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61|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管季超系列美文欣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5-8 20:55: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温 暖 的 冬 夜

孝南区教研室
管季超


  像春潮拍击海岸,掌声,从一千多位孝高学子年轻的手掌涌向舞台。今晚,我坐在母校新建的大礼堂里,坐在如当年的我一般年龄的校友们中间,从第一声重拍开始迈步,踏着舒伯特四手联弹钢琴曲《军队进行曲》鲜明的节奏,在记忆中行进,去经受一次精神的洗礼。
  演奏者是96204班的两位女孩,黑衣短发的付紫炫和白衣长发的于丹,他们并坐琴凳,纤细的手指在键上翩跹,把1818年起就躺在五线谱上的音符一一唤醒,组成一支队列齐整,步伐矫健的军队。六小节高亢嘹亮的号角性的引子过后,主要主题开始呈示,后半拍起音的跳动着的伴奏音型的衬托,使曲调轻快活跃,诙谐欢悦。歌唱性的中间部主题似乎由诙谐至于顽皮了。这一定是一群帅气而机灵的小伙子,像那年我们到部队学军时一样,既模仿着军人的豪迈,又未脱孩子气。这支军队的指挥官莫不是我们高二(五)班班主任胡成佳老师,幽默、和善、可亲可敬。号角又一次吹响,第一部分主题再次出现,仿佛是我们在校办农场整队收工回城的情景。
  紫炫同学,你到过农村吧?理查德·克莱德曼的《渔光曲》和贺绿汀的《牧童短笛》你演绎得多好呵。人到中年的我真想像儿时一样攀着牛角,踏着牛头,爬上光滑的牛背,吹一吹读小学时那位打着赤脚上课的黄老师给我折的柳哨。
  于丹校友,看起来你是一个文静的女孩,巴达捷芙斯卡《少女的祈祷》是专为你写的吗?分解和弦上行音调和轻捷的下行音调组成的乐曲主题与变奏,是你在倾诉美好的遐思和幻想么?出生于安定祥和年代的你们,一定会有很多美好的憧憬,我衷心祝福你们!
  而立之年双耳失聪的贝多芬,居然在一个寂静的世界里继续构建辉煌灿烂的音响世界。于丹校友我不知道你现在正弹奏的《献给爱丽丝》是他写于失聪前还是失聪之后。我和你们一样喜爱这位集古典派大成、开浪漫派先河的大师,在我笔耕的案头,有一件由蒲德尔《贝多芬青铜头像》翻制的石膏像,那是在武汉读师范时,音乐老师推荐我去买的,那一次我的音乐课作曲作业被评为全班第一,老师一时刮目相看,青眼有加。
  潮水般的掌声从我的四周涌起,这一次是献给指导教师的。年轻的老师气定神闲,双手轻轻抚动,温和、委婉的旋律从起起落落的琴键中溢出,弥漫整个礼堂,汇入我的心海,德彪西如水的《月光》直泻在了我的身上。这不是九十二年前法兰西夜空的那轮明月,这是曹植“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的月光;是庚肩吾“月皎疑非夜,林疏似更秋”的月光;是刘长卿“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的月光;是韩愈“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的月光;是袁枚“明月有情还约我,夜来相见杏花梢”的月光……流动的琶音,把照彻张若虚“春江”的月光,洒落李白“床前”的月光送到我的眼前。德彪西呀,叫我如何不偏爱你哩?柔美的尾声慢慢消逝,儿时的我躺在竹床上,在母亲用蒲扇摇动的凉风中也进入了梦乡。
  19971220,冬夜,应校友之邀回到母校的我,坐在身着校服的校友们中间,感受着他们年轻的呼吸,聆听母校师生演奏的钢琴音乐会,多日郁郁的心境豁然明亮,一种对少年时代的追怀遐想,一种沐浴灵魂的通畅爽洁,一种对人生况味的崭新体认,让我周身发热。
  在这个温暖的冬夜,我疾步走回家中,在“书似青山常乱叠”的致远斋北窗,在袅袅于耳畔的琴音中写下这段文字,献给我亲爱的母校。

  ■管季超附注:此为11年前发表于《孝感日报·晚报版》上的旧文,近日捡出,又忆起那天在孝高礼堂赏乐的情形。镇日忙于俗务,已很久没有闲情静心赏乐了。
2#
 楼主| 发表于 2008-5-8 20:56:34 | 只看该作者
泡漫吧——长沙人休闲好兴致
            孝南区教研室   管季超

  复兴中路在长沙算不上一条繁华的街道,那天午饭后,湖南省教研室美术教研员胡茂林先生却极力怂勇我去这条路逛逛。
  走到一家不大的门店前,胡先生驻足微笑,我抬眼一看,见二楼挂着一块招牌——二楼:博视漫画吧。原来我只知道有酒吧、网吧,还未听说过“漫吧”,倒要瞧个究竟。
  上得二楼,要两杯绿茶,在幽柔的乐声中打量这家店面,好个雅致脱俗!
  店堂总在百多个平方吧,与一般消闲场所不同,店内散放着几个书架,插满了国内外的漫画书刊和高品位的新书。墙上贴有不少漫画原作,凑近一看,全是湖南省作协副主席何立伟先生的漫作。我对何氏小说独特的语言风格倾慕已久,除赵汀阳、康笑宇、戴逸之外,在九十年代的“新生”漫画群中,何氏是我最关注的一位“业余漫人”,他以作家的视角体验作的“书写式”的漫画,报刊常可见到。让人叹服其生活体验的细微,“道理”阐述的机趣。今见原作,大喜过望。
  请来服务小组一问,原来“博视漫吧”是由唐进军、肖军辉两位青年文化人联办的连锁经营的艺术休闲酒廊,其品牌特色就是将雅俗共赏的漫画,其他类艺术品、时尚书刊的欣赏、品读及文化信息传播巧妙地融为一体,在都市紧张、忙碌的快节奏中,为光顾者带来一缕轻松、高雅的艺术感受。
  临走时,一时兴起,我找来一张“漫吧”的专用画纸,用钢笔画了一张漫画小品。肯定是因为我的涂鸦之作有几分“巧思”(其实是从刚看过的书中得来),当班的小姐视我为“高人”,执意不要我们“买单”,欢迎我们再来。
  这让我心下多少有点得意。

■季超注:此为十多年前刊于《孝感日报•晚报版》的旧作。白驹过隙,年华老去,对漫画的喜爱一如从前。
  顺华兄自深圳返乡,弄起个“国画研修班”来,据说,一帮弟兄们画得挺上瘾。这不是坏事,总比戚戚于现实生活中的诸般俗事要让人愉快。
  顺华兄几次说要请我去班上讲一课,看起来不是虚语。我不画,是“看家”或“话家”。我讲的,画家们耐烦听吗?
  我自己都颇怀疑!
  和弟兄们在一起喝酒,酒量倒不一定在他们之下。


[ 本帖最后由 寒梅 于 2008-5-8 21:05 编辑 ]
3#
 楼主| 发表于 2008-5-8 20:56:52 | 只看该作者
情 系 方 寸 间
——记“火花”收藏者刘仁举
缪 馥 华
  自从煤气灶开始自动打火,抽烟者广泛使用打火机以来,我们这些女同胞就很少与火柴打交道了,不料就在我身边有一位一辈子离不开火柴的人,他就是“火花”收藏者刘仁举。
  老刘与我同事多年,现在中国三江航天集团老干部处工作,业余爱好就是收集火柴盒面上的商标——“火花”。自从150年前火花问世以来,就有众多爱好者开始收藏,国际国内均有火花收藏协会。
  那日去老刘家欣赏他的火花集,令人大开眼界,原来集火花并不亚于集邮。老刘的火花集装帧精美,排列有序,20多年来,他已收藏古今中外火花6万余枚,耗资近万元。翻开火花集,真可谓琳琅满目,五彩缤纷,珍奇典雅,博大精深,小小方寸间犹如一个大千世界的缩影,又如翻读一本百科全书。从中不仅可领略到唐宗宋祖的雄风,也可瞻仰到中外名人的仪容;不仅能评品故宫和卢浮宫这东西方两大著名博物院的奇珍瑰宝,也能谙知飞机和汽车百年发展的历程。同时名画荟萃,《清明上河图》(由几十张相拼)、《永恒的微笑》等无数幅中外名画也跃然于火花中。还有那直刺苍穹的火箭,远涉重洋的巨轮、威风凛凛的雄狮、雍容华贵的牡丹……可谓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民族风情、名山大川、珍禽怪兽、奇花异草,文华大观,包罗万象,令人仿佛进入了一个知识的海洋、艺术的宝库。
  老刘20多年前就喜欢收集火花,但只是小打小闹。1987年回四川老家时,一位亲戚送给他200多枚火花,他被火花丰富的内涵及艺术魅力深深打动了,从此收集火花一发而不可收。他联系各地的火柴厂、火花销售部,买火柴一次就买十几盒或几十盒。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山川秀丽,各地的火花设计也是无穷无尽各有千秋,他又和各地的火花协会联系,与他们互通有无。一次他有幸与国际火花协会的6位中国会员中的两位取得联系,他们热心提供了许多火花销售信息,使老刘能够“有的放矢”。他不刻意追求十万枚加入国际火花协会,收藏主要看其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并以此陶心冶性,同时,他有意识地让孩子们学习火花上的知识。
  为了让更多的人欣赏到火花的无穷魅力,他曾先后于1992年、1993年在远安、孝感、岳阳等地办过三次个人火花展,参观人数达万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孝南区楚雄收藏爱好者联谊会会长、知名中学语文教师管季超老师在留言本中写道:“方寸纳万象!刘仁举同志火花藏品数量之多艺术之高,在我地区是执牛耳的。”孝感著名画家潘直亮先生挥笔写下:“艺术的殿堂,知识的海洋!感谢刘仁举先生为我区开辟了一个新的艺术天地。”毛道宽先生也认为:“小小火花票,看到都叫‘好’•”许多参观者一致认为看“花”容易集“花”难,“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奇妙”。一位参观者说:“如果没有收藏家辛勤的耕耘,我们的生命也不会如此丰富多彩。”一位6年级的学生写道:“火花虽然不是花,但带来花一样的美感。”

  ■附注:录入文友旧作,呼应网友梅同兴的系列收藏文。
  梅似也是老东门中学毕业生吧?东门之杨已自加商标。


[ 本帖最后由 寒梅 于 2008-5-8 21:07 编辑 ]
4#
 楼主| 发表于 2008-5-8 20:57:15 | 只看该作者
墨 戏 乃 至 乐
孝南区教研室  管季超

  说起来您肯定不相信,我不会打麻将,不会打“双勾”,即使偶人“舞林”或“卡拉OK”一番,大多也是场面上的凑趣,兴致也不是很高。
  您也许会说,那你如何打发闲暇呢?
  我的消闲方式一是读书。十余年来如蚁搬物,从书店衔回六大书架杂书,虽无秘籍珍本,倒也琳琅满目,闲来斜躺在沙发上漫无目的地随手取阅,哪还愁时间无处打发。二是玩赏书画藏品。我不善书法,于传统文人写意画能弄上几笔,其水准也难入法眼。但我酷爱收罗书画,历年东寻西求,得当代书画家真迹600余帧,闲来把茗独赏,此中乐趣当不在酣战方城之下。三是看电视。与妻儿或坐或卧于榻上,一柄遥控器父子争来抢去,也是一乐。
  最感快乐的莫过于邀三五好友,以墨为戏了。
  譬如说上次顺华兄从安陆来,客于寒舍。我电话邀约耀华、长忠、文俊诸友相陪。席间谈诗论画,兴致渐高。两瓶白酒被我们4人喝干。顺华兄不善饮,一小杯下肚即面若桃红。饭后兴犹未尽,我们在“致远斋”作墨戏。
  顺华兄取一窄幅徽宣,拈长锋羊毫,在纸的右侧题了一首打油诗。
  第一句“与君相见恨太晚”。顺华兄有深厚的艺术理论修养,书法超逸高迈,山水花鸟立足传统,又有自家面目,尤其是水墨漫画蜚声画坛,在国内外漫赛中频频摘奖,能与之游,我们获益非浅。
  第二句“恨不喝酒用大碗”。这三、四句是“激扬文字论长短,醉如烂泥尔莫管”。您看他虽不能饮,倒有一股“醉卧沙场君莫笑”的豪气哩。
  小字题款是“某某年与某某某聚于某某斋,顺华先款,季超再画。”他这般一写,我只好提笔在纸的左侧画上一个粗瓷大酒坛,文俊老弟再画上相叠的五只大海碗,长忠兄用隶书题上“海饮神聊”,耀华先生则用行书横题“太白遗风”。各人再盖上名章闲章,至此方觉兴尽。
  这件戏墨之作,存于我手。孝感师专青年书家左剑桥老弟见了,忍不住手痒,加题“知己相遇嗟日短”。安陆名印家刘光明兄闻知,赠刻一方“兰亭遗韵”印,钤盖后别有情味。
  这便是我引为至乐的消闲方式,姑且称之为“墨戏”。
  我常常神驰于古代文人散漫而疏放,优游而冥如,以绚烂的生命之“轻”来拗救严峻的功业之“重”的消闲方式,追慕他们诗酒酬唱的雅人深致。
  对于我们这些中年人来说,在单位要勤勉工作,才对得起国家的俸禄;在家里,老婆孩子,柴米油盐哪一件都要操心,常感疲惫和浮躁,太需要友情和闲适来滋润了。这样一种毫无功利目的,与人无害,与己有益,平平淡淡的消遣方式,在别人看来是落伍于时代,有穷酸之嫌,但我觉得颇适合于我。

■季超附注:13年前刊于《孝感日报•晚报版》的旧作。当年旧友,聚散无常,年长者已退休,含饴弄孙为日课;专于事功者,已颇有一番派头儿;顺华兄仍与他的纸墨谈着恋爱,似永远都在“蜜月”里。


[ 本帖最后由 寒梅 于 2008-5-8 21:09 编辑 ]
5#
 楼主| 发表于 2008-5-8 20:57:50 | 只看该作者
二 哥 的 故 事
孝南区教研室  管季超

  直到现在,妈妈还常常说二哥读书时是如何顽皮透顶。老师们说二哥是“搅屎棒子”,这当然指他的顽皮让人讨厌。据说读小学时有一次上什么课,老师讲到半截儿时,突然发现二哥不见了,就问:“管仲超哪里去了?”二哥一下子从讲台前的桌子底下拱出来说:“老师,我在这里。”原来他是从课桌下面爬到讲台下面去玩了。老师很生气,就提问他教学内容,二哥对答如流,还说“我早就听懂了”。
  又据说上小学时有一次上什么课的公开课,二哥频频举手答问,再举手时那位女老师便不再点他,急得二哥用胳膊肘在桌子上直磕,老师只好又点他,没想到二哥站起来说:“老师,您的裤带儿掉出来了”。女老师低头一看,闹了个大红脸。
没办法!他的聪明颖悟和天真大胆着实又让老师们不能不喜欢得不得了。
  再后来,二哥上了初中。再后来,“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二哥带着一堆没有上完的初中课本和大哥、姐姐一起下放回到了乡下老家。
在农村,二哥学会了所有的农活,成了一个健壮的农民,他是村里能挑“双胆”稻谷的壮劳力。
  夏夜的乡场上,乡亲们一起乘凉,二哥每每成为中心人物,他讲《三国》,讲《水浒》,讲《西游记》,讲《敌后武工队》,伯伯叔叔哥哥嫂嫂们一边撑着眼皮,一边拍着竹床说:“讲!讲!讲完再睡。”
后来,大哥、二哥、姐姐他们三人随老家的乡亲们一起移民到东西湖农场。
  据说在那里,有一位河南籍黑黑的漂亮姑娘就是看中了二哥会讲故事,连场办窑场的工人都不嫁(要知道因为我父亲、母亲的所谓“历史问题”,二哥连窑场的工人也当不上),非要与二哥“谈朋友”不可。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一考三录”,姐姐考上了武汉财贸干部学校。大哥也于同年考上了公办教师。
  二哥还是继续讲他的故事,想都没想过要去考一考,要不是那次割谷伤了手的话。
  那次割谷,二哥伤了手指,队长派他到鸭棚放鸭子。闲得无事,二哥把姐姐留下来的复习资料拿出来看。这一看,看出了兴趣,他对妈妈说,他要去考一考。妈妈没有反对,打了十几斤煤油送回家,好让他点着灯复习。
  队里同姓的一个哥哥说“小学生还想上大学?要是小超能考上大学,我在湾里倒着爬三个圈。”
  二哥几乎花了一大半时间复习数学,但是临上考场的头一天,他决定不考数学,因为没有人辅导,要自学弄通初高中数学确实太困难了。
他决定全力去考其他几科。
  连二哥自己也没有想到,虽然数学是零分,他居然以全场最高分通过了大学本科分数线,又因为他的历史是89分,被华师历史系录取了。
那位族兄并没有倒着爬三圈。他邀约了一帮年轻人乐滋滋地跑来为二哥送行。整个生产队象过节一样。
  再后来,二哥毕业分配到武汉教院历史系任教;再后来,二哥成了副教授;再后来担任了政史系主任。
  整整过了十九年,我才从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中知道。1977年,那位当代中国历史上的伟人,以他非凡的胆略,作出了恢复普通高校“文革”前行之有效的入学考试制度的重大决策。从那时起的20年间,全国约有5800万人次的青年报考高校,其中1100多万名青年被录取,目前约有800万人完成了学业,成为各类专门人才。
  二哥的故事很平凡,只是这1100多万个故事中的一个。

■附注:原载《孝感日报》。


[ 本帖最后由 寒梅 于 2008-5-8 21:11 编辑 ]
6#
 楼主| 发表于 2008-5-8 20:58:17 | 只看该作者
京城有家“幽默画廊”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教学研究室  管季超
  读过杨东平那本在海内外文化界引起巨大轰动的文化研究专著《城市季风》和肖复兴的文化散文集《北京人》,我对北京人的幽默感多少有点儿间接了解,但是总不及直接与北京人交流那么真切和生动。
  2月9日抵京当晚,我打电话给1992年夏在京结识的忘年交——漫画家何君华,欲再访其家。没想到这老头儿挺逗,“您今儿个坐车累了,好好歇着。明儿个咱们琉璃厂见。”我说:“琉璃厂那么大的地儿,上哪儿找您去?”老头儿说:“明儿个您来,准见着!”
  第二天,我约好从孝感考入清华大学和北京医科大学的孝感籍学生勇刚、周一丹,一起去逛琉璃厂。
  一路左顾右盼,溜达至琉璃厂东街海王村门店前,抬眼一看,有一个木制的广告牌高挂在大槐树上——“幽默画廊”。联系人写的正是何君华。
  “这老头儿卖的什么关子?”
  进得海王村门店,在琳琅满目的字画、古董中穿行,逶迤至最偏僻的3号厅,才瞧见“幽默画廊”招牌,画廊两边门柱上贴着一幅对联,一望便知是何老手笔:“画家下海乃为画,文人经商以养文”。
  “有朋自孝感来,不亦乐乎!”何老老两口把我们迎到他那十五平方米的店堂一角坐下,不待我发问,他就开始细说端详。
  七年前,何老从美术教师的岗位上退休下来,耐不住寂寞,老想过过画瘾,去年和老伴儿一合计,租了这间门脸儿,开办了京城(也是全国)首家“幽默画廊”,专营自己的漫画作品、漫笔书法,现场为人作漫画像,也帮漫画界朋友如方成等出售一些作品。
  “经营情况如何?”勇刚问。
  “去年11月1日开的张,第一个月赔了几百块——房租3千元哩。到12月份,可能是知道的人多了,国内游客来得不少。或许是临近圣诞节,老外来的也特别多。生意特别火,一个月毛收入一万多块。赚了!”何老平淡地说。
  正说话间,来了三位外国游客,请何老画漫画像。何老展纸挥豪,“唰、唰、唰”,不到10分钟,三位老外的漫像“画得了”(完成了),题上“×××中国游”。老外们笑眯了蓝眼珠,直乐!何老收了三人每人画价80元。老外捧着墨迹未干的水墨漫画乐颠儿颠儿地走了。
“说起水墨漫画,你们孝感有能人啊,王顺华,您认识吗?他的水墨漫画特棒。”
  “顺华兄是我的铁哥们儿,其实他不光水墨漫画画得好,书法、山水、花鸟功夫更深,用功更勤,文笔也不错哩。”
  何老一听很兴奋,托我捎话问候王顺华。
  周一丹在旁边小声说:“管老师,我们能不能也请何老画张漫画像?”何老耳尖,听到了,也不说话,挥笔就画出了她的漫像,我暗暗数了一下,只用了6笔。勇刚戴眼镜,人长得瘦,特点好抓,更是几笔就画出来了,形神毕肖。我当然不放过这个机会,也请何老画了一张。我回赠了何老一份刊有我的习作的《孝感日报•晚报版》,何老翻看之后,连声称赞报纸办得好。
  我原来只知道何老是中国美协会员,三次在日本、韩国举办的国际漫画赛中获奖,二十多次在国内各项漫画赛中获奖。但是没想到何老在年近七旬时,成为把漫画和市场结合起来,让漫画“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国内第一人,勇气实是可佳。
  临走,我请何老为《孝感日报•晚报版》读者写一句话,何老幽默地说:“那好哇!凡是拿着登您文章的《孝感日报•晚报版》的朋友,画漫像一律8折优惠!”
  “此话当真?”
  “当真!”
 ■附注:3月在安陆参加市美协主席团会后,客居好逸斋,与龙夫探讨水墨漫画的发展走向,甚为心悦。翻找出旧文一篇,原载《中国林业报》和《孝感日报》。


[ 本帖最后由 寒梅 于 2008-5-8 21:14 编辑 ]
7#
 楼主| 发表于 2008-5-8 20:58:40 | 只看该作者
精勤的耕耘  赤诚的奉献
         ——《’97迎回归孝感市美术作品大展》简评
              管 季 超

  香港回归,神州同庆。为了纪念这永恒的历史时刻,表达我市美术界人士的殷殷爱国情怀,由市委宣传部、《孝感日报》社等十家单位联合举办,市美术家协会经过一年的精心筹备,《’97迎回归孝感市美术作品大展》将于6月21日在孝感师专隆重举行。
  在这次大展中,广水沈从民同志的宣传画《让历史永远记住这一天》整个画面处理成日历形式,鲜艳的五星红旗化作天幕,回归后的香港,鸟儿欢飞,一片喜气。孝南骆雪同志用国画形式表现了《百年国耻今方雪,一坛美酒迎回归》的画面。
  潘直亮同志的国画作品《带醉归》用酣畅的笔墨刻画了一个月下醉归、红光满面、步态蹒跚、眼角眉梢都是笑的老农。荣获此次美展唯一的一个荣誉奖。
  获得金奖的4位作者在艺术语言上各有追求,面貌迥异。张笑勇同志为举办这次美展殚精竭虑。他的油画作品《遐想》以《韩熙载夜宴图》为背景,描绘一位身着时装的现代女性端坐于旧式木椅,双手轻握着一只苹果,双眸自信而聪慧。画家对民族传统的眷恋、对现代人内心的开掘和对未来的探询尽寓于其中。
  程惠钊同志的工笔人物画《鼓乐升平》采用横构图,人物体态雍容大方,画面色彩柔和清丽。该画艳而不俗,柔而不媚,显示了画家驾驭此类题材炉火纯青的艺术功力。
  安陆王顺华同志以其独具特色的水墨漫画蜚声画坛,他的这组(4幅)以祖孙两代关系为题材的作品代表了画家平和超逸、极富生活情趣的漫画风格。
  大悟樊建文的山水画《天门垭观止》是根据其神农架写生稿创作。画家努力摆脱自然山水的形拘,大胆地把远山、丛树、悬崖化作长长短短的直线、曲线,并在坚挺的墨线中点缀色点,画面既充盈着阳刚之气,又形成一种音乐感。
  浏览全部参展作品,笔者深深感受到我市美术工作者赤诚的爱国心和执着的艺术追求。这次美展,既为迎回归献上了一份厚礼,又是全市美术界的一次大交流、大检阅。

■附注:97年旧作,以数字格式存于xnjyw.5d6d.com中。季超一直想有机会系统学习艺评理论,惜手本职工作杂而忙,似不可能。


[ 本帖最后由 寒梅 于 2008-5-8 21:17 编辑 ]
8#
发表于 2008-5-8 21:09:14 | 只看该作者

第3篇可不是我写的//是航天的女作者

刘仁举先生现在汉/想老朋友
9#
 楼主| 发表于 2008-5-14 12:44:0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管季超0712 于 2008-5-8 21:09 发表
刘仁举先生现在汉/想老朋友



刘仁举先生是我们的老领导啊!:lo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4 14:59 , Processed in 0.08858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