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二十四节气儿歌》:童诗的艺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4-27 15:58: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二十四节气儿歌》:童诗的艺术
陈香《 中华读书报 》( 2023年04月05日   16 版)

    薛卫民

    《二十四节气儿歌》,薛卫民/文,赵光宇/绘,接力出版社2022年12月第一版,68.00元



  ■陈香

  诗歌的审美是一种高度敏感、高度精微、意义再造的一种审美活动,读者需要以全部的心智去体验、感受和想象,才能体会到诗幽微玲珑的语义之下,潜藏的情感与思想的激流。由此,鉴赏诗歌需要相应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一旦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出现了严重的不适应,再美的语言语义表达,对主体来说也是意义不大的。

  童诗的阅读审美对象是儿童,儿童的理解力和人生经验有限,由此,他们对诗歌的理解也通常依赖具有连续感、具象化、逻辑性的语言载体;过度的晦涩、过大的跳跃性,与儿童的阅读接受实际拉开距离,这样的童诗往往会失去读者。由此,与成人诗不同,童诗更讲究语言的简洁流畅和语义的逻辑性。

  其次,儿童对音乐有着天生的敏感与亲近,悦耳动听的节奏和韵律,会给幼儿带来情感的愉悦。儿童的运动和感觉机能比较发达,在音调和节奏所激起的快乐中,其情感很容易被调动起来。美的感受往往是通过形式体现出来的,由此,童诗对节奏和韵脚的要求,比成人诗歌更严。

  阅读《二十四节气儿歌》,包括薛卫民的其他诗歌作品,单纯明朗的画面,扑面而来的童趣,整饬和谐的语音和形式美感,意蕴层面的饱满丰富,是其诗歌作品的主要特点,也是作为优秀的儿童诗歌的典范文本。

  诗歌语言具有自己独立的审美价值,语言摆脱机械性、惯常性、自动化而获得新鲜的美感;同时,诗歌的能指和所指因为诗人表达的需要,凭借独特的艺术秉性和悟性而创造性地连接在一起,呈现出极大的张力和自由度。而薛卫民诗歌的特点是,有着丰富的意蕴层面,包含语音层、语义层和意味层——在语音和语义层顺应儿童的思维、审美水平,但在意味层的构建又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

  其诗歌作品语音层的特点是,音乐性、节奏感、韵律感突出,声音划一而和谐,以听觉的美感贴近了儿童。比如《春分》这一首,“双鱼成双戏水流,/一红一黑碰碰头,/碰完马上分开走,/你往东游它西游,/水波梳个大分头。”薛卫民诗歌的形式感,首先体现在始终整齐的格式和押韵,然而,一派奔突而出的童心,与语音层面的整饬美感形成了强大的审美张力。童心的自由烂漫包容在相对整齐的语音形式之间,使其诗歌既符合了音乐性的要求,又呼应了儿童自由活泼的天性。这样的童诗创作是有难度的创作。

  在语义层,其诗歌作品的具体体现为,具象感、流畅度、逻辑性;化抽象为具体,化理性为感性。在《二十四节气儿歌》中,传统文化中“物候”的概念,被转化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事物、生活;而且这些事物也是具备形态感的,原原本本呈现出丰满鲜活的生活情态。

  笔者非常喜欢“谷雨”时节的一首小诗的题目——《身体里面有春天》,其诗具述如下:“香椿树,枝条尖;/香椿芽,嫩又鲜。/采下来,鸡蛋煎。/美美吃下香椿芽,身体里面有春天。”中国传统文化讲“天人合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是中国古代哲学非常重要的世界观。然而童诗中一句“大巧不工”的“身体里面有春天”,就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贴合,确实是让人惊艳的。

  童诗惟妙惟肖地重现生活情境,贴合了儿童的感知思维、具象思维,当儿童以感受的姿态去体味时,远比概括的抽象叙说获得更多。显然,诗人对儿童思维与阅读心理的了解,其童诗作品中趣味的具象,赢得了儿童读者的喜爱与亲近。

  需要警惕的是,在应和儿童读者具象思维和感知心理的同时,部分童诗会因此变得散漫直白无诗味,我们可以注意到,薛卫民在留白、语境、修辞等方面,体现出了一位知名诗人应有的文学修养,比如,“春分”时节中的小诗《一半对一半》,“春分春分,日夜平分,/一日一夜,黑白平均。/春分春分,冷暖平分,/阳坡草绿,阴坡雪存。”

  很多童诗,也许就停留在前两层了,而薛卫民的可贵之处是,在语音和语义层之下,更有饱满丰富的意味层的构建。其实从本书的后记中就可以看出,薛卫民是一位对诗歌有着自己的系统观点和独到见解的诗人。薛卫民提出,“二十四节气文化非常博大,但它又可以把自己浓缩在一花、一叶、一个水滴或一片雪花中,把复杂的东西讲得简洁、单纯,把深奥的东西说得清晰、透亮,还能讲得好、讲得有趣,是大本事。”这是对童诗的本质非常精妙简洁的概括。比如“立冬”时节的《南风和北风》:“天气暖时吹南风,天气冷时刮北风。/冷暖好像分开住,南住春来北住冬。/南风温柔北风硬,你带春来我带冬,/你吹雨点我吹雪,你推河水我冻冰。”这是儿童视角对季节更替、一元复始的精妙认知,而在哲学层面又能让人体味更多,《易传·系辞上》云:“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任何对立的事物既相反又相通,既相分又相结合,这是童诗里的辩证法。

  儿童是诗人,更是哲学家,他们诗意栖居于人间大地,他们有着自己的精神内宇宙。在薛卫民诗歌意味层的构建方面,包括对童年之根的诗意呈现,对童年精神内宇宙的精妙勾勒,均表达出了童年精神的本质——突破现实世界的羁绊,从意识的表层世界进入到潜意识的深层世界,让读者体验无限与圆满。这种创造力、生命力、想象力、音乐性、韵律感、惊奇感和美感,正如世界初始一般无与伦比的奇妙与美丽。这种奇妙和美丽,是人类曾经拥有、而现在已经逝去的东西,这是经典童诗具有永恒的、形而上的精神意蕴和美学魅力之所在。

  诗是时代的峰顶,哲学是思想的塔尖。具有哲性思想的诗歌,魅力才是永久的。哲思如同一道暗影,在薛卫民的诗歌中若隐若现。其诗歌语音层和语义层之下的哲思潜流,让他的诗歌作品构建了饱满的意味层,实现了儿童文学“以轻写重”的文学典范表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7 22:51 , Processed in 0.08201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