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王旭明究竟想要什么样的“真语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1-4 12:07: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王旭明究竟想要什么样的“真语文”?
大民
    2014年7月中旬,一位从浙江远道来石家庄参加王旭明同志召集的“真语文”课堂大赛的语文特级教师,在活动结束后专门绕道北京见我。谈到这次远行,有机会亲自领教王旭明的“真语文”,他有点激愤,也有些感慨。此前我约略听说过“真语文”,也有意拜读王旭明的博客,但是至今没有搞清楚“真语文”究竟是啥观点。既然这位仁兄与王旭明近距离接触,亲口吃到了李子,一定会让我茅塞顿开。我请他一句话概述“真语文”,他挠头半天,说:大概就是让语文重新回到工具性上来,放弃人文性。所谓回归本真,就是不希望语文承载思想、情感、道德教化等等人文性的东西。有一篇网文,说王旭明说他“是一个捍卫常识的人”,一个把语文带回正确道路上的人。王旭明反观现在全国的语文教育,石破天惊,说语文教育已经步入歧途,积重难返,几十年来,千千万万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在用错误的方法教授错误的语文,贻害了万万千千的中国少年……
    这位多年来提倡文学教育,提倡在语文中关注思想、情感、品德和审美的语文特级教师,冒了酷暑,跑了几千里,最后笑着说:他请我来捧场,实际上是请错了人,他可能只看到我在江浙一带的名气,并没有认真了解我的观点。其实我是提倡文学教育的,在小学阶段,民间歌谣在内的民间文学教育,是语文课的重点,也是语文教育的重点。在我看来,“纯粹的”“干净的”语文(真语文),并不存在。在没有学校教育的漫长的封建时代,人们正是通过民间文学实现了心灵的塑造,让华夏民族成为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民族。在石家庄的这个活动上,我讲了一堂民间歌谣的小学语文课,他用两节课的时间给与会老师们“消毒”,他不高兴,我也不开心。总之这趟石家庄之旅,让人扫兴……
    我与这位江浙名师心有戚戚然。我觉得,语文既是工具也是内容,不承载思想道德审美的语文并不存在。如果把语文回归到“真语文”,回归到所谓的“纯粹的语文”,把语文变成抽象的字、词、句、篇章和段落,而这些东西还不能有任何可能给人启迪、发人思考、给人愉悦、让人感动的“教化”。哈哈,作为语文出版社的社长,他有权利推销自己的产品。但是,他把错误的东西兜售给辛勤劳动的一线教师,误人子弟,浪费时间。我原来在中等师范学校教书,“语文”是细化为《语文基础知识》与《文选与写作》两门独立的课程。王旭明的观点,似乎有点让“语文”回到《语文基础知识》上来的意思,“文选和写作”搁置不提。中师语文课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至少人家明白语文的两大部分。这个语文出版社的社长,为啥就把一半当全部,给他半个苹果,就坚信世界上所有的苹果是半圆体。王旭明同志似乎想把语文回到古代的“小学”上来。古代“小学”只是工具基础,但是“小学”之后是“大学”,这是两个求学的阶段,也不是截然划分的,在真正的实践中,从来没有谁能够把二者分开,成为虚幻的纯语文,或者纯文字。江苏的语文特级教师殷俊生说,一种说法就是语言文学,纯语文知识的传授,王旭明的“真语文”反对有意义的语文,让语文回归语文本身。让语文回归语文本身,语文本身又是什么呢,他没有告诉我们。但常识告诉我们,语文应该包括语文知识、语文情感、语文能力,语文就是让大家知道母语意义上的语音与词语,及母语承载的文字意义上的思想艺术。我们可以提一个词:语文素养。绝对不可能把语文变成抽离了思想、情感和意义的字词句。而数学,是以特有的数字符号来表述对世界的认知,与语文表达世界的方式就有区别。文学是人学,语文也是人学。人类之外没有动物有这个本事。而人是有思想情感道德伦理审美的。语文不可能抽象存在。语文当然是语言文字,也是语言文学,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目的需要,强调其不同侧面。目前强调人文性,也正是时代的需要。过去强调工具性,一样是时代的需要。
       我看王旭明的发言,感觉是观点与论证两张皮。他反对的官场语文,恰恰是他反对的不投入情感、思想、意义的语文;他羡慕的法兰克福书展上外国同行发言的生动,具体,有事例,有色彩,恰恰是他所看不上的不“真”的语文。总之,这个喜欢把他前一个工作“教育部发言人”当作头衔的王旭明绕了很大的圈子,还是没有说明白他想要什么样的“语文”。“我希望我死后墓碑上面刻着这里埋着一个尊重常识的人”,这样的自我标榜,耸人听闻,倒是适合媒体转载。王旭明自己的语文实践,正好成为他的观点的反例。这种提出口号,疯狂炒作,以偏概全、妄下断语的网络语文,在他这里运用得娴熟自如。可惜这些都不是“真语文”,而是有思想、有情感,还有价值倾向的“人文”的语文,大家一直乐此不疲的常规语文。
        河南语文老师刘广文说,语文一方面安放灵魂,一方面安身立命。很难想像,语文剔除了文本的內涵和情感之后剩下什么?一堆豆渣吗?现在的某些专家,意见领袖,他们发表意见,关注的不是问题本身,而是他们自身的意见,吸引眼球,求出名,求关注而已。王旭明真正的系统的研究过语文教育么?语文一方面安放灵魂,一方面安身立命。
     这些年来,骂教育成为高烧不退的热点话题,而骂语文教育,尤其是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材,更是热中的焦点。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的课程,这是多年来被实践证明了也被古今中外无数教育家提倡的“金科玉律”,如今被人为的撕裂开来,自己批驳着玩耍。今天站在这边批另一边,明天站在另一边批这一边,实在无聊的很。因为骂语文而成名的名人,可以列举一个加强排的名单了。这些高高在上的大人先生们,被一个“为教改而教改”的病态思维定式所操纵,每天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折磨受苦受难的一线教师,哎哎。我方唱罢你登场,长江后浪推前浪。主掌语文教材出版一方重镇的王旭明同志,终于也胸前挂着“教育部前发言人”和“语文出版社社长”两大招牌披挂上阵了,这里搞活动,那里搞比赛,倡导莫名其妙的“真语文”。号称自从2012年找到“真语文”救命稻草,两年来殚精竭虑、孜孜不倦,把相关活动越来越有影响力,越来越多的人集合在这面旗帜下来了。语文终于可以抽象的、自在的存在了,可以在空中,在云端,唯独不在人群里。这有意思吗?
                                        (根据网络聊天整理而成,粗糙之处请谅解)

2#
 楼主| 发表于 2016-11-4 12:08:32 | 只看该作者

“真语文”是个伪命题
      ——兼与王旭明先生商榷
庄照岗
(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广东 东莞 523808)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教育部前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先生一直在炮轰“假语文”,倡导“真语文”,并且策划、组织了一系列教学、研讨活动,为“真语文”鼓与呼,在语文教育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和震动。王先生身处高位却能心系一线教学,看到语文教学的弊病与危机却能挺身而出勇担重任,这种对语文教育的执着与热爱,这份赤子之心的教育情怀,令人感佩、令人尊敬。
不可否认,一线语文教学中确实存在着一些违背语文教育教学规律、偏离正确语文教学轨道的现象,比如滥用多媒体,把语文课上成音乐课;过度设计,把语文课上成表演课;过于注重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过于看重考试,把语文课上成练习课;过度解读,说愚公移山是破坏生态环境,说朱自清《背影》中父亲攀爬月台是违反交通规则等等,对此,确实需要纠弊,需要拨乱反正,需要拨开语文教学的重重迷雾。王先生对“真语文”的倡导与推广,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很多一线老师的心声,为语文教学返璞归真、走向正轨指明了新方向。
然而我们发现,语文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都是教学中方式、方法的问题,都是教学中度与界的把握恰当与否的问题,如此便夸大为“假语文”,扣一项“假语文”的罪名,予以炮轰与批判是否小题大做?是否有炒作与制造噱头的嫌疑?我们知道王先生的“圣斗士”、“毒舌”之名早已远扬,其“犀利”、“尖锐”、“刻薄”也早为人所知,我们不禁要问,王先生如此大张旗鼓、殚精竭虑所倡导的“真语文”这个概念本身是否有问题?它的标准与内容又是什么?说白了,“真语文”可能是个伪命题。
第一、“真语文”概念模糊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用抽象化的方式从一群事物中提取出来的反映其共同特征的思维单元,一般由内涵和外延组成。概念的内涵就是指这个概念的含义,即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所特有的属性,比如: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其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是“教学”的内涵。而外延就是指这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对象的范围,同样以“教学”这个概念为例,“活动”就是其外延。可以说概念是以语言文字符号为载体,以人们可以交互理解的完整句子的形式,通过限定与想象,让人们进入一个无限精细的领域,把一个事物区别于另一个事物。所以概念要求真实、清晰、严谨、客观、形象,具有系统性与普遍意义。
那么“真语文”是什么呢?王旭明先生曾在多个场合作了回答:
“实际上,‘真语文’就是语文,或者说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本来的语文。”“何谓真语文?口头说为语,书面写为文。真正的语文课堂就该是书声琅琅、讨论纷纷,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听说读写的素质能力。”(新华网,2015年4月20日)
“真语文并不是说一定要排斥多媒体方式,而是要始终围绕‘字、词、句、段、语、修、逻、文’这几个最基本的语文关键字进行。”(新华网,2014年7月17日)
“听、说、读、写整体推进,才是真语文教学。”(南都网,2014年12月26日)
“何为语文本真,就是一根粉笔、一块黑板,加上朗诵,细致入微的讲解,撇开当今的各种多媒体辅助工具教学语文。真语文就是用最原始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多读,多写,多思考,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回归。”(燕赵都市报,2013年10月21日)
“真语文就是语文;真语文强调回归传统,找回本真。真语文的基本要求是: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目的。”(光明日报,2014年5月13日)
王旭明先生虽然在多个场合回答了“真语文是什么”的问题,但我们依然无法有效地捕捉到“真语文”的真正含义。因为王先生的回答经常都是随意的,没有经过系统的思考与总结,看到什么问题就发表一种看法,用“打假”的眼光看待当今语文教学,眼中自然都是“假语文”,就像用扭曲的眼光看世界,整个世界都是扭曲的一样。
其实,我们现在连“语文是什么”都还没搞清楚,都没有达成共识,更遑论“真语文”了,这就像我们连“人是什么”都不清楚,却去区分什么“好人”、“坏人”。当然,对“语文”的探索我们一直在路上,很多前辈和专家都在用自己切身的实践回答着这个问题。有人说语文是语言、文字;有人说语文是语言、文学;还有人说语文是语言、文化;还有认为语文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综合;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抑或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应用的学科。还有一些人根据自己的知识与经验积累,从一个侧面或某一个方向去透视语文教学,提出一个切合语文教学实际又能指导语文教学实践的理念并不断完善、丰富、发展且终生以之。比如绿色语文、青春语文、生活语文、生命语文、诗意语文、生态语文、生成语文、文化语文、简约语文、智慧语文、享受语文、魅力语文、阳光语文等。
这些对“语文是什么”的解释,一方面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大都针对语文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而提出的,目的是为了纠偏、纠弊。比如生活语文针对的是现实语文教学的封闭与逼仄,与生活脱节;简约语文针对是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的花哨与多媒体泛滥;诗意语文针对的是语文教学的枯燥与乏味;生命语文针对的实际教学中生命意识的缺失等,因此具有很重要的警示与启示意义。另一方面就如同古代的大将开疆拓土一样,各种不同的对“语文是什么”的阐释拓宽了语文教学与研究的疆域,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丰富发展着语文的内涵,让我们无限接近着语文的“真相”和“本质”。正如特级教师李仁甫所说:“承认自己只能看到一个面、一条缝、一个点,最起码是一种谦虚而不骄傲的态度;而用心于这样的面、缝、点,却是一种负责任而非逃避的精神;若终身奉献于这样的面、缝、点,更是一种崇高而无功利的理想。”因此,我们要尊重这些语文人的努力,他们以无比巨大的勇气和艰辛的付出在耕耘着语文这片土地。
而“真语文”则不同,它不是对“语文”进行阐释,不是在丰富与发展语文的内涵,而是在区别,在评判,在区别敌我,在评判真假,而事实上语文是没有敌我的,语文课程开放性、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是无所谓真假的,正像盐溶于水一样,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表现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是语言与文字、文学、文化的统一。这种统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只要语文课上讲语言、讲文字、讲文章,就是在讲语文,《语文学习》杂志至今还在封面上写着: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似乎也告诉我们只要课堂上老师在讲生活、讲做人、讲处世也是在讲语文。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陶行知说:是生活就是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还说:教育就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做好国民,语文教育自然要承担起这个责任。而且就像武侠小说中根本没有什么名门正派与邪门歪道一样,语文很难说真假正邪。而且世上很多事情本来就是亦真亦假,亦正亦邪,语文的学科属性决定了其很难用一个词语或一个标准去概括、去总结、去评判。
二、“真语文”标准不清
我们知道,任何事物区分真假都需要一个标准,区分真假古董有标准,区分真假奶粉有标准,区分真金白银有标准,虽然每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准属性不同,但都有普遍的规律可循: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即为真;主观与客观不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歪曲反映,即为假。或者说是否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
那么“真语文”的评价标准是什么呢?谁去评判?很遗憾我们并没有在王先生的论述中看到具体可行的评判标准,而王先生提到最多的一些词语无非是回归本真、本原,回归传统,用原始的教学。那么什么是本真与本原,这个好像有些过于笼统、虚无缥缈,让人摸不着头脑。当然在著名的《聚龙宣言》中提到以下倡议:
——语文教学与人生最接近。语文教学塑造学生的心灵,语文教学最该真实、真诚、真情、真切,让我们本本色色教语文,认认真真教语文,使语文回归本真状态;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们认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蕴含在工具性中,要紧扣字、词、句、段、篇教语文,贴近学生的兴趣和生活需要教语文;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我们提倡在教与学的如下三个方面体现本真语文教学风格:教师要真讲、学生要真学、评价者要真评;
——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在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风格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加强研究和实践,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充分发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语文教学不装、不演、不做作,慎用PPT,慎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真读、真说、真写、真对话;
——努力拓展语文教学空间。语文教学要在听、说、读、写活动中培养学生自然、健康的表达习惯,自信、创新的心理品质,自由、独立的人格特征;
可是,我们依然觉得“真语文”在评价上存在问题,其一,无法评判。我们知道语文教学有深浅之分、广狭之分、工具性与人文性之分,不曾听说有真假之分,而且我想大部分老师都不会承认自己在教假语文,你可以说他教的不够好,你不能说他在“制假贩假”,我想这可能是对他们的一种羞辱。其二,标准不清。《聚龙宣言》中“回到本真状态”不具体、不清楚;“紧扣字、词、句、段、篇教语文”是否就是真语文?“教师要真讲、学生要真学、评价者要真评”,可何为“真讲”、“真学”、“真评”?“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怎样才算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怎样才算“不装”、“不演”、“不做作”?用了很多多媒体教学设备是否就是“假语文”?深圳吴泓老师用电脑教学让学生上网查资料算“假语文”吗?而且很多时候王旭明先生只是指出某个老师某节课的某个点偏离的语文的轨道,那是否意味着就否定整节课?或者说即使这节课可能看起来不是讲语文,而是为下节课做铺垫呢?从长远看还是教语文呢?比如为了讲唐诗,有老师花了一节课讲盛唐气象,讲李白与杜甫,是否算“假语文”?其三,操作困难。可以说“真语文”在概念、内容、标准方面毫无建树,仅仅是喊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扛起了一面硕大的旗帜,拉起了一只庞大的队伍,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真语文”运动。其意义可能更多是一种警醒与提示,操作起来却着实困难,因为首先每个老师对语文的理解是不同的,他们都有自己的知识积累与经验考量,其次“真语文”缺乏清晰透明的评价标准,而且从源头上说也是存疑的,有待商榷的。
三、“真语文”影响负面
我们不否认“真语文”的提出对当今语文教学积极的纠弊作用,振聋发聩的警醒作用,它的提出旨在批评语文教学乱象,提倡语文教学回归正轨,引导语文教学走向常识、常情,这确实对当今语文教学极有裨益而且极有必要。然而“真语文”完全站在自我角度去表达对语文的理解,主观性强,排他性明显。这里面有一种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绝对,有一种执真理大纛评判一切的正义与神武,更有顺我者真、逆我者假的执意与霸道。跟“真语文”类似的另一种提法是“正道语文”,它的提出者是四川师大教授李华平,李教授与王先生一个在西南摇旗呐喊,一个在北京擂鼓助威,似乎是遥相呼应;一个靠批韩军而声誉鹊起,一个靠炮轰“假语文”、挑刺语文教学而广受关注。
更重要的是,真语文、正道语文的提出,会让本来就模糊随意的语文评价变得更加主观、盲目、专断。一直以来,语文教学饱受诟病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科学标准的评价体系,什么人都能对语文说三道四,都能对语文指手画脚,“真语文”的提出,更是给这些人一把利剑,一面镜子。利剑一挥,真假语文的界限截然分明;镜子一照,真假语文纤毫毕现。有了“真语文”这柄抓手,语文教学评价将变得简单而粗暴。其二,“真语文”的提出将影响语文人的探索、研究热情。当头顶悬着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会对你做出审判;当别人拿着一顶假语文的帽子,随时准备扣在你头上,对你的新做法、新观点进行批判与否定,谁还敢提出不同意见,谁还敢实验创新?大家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语文教学的新局面谁去开拓,语文教学的新境界谁去创造?其三,“真语文”的提出会变相割裂语文教研的整体局面,将语文人分化为正邪、真假两大阵营。更为严重的是一些人借“真语文”、“正道语文”的口号与旗帜拉帮结派、搞小团体,消解整体语文教学的合力,影响全国语文教研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与发展。当然这两位语文前辈并无此意,初衷也不是如此,可客观效果可能的确如此。而且“真语文”、“正道语文”特别容易给人一种印象,真假正邪必须界限分明,非对即错,这就像是在宣示,我们是正道,不赞成我们、不和我们一致的都是歪门邪道,都是假大空,只有我是活语文,你们都是死语文,只有我们是开放的语文,你们都是封闭的语文,只有我们是真语文,你们都是假语文。
另外,我们知道,概念前的任何限定与修饰都会缩小概念的内涵与范围,“真语文”也不例外。“真语文”的提出无疑在画地为牢,在自我囚禁,在作茧自缚,在缩小语文的内涵与范围。如果说我们无法脱离社会与生活,那么我们也不能划定语文的边界,因为语文本身是一种生活。而且“真语文”的提出自然会割伤一些人,让一些本来用心教语文的人,认真探索语文教学的人束手束脚、畏首畏尾,总害怕自己也被说成是“假语文”。可以说“真语文”的提出无异于自封边界、自断手脚,人为地制造矛盾与鸿沟,人为地划分敌我,人为地自我放逐。
四、“真语文”的出路
“真语文”与“正道语文”的提法似乎都显得一本正经、真理在握,舍我其谁,好像非得分出你死我活、白猫黑猫,其实大可不必,我们还有第三条路可走,就像河流还有第三条岸。
除了解释语文(主体关照:站在“我”的角度去思考语文。比如简约语文、深度语文、生命语文、人生语文、青春语文等),我即语文(主体评判:真语文与正道语文)之外,还有一种阐释语文的方向:语文即语文(本体溯源)。即去探寻、追求语文的本来面目。没有从任何单一的自我层面去关照语文,去区分评判语文,而是站在整体而宏观的角度思考语文,从本体论的高度思索语文的应然状态:语文应该是怎样的。代表性的提法是语文味语文和本色语文。他们都主张语文要本真、本色、本然,不花哨,不粉饰,不造作。
语文味,是深圳市语文教研员程少堂提出的重要理念,他认为语文味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和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为宗旨,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师生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生发思想之快乐与精神之解放的,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虽然程少堂先生在不断丰富发展语文味的内涵与外延,但语文味毕竟是模糊的,很难说清楚的,缺乏一种科学的考量和切实的评价标准,即使是在加了如此之多的修饰语的情况下,依然让人很难捕捉到语文的真正内涵。
本色语文是江苏省特级教师黄厚江提出的,它的内涵主要有三层:一是语文本原:立足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明确语文课程的基本定位。二是语文本真:探寻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实践体现母语基本特点的语文教育。三是语文本位:体现语文学科基本特点,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
语文味与本色语文都旨在依据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探寻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与基本规律,当然语文味更突出审美欣赏与生命体验。这两者都是一种教学追求与探索,并努力在语文学科特性的范围之内开展,引起了很多老师的共鸣与思索。然而味道与本色有时候确实是抽象而飘渺的,难以捉摸的,正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象,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如何阐释清楚、明白,探索出一条清晰、规范、高效的路径,并为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所接受、所认可,有赖于所有语文人的共同努力。但不管如何,语文味和本色语文都指向了语文的本质与本原,走在了一条艰难而正确的路上,即使它们还有很多问题和不足,但我们始终相信,方向比努力更重要,行动比评判更重要,在正确的路上,我们会一步步接近真理,接近本质。
总之,语文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有其科学性与限制性的,而且我们很难用一个字一个词就能涵盖对语文的理解,而且似乎也不必要。我们不要把语文的范围划的太小,太小只会作茧自缚;又不能太大,太大只会泛化,脱离语文的边界,增加语文的负担。所以说,无论是从概念、内容,还是标准与影响上看,“真语文”都是站不住脚的,都是一个伪命题。我们要做的就是回到语文的原点,回到语文的本真与正轨。那什么才算语文的原点呢?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四点:体现语文学科特性;闪烁思想之光;突出审美体验;培养语文能力。只要符合其中一点或几点,都是在讲语文、学语文。语文是包容的、综合的,我们都是平凡的,无法像上帝一样全知全能,我们能做的只是不断思考,不断探寻,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再从点到面,慢慢接近语文的真相与本质,如此而已。
                (华中师范大学《教师教育论坛》2016年10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5 20:58 , Processed in 0.11035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