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顾黄初语文教育思想在开放型作文教学实验中的运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8-5 10:59: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顾黄初语文教育思想在开放型作文教学实验中的运用





    语文教学改革多年的一个重要收获,是语文界广大同仁对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效率低必须改革”已经形成共识。作文教学改革的出路何在?笔者认为,我们不能只把眼光紧紧盯在两周一次的作文课上,我们同时应该把视线投向作文教学的“另一半”——课外练笔。著名语文教育家顾黄初 教授在《语文教育论稿》中明确指出:“不要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高中有限的课本上……我们的思想要向广阔的生活开放,我们的眼光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为此,在扬州大学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学各科立体化教学”课题组的指导下,我从1994年开始了以课外练笔为载体的开放型作文教学的改革试验。

   所谓开放型课外练笔,是一个立体的、互动的、环环相扣的作文教学和训练的系统工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全体学生参与的全方位开放的一个作文教育的全过程;力求通过学生课外的自我阅读、自我摘记、自我练笔、自我评价实现“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教,自改作文不待教师改”(叶圣陶语)和自成新人不待教师管的教育目标。

    根据顾黄初教授的语文教学思想,进行开放式作文教学实验理由主要有两点:

    1.语文教学要“三个面向”,即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笔者以为:所谓“面向现代化”就是说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所谓“面向世界”就是说教育必须打破以往封闭的格局,吸收全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使中国教育与世界教育接轨,成为开放型的教育;所谓“面向未来”,就是说我们的教育必须放眼21世纪,立足于跨世纪接班人的培养。“三个面向”都以现实中国与现实世界为立足点和参照物,更强调了语文教学的社会属性。因此,要提高作文教学效益,克服过去应试教育中部分老师和家长视课外练笔为“额外负担”的思想,就必须从社会学的角度,“摆脱作文教学封闭式的桎梏,把眼光投向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工具的众多场合”(顾黄初语),把作文教学放到社会的大座标系中,完成语文教学提高“两个素质”的任务。

    2.“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顾黄初语)。语文学习本身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广泛性,在当今信息化社会条件下,作为我们的“例子”和“凭借物”的课文毕竟有限且已相对“落后于时代”,因而,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威涅斯提出,学习语文的外延和生活外延相等。作文教学亦是如此,从生活到作文,从思想到表达,在实践中得到提高。这既符合青少年生理、心理和认知规律,又符合作文训练的一般规律。

在实际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三项工作:


    一、调动学生积极性,实行全方位开放——撒网


    顾黄初教授说过:“生活是人生的一本大教科书”,其内容有无比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可是有的学生为什么总是觉得写作时无话可说,内容贫乏空洞,无新意呢?原因之一就是过去我们的教科书由于选编、印刷、出版、发行等环节的制约一直无法改变其“落后于时代”的命运。如果说要想通过现行教材了解当今中国与世界,那简直无异于画饼充饥。据此,我们必须面对学生的生活、思想、认识、情感、兴趣及知识实际,通过开放,打开写作主体的封闭式的“思维黑箱”,引导学生,向生活和报刊时文要文章,向多读、快写要能力,放手摘,放心学,放胆想。为此,我在实验班实行了两大开放:(1)向社会生活开放。把学生的视野引入万花筒般的社会生活,让他们在关注、调查、分析、思考各种复杂现象和各种社会热点中增强社会责任感,进而增智广识,提高洞察力、判断力和思维力。(2)向各种传媒开放。让学生经常收听新闻,收看各种有益身心的影视剧节目,阅读各种格调高雅的报刊杂志,在不断丰富间接生活的同时,形成认识世界、了解社会、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各种能力。在此基础上,我还有意识地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点向外辐射,引进顾黄初教授编制的全方位“辐射型”作文教学的整体网络结构,不断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

    这种“辐射型”作文教学整体网络引进到课外练笔领域后,激活了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学生的写作热情空前高涨 ,许多同学生明确了自己课外练笔的取向,广闻博记,丰富了自己的生活积累和知识仓库。


    二、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定向引导——收网


    顾黄初教授曾经说过:“写作绝不纯粹是倾吐,它的倾吐是要以吸收和蓄积为基础的,没有必要的吸收和蓄积,就不可能有充畅的倾吐。”(《语文教育论稿》)开放型的课外练笔,“拓宽了作文教学的空间领域”,摆脱了作文教学“封闭式”的桎梏,解决了学生作文“临渴而掘井”的状况。许多学生在知识的大海中尽情地寻宝探幽,如痴如醉,此时,我又因势利导,及时对同学们的课外练笔进行定向引导和科学调控。

首先,我根据课题组的总体计划和教学大纲,绘制了全程的“训练目标树”,发给学生,使学生读有方向,摘有重点,练有目标。接着,我又引进“三制”(积分制、达标制、验收制)考评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课外练笔的兴趣。所谓“积分制”,即每天以10分制记分,学生每摘(写)一篇得一分,多摘多写多得分。“达标制”是指开学初由学生集体讨论出全班的达标指数,每个学生以此制定个人的达标指数。“验收制”是指中心学习小组的普查和学生间的自评和互评[①],结合每周定题定时定要求完成的小作文评选,时时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在此基础上,我还注意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以更好地做好课外练笔工作。

    一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悟性,提高意会和感受生活暗示的能力。我让学生在课外练笔中开设了“七日断想”、“我手写我心”等栏目,要求他们从日常的普遍现象中悟出生活的哲理,从多彩的自然现象联想到纷繁的社会生活。前者是对事物内核的提取和抽象,后者是含有逻辑的类推和引申。我还要求学生在课外练笔中开辟“一句话评点”,让学生对所摘所记的佳句进行评价,这为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开辟了一条新路。

二是培养学生自身的内省力。随着学生认知领域和阅读领域的扩大,他们的感觉愈益灵敏丰富,课外练笔本成了他们观照自我和社会的万花筒。那些性格内向思想深沉的学生往往能捕捉到精彩时文,能用细腻的笔触抒写其心之所感,对写作犹如鱼水之乐;有些学生则相反,课外练笔空洞苍白,其实倒不是他们在阅读中缺乏感知和体验,而是注意力的内心指向性较差。所以,平时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学生自我内省力的培养。我要求学生:(1)带着感情和想象去阅读;(2)用陌生和审视的眼光去观照周围的事事人人;(3)经常换位思考。我还告诉学生:深刻的思想,真正的感动常常不是来自自觉,多数是在无意间出现,问题就在于要及时准确地捕捉感觉世界的不速之客,无论观察生活还是阅读报刊文章都是如此。


    三、抓好讲评环节,形成闭路系统——提网


    顾黄初教授曾主张“要重视作文的全过程训练”[②]。这里的“全过程”除了指优化审题立意、谋篇布局、选材组材、语言表达外,从过程上讲,还应当包括优化课外练笔的讲评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课外练笔的全程“闭路”系统。

    学生的课外练笔中,固然有许多独特的发现和新鲜的感受,但也常常表现出认识的肤浅和热情的低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着重抓好讲评环节。在讲评过程中,我一是注意引导学生深究生活现象,洞悉事物内蕴。在讲《药》时,曾有同学在练笔中写到现在街头围观情况,表示对这一现象不满。我引导他们区别两类看客的心态的不同,让他们从心理、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经讨论,他们提高了认识,认为这种现象与人们的从众心理、文化素养差和缺乏时间观念,生活节奏慢有关,学生由此而懂得应该努力从简单的生活现象中引出深刻的道理来。

    二是在讲评时注意引导学生从更高层次上认识某些现象,帮助他们进行自我心理分析。前一段时间,学生中掀起一股琼瑶、岑凯伦、席慕蓉热,学生的课外练笔中有关他们的介绍和读后文章多起来,有些同学青春的心由此而躁动不安,他们对此也惊恐,不明白自己怎么了。其实这是常见的青少年“情绪病”。我认为,仅仅一般劝慰是不够的,教师应该充当他们的心理医生,除矫正课外练笔的航向外,我和他们认真分析了这种情绪产生的原因,并建议他们培养某种爱好,转换阅读兴趣,开拓生活领域。几周后,这种“情绪流”从学生课外练笔中消失了,代之而来的是一些春风扑面,寓意深刻,富有哲理的报刊美文以及他们18岁真情的自然流露。

在疏导性的讲评中,我一直坚持了三条原则:(1)坚持讲评的经常性。我每天按学号抽查学生的课外练笔,其中能发现许多意料不到的突破或局限,这就为教师的讲评提供了许多闪光的材料,因此,我利用“边角时间”坚持每天一评。(2)坚持讲评的指导性。讲评时,我从不就事论事,而是结合作文教学和学生的写作实际,经常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提供一些指导性意见。(3)讲评不离整体性。强调课外练笔的整体计划,做到一讲一得。

    综上所述,“开放型课外练笔”的撒网——收网——提网三个环节是同属于一个系统中的三个动态过程,形象地说,就像渔夫捕鱼时一样,撒网要宽广,收网要灵活,提网要举纲。从实验情况来看,效果是好的,在我所进行的阶段实验中,所教实验班的学生在中考、高考中,作文成绩都较高,10多年来,先后有近100篇学生佳作在省市级以上报刊发表或获奖,实验的阶段性论文《指导学生课外练笔的三步骤》经顾黄初教授指点审阅,发表于《江苏教育学院学报》,后被中国人民大学资料复印中心《中学语文教学》全文复印。



* 何云峰,江苏省邗江中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邮编:225009


[①] 何云峰:《关于学生作文自批互改的尝试》,《南师大学报》1996年写作教学专辑。


[②] 顾黄初:《注重作文的全过程训练》,《中学语文教学》1983年第10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3 20:43 , Processed in 0.115913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