整性,资料的利用上,上级驻地单位宜略不宜详;二是非本境域范围的事物不记,有些事和人,历史上公认是本地属有的,由于区划变动划出去了,志书不应再记,由划入的地方记述,特别是一些历史名人,划入的地方理所当然要记,划出的地方不记又舍不得,往往出现争抢名人、记述重复、矛盾抵牾等问题。三是严守内容的边界,超越教育内容的记述和应属内容范围的重大事件漏记都将导致边界不明。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改制学校、教育集团、大学在外地办分校之类的情况为明晰边界带来一些新问题,既要坚守不越境而书的原则又要保持事物记述的完整性。人物入志以本籍人物为主,一生都在外地任职,其事迹亦应入志;客籍人物,只记与本地有关的事。志书不应以分析、对比的需要而收入地域外资料。
  5、保持体式得体
志书的体裁一般包括述、记、志、传、图、表、录。记又包括大事记和专记,要善于对不同的内容采用合适得体的方式去写,并注意遵守规范。
行文规范:志书要使用规范的书面语体文,不要使用文言文或半文言半白话文体,也不使用方言行文;文字要严谨朴实,杜绝浮词、空话、大话、套话,使用形容词、判断词和定语词时,要掌握分寸;用词要明确,不要使用概念不确切或容易引起歧义的词语,如:考虑到各种因素、有人反映、也许、估计等。在志书编写前就必须明确。
称谓规范:1、除引用原文外,一律用第三人称。例:“甘肃省”不能写成“我省”;2、记述地区单位名称时,一律不用“我区”、“我局”、“省上”等,应直书其名;3、同一名称在志稿中多次出现时,要防止前后不一;4、书写人名除引文外应直书其名,不加“同志”、“先生”等称呼,或其他褒贬之词。人名首次出现时应有单位和职务;5、各种名称在志书中第一次出现时,一律用全称。以后出现时可用规范的简称;6、时间久远之后容易产生误解及有歧义的简称不要使用,应写全称。
结构规范:不同人对采用章节体还是纲目体、条目体有不同的看法,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之所以不能形成共识,是因为各有利弊。章节体讲究的是志书的整体性、逻辑性和科学性,条目体讲究的是志书编写的方便性、灵活性和条目的完整性、系统性。比较而言,条目体好写一些,但篇目制定工作量大;章节体篇目可以全国各地的篇目做比照,但写起来难度较大。首轮志书运用条目体的很少,第二轮教育修志可能主流的还是章节体,如能在当地达成共识,条目体也可以尝试。采用哪种体式最终应由志书主编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索引规范:首轮修志只有少数志书开始编制索引。志书编了是给人用的,为了方便读者用最短的时间获取最有用的信息,有利于扩大志书的社会利用率,有利于全社会读志用志,编制索引是必要的。一部志书少则100万字,多则几百万、上千万字,编制索引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工作量很大。与其他工序相比,编制索引更是一件艰苦、辛苦、清苦的差事,现在有了电脑检索要方便一些。从志书的完备性考虑,第二轮教育志不仅要编制索引,还要严格依照规范编好索引。
相关的规范还包括图表使用的规范、注释的规范,这些规范使全书构成完整、同一、协调的整体。
6、多种表现手法相得益彰
因科技的发展,新一轮修志手段要更加多样化。
首先是资料收集手段多样化。除了原来收集文字资料外,还可采用数字化、录音录像、资料扫描、互联网上下载等现代化的手段。数字化办公、无纸化办公为收集资料、查询和检索提供了方便。但一些本应入志的资料因单位数字化办公、无纸化办公后,那些认为没有必要保存的资料就被删除掉了,而每一次计算机的更新换代都可能使大量原始的背景资料没能保存下来,为收集和保存资料带来不利影响。
其次是编修手段多样化。其中最基本的要做到图文并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都是历史资料,对修志来说同等重要。志书本身就是从图经、图志发展而来。这里要注意图、照、表与文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重复,而是互补的关系,是作为正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可选择时要选择一种最为简洁的方法。文字表述中的数据和表中的数据不宜较多重复。各种图、照、表的大量使用应是新一轮志书与首轮志书在编纂手法上的一个标志性区别,在编纂形式上的突出特点。图文并茂既可实现表达的简洁性,又可增加可读性,深受读者欢迎,搜集资料时就要做系统考虑,图照表资料与文字资料同时部署,同时编辑,精心挑选,保证入志图照表有典型性、对比性、资料性,发挥一照(图、表)抵千言的功效。统计图是表述统计资料的重要方法,形象直观,在新一轮教育志书的编纂中要尽可能利用,必要时在统计表下面尽可能有相应的统计图,现在有电脑软件做这类图并不难。
此外,第二轮修志中对一些健康的、积极的、有教育意义民谣收录也是一种表现手法,这方面的内容还不少,当然要注意筛选。
四、第二轮教育修志实践中的问题
在阅读一些教育志稿的过程中,发现第二轮教育修志存在一些带共性的问题。
(一)抓不住教育主体和本质
志要注重文字精炼、内容丰富,即文约事丰。有的志稿口语多,还有一些虚话、套话和泛泛而谈没有具体内容的语句,拉长了篇幅,干扰了阅读。志文要反复修改,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努力达到惜墨如金。同时将内容写清楚完整,总纂后期可由文字水平较高的主编或副主编专门把文字关,或聘请文字水平高的人对志书文字进行修改。常见的现象有:
1、重视对事的表述,轻视对人的描写。
2、细节描述很多,整体概要不足或不到位,使人看不清一个地方教育发展的整体趋向。
3、引用了很多文件,基本事实记叙太少,从而看不清某一地区教育发展的真实情况。
4写了很多例行工作,关键性的变化和发展没有突出,让人感到该写的没写,不该写的写了不少。
5、众口一词的套话多,能体现当地教育真实状况和个性特色恰到好处的表述少。
(二)纲目设计的相互交叉和内容重复
志书的纲目必须具有相互独立性,互不饱含,才能较大程度的避免内容的交叉重复。
由于很多地方都是众人修志,造成篇章结构层次不清、重复、缺失、分类不当的现象普遍存在,还有相同的引文在不同处多次重复。有些事涉及两个或多个部门,各方面都全面详细地记了,甚至连文字都几乎一样。但作为一部志书,各部分的内容是不允许出现重复的。处理内容交叉重复问题总的原则是允许必要的交叉,避免简单的重复。处理方法主要有三:一是对交叉内容不记,不妨碍对主体事物记载时采取一处记一处不记的方法,但要避免两处互让时漏记。二是交叉内容在有的分志中虽不重要,但一点不记也不好,可采用一处详记一处略记的方法。三是交叉的内容几处都需记载,各处记述的角度各有侧重,不可求全。
避免重复须从精简篇目开始,即拟订篇目要尽量减少层次和类目。事物的复杂程度不一样,记载各种事物的志书各篇章的层次也就不可能完全一致。设计篇目时要实事求是,灵活掌握。一般设编、章、节、目4个层次,个别的还要设子目,但也有的设到节就够了。到底设几个层次,要以内容的多少和复杂程度决定,不宜机械地一刀切。
常见的重复还有:1、概述和分志重复。有些内容分志记了,概述又写,处理方法是概述要“概”,不能将分志的文字成段地移植到概述中。2、大事记和分志重复。造成这种重复的主要原因是大事记采用了纪事本末体。处理方法是:方志大事记采用编年体提纲式写法,写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即可,不必详记事件的前因后果和发展过程。3、表与文字记载的重复。某些内容用文字记了,又制成表,造成重复。用表本就为了清楚醒目、节省篇幅,凡已制成表的内容不要再用文字重复记述。
恰当运用专记可以在一定程度解决交叉和重复问题,专记即专题记述,对志书正文未能充分记述,或不好列入章节的内容,或专项调查和专题报告可采用专记单列条目进行集中完整地记述。能够在志书正文中详细记述的事就无须专记。专记的要求一是专门记述某一件事,与该事无关的不记;二是具体完整地专题记述某一件事,相当于研究中的案例研究。专记的内容应是本地独有、体现地方特色或者是特别重要。第二轮教育修志应增加专记体裁的运用,如典型事物记述、典型经验介绍、典型单位简介、重大问题记述、专题调查报告、专题研究文章等。专记一般列在有关篇章志书正文的后面,以条目的形式出现。这样就将章节体与条目体结合起来,各取所长,各避所短。专记不是附录,是对志书正文资料的补充,实际也是志书正文的一部分。这样能浓缩大事、要事,彰显当地精华。
(三)人物的刻板化
由于思想的局限,所写人物共性的表述多,个性的表述少,可用的信息也就大大减少。教育志写人物首先在人数上要精简,对要写的人也要依据其在志书中价值的大小分成传、简介、名录几个层次,不同人的排列次序依照姓氏笔画或出生年月,全书要统一。
(四)可读性有待提高
志书的资料性与提高可读性之间并不相互矛盾,要提高志书的利用率就要增强可读性,尤其是现在进入信息时代,志书可上网,全国、全世界都可以检索、查询,利用志书的人群在不断扩大,更应该提高可读性。
影响可读性的主要因素有:西化的句式,句子过长;段落过长,有的一段连续几面,成了“铁板段”;还有一些段表述中主语多次变换,让人弄不清行为的发出者究竟是谁。为此,要尽可能句式工整、句型匀称、段落层次分明简练。
(五)如何写好承前
第二轮志书是对首轮志书记述内容的延续,一定要认真研读前志,熟悉其优点和缺点,长处和不足。承前志内容不能没有,又不宜过多,达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就行,但做到提纲挈领、前后贯通并不容易。这就要求志书编辑要反复阅读、熟悉首轮志书的有关内容,主编要通读、钻研整部志书,达到融会贯通。
承前简述可采用的方式有:一是在志书的总概述中对首轮志书的编纂情况作一概括交代,或设前志简介(述);二是在有关编章的总述中简要介绍历史发展脉络;三是在记述某一具体事物的文字段落前面增加前志对该事物记述的简要情况;四是对已经感到的前志不足作必要的补记、纠正,弥补、修正首轮修志中存在的疏漏与不足
对前志的补遗、纠误是修志的优良传统,应本着“续、补、创”的原则进行,“续“乃接续,前志的下限为今志的上限,要将前志和今志无缝衔接。“补”因种种原因前志不尽完善、疏漏之处,今志有责任补前志应记而未记、或记而不详的内容,要把新发现的资料、新考证的资料补充到新一轮志书中去。“创”乃创新,主要是指对修志体例、方法的创新,志书的编纂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其体例与内容都需要在前志基础上有所创新。
但由于种种原因,补遗、纠误在志书中所占篇幅不大,工作量却相当大,需要修志者有很高的识别能力、历史知识和文化功底,需要细心、耐心、恒心,有时要看若干遍才能找出一两处错讹,还有可能得罪人,所以人们不愿做。但为了对历史负责,补遗、纠误的内容最好不能少。纠误应该是对史实、数据、图表、引文等重大差错进行订正。要重新查找资料,认真核实、分析、考评。   
(六)述体运用不够娴熟
述体是志书运用得比较多的表述方式,“述”相当于一部志书的经络部分,有概述、综述、无题述等,它能使全志由繁杂呆板变得活络并且各部分相互呼应。述作为开篇之章和点睛之笔,它统摄全志,沟通各类,反映特点,提示规律。述源于志文,高于志文,对志文的编写起到提纲挈领、提要勾玄的作用。有时尽管没有文字上的概述、小述,但实际上编者胸中有述。并在内容腹稿基础上纂修志稿,述的内容即使不用文字写出来也要思考出来,理出头绪。述虽篇幅不大,但文字精炼,内涵丰富,编者需熟悉、把握大量资料,认真消化吸收,然后博观约取,提炼升华。述体常常最难写,述体写好了,其他部分自然能得心应手。写好述体是修志者的基本功,第二轮教育修志须在写好述体上下功夫。
(七)如何写教育改革
首先在篇目设计上遇到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教育改革放在哪里写。教育改革是第二轮教育修志时间段的一个重要主题,必须要写。如何记述,涉及到几个难点:一是改革既有成功也有失败,改革的当事人还健在。经验和教训也是宝贵的财富,但是在志书里往往成功的资料相对好收集,记成绩、记成功的经验容易,而失败的资料就不那么好收集了,记述曲折和失误、失败的教训就不那么容易了。而志书的性质要求必须用资料如实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以使后人既要汲取成功的经验,也要记住失败的教训。唯一的选择是做到情况熟悉、立场独立,这其中涉及以什么标准评价成功和失误。二是如何界定教育改革,因为教育改革总是与社会各项改革同步,与教育教学工作同时开展,如何做到不越界,避免题目太大、涉及面太宽、重复太多,这些方面难把握。三是不好处理与有关篇章记述重复的问题,改革的内容是集中还是分散到各部分写,哪些该集中,哪些该分散?从已出版的其他部门续志来看,有的志书说是集中记述,其实只是把相关的内容集于一个编内,具体还是分别记述的,因而还是出现有关篇章的重复,多数志书采取分散记述改革的办法,各篇章均以改革开放这条主线统领资料,在总概述中集中反映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阶段重点、突出成果和观念的变化。这种记法可以借鉴。
(八)避免教科书和学术论文体式
志与教科书、学术著作写法上最重要的不同是志只记述具体事物及其发展情况,而不阐述理论、说明道理。但由于一些志的编写者对志的写法没掌握好,混杂了一些教科书和学术论文式的写法,既增加了篇幅,又使志书不伦不类,这种情况包括:1、解释概念、定义的文字。2、介绍一般理论性知识的文字。3、论证、考证性文字。一般志不记论(考)证过程,而直接记论(考)证结论,对纠正前人错误等的特别重要的考证,可收到附录中。4、记载专业技术的文字。志书要记载技术的发展进步和达到的科学水平,一般不记各地通行及教科书或学术著作中已有记载的工艺流程和生产方法,主要应记特有的技术和发明创造(需保密的不记)的特点、功能及推广后的效益等。5、展开记载事物发展过程,按记流水账的方式详记事物发展经过、工作方法和日常业务活动等的文字。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对志的体例不熟,片面理解志书记事纵不断线的原则,对工作总结之类的资料没有进行消化并按编志要求进行取舍和提炼,而是不分主次和有无价值全部抄入志书。或由于资料不足,事物发展的结果和各关键阶段的情况不明,便用记发展过程的资料充数。因此有必要收集丰富的资料,下功夫进行消化,理清事物发展线索,记下带有质变性的转折阶段的情况和结果,删除记载一般发展过程的文字。
(九)其他难点
一是生人入志问题。志书就是要写事记人,见物不见人不是完整的志书。首轮修志时有关当事人比较多的已经过世。但在第二轮教育志中多数当事人还健在,按史志写作的原则,生人不能立传是修志的传统原则。这样可入传的已故人物不多,于是有人提出生人也可立传或立传略。因为立传牵涉到对一个人一生行状的记述和评价,对生人很难做到,在现实社会中还受到一些相关权利的影响。所以生不立传的原则还是要坚持,同时可作些变通,在第二轮志书里设人物简介,记述生人的基本情况和突出事迹,先将相关的信息保存下来,留待后人使用评价。
二是第二轮修志下限的确定比较难,一方面许多事情还没有发生或正在发生,这些资料怎么收集;另一方面,一些现任的行政领导都希望下限定得靠后一些。有的志书曾多次后延下限,断限虽只延长几年,但收集、分析筛选并补充这几年的资料到志稿中工作量很大。如果多次改变下限,则会给志书编写造成被动,延缓志书完成的时间,形成整体的不一致。变通的办法是下限不变,但大事记可适当收入下限后的重要内容。下限后的大事记,置于志后附录中。把材料留下来,让后人去筛选。
一般下限确定后不要轻易改动,更不能多次改动;下限到志书出版年分相隔不太长的,下限后的内容可不记;下限到志书出版年分相隔较长的,下限后的内容可设大事记(编年体)和大事记述(纪事本末体)记载,前者紧接志书的大事记后,后者置附录中。下限还是不能定得太近,越近越难把握。
三是如何写会议。现在的会议多,什么会议不写,什么会议写;怎么写,必须定下明晰的原则和要求。
四是如何写评奖。因为志有旌表功能,一些人特别在意自己的得奖能否入志,特别是近些年,奖项特别多,还有人将升学率奖写入了志。什么奖不入志,什么奖入志,必须有明晰规则。
五是相关内容的一致性问题。如各种数据要一致,由于资料来源不同,也可能会有某些记载不完全一致,这个问题目前很大;还有专业术语、表达方式,如“五四”学制就有不同写法,这些会造成志书中的“硬伤”。因此要注意严格核对,使用数据要注明来源,发现问题要认真处理,核对原资料,不能允许不一致的数字和记载存在。
以上内容不当之处,请方家指正。
(本文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副秘书长储朝晖《甘肃省志·教育志》评议暨全国第二轮教育修志工作研讨会议上的讲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19 14:05 , Processed in 0.27992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