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流行的心灵鸡汤文价值错位在哪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8-29 08:27: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流行的心灵鸡汤文价值错位在哪里?

时间:2015-01-04 09:04来源: 作者:爱得头大




有一种短文流行了至少10年,我们叫它“小散文”,也有叫做“读者体”、“心灵鸡汤体”。我经常收到这样的好文章。今天,有个老师满怀热情地又推荐给我一篇歌颂亲情的“美文”,并且推崇备至。这文章的故事是:贫苦的老夫妻,为了孩子回家寒假回家过年能够享受烤火炉子带来的温暖,提前一个月到路边捡煤块。一个运煤的军车,每天都开车路过那里,都看见那对老人。司机小战士因为想到了自己也在农村的父母,也因为一点善心,就故意把军车开得摇摇晃晃,让煤炭多洒落一些,让贫苦的老人多捡些回家……

我却觉得这故事有点别扭。别扭在哪里呢,我想了半天,才捋出个头绪:为了善心而轻松放弃纪律和原则,把作为军用物资的煤炭施舍给穷苦老人。或许军队不稀罕这一点点物资,这连九牛一毛都算不上的煤炭则可以给穷苦的老人带来温暖,和快乐,还有让那个贫寒家庭的大学生,能够享受到伟大的亲情。这里的确有母爱,有无私的奉献,也有纯朴的善良,但是在这些深情款款的外表下面,是国家财产的损失,是对国家利益的漠视,是对纪律和原则的突破。

不久前,北京卫视“我是演说家”节目上,有个选手讲了自己少年时候,为了给自己增加营养妈妈偷鸡给自己吃的故事,歌颂伟大的母爱,尽管说得声泪俱下,好多人也感动了,也有人平静,或许也会有人觉得偷东西给孩子吃,显示出来的,不仅仅是母爱的伟大,也有这母亲身上明显的道德缺陷。作为主流的电视媒体,要对宣扬错误价值观的节目,有足够的警惕。这选手最后遭到了评委的灭灯,我希望跟我有相同的考虑。

如果每一个个人,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遭遇了人生困厄,就可以铤而走险,就可以突破这个社会所普遍遵守的规范和道德,甚至违反法律而浑然不觉,这是非常可怕的。没有饭吃可以偷,没有钱治病可以抢,没有存款可以骗,无以生计可以卖淫,想发财快一点可以贩毒……更加可怕的是,这样的故事被穿上了漂漂亮亮亲情外衣,花枝招展,招摇过市,广泛流传,却没有人发现其中所包含的错误的价值观。这些错误的价值观在形形色色阅读活动的推动下,被润物无声的渗透进人们的灵魂深处。

几年我遇到我一个类似的故事,有所思,也有所悟,还写了《文化人比普通人多了什么》(详见下文)。那故事是:余秋雨有个患难之交,老同学。曾经写文章表达对这个同学的怀念。但是后来余秋雨当了上戏的院长,老同学的儿子考大学,分数不够,求余秋雨帮忙,被拒绝了。文章用这个故事批评余秋雨的虚伪……这些文章被传诵,被转载,说明现在的文化人,的确已经淡化了甚至消失了传统文化人誓死扞卫的名节、操守。在个人私利面前,一切都可以突破。

文化作文倡导者,着名作文教育专家谭衡君就说得好:“职业道德与行善不应该是冲突的事。放弃职业道德去做所谓善事,其实换一个角度,就是作恶。”

这样的所谓“美文”非常流行,因为它们温情脉脉,亲情款款,有小煽情,也有小哲理,还有小感动。读者很难拒绝这些柔软的直击人性的小钢炮。具体到这位老师推荐给我的这篇散文,我觉得,作为文学创作,作者完全可以把军车换成个体煤厂老板的车,小战士可以是老板的儿子,读起来就舒服多了。至少军车的神圣不受侵害,军人的威武不被玷污。或许会有人说,这不是拔高吗?这不是虚构吗?这不是唱高调吗?是的,文学需要拔高,也需要虚构,尤其需要合乎情理、法理、道理,需要给社会传递正能量。艺术的真实理所当然要高于生活和本相,要有理想、信念,有对真善美的守护、追求和赞美。这是文学的入门道理。

[附录1]

文化人比普通人多了什么

大民

一位编撰颇丰的网友——姑称之为文化人吧——把一篇最令他叹赏的好文章(无题),展示在群里,希望得到更多的喝彩。全文如下:

余秋雨曾经写过一些很漂亮的文章。二十年前,上海举办“上海人一日”征文比赛,余秋雨以《家住龙华》一文应征,肝肠寸断地怀念当年去世的两位朋友陈旭麓和王守稼。《家住龙华》后来获得征文比赛的首奖。

陈旭麓和王守稼是余秋雨“文革”中的同事,才学为一时之选。王守稼去世那年才46岁,余秋雨在文章中写道:

“他,今年46岁,也是一个少见的好人。早在复旦大学读书时,因家贫买不起车票,每星期从市西的家里出发,长途步行去学校,却又慷慨地一再把饭菜票支援更贫困的外地同学。我忘不了他坦诚、忧郁、想向一切人倾诉又不愿意倾诉的目光。人越来越瘦,学术论文越发越多。脸色越来越难看,文章越写越漂亮。论明清时期的经济、政治、外交乃至倭寇,精彩备至。他经常用宁波话讲着自己的写作计划:‘还有一篇,还有一篇……’像是急着要在历史上找到身受苦难的病根。陈旭麓教授就曾对我说王守稼是他最欣赏的中年历史学家之一。直到去世,王守稼依然是极端繁忙,又极端贫困。他的遗嘱非常简单:恳求学生好友帮忙,让他年幼的儿子今后能读上大学。这也许是我们这一代最典型的遗嘱。”

最后一句让我动容,作者收敛文字风骚,绵长忧伤化作实在关怀,那几年,“极端繁忙,又极端贫困”的学者子女上大学并不容易,未曾想到文风轻浮的余秋雨对亡友能有一番平常人的体贴。

王守稼“年幼的儿子”后来能不能读上大学,一直未见报道。最近读了朱永嘉——“文革”年代余和王的老板,“文革”后入狱14年——的回忆文章,方知后事和余秋雨还有一些联系:

“王守稼临终前的遗嘱只是恳求同学好友帮忙,让他的儿子今后能够读大学。为了这个事肖木曾经求助于余秋雨,他那时是上海戏剧学院的院长,结果没有如愿,复读了一年,他考上了新闻系,还是当时《解放日报》总编辑的金炳华相助,把他吸收入《解放日报》,以后调到宣传部工作。”

读《家住龙华》,感觉作者交友有古人的风义,但遇到真实的求助,戏剧学院的院长连举手之劳都不愿意,甚至不如寻常官吏的义气。早知如此,当初又何必大费笔墨。

中国最狠的商人,拿朋友牟利;中国最红的文人,借朋友养名。朋友——乃至亡友,只是文章的材料,托孤寄命,只是媒体上的姿态。做做翻云覆雨的空头文章无妨,在行政权力面前一定乖巧地不敢有任何逾越,无怪官方可以那么放心地册封他为文化大师。

不要相信任何一位当代中国文化人。这是学习做人——尤其是做个好人的第一课。

(收录于《一生只为这一天》《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不料引起了大民的反感。大民马上模仿原文句式留言道:

余秋雨没有因为对亡友的深厚感情,而将成绩不够线的亡友之子录入大学。这种大义灭亲之举,如今十分罕见了。这亡友之子也争气,复读一年,终于考上大学,让父亲在天之灵安息,让父亲的朋友们也心里宁静。这孩子通过自己的经历学会了做人,尤其是学会了做个好人的关键点。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为人情放弃原则是个好人。为原则放弃人情,就是无情不义的小人。唉,这些个文人,如今终于模糊了是非善恶的界限,堂堂正正做起了小人。

不久前,在下身上遇到了一件事情:一个高官的孩子,成绩不佳,初中结束,可能不能继续读重点中学的高中部了。遍寻各种关系和路子,包括组织部的,教育局的,当然也包括学校领导身边的人。但是十分令人失望:这个学校的校长是个返聘的老顽固,坚持原则,决不妥协,分数不够,天王老子来求情也不行!最后,所有参与这件事情的人都感叹,都爱恨交加,哭笑不得:我们平时呼唤公平正义,渴望大家都按原则办事,如今临到自己头上,才发现腐败分子其实也是有用的,至少在自己需要的时候。如果这个校长,跟千千万万普通校长一样,在权贵和金钱面前放弃一点点原则,一切就都大不一样了啊。哈哈。

大民被反问道:要是自己儿子呢?

这是典型地中国思维,中国反问。其实,即便是自己儿子,也不能放弃原则。这在民主国家是常情常理,在中国,就要大费周章讨论半天,很有可能蒙混过关。不久前韩国交通部长因为录取公务员时,疑似对自己的女儿走了后门,就被迫辞职了。这是民主国家和独裁文化的差别。我们经常把独裁归咎于领导者,其实,每一个普通老百姓,个个都是纯正的独裁和专制的拥护者、实践者。

网友被我追得紧急,缓了口气说:“原则这个东西,你说他有就有,说他没有也就没有。怎么做都是有原则,怎么说都是有原则,这个就是中国。”

大民义正词严接招道:“但是中国的文化人,比老百姓多读了几年书,而且会写文章,要把道义担起来。不能把自己跟普罗大众相提并论。目前,最悲哀的是,文化人已经丧失了原则,不知道道义,也完全不想承担拯救灵魂的责任。

就这件事情而言,余秋雨没有错。不管他曾经让多少人失望,他在这件事情上,他在亡友的孩子上大学这件事情上,没有”大情灭义“,较好地坚持了原则,应该得到各方面文化人士的高度赞扬,模仿学习。因为一个民族文化的优劣,进而这个民族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文化人士。2011/3/22

[附录2]

我是如何”傍“上于丹的?

大民

”2009年我到法兰克福,坐火车去海德堡,火车站上看见一个小男孩把掉在地上的面包片捡起来吃了。看着装,这绝对不是一个穷人的孩子,但是他们的国民就是这样的自律、理性、严谨,珍惜劳动者的每一分付出。那一刻,我对德国人肃然起敬。“

这是哪一个名家写的?于丹?毕淑敏、素素、龙应台,还是别的什么卖字的人呢?

不,是我自己仿造的。都是,也都不是。

虚构的或者道听途说或者浮光掠影的故事,渲染上一点小优雅,一点搔首弄姿的文字表演,就成功了。这样的有严重逻辑错误的推理,这样的略带煽情的小资文章,这样的莫名其妙的拔高、升华,读者、女友、家庭等等期刊,像一锅熬了几十年的秘制膏丹,疗效神奇,十分灵验。对那些脆弱、空虚和矫情的小心眼儿,各个击破,百发百中。这样的文字垃圾一直卖得很好。好卖就有人写,就形成流派,就培养出一群一群拥趸者,所谓什么粉,什么丝。就毒害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思维,伤害这个民族的理性,甚至形成无法控制的癫痫发作的集体癔症大发作。

如果让我于丹来味儿的,要不要听?

”我每天都坐在椅子上上网,我同时感受到这把椅子给我的浪漫与激情。这把木头椅子脱胎于一棵树,一颗诗意葱茏的白桦树,它来自遥远的森林,她链接着我们这个快速工业化社会的久远的乡村记忆。所以,与其说我坐着一把椅子,不如说这把椅子坐着我,是它用她的宽容和温情,拥抱我越来越僵化的灵魂,让我保持对这个狂热奔跑的时代的最后一点警惕……“

于丹的风格就是虚无缥缈,虚实混杂,略微有一点绕来绕去绕出来的玄虚。修辞上喜欢用通感,排比。但是跟着她跑了半天之后,肯定会一头雾水,一脸茫然。但是这不影响图书的热销,演讲的热卖。什么好卖,就写什么。

如果你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缺少辨别真货水货的本事,如果你痴迷于”抬杠举例法“不能自拔,或者不想自拔,那么你每天都会被淹没在这样文字泡沫里边。朦朦胧胧半醉半醒稀里糊涂,任凭时光把你带到遥远的虚空的沙漠,扔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9 15:36 , Processed in 0.09916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