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485|回复: 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之友网》删帖实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2-5 16:34: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师之友网》删帖实例

——写给版主王景、李学高的信


学高仁兄、王景贤弟如见:
    昨日登陆管网时,发现西安某杂志社编辑所发的征稿启事帖(在《信息速递》栏)被学高兄及时删除了。很好!谢谢!
    上周,天津某位网民刚刚在咱们网上发出“代写/代发教研论文”的广告帖,就被王景删除了。很好!谢谢!
    后来与王景通电话时,他告诉我,他是在走亲戚拜年的路上用手机上网发现这个广告帖的,马上跟了一帖:“反对学术造假,提倡绿色教研/绿色学术!”然后毫不迟疑地删去了这个广告帖。
    这两次的删帖,表现了咱们的版主对《教师之友网》创站理念的深刻理解,高度的警觉意识和为坛友负责的精神。
    非常感谢您二位!
    坚持“存帖求精/删帖必严/文明办网/公益服务”是《教师之友网》不变的宗旨。
    有了您二位这样的版主的支持,咱们的《教师之友网》才有可能实现“办一个优质网站/可信任的网站”的设想。
    在300多天的网管实践中,我也删去了不少帖子,现在例举如下,供版主们参鉴,也供坛友们发帖/跟帖时参考:

    ▲例一:创站第二天, 删去了拟邀版主“大道无痕”的转帖
    ●事由:“大道无痕”网友是区直学校青年骨干语文教师,拟邀其主持《小语教研在线》版区。该网友欣然应邀,马上投入工作,转帖《南方周末》所发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张越谈民办教师问题的长帖。
    ●理由:①《教师之友网》既定方针是“只关注学术问题”,不拟介入地方“时政”的热点;
    ②能在《南方周末》发的文章,《教师之友网》不一定适合采用。前些年《人民日报》整版讨论过“同性恋”“女性有权自由处置自己的身体”等话题,但《教师之友网》并不打算将李银河等性学专家的文章转贴过来。
    每一个媒体都有自己的“定位”,不会是完全“自由”的。《教师之友网》倾向于“严管”“专精”,倾向于严谨的“类杂志化”风格。

    ▲例二:创站第一周,删去了我的青年朋友、张家港人民广播电台刘舜仁弟的三篇文章
    ●事由:与原杨店高新小学刘舜小友君子之交多年。小刘在《教师之友网》上发了一篇长文赞颂管季超对青年教师的热心帮助。
    被管季超删除。
    ●理由:①创站初期,原创帖甚少。如果在这有限的几篇帖子中,就有好几篇是赞美管季超的,不合适!
    ②《教师之友网》是为教师提供学术资讯和学术交流平台之用,为提高本职工作效能而办,管季超会力戒过于“私人化”,并不想借网站“扬名”。
    时隔300天,郑重向刘舜小友道歉!谢谢你对我的鼓励。
    等我死掉之后,希望有一线教师写文章称赞我一下。

    ▲例三:在去年“5·18”孝南教师表达诉求时,连续三天守在电脑旁删除讨论工资问题的帖
    ●事由:孝南几位教师网友以“网名”在《教师之友网》上发帖,要求管季超“出面说话”,转贴来《槐坛》上若干帖。
    被管季超删除。
    ●理由:①同例一。
    ②管季超是唯一用实名在网上表达个人观点的孝南教师网民。
    ③假如管季超要表达个人诉求,也会选择用实名在《槐坛》上发言,不会在《教师之友网》上匿名表达。
    ④明确赞同孝南教师在《槐坛》表达诉求,支持网友“东门之杨”发帖;明确反对以“局长他爹”之类网名发表仅仅只有诉求而不敢承担言责的帖子。
    ⑤管季超只是“教研员”,并不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管季超能吃几两干饭,心知肚明,不想分心太过。

    ▲例四:删去了兄长“杨柳风”的十余个调侃帖(打油诗帖)
    ●事由:“杨柳风”网友是我的兄长,是他最早代我上传帖子的。
    此兄热心支持《教师之友网》,在本站发表了十余个调侃风格的打油诗帖。
    大多被管季超删除。
    ●理由:①再亲密的朋友,再深的感情,都不会成为我删帖时的“心理障碍”,即或教育局局长亲手发的帖子,只要不吻合管季超为《教师之友网》确定的创站目标,照删不误!!
    ②管季超在《槐坛/风情》栏中发帖也弄些调侃的/“日白”的,但在《教师之友网》上则尽力克制,倾向于严肃。因为,各自的定位和网管风格不一样。我们的网站有许多女教师在看,许多外地坛友在看,许多非教育界人士在看,严肃庄重些好!
    兄长勿怪!

    ▲例五:删去了几位版主过于“私人化”的帖/删去过管季超本人发的帖
    ●理由:①维护本站网管风格的一贯性。
    ②咱们的网站是“只赔钱,不赚钱,永不放广告”的公益网站,不必在意网站是否“热闹”。某些网站跟帖一跟几十楼,但并无太多有价值的好跟帖,咱们不必盲目“跟风”效仿。
    ③即或为了交流/互通信息而发了“闲帖”,时效过了,作用起到了,也可以删除。
不能以大量口水帖浪费坛友翻页的时间。

    ▲例六:删去了网民以网名所发的《杨学军副局长到×××学区讲校本教研》的图文帖
    ●事由:网民以网名在本站发出孝南区教育局副局长(分管教研室)杨学军同志至某学区讲“校本教研”的图文帖
    管季超一见,即删除!
    ●理由:①本站创站之初,即已明言,凡新闻类稿件,提倡实名发帖,文责自负。稿件应符合新闻体例,有学术涵量。
    ②管季超认为,教育局分管局长的责任是看准人、用好人、指挥调度,而非代替教研室主任亲自查考勤,代替教研员去搞纯业务性工作,甚至代替音乐教研员管季超亲自选定音乐“兼职”教研员。
    ③既然如此想的,就动手删帖,一秒钟也用不着去想。

    ▲例七:管、王、李、鲁、宋等本站网管删去了30余个各类报刊的征稿帖、启事帖
    ●事由:《教师之友网》运行到200天之后,影响力日增,有二十余家报刊(其中不乏国家级报刊)的编辑在本站发征稿帖。被咱们网站的版主们一一删除!
    ●理由:①《教师之友网》是公益网站。作为“论坛”,理论上谁都可以自由上传,但实际运作时我们会严把信息可信度的“关”。孝南实小朋友发的征集校史资料的启事帖将永远保留,任何一位学区教研员以实名发帖都可保留。但某些以“网名”发出的自称是“国家级杂志”的组稿帖必须删除!因为发帖人并未事先通过“短消息”或手机通话等任何方式与本站各栏目版主取得联络。为保证本站所发信息的可信性,必须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②如果有报刊杂志欲使用《教师之友网》发布征稿/组稿信息,我们欢迎!但必须挂号邮寄样刊/样报,经证实为合法教育类/文化类报刊后,可以实名发帖,本站予以存帖,给以义务配合。

    哪一类的帖子肯定不会被删帖:
    ①全国各地一线教师所写的原创教学教研文章、以实名发出,言责自负,即或短至几十字或文章质量并不甚高,也不会删帖!
    我们欢迎一线教师的原创稿件。
    我们尊重实名发帖者的劳动。
    ②有根有据、实名发出的批评管季超教研工作中的缺点错误的帖子不会被删。
    ③态度鲜明、用语文明的批评/评议性跟帖不会被删除。

    《教师之友网》有坚持,将择善固执、一以贯之;有包容,但前提是尊重我们的网管风格。
    《教师之友网》不“自由”,因为我们并不想用“媚俗”来迎合网友,而是有明确主张、有所倡导;
    《教师之友网》天地广阔,您尽可以在此表达您对教育问题的思考,展示您的教学实践、学术成果。
    此帖写给李、王二位同仁,也写给关注本站发展的网友。


管季超   

2009年2月6日


用户不得在本站论坛发布含有下列内容之一的信息:

1.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
2.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
3.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
4.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
5.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
6.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
7.散布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
8.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
9.连锁信件,金字塔方案及蛊惑性文章;
10.任何涉及他人版权的资料的非法复制和传播;
11.任何未经本社区许可的任何广告;
12.含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5#
发表于 2012-11-20 22:10:24 |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12-8-13 23:41:09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视频音频处理作者:尚乃丛
1.格式工厂

下载地址:http://hongjin2.com/
主要功能所有类型视频转换为 MP4、3GP、MPG、AVI、WMV、FLV、SWF、RMVB(rmvb需要安装Realplayer或相关的译码器[2])等常用格式(包括开放格式)

  所有类型音频转换为 MP3、WMA、AMR、OGG、AAC、WAV 等常用格式(包括开放格式)

  所有类型图像转换为 JPG、BMP、PNG、TIF、ICO、GIF、TGA 等格式(包括开放格式)

  转换过程中可修复某些损坏的视频

  媒体文件压缩

  可提供视频的裁剪

  支持 iPhone、iPod、PSP 等媒体定制格式

  转换图像档案支持缩放,旋转,数码水印等功能

  支持从 DVD 复制视频

  支持从 CD 复制音乐

  支持 60种国家语言

2.mp3剪辑软件
下载地址:http://www.skycn.com/soft/27078.html
23#
发表于 2012-8-13 22:30:12 | 只看该作者
22#
发表于 2012-8-13 22:29:01 | 只看该作者
21#
发表于 2010-10-10 07:14:08 | 只看该作者
只有敏感词才不会人亡政息
博主:杨弋  发表时间:2010-03-27
    在北京一所大学的博士招生简章中,在第二项“报考条件”的第一条中,出现了 “拥护中国敏感词过滤的领导”。显然,这个网站把“共产党”设置成了“敏感词过滤”,于是就出现了这样奇怪的句子,原文当然应该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假如你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明年中国经济将增长6.4%”,你肯定就贴不上去,因为6.4是敏感词。今年三月五号人大会议上温家宝总理说,只有民主才不会人亡政息,在一些网站上竟然成了“只有敏感词才不会人亡政息。”这叫什么话?
扰攘了几个月,终于尘埃落定,Google因敏感词被逼出中国内地,转战中国香港。怎么形容Google这个大动作?壮士断腕?落荒而逃?败走麦城?不管怎么说,Google 终于被打败了,应该说,是被敏感词打败了。据说,中国网民反应平静,在新浪等门户网站上,网友一致声讨Google,义愤填膺,相当和谐。可是,在一个网站上,我却看到了这样一段文字,很有意思:

   “今天——2010年3月23日,世界上最大的敏感词公司敏感词撤出了敏感词。这是敏感词的一天,是敏感词的敏感词,我作为一个敏感词的敏感词,为敏感词感到敏感词。我无法敏感词,今后的敏感词会变得如何敏感词。但就如敏感词所说,敏感词是有其敏感词敏感词的,它终究会因其敏感词的敏感词而敏感词。敏感词的敏感词们啊,请敏感词这一天,因为可能很快一切都将是敏感词。”

    哈哈!Google 也变成了敏感词。看来,如今要在中国互联网混,就不能不了解敏感词,否则你很快就会变成一个目不识丁的傻瓜。

    中国的互联网过滤技术和网址封锁技术堪称世界第一,敏感词大概是互联网上最具中国特色的创造发明了。“敏感词”的作用是什么?就是把本来稀松平常的东西弄得十分敏感,神经兮兮,像一种无聊的智力游戏一样,不断提醒人们,你小子说话要小心,不可造次!有些真话是不能随便说的,有些词是不能随便用的,有敏感词过滤在管着你们!

    据说敏感词汇的列表正变得越来越长,并且随时更新,于时俱进。可是到底有哪些内容,没有多少人知道。有网民强烈要求互联网站公布敏感词表,以便大家写东西的时候可以参考,随时注意。可是,这个表是内部掌握的,只有网站管理人员才知道,网民只有在文章被“河蟹”后才会发现。例如,“69”不是敏感词,“64”是; “民进党”不是敏感词,“民主党”是; “周”“朱”“温”不是敏感词,“毛”“邓”“江”“胡”是;“专制”不是敏感词,“民主”是,很难摸到规律,因为这些所谓的“敏感词”本来就毫无规律可言,毫无道理可言,完全是人为的东西,让人感到啼笑皆非。难怪有人讽刺说,目前的中国是五千年的文明,五岁的智力水平。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用敏感词这种愚拙、无知、可笑的办法能解决什么问题呢?徒然劳民伤财、制造语言混乱而已。

    语言是一种信息交流工具,真没想到在我们祖国的互联网上,竟被糟蹋得如此不堪。照这样发展下去,没准儿不远的将来《现代汉语词典》就要成为禁书了,因为里面的词语慢慢都会变成敏感词。我并不反对网络的监管制度,事实上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对互联网进行必要的监管。但是,恐怕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那样设置如此怪异的敏感词过滤系统,以致连正常的交际都受到影响,这实在是太过分了。

    其实,敏感词这玩艺儿并不是什么新发明,几千年来,历代帝王几乎都有各自不同敏感词,别人不能随便使用,必须避讳,否则有性命之虞。例如,《金瓶梅》写于明朝,清朝人张竹坡在评点时,便不得不对文本做了很多改动,比如,把 “胡僧”改成“梵僧”,把“虏患”改成“边患”,把“夷狄”改成“边境”,把“匈奴”改为“阴山”,把“金虏”改为“金国”,等等。因为入主中原的满清皇帝非常忌讳 “夷狄”、“胡虏”这些词语,触犯了敏感词不但自己性命难保,还可能株连三族。清朝诗人徐骏诗中有“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之句,就被指为以清风讽刺满清人野蛮、没有文化,于是被砍头。用敏感词加强统治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政治的一部分。

    时下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法治国家,“敏感词”的设置总得有一定的法律依据吧。但是,有关方面并未作出明确解释,到底依据的是那条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另外,根据《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公民有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权利。而那些所谓的“敏感词”,都是《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常用词,公民依法是可以使用的。即使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中,也找不到关于“敏感词”的相关规定。“敏感词”的设置显然不太符合现有法律,建议全国人大尽快制定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敏感词法》,以便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以建设一个非常“河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局域网。同时,建议中国语言工作者尽快编纂《现代汉语敏感词词典》。

20#
发表于 2010-10-10 06:57:42 | 只看该作者
     敏感词是现代版的“掩耳盗铃”?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9月26日发表《2009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宣称“中国公民在互联网上的言论自由受法律保护,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在网上发表言论”

终于让人们说话了,这也算时代的进步。

因为,在一百多年前的清代,是不让人们随便说话的。哪怕说错一个字,让政府理解歧义,就会被抓被杀甚至满门抄斩,此之谓“文字狱”;在三十多年前的文革时期,说错了话,写错了字,也极有可能被扣上反革命分子的罪名而“打倒”,受尽批斗的折磨。如今有了网络,世界一体化,人们可以通过这一高科技的传媒工具,畅所欲言了。

有了网络,才让这个世界,真正进入“地球村”时代。

但突然有一天,我发现,并不是所有的中国字,都能通过网络,倾诉出来的。这分为两种,一是科研工作者,并不能将新华大词典或更全面的康熙字典中的中国字,如数搬到网络上。这得归罪于科技还不是十分发达,还有未攻克的难关。网络毕竟是人家外国人发明的,不能使中国文字随心所愿地使用;第二点是网站人为设置的,称之为“敏感词”的中国字,这样的字打出来是可以的,但只要你打出来,后果很严重,整篇文章不能发表了。

中国的敏感词有多少,不好统计。各个网站,有各个网站的敏感词,这样的词汇,是不允许你随便说的。说了犯法,犯了网站的法。

文字是什么?是文明的标志。但有的文字,却让某些人看着不顺眼,被网站服务商或某些网站的负责人,设定为“敏感词”。这些敏感词,不知犯了什么法,被人为地打入另类。网络上的文字,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敲打出来的。网站的执行者们,出于某方面的原因,筛选出他们畏之如虎的敏感词,让你说得打不的。孙玉良认为,这些敏感词,无非是网站为了不让某些文章在网络问世,而人为设置的“关卡”。

防人之口,甚于防川。人长了一张嘴,一是为了吃饭,一是为了说话。你不让他说话,他便“不在沉默中暴发,就是沉默死亡”。早在四千多年前大禹王治水时,就总结出“堵不如疏”的科学方法,周厉王时又有不让人们说话反被人们轰下台的实例,怎么到了二十一世纪,反又出现了不让打出来的“敏感词”呢?也许网站的主人或幕后主人设置这个“关卡”,本身是好意,防止你打出来“因言获罪”;也许是考虑网站自身的安全,有的话说多了,会被有关部门查封。但有的话让说,有的话不让说,叫哪门子“言论自由”吗?只让顺着某些人拍些马屁,也叫“言论自由”?是自由的话还是自由的屁呢?

设置言论关卡,实际上是很可笑的。因为作者如果想发表文章,完全可以将敏感词用拼音代替,用英文字母代替,用错别字代替。甚至这些错别字,会因为代替敏感词,而成为网络新词而时尚,一不留神,反让这些人为设置的敏感词,以另一种方式流传的更广,这不是现代版的“掩耳盗铃”吗?我不知道在外国,有没有敏感词,如果没有的话,这,也算一种“中国特色”?

强烈建议,所有网站,消灭敏感词。当然,对于恶意攻击诽谤的网络语言,一旦有原告,查出真凭实据,也可以将被告以诽谤罪定罪。网络上言论可以自由,但所有的人,不能利用这个自由,违法犯罪。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什么自由,也不是绝对的,不利用网络言论自由违法乱纪,就是言论自由的底限。(文/孙玉良)
19#
发表于 2010-10-6 09:59:32 | 只看该作者
18#
发表于 2010-9-28 18:21:20 | 只看该作者
严正警告;

      本站为非营利的公益网站,禁止广告帖。

    用户注册 IP: 222.87.120.120 - - 贵州省六盘水市 - 电信猖狂发布涉黄信息,本站不欢迎来访。

      禁言。
      保存网上地址,拟报案。。。。。。。。
17#
发表于 2010-9-20 08:55:02 | 只看该作者
纽约时报:互联网不能成为低级趣味天堂

  据美国《纽约时报》4月12日报道,美国一些新闻网站正在重新考虑是否应赋予评论者隐身权利。

  报道称,《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以及很多美国其他大报都在考虑要求评论者先注册,提供一些个人信息之后再发表评论。
  《华盛顿邮报》计划未来几个月修改它的评论原则,其中一个想法就是把那些用真名评论的帖子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
  《赫芬顿邮报》很快将宣布改变后的评论原则,包括按其他读者对评论者的认知和信任度来将评论者排序。
  《赫芬顿邮报》的创始人之一玛丽安娜·赫芬顿说:“匿名一直是网上新闻评论的做法。这已经是被接受的事实,但无疑,匿名评论就会出现污言秽语或其他不当评论。我认为,随着评论原则的改变以及互联网的成熟,发表评论将不再是匿名的。”
  一些有影响力的新闻工作者也呼吁新闻评论取消匿名原则。《迈阿密先驱报》的专栏作家莱昂纳德·皮茨最近撰文说,匿名原则已经令一些论坛成为“粗野、偏执、刻薄和低级趣味的天堂”。
  包括《纽约时报》在内的很多新闻网站并不允许网友逐一评论每一条新闻,目的是杜绝个人攻击和不实评论。一些网站和有名的博客干脆不设论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6 06:54 , Processed in 0.178472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