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12|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故孝南区教研室小语教研员苏发礼先生生平简介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011-4-17 17:00:42 | 显示全部楼层
2#
发表于 2012-12-26 02:48:19 | 显示全部楼层
问题研究的多学科视野
 来源:《光明日报》(2012年05月29日)    发表时间:2012-06-07   作者:李志昌
人们经常讲,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要全面、深刻。全面,要求从不同侧面、多个角度来观察事物。深刻,要求从不同层次来分析问题:从现象到本质,再到更深的本质;从结果到原因,再到更深的原因,一层一层分析下去。怎样才能做到这样的要求?
观察渗透理论,分析运用方法。人们在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不是凭借纯粹的直观和灵感来进行,要依据一定的理论,运用一定的方法,也还会运用自己所积累的相关经验。没有一定的理论、一定的方法、一定的经验,头脑像一块白板,是无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一定的理论、一定的方法、一定的经验,构成一个人的专业背景和学科视野。
有一个故事:几个不同身份的人去探险,在深山里发现一块闪闪发光的大石头,形状奇特,大家从来没见过,这几个人产生了各自不同的想法和打算。地质学家想到,这可能是一种新发现的矿石,对科研具有很大价值;画家对石头的色泽形状感兴趣,想画一幅新作品;商人认为,这可能是一块稀奇宝石,具有收藏价值,可以赚大钱;给他们带路的山里老人却无所谓,他只想着能得到多少带路费。这个故事说明,不同的人在看同一个事物时,由于价值、知识、经验背景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和打算。如果将这个故事改编一下,会产生另一种意义:一个人到深山去探险,发现一块从没见过的闪闪发光的大石头。这个人既是地质学家,也是画家和商人(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对这块石头,如果他以地质学家、画家、商人的不同眼光去看,就会产生三种想法和打算。换句话说,同一个人,如果具有不同的价值、知识、经验背景,面对一个事物时,就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观察和分析,得出多种结论。
上面两个故事,包含了个人的多学科视野和群体的多学科视野两个方面的意义。
一个人在观察一个事物、研究一个问题时,如果具有多专业背景、多学科视野,就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来分析思考,获得全面深刻的认识。比如研究“制度”问题,从哲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的角度来思考,可以获得对制度的多方面认识,这是当前研究制度问题的视角,已形成相应的制度学科,如制度哲学、制度经济学、制度社会学、制度政治学等等。人们还可以从其他专业、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制度问题,如从行为学、心理学、逻辑学、语言学、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等学科角度来研究制度问题,能够获得对制度的新认识,并可能形成相应的学科,如制度行为学、制度逻辑、制度心理学、制度语言学、制度控制论等等。一个事物、一个问题,本身就具有多方面的特征、多层次的规律,如果研究者的专业背景、学科视野单一,只能从某个角度或某个层次来研究,不可能获得对事物全面深刻的认识。
当然,个人的专业背景、学科视野总是有限的。任何一个人的时间、精力、能力,都是有限的,不论如何努力,也不可能具备所有专业背景和所有学科视野,而只能具备某些专业背景和某些学科视野。这种局限性,可以通过另一种方式来解决:在研究一个问题时,特别是研究很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具有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学科视野的人,在一起共同研究、联合攻关,具有重要意义。这些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分析工具、独到的观察眼光,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分析问题,产生各自的观点,把这些观点综合起来,就能形成对问题全面深刻的认识。
特别是,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学科视野的人,在一起研究共同的问题时,还会产生相互激发、相互启示的共振效应,使思路豁然打开。譬如,控制论的主要创立者是维纳,而实际上控制论是共同探讨研究的成果,对于这一点,维纳是多次声明的。在控制论的创立过程中,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科学家们,经常在一起讨论。这些科学家的专业和学科涉及信息论、系统论、生理学、神经学、工程学、数学等,甚至还有一些人文科学的学者参与讨论。通过多专业、多学科的探讨,对“控制”问题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分析研究,维纳大受启发,综合吸取了各种观点,从而创立了控制论。
总之,在分析问题时,不论是生活或工作的难题,还是科学研究中的难题,从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学科视野出发,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才能够获得全面深刻的认识,产生创造性的思想成果。
3#
发表于 2013-1-24 18: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4#
发表于 2013-6-13 16:33:42 | 显示全部楼层
5#
发表于 2013-6-13 16:3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6 06:10 , Processed in 0.13109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