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左手翻史书--韩扑(第三部分)与中学语文文言古诗有关的历史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2-14 12:47:57 | 只看该作者
第72节:阉党究竟代表谁(1)         
  阉党究竟代表谁   
  ——《五人墓碑记》的背后是明末党争   
  张溥的《五人墓碑记》是只要受过义务教育的当代人几乎都读过的一篇文章。那里边讲的故事,粗看起来是这样的:魏忠贤把持朝政,迫害东林党,当他的爪牙逮捕深受苏州(当时为吴县)市民爱戴的周顺昌大人时,愤怒的众多市民与魏忠贤的爪牙发生冲突,打死了一个小角色,数日后阉党来镇压,5位市民出头,替大家扛罪而死。魏忠贤倒台后,阉党失败,周顺昌昭雪。为纪念死去的5个人,苏州人把他们合葬在城外虎丘山前面山塘河大堤上,称为“五人之墓”。
  
  这篇文章写得声情并茂,气贯长虹,言词激烈,令人读罢,不由得拍案而起,想说点什么。   
  想说点什么呢?坏人太坏,好人太好,新朝圣明,好人终于当道了。   
  张溥与复社   
  然而,事实远非如此简单。细看当时的政治大环境和作者张溥的背景,可以发现,《五人墓碑记》中的这五位市民,确实是疾恶如仇、铁骨铮铮的硬汉,但在他们背后,其实还有隐藏角色在起着操控的作用。
  
  他们背后的这股势力叫做“复社”,复社的背后则是东林党。   
  张溥是复社的领袖。在苏州这场市民暴动之中,他并不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的人,至少实质上不是这样。   
  复社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呢?张溥又是怎样一个人?   
  这要从明末东林党的渊源说起。明朝废除丞相制度,但皇帝自己又干不动,只好让大学士(高级秘书)代其处理政务。这样,大学士日益成为事实上的丞相,但皇帝对大学士又开始不放心,于是培植太监的势力,让司礼监等机构分担一部分中枢权力,并成立了东西两厂之类特务组织作为太监势力的虎翼——
  
  这些设置,使得明朝政治成为始终笼罩在暗箱操作阴影中的秘密政治,朋党政治的温床就此产生——哪里有暗箱,哪里就会有朋党,这是古今中外的政治发展表现出的铁律。明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理政,朝中的朋党失去控制,处于混沌争霸状态。万历二十二年,吏部郎中顾宪成被黜回乡闲居,但他在东林书院中与高攀龙等人以讲学为名,品评国是,并与北京朝廷同党者互为犄角,形成了“东林党”。北宋欧阳修曾讴歌朋党政治,称“君子有君子之党,小人有小人之党”。东林党正是一个自诩“君子之党”的派系。于是,在明末万历、泰昌、天启三朝,东林党的盘子越做越大(自认为是君子的人还是多),迫使朝中小派别联合起来,对抗东林党。到魏忠贤乱政时,太监的势力与他们勾结起来,联合打击东林势力,就此产生“阉党”——这个称谓是东林党人的蔑称,阉党自己对“组织”的认识是不同的。他们认为自己是“皇党”。东林党人的做法,则是以清议鼓动民意,借讲学培植队伍,借科举与幕府获取朝廷的官位。东林党人信奉的,则多为王阳明心学,重于清议虚名,而轻于实用效能,虽不至于轻言误国,但误事的例子却也不胜枚举,比如针对“辽事”(在辽东与后金的战事),就有很多争吵与交涉,其实是无意义的误自家事。
  
  张溥二十多岁时创立的复社,是东林党的外围青年组织,即所谓“小东林”。复社最开始号称文学社团,但却有自己的秘密政治金库。他们鼓动市民运动,形成舆论,对朝政施加影响,与阉党对抗。
  
  崇祯朝建立,皇帝干掉魏忠贤,并借整肃阉党之名,进行朝廷大换血。东林党人一时得势,奔走相庆,专心报复,但他们不知道,“大换血”后来成了崇祯的一种习惯,统共17年的崇祯朝,大学士换了50多个,其中大多不得善终——崇祯很快发现,东林党势力太大,根基太厚,于是培植温体仁这样的“非东林党人”和王承恩等太监来对抗东林。
  
  这时候,张溥已经成为东南士林领袖,朱彝尊《明清综》说他“一言以为月旦”:某个士人的归类是君子还是小人,仕途前程如何,只要他一句话就可加以翻覆。   
  所以,朝廷很快就开始着力剥夺张溥与复社的话语权,按现在的话说,就是整他。直到崇祯十四年,张溥人都死了,其“案”都没有了结。   
  苏州民变的党争背景   
  复社在新旧两朝都不得烟抽。这个事实充分说明:复社也好,东林也好,他们的锋芒指向,表面上是小人、阉竖,而实质上是皇权的独裁政治。东林与阉党的殊死斗争背后,其实是江南士子的分政要求与皇权的独裁现状之间的博弈。
  
  黄宗羲是复社的中坚人物之一。试看,他在《明夷待访录》中表达的政治理念何其明了:谁说你皇帝是国人惟一的选择!“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天下是天下人的,君主只是为大家打工的“公仆”。“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末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样的君主,这样的皇室,不要他也罢。“是故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唐、虞之世,人人能让,许由、务光非绝尘也;不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市井之间,人人可欲,许由、务光所以旷后世而不闻也。”只有限制独裁者的绝对权力,让皇帝成为虚君,而把治国之事交给能人、士人、天下人,才真正可以实现天下的大治。黄宗羲的主张,表达了东林党人的真实政治理念。
        
第73节:阉党究竟代表谁(2)         
  下面来看看苏州市民暴动的真实起因:   
  《五人墓碑记》中提到的“蓼洲周公”周顺昌,苏州(吴县)当地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东林党人,是东林党在朝中的一员猛将,阉党炮制的打击名单《东林点将录》中的重要人物。魏忠贤在天启四年,即着手从根本上彻底铲除东林党在朝廷中的几大支柱性人物:杨涟、左光斗、魏大中、袁化中、周朝瑞和顾大章。他们都是魏忠贤一党的首要打击对象。天启五年,魏大中被捕路过苏州,当时请假在家的周顺昌与魏“周旋累日”,并把己女许配给魏的孙子。其间,他切齿痛骂阉党,被缇骑报告给魏忠贤,立即被削夺官职。魏大中被押送到京后,与其他几人一起被害死于冤狱,史称“前六君子”。
  
  天启六年,阉党对东林党新涌现的重要人物展开第二轮打击。周起元、缪昌期、黄尊素、周顺昌、李应升和周宗六人被捕,并在不久后全部被害死在狱中,这是“后六君子”。在抓捕周顺昌的过程中,苏州市民反应激烈,形同暴动,打死差官一名,连续10天拒绝使用天启官钱。事后,魏忠贤虽然能够杀死当日“为首”的5个苏州百姓,但东厂的办差官“缇骑”却就此不敢出京了——阉党感觉到了东林党在民众中的巨大煽动力,在地方官员中的道德感召力和顽强的高层反制力。
  
  阉党的内部并不是铁板一块,也不完全是惟九千岁马首是瞻的个人派系。阉党内部,有人对魏这种很愚蠢而且张扬的表演产生了反感。东厂缇骑不敢再出京,并不是怕老百姓,也不是怕复社的清议,而是极有可能害怕自己内部发生分裂。
  
  虽然得到了各地建“生祠”的追捧,但魏忠贤并不像一个真正的铁腕独裁者,而更像是一个事事出头、被当枪使的老大。   
  他连“教父”的作用也算不上。   
  所以,苏州市民暴动真正的起因,是东林党为皇权所不容,而直接起因,则是阉党出头镇压前后六君子,却被人把矛盾嫁接到市民身上,激化了苏州市民对朝廷重敛盘剥的不满情绪,从而形成了骚乱。其实,明朝皇室对东南地区的盘剥,不独天启一朝,在万历年间即已经非常严重,到崇祯朝也未停止。李自成打破北京,进皇宫一看,发现了大量的皇银,这与国库里的空头形成对比。皇上的小金库怎么起来的?正是派太监、亲信到各个富庶的地方(如苏州),逐年聚敛来的。要知道,这些项目,都是在国家正常赋税之外的,是叠加于其上的。所以,从士人到市民,人们对这种非法的“官匪”行为极其愤慨。
  
  阉党的背后是皇权   
  可以这样说:阉党之所以能够存在,不是因为有魏忠贤,而是因为有皇帝,真正的大旗是“皇帝”二字。虽然天启皇帝只是一个木匠,但他所处的位置,正是这一“小人之党”的利益寄托所在。
  
  以魏忠贤的个人来说,除了狠恶、无耻、自大之外,实在没有什么精深的算度。   
  天启皇帝驾崩,年轻的崇祯即位,从这期间魏忠贤的束手待毙,就能够看出魏忠贤的手段实在有限。天启朝那些精密而且狠毒的政治操作,显然多半不是出自他的脑袋。少年朱由检进宫,单枪匹马,魏忠贤竟不能动他分毫——很多人说,魏忠贤走到九千岁这一步,其实就是到头了,不可能干出谋朝篡位的事情,因为他终究不过是太监。其实不然,以魏忠贤当时表现出来的政治能量,他要做点废立的事情,想通过整掉朱由检换上某个像当年天启皇帝那样的幼主,自己做事实上的皇帝,难道是不可以做到的吗?
  
  可问题的关键,恰恰是他做不到。在天启的丧礼期间,魏忠贤曾经与兵部尚书(阉党)商量针对朱由检的对策。可人家说什么呢?   
  现在要动手?时机还不成熟,我慢慢观察一下吧,应该不会有事的。   
  魏忠贤,九千岁,你这把老枪让人烦了,该退役了,以后不要再参与我们的核心操作了。   
  事实上,在天启死后,所谓阉党的幕后大佬们,就已经开始在将自己与魏忠贤的政治联盟加以切割,着力于拥戴新君了,只不过他们没有明白通知给老魏。   
  外廷的联盟名存实亡之后,魏忠贤能够赖以一搏的,还剩下东厂直属的武装。然而,以魏忠贤的胆识与气魄,没有人给他开方子,他又是不敢也不能贸然动作的。   
  就这样,崇祯一步步稳固了自己宝座,一层层扫清了魏忠贤的外围之后,一举出手,不用一兵一卒,就除掉了魏忠贤和客氏。   
  成全崇祯安全着陆的,其实正是当初与魏忠贤结盟的那些“阉党”大佬。   
  就在崇祯要一展身手之际,情况突变,崇祯没有搞清阉党的本质,由于对魏忠贤一党的清算操之过急、打击面过大,局势失去了控制——   
  因为,东林党介入了。   
  有必要指出的是,这时候的东林党,已经开始变质。当年的前后“六君子”,确实都是铁骨铮铮的硬汉,一时之选的精英,但他们都在与阉党的肉搏中玉碎。遭受沉重打击的东林党,放低了加入的门槛,一大批以“生存术”和权术见长的职业官僚、传统政客加入了东林的高层,使东林党成为一个急于夺权、报复的利益集合体,而不再是以天下为己任的理想集合体。同志变成了同党。
  
  崇祯皇帝这个人,生平有三大支柱性格,一是多疑,二是权力欲极重,三是急躁。   
  他刚刚践祚,政治上到底缺乏历练,急于求成,现在,突然得了东林党人的无形“鼎力支持”,掌力陡强数倍,便更加不计后果,轻言杀黜,制造“逆案”,罗致“阉党名单”。把前朝的实权人物一网打尽、前朝政举一概否定的做法,实际上只对东林党有利,而损害了崇祯本人皇权的根基,破坏了皇权稳定需要保持的朝局平衡。
  
  等到崇祯省悟,再想回头调和鼎鼐时,铁案已经铸成,要津已被占据,很多严格讲不是阉党的“保皇派”也被打击。   
  皇上有了一种被假手杀人的感觉。   
  以崇祯的性格,他当时的暴怒与孤独感可以想见,不过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又不能立刻就此发作,只好记恨于心,徐图清算。这也正是促使他后来不信任廷臣,动辄对中枢大加清洗甚至任用温体仁与鄢懋卿这样佞臣的重要因素。
  
  张溥不是阉党,但他曾为了搞掉温体仁,通过复社动用政治黑金,向崇祯身边的太监行贿,把公开身份不是东林党的周延儒运作进了内阁。周搞掉温体仁以后,投桃报李,重新起用东林党人。他后来的被杀,就有崇祯帝对他真实后台有所察觉的缘故。
  
  东林党有意在制造“逆案”和撰写《明史》的过程中,拔高了魏忠贤,其真实用意正是要用魏忠贤这个“大笼子”装下前朝的权臣们,先来个一锅端改天换地,再浑水摸鱼。   

  东林党与《明史》关系何在?原来,明亡后,清廷在设馆修史的时候,曾延聘前复社大人物们出山。黄宗羲为保持晚节,加以拒绝,但他却派了自己的门生全祖望出面,去参加《明史》的修纂,期间涉及明末的部分,就对党争的情况加以处理,加入了东林立场和褒贬色彩——针对“阉党”的清算与打击,到那时才算告一段落。
  
  清朝人总结明朝亡国原因说:“明朝之亡,始于朋党,成于阉竖,终于盗贼,南渡继之”(《南疆逸史》),此言非常确切。比如,南明成立后,党争不灭反炽,清议挑起内耗,结果连半壁江山也不能保全。但在《明史》之中,却看不到这种思考,因为参与编纂《明史》的人,已经不能以置身事外的高度,来处理这段史实与教训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 12:23 , Processed in 0.09669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