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3|回复: 0

国学与民众相关才有生命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6-13 13:33: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国学与民众相关才有生命力
在第二届国学大典“重建斯文”论坛上的演讲

刘梦溪
    今次论坛的主题,涉及“国学普及的使命与挑战”,我个人对这个题义很能认同。
    所谓国学普及,就是国学教育。问题是,具有怎样内涵和义涵的国学,才能与教育结合起来。
    这个问题关系到国学研究的一个症结,即到底什么是国学。
    百年以来,有过很多国学的定义,最主要的是三个。
    第一个,胡适下的定义,他认为国学就是国故学的简称。这个定义等于把中国古代的所有跟文化有关的东西都包括在内了,显然过于宽泛。
    第二个定义,认为国学是中国固有学术。包括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的理学、明的心学、清朝的朴学等。这是学术史的课题,专家研究的对象,跟一般民众没有直接关系。
   第三个定义,认为国学主要是研究“六艺”经典的学问,包括《诗》、《书》、《礼》、《易》、《乐》、《春秋》,就是人们常说的“六经”。这是中国文化原初的最高的文本经典,相当于基督教尊奉的《圣经》,或伊斯兰教尊奉的《可兰经》,以及佛祖释迦牟尼所说的般若经藏。他们出现的历史时间段,约略在同一时期,即西哲雅思贝尔斯所说的“轴心时代”。
   “六经”的经典文本,都经过孔子的删订整理,有的很可能是孔子撰写。
  上世纪的大儒马一浮,称这些经典是中国文化的最高的特殊的形态。另一个大儒熊十力提出,中国人立国和做人的基本精神依据,都在“六经”。
    把“六经”作为国学主要内涵的国学定义,它的不可动摇的学理根据在哪里?第一,它使中国文化的具有永恒意义的价值论理,成为国学的精神旨归。国学的学科特质,固然需要考据学的支撑,但主要的,国学应该是一门关乎智慧和义理的学问。第二,国学所代表的、所承载的、所传承的基本价值论理和它的高贵的理性精神,是属于全体中国人的。按照马一浮先生的说法,国学既是六艺之学,又是六艺之道,又是六艺之教,又能够培育“六艺之人”。
    所谓“六艺之人”,就是用中华文化的原典精神,用“六经”的价值论理,包括诚信、爱敬、忠恕、知耻、和而不同等价值理念,哺育出来的日新自强,忠信笃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泛爱众而亲仁,好学、力行、有勇,既有“自性的庄严”,又知义懂礼的有教养的一代文明人。
    这个培育“六艺之人”的过程,就是国学教育的过程。所以国学是属于每一个人的,是属于全体民众的,而不单是专业人士的研究对象,更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陈列。而是活泼泼的有生命的传统智慧,同时也是能够在现代社会发用,可以开启人类良知的有现代意义的学科。
    因此需要将国学和国民教育结合起来,需要在小学、中学和大学的一二年级开设国学课,使之成为青少年通识教育的一部分。需要推及到全体民众,使之成为公民修身课的主要内容。
  “六经”文本,自然难读。但《论语》和《孟子》,是“六经”的简要读本。孔子讲的思想,就是“六经”的思想。从《语》、《孟》入手,进入“六经”,相对比较容易。所以我近年一再讲,学习国学,应从《论语》开始。
   宋代大儒程颢程颐就讲过:应该以《论语》、《孟子》“为本”,“《论语》、《孟子》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
     当然还应该加上小学。就是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部分,即清儒说的“读书必先识字”。经学是离不开小学的,小学是进入经学的阶梯。
    现在很多大学有国学院,但还是把文史哲三科都包括在国学院之内了。那么,你跟同一个大学的文学院、历史学院、哲学院怎么区分?如果确认国学的内涵主要是经学和小学,国学院的目标就明确了。显然可以分为三部:一个是经学部,一个是小学部,还需要有一个国学教育部。
    国学教育部主要研究国学怎样与当代教育结合,如何编国学教材,国学怎样进小学、中学和大学的课堂。经学部和小学部,招的生员不必太多,以培养经学家、文字训诂及音韵学家为目标,造就高级的通儒人才。学成之后,他们既不是哲学家,也不是文学家或历史学家,而是经学家、小学家和国学教育家。这些人将来应该成为新一代的国学大师。学制也不应该同于一般的高等院校,应该是六到八年。
    采取此种学术理念,国学和文史哲现代学术分科就没有矛盾了。申请国学的门类学科,所谓“上户口”,就可以名正言顺,得到相关部门认可应为期不远。否则国学院和文史哲学院培养的目标完全相同,国学院的存在价值就难免受到置疑。
    国学研究应避免钻死胡同,不要一热起来全身都热,以为天下学问都在国学。国学之外还有百家之学,人文之外还有社会与自然的科学。世界眼光,国际视野,是断断不可少的。我们不是生活在宋朝,也不是清代的乾嘉时期,我们生活在现代的属于世界一部分的中国。任何轻视外国学术文化资源的想法,我认为都不可取。讲国学最好能懂外文。上一个世纪的大师很多都是既通古今,又贯中西。承继这个传统,今后的年轻人才有可能成长为不让前贤的第一流的人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3-29 20:02 , Processed in 0.11354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