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点击人文视点 刷新课堂视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30 11:22: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点击人文视点    刷新课堂视窗
——阅读教学应注重“四性”
浙江省新昌县南瑞实验学校  俞孟能
        
        《语文课程标准》在论及课程特点与性质时开宗明义地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田本娜教授在她的《略论语文教学工具与人文性的统一》一文中说,具体理解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一要突出语文教学以人为本,二要突出语文教学的文化性。“人文”是一个古老的语汇,最早见于中国古籍《周易》,该书曾将“天文”与“人文”相对,并放在一起加以讨论。而目前,它又是一个时髦的语汇,特别在语文教学中,使用频率较高,并已成为语文教学平台中的一个视点。


一、在挖掘文本中尊重学生的天性
        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把文本作为一种资源来挖掘,能使我们的课堂充满人文色彩。其实,我们的教材中也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无不富于人文精神,包括人性激情、人品精华、人情意蕴、人世沧桑、人生价值等。教材中的课文反映了作者的生命,搏动着作者的心灵,蕴含着丰富的人类文化精髓。在课堂上应该让学生思接千载,驰骋纵横。与大师对话,与名人交流,与作者同喜共悲。
        翻开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有不少课文歌颂了具有人格魅力的“人”。如发明家爱迪生,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音乐家贝多芬,药物学家李时珍,科学家李四光、竺可桢、童第周,战士刘胡兰、黄继光、董存瑞等。《神笔马良》昭示的是精神能量的无限可能性;《愚公移山》表达的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不屈意志;《狼牙山五壮士》歌颂的是生命不止、价值延伸的崇高情怀。
        我在执教《西门豹》时,让学生看了“河伯娶媳妇”的录像片段后,作现场采访:“面对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邺地,听着新娘撕心裂肺的哭泣声,看着巫婆官绅骗钱害命的鬼把戏,此情此景,你的心情如何?如果你是西门豹,将如何处置巫婆官绅?”此时,大家的心里都感到既难过又痛恨,为新娘的白白淹死而难过,为巫婆宫绅互相勾结、胡作非为、迷信百姓而痛恨。有的说把巫婆宫绅砍头示众,或五马分尸,或割耳挖眼;有的说把巫婆官绅浇上油焚烧,甚至把他们打入放有毒蛇的死牢……学生的“妙计”可谓是五花八门。此时,我首先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肯定学生的“妙计”,这些”妙计”充分反映出学生对巫婆宫绅的憎恨之情。然后指出以上这些计策都是以前的封建暴君所为,在人类日益进入文明社会的今天,司法办案中的刑讯逼供也已被禁止……同时,借此机会我布置了一个课外采访作业,请同学们课外去采访公安、司法机关:“能否对一个死刑犯在执行枪决之前进行各种肉体上的摧残?”……


二、在感悟体验中培养学生的悟性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抽掉人文内涵,只训练知识与技能,语文教师就俨然成了一个个身穿白大褂、手拿手术刀,为语文教学开膛破肚的外科医生。甚至有人戏称为“拆迁工人”,把一篇篇充溢人性美与艺术美的课文,把一座座精美瑰丽的七宝楼台,通过异常冷静的一一分解,把一根根粱、栋、椽,一片片瓦,一块块砖都拆下,然后机械地装进学生的头脑,而整体的美、内外和谐的诗意却荡然不顾。
        就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而言,文中就有许多带有文化色彩的“事”和”物”,如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救人,怀丙和尚捞铁牛,伽利略两个铁球的实验,草地夜行……还有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鬼斧神工的敦煌莫高窟,设计独特的赵州桥,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课堂上就是要通过对学生听、说、读、写的指导,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和体验蕴藏于语言文字背后的深厚的人文意蕴,让学生产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领悟到“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情景。
        如《飞夺泸定桥》中,在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阅读和观看视频资料后,教师抓住“飞夺”这一重点词,让学生逐步领悟。一悟条件之难——时急天雨遇强敌;二悟红军之智——智点火把急行军;三悟泸定桥之险——大渡桥横铁索寒;四悟红军之勇——沧海横流显英雄。又如一位教师在执教《绿》时,通过观赏——感悟——迁多——提升,由文中“杭州灵隐和花港甩鱼之绿”联想到“家乡茶园之绿”,让学生感悟到绿不仅仅是一种颜色,一种生态,也是一种感觉,一种生机,更是一种生命,一种希望。


三、在品味语言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语言不仅仅是工具,还表现出人的生命活动。人在语言中生活,在语言中思索,在语言中沟通,在语言中层示个性o《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如学习《景阳冈》时,教师让学生仔细品味“吃酒”部分“台词”,然后表演小品,评出最佳男主角武松,最佳男配角店家。学生兴致盎然,争相表演,个性分明。又如特级教师葛银铨在执教《赤壁之战》时,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层开讨论:“周瑜和黄盖谁该记头等功?”请学生各自从文中找出有关的语言信息来说明,最后,由于学生都说得有理有据,难分上下,因此,给他们都记了头等功。


四、在追求超越中激发学生的灵性
        小学语文教学要超越文本,超越课堂,超越常规,展示、弘扬、培育这种超越精神。通过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思考、理解和鉴赏,激发学生的心灵对话,引发学生的灵性,提升学生的人文品位。
        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文时,教师不能过早地把“狡猾”这项帽子给狐狸戴上。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在不是“大是大非”的情况下,许多人和事总是好中有坏,坏中有好,优缺点共存。在教学本文时,就有学生提出“狐狸一而再,再而三,直到成功为止,说明狐狸很有耐心;文中的‘想了想’说明狐狸会动脑筋;‘笑着说’说明狐狸讲礼貌”。这就是学生的灵性思维,教师应该加以保护和进一步激发。当然,这里有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用说好话的办法骗取肉是错误的。同时,对乌鸦来说,也应有一个“肉”换来的教训:甜言蜜语中有诱饵,美言美语中有陷阱,花言巧语中有圈套。其实,此中也蕴含着一个人生哲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1 00:48 , Processed in 0.17709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