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20|回复: 0

[转】藏区初中《汉语》教材的几点拙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8 10: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藏区初中《汉语》教材的几点拙见

好的教材既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情感的熏陶,也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中的具体操作。学习和使用人教版藏区初中《汉语》教材的过程中,强烈感受到该套教材比《汉语文》和《语文》教材更贴近藏区生活,尊重藏区学生实际,难易适中,突出语言素材的积累,便于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操作性极强,是一套学习第二语言不可多得的好教材。但是,在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瑕疵。

一、选文和练习中存在些微失误。

(一)所选语言材料与相关版本有出入。

古诗语言生动,意境清新,韵律优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座宝库。优秀的诗歌作品自其问世以来,传抄诵唱,流传至今。藏区初中《汉语》教材共选用古诗15首,篇篇经典,求精求美。但在第四册第一课《古诗词三首》选用唐朝诗人李白的《秋浦歌》时,诗句的语气与另外一些版本有出入。该首诗第二和第四句,教材都用了陈述语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而在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华诗文精粹·小学背诵本》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唐诗三百首》中,第二句为疑问语气,第四句为感叹语气: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在为该册教科书配套的教学参考用书中,对应的译文却用了疑问语气,这样教科书和参考用书中至少有一处是错误的。联系到李白悲时涕泗横飞,喜则得意忘形的张扬个性,又长期遭人排挤而积怨日盛的境遇,愤慨之情难以抑止。因此,第四句应该是感叹句。

在第二语言教学的古诗学习中,最常用的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以读代教”,教师指导学生必须掌握诗句朗诵的句读、语速、语调、语气,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领会和体悟古诗的内容和情感。不能正确断定诗句的语气,对学生的理解无形中设置了障碍。

(二)练习中出现语病。

本套教材保留了大量的传统篇目,都是文质兼美的精品,又新增了针对生活实际编写的一些内容。可在练习设计时,有失之严谨的地方,比如藏区初中《汉语》第四册第51页第一题,是一道考查学生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是非判断题,其第三项为“纷纷扬扬的落叶,不时飞过来的小鸡和小狗,给晒书增添了诗情画意”。根据设计意图,这段表述完全符合文章内容,是正确的。但学生抓住“飞”字,从句子的逻辑关系入手,一致认为“小狗”是不能飞的,所以判为错误。这类错误出现在教科书上,制造了文本歧义,影响了考查效果,降低了教材的权威性。更加糟糕的是,有些教师不加分析,机械传授,以讹传讹,混淆了是非。

二、选文中涉藏内容偏少。

这套教材共选用文章166篇,其中能涉及藏族地域、文化、生产生活方面的只有18篇,占总数的10.9%,且有近半篇幅安排到课内自读或课外自读中。而涉及藏族作家的作品勉强统计为1篇(扎西达娃先生作的词《向往神鹰》列为阅读材料),只占0.6%。

教育部在《关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为五省区编写藏族中小学〈汉语〉教材的通知》〔教民厅(2000)5号文〕中,要求教材选篇要体现藏族生产生活的实际,注意介绍藏民族优秀文化,同时注重语文教学的思想性。尽量多选用涉藏文本,即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对第二语言的学习信心。

18篇太少!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少数民族作家群中,汉语写作的藏族作家异军突起,涌现出一大批才华横溢的作家作品,饶介巴桑、降边嘉措、伊丹才让、益西丹增等熟练运用传统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扎根民族民间文化肥沃土壤,汲取藏族传统文学营养,将民间诗歌和传统文认识的精华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名篇佳作层出不穷,并且极富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意义。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活跃于中国文坛的藏族作家扎西达娃、阿来、多杰才旦、梅卓……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博大的人文精神、真诚的态度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藏文学和涉藏文学是一座取之不竭的富矿,只要细心筛选,适合教材选用的定然不少。还有,组织人员翻译通俗易懂又极富教育意义的经典藏文文学作品,也是一个探索和尝试的方向。

三、插图偏多,但学习语言的有效信息较少。

教材中的插图具有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启迪性的特点,充分发挥插图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解、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在配图时,必须要讲究插图的精美、准确和张力。否则,会影响插图应有的辅助作用。藏区初中《汉语》第二册共有插图34幅,第四册有21幅,均占页面的三分之一以上,从学生心智发展的角度考虑,有插图过多之嫌;涉及藏族学生实际生活的画面较少,对第二语言习得后的活学活用缺少指导;在练习题的配图中,虽然画面很大,但蕴含的有效信息不多,训练的知识点较少,第四册52页安排的情景会话训练中,几乎占据一页的画面,考查的最终落脚点仅仅只有“打工”“读书”“裙子”三个词,训练的延展性和张力非常有限。

另外,画面与文本内容也有不相符的地方,容易误导学生,比如第六册《一件小事》插图的画面上,坐在“人力车”上的人蓄着典型的鲁迅先生隶体“一”式的胡子,使学生想当然地认为主人公“我”就是作者鲁迅,教师要多费一点口舌才能释清。

教材编写的艰难能够理解。瑕不掩瑜,本人只是希望借此擦去美玉上的尘埃,为完善藏区汉语教材尽点责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3-29 14:53 , Processed in 0.26346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