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生只做三件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7-22 10:54: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生只做三件事
  2010年10月霍先生90寿辰之际,我写过一首贺寿小诗,诗中有这样几句:“年少初闻夫子哲,长安十载始登堂。关西孔子杏园盛,陇上樊迟书囿荒。”这里的“关西孔子”喻松林师,“陇上樊迟”是自喻。霍先生系甘肃天水人,我的故乡在甘肃静宁。天水与静宁之间只隔秦安一县。1980年我考取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对“师范大学”不满意,中学班主任刘浚老师说:“陕西师大有一位霍松林先生,是甘肃天水人,他的道德学问知名天下,你能够去这样的学校跟随霍先生学习是你的福分。”这是我第一次听到霍先生的大名。那年秋天在开学典礼上,我第一次遥望到主席台前的霍先生。1990年我考取霍先生的博士生,距离初见霍先生已经十载矣。录取之后我登门拜访霍先生,先生对我说:“你是我招收的第一个甘肃弟子,一定要踏实学习,为家乡争光。”
  我的博士学位论文名为《汉末士风与建安诗风》,1995年在台湾文津出版社出版。霍先生在序中写道:“初秋入学,我发现他还缺乏撰写学术论文的实践,因而对学位课程的学习和学位论文的撰写进行了具体指导,提出了严格要求。”岂止是缺乏撰写学术论文的实践,更严重的是我缺乏献身学术的理想,只想通过读博改换一下工作环境。经过霍先生耳提面命,谆谆教诲,我逐步端正了学习态度,三年后顺利通过了博士学位论文答辩。霍先生在序中指出:“这篇论文还存在着不足之处。最明显的是:论士风是为了更好地论诗风,论诗风应该是全文的重点;但论士风的比重偏大而论诗风的比重偏小,对建安诗歌的艺术分析尤嫌粗略。当然,学术修养和写作功力,都需要日积月累,逐步提高,不可能一步登天,明君初逾而立之年,风华正茂,倘能勤学苦练,精进不已,必将取得卓越的成就,为祖国的学术事业作出较大的贡献。”霍先生对我既有严厉批评,也有殷切希望,为我指出了向上的道路。毕业之际,听师母说,有一家用人单位的领导来考察我,在征求导师意见时,那人对霍先生说我发表的论文太少了。霍先生听后很不高兴,对那人说:“他年纪尚轻,不用急于发表论文。”当时,北京大学中文系招收首批博士后,我有心报名,把想法告诉了霍先生。霍先生不仅大力支持,还给前来主持答辩的南开大学王达津先生介绍我的情况,两位先生分别为我写了推荐信。这样,我有幸在1993年秋天去北京大学跟随陈师一新先生学习。余生何幸!先后从师于松林先生和一新先生。霍先生序中还说:“我国的学术研究,有文史哲不分家的优良传统,研究文学而不具备深厚的哲学、史学修养,便很难取得丰硕的成果。”“从事学术研究,既需要博览群书,吸取前人和今人的研究成果,又需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切忌毫无主见,人云亦云。”我虽然驽钝,但多年来仍努力沿着导师指引的道路前行。离开霍先生之后,每每写信或打电话给先生请安,先生都要问到我的学业进展。2001年,陕西师范大学隆重举行霍松林先生八秩华诞暨从教六十周年纪念会,霍先生指名让我代表弟子发言,这是对我最大的信任和鼓励。
  1993年夏,我告别唐音阁,走近未名湖,迄今过去23年了。两位导师先后遽归道山,我也已经年过半百。回顾自己的学术之路,马齿徒增,一无所成,愧对两位大德恩师的栽培。
  学界誉霍先生为海内儒宗、学林泰斗、一代宗师、诗坛盟主、书界名家。霍先生去世后,各界人士纷纷撰写诗文,寄托哀思。首都师范大学邓小军教授《哭松林师》云:“溥天之下无遗老,数十年来文在兹。”引《论语·子罕》典,以孔夫子的“斯文在兹”喻霍先生。西北大学李浩教授挽联云:“承孔孟教,怀千岁忧,继往开来,河汾续命振木铎;与李杜友,享期颐寿,超凡入圣,华夏谁来弘唐音。”将霍先生比为隋代大儒王通。两位先生高度肯定了霍先生为传承儒家文化所作的贡献。
  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霍先生一生奉之为座右铭。青年时代,于右任先生称霍先生为“我们西北少见的青年”,他曾经教导霍先生说:“有志者应以造福人类为己任,诗文书法皆余事耳。然余事亦须卓然自立,学古人不为古人所限。”于右任先生的诗文书法卓然自立,霍松林先生诗文书法也卓然自立。然而,诗文书法在他们眼里只是余事,更重要的是“以文传道,以文化人”。他们的诗文书法因为灌注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而生动、深刻、大气。霍先生说自己一生只是在做读书、教书、写书三件事。这三件事其实不可截然分开,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相通之处就在于灌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
  读书,霍先生12岁前已熟读《四书》《五经》,后来涉猎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美学、诗学、词学、曲学以及文学理论批评史等多门学科。《论语·述而》子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也是霍先生晚年生活的写照。
  写书,仅2010年出版的《霍松林选集》十卷本,就多达6135千字。霍先生以自觉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其《文艺学概论》被誉为我国新时期文艺理论的奠基之作。其古代文学研究著述宏富,在义理、辞章、考据方面都取得了杰出成就。其诗词题材丰富、寓意深邃、艺术高超,足以垂范当代。
  教书,霍先生从“中央大学”毕业之后即投身于祖国的教育事业,桃李满天下。《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自1979年以来,霍先生培养了20多名硕士和70余名博士,形成了学界有名的“霍家军”。听过霍先生课程和讲座的学生不计其数。霍先生一生忧国忧民,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具有出众的才华、学识、品德和气节。霍先生告诫弟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他要求弟子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远大志向,热爱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做中国文化的守望者。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霍先生虽然已经仙逝,他传递给我们的人文精神之火,不应该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熄灭。
    (作者:孙明君,系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4 13:39 , Processed in 0.06655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