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方仁工作文评话)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6-11-24 10:16:07 | 只看该作者
方仁工讲座:文章自得方为贵


    本回的题目,是我国金代著名的文学批评家王若虚(1174~1243)论诗的诗句,它的意思是:诗歌创作应以“自得”为贵,即要从自己的肺腑中流出,有自己的真感情、真襟抱。写诗如此,写文章也是这样。有了好的材料,再加上有自己的真知灼见,有自己独到的体会,文章的含金量就高了。否则,文章写得即使再真实、再生动,也未必能使人感动。
    下面,让我们看一篇张颖同学写的《种蒜苗记》:
    吃过晚饭,妈妈叫我到厨房剥蒜瓣。啊!要泡蒜瓣了,我非常高兴。不一会儿就剥好了。妈妈挑了一些白白胖胖的拿出来种。
    她找来一个空盘子,在里面铺上棉花,把蒜瓣均匀地摆在上面,说:“铺上棉花,蒜苗的根就会扎进去,不容易倒。”然后,她往盘子里浇上些水。蒜瓣光秃秃的,用一点儿水,能养活吗?
    第二天,蒜苗大有变化,只见它顶端裂开了,露出了浅绿色的小芽儿,像小鸡破壳而出时的小嘴。用手一摸,软软的。它们的根部,已经长出了短短的须根,还不能扎进棉花床里。我担心它们会倒,就把须根一个一个往棉花里塞。妈妈看见了,说:“小傻瓜,别塞了,这样会把它们弄死的。”“那怎么办呀?”“等几天,根长长了,就不会倒了。” 我总算放心了。
    今天,蒜苗的芽长到一厘米高了,根像细钢针似的扎进了棉花里。妈妈说得真对。在所有的蒜苗中,有一棵长得又高又壮,如同一根铁柱,我给它点了个红点,算是鼓励。另一棵长得很矮,我给它点了个蓝点,希望它努力赶上。
    转眼间,三天过去了,蒜苗长得真快,我每天都好像听到它们“唰唰”向上的声音。蒜苗的头上都裂开了一条缝,我以为它们生病了呢,急忙去问妈妈,妈妈说:“这个是分叶,就是小片叶子要从大片叶子的中心钻出来啦。”妈妈这么一说,我才明白。真是一场虚惊。想不到种一棵小小的蒜苗,还有这么多的学问呢。如果自己没有这样的尝试,那是一定不会明白的。
    上面这篇文章,内容很简单,但写得很细致。怎样种,妈妈怎样教她,遇到了哪些曲折,按照时间顺序,娓娓道来,过程相当清晰。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确有“自得”的收获,而不是浮光掠影,泛泛而谈。有些同学写到这样的题材,可能只会三言两语,马马虎虎就“大功告成”了:今天,妈妈让我跟她一起种蒜苗,她把大粒子的蒜瓣放到盘子里铺好的棉花上,浇了些水,没过几天,蒜瓣就长出了根须,头上长出了芽芽。看着它的生长过程,我受到了一次很好的教育。——如果这样写,文章就无法看出作者的“自得”之处,也不可能有什么感染力。二者对照,我们就可以进一步理解“文章自得方为贵”的含义。
思考和练习
    1.写文章怎样才能做到“自得”?你能举自己的文章为例加以说明吗?
    2.阅读学生作文《我家有只大乌龟》,根据本回所讲的道理,对这篇作文进行评论:
我家有只大乌龟
    两个月前,妈妈从扬州回来了。那天,我刚走进家门,妈妈就让我到卫生间,我看见浴缸里有个水盆,水盆里有个大壳,这个壳像个“大盖子”,它长约20厘米,宽约15厘米,上面有着一片一片的甲片。“大盖子”的边缘尖尖的,由黄色、褐色、黑色、墨绿色组成,好玩极了。
    过了一会儿,从“大盖子”里探出一个小小的脑袋,硬硬的有些尖,接着又从四面伸出了手和脚,现在你知道是什么了吧?对,就是乌龟。
    这就是妈妈从扬州带给我的惊喜。那只乌龟伸出头来,机警地四处张望,我想摸摸它,把手伸了过去,那乌龟看到了,吓得立即把头缩回壳中。它的举动也把我吓坏了,我一下子缩回了手。


12#
发表于 2016-11-24 10:16:47 | 只看该作者
方仁工老师作文评话10:听唱新翻杨柳枝



  在上一回中,我们留下了两个思考题,好多同学对题目很有兴趣,并且动笔写成了文章。现在让我们先看一看根据《龟兔赛跑》不同的“意”所写成的故事。为了要表现“利用自身特长”这个“意”,一位同学这样写道:比赛的起点设在山顶上,终点则在山脚。兔子想,这回我总可以获得第一啦!可是,到达终点的时候,乌龟早已到了。原来,乌龟是利用自身甲壳坚硬的特点,把头、脚、尾巴都缩了进去,发令枪一响,它就沿着山的陡坡滚了下去。等兔子气喘吁吁赶到的时候,它已在那儿晒太阳了呢。这么一改,“利用自身特长”这个“意”不就突出来了吗?另一则为了表现“要利用外界的有利条件”,对故事作了这样的叙述:乌龟和兔子的这一次赛跑,起点设在一条长河的一侧,而终点则设在长河的对岸,到达对岸有一座桥,但离开起点有一公里路程。乌龟想,兔子不会游泳,我可以游过去;等我到达对岸,兔子要到桥上去兜个圈子,它又要落后啦!可是,当乌龟从水里爬出来,正得意地伸出脑袋朝桥的方向张望时,躲在草丛里吃草的兔子伸出了前掌,拍拍乌龟的硬背道:“老兄,你来迟啦!”原来,在比赛起点处有一棵老柳树,长长的柳枝条已经垂到了地面。比赛开始,当乌龟“扑通”一声跳进河中的时候,兔子早以飞快的速度跑到树下,死死地咬住了柳条,像荡秋千似的朝着河的对岸荡去,一下子掉到了草丛里……兔子这样做,不正是“要利用外界的有利条件”的生动的实践吗?
  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772--842)有诗云:“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前朝曲,指的是没有什么生命力的老调,而“新翻杨柳枝”,则是指改作、创新因而富有生命力的作品。写作文,也要注重创新,写得有新意。人云亦云、亦步亦趋、赶时髦、随大流的作文,人家不喜欢读。只有那些能给人以启发、能使人豁然开朗、能激起人们心中的涟漪并使人奋发向上的作文,才称得上是好作文。要写出这样的作文,就要敢于创新,敢于走不平坦的路,就要学会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而不是马虎苟且,敷衍了事。坚持下去,天长日久,写作水平就会有大的提高。
  讲到这里,我们不妨再回过头来看一看上一回提到的《小乌贼历险记》吧。应该说,要虚心学习,要听从长辈的教导,这些“意”都是正确的,但如果作品要表现的就是这样的“意”,写出来是不是浅了一点了呢?你又何必一定要用小乌贼放“墨汁”来加以说明呢?但是,当我们对它来一番改造,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就不一样了:
  有一天,小乌贼独自外出游玩,玩得正开心的时候,只见远处来了一只鱼船,鱼船上有一个渔翁视着四周,手里还拿着准备随时撒出的鱼网。乌贼见状,大吃一惊:“不好!有敌人!”它立刻想起了妈妈的教导,马上放出“墨汁”。可是,不幸的事情降临了!不放“墨汁”,渔翁还不知道哪儿有鱼,看到了水面上一摊黑色,他知道那里一定有鱼,于是用力撒出大网,小乌贼就成了他网中之物。
  这样改了之后,作品的“意”,显然得到了深化。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不能照搬教条,对待不同的情况要采取不同的方法等等,这些“意”恐怕要比原来深刻得多。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到构思作品的重要意义。写得真一些,写得新一些,写得深一些,作文的质量就会高一些。真、新、深,不但是靠想象、写虚构的作文是如此,写真人真事也是如此。真人真事怎么写?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思考和练习)
  1请联系自己的写作实际,谈谈你对作文要创新的认识和体会。
  2“班门弄斧”“对牛弹琴”“滥竽充数”是三个成语,请查字典,了解这些成语故事,然后对他们进行加工、改造,以《就是要班门弄斧》《为什么要对牛弹琴》《滥竽不能充数了》等为题目,分别写三篇作文。要注意写出新意。
  附录:学生作文——新版《三个和尚打水喝》
  “从前山上有个庙,庙里有三个和尚,三个和尚要打水喝……” 这个故事人人都知道。可现在又有了新动态。大家一起看看吧!
  又到了打水的日子,可是大家还是不愿意去打水。老和尚开腔了:“大和尚上次没打水,这次要打水了吧?还有你,小和尚,快去!”“可……”“可什么,快去呀。”大和尚眼睛一转说:“上次好像老和尚也没有打过水吧!”“对!老和尚你为什么不打水?”“我已经打过多年的水了,打水的工力到了。你们还不行,所以还要打!快去!”“我们喝的水不多,你比我们喝得多,而且没有打过,你为什么不打?”大小和尚异口同声地说。就这样,最后还是没人打水,庙里的水就这样断了。
  可是,这三个和尚的嘴都不干,原来他们都是偷偷地下山喝了水的。老和尚在大和尚和小和尚念经的时候出去,而大小和尚就偷偷地跟在老和尚后面抄小路去的。
  大小和尚抄小路回来,可老和尚却没有回来。原来,老和尚在看蚂蚁抬苍蝇。一只小蚂蚁发现了苍蝇,就把信息传递给伙伴。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成千只小蚂蚁都来抬苍蝇。一只蚂蚁的力量是单薄的,那么多蚂蚁的力量就大了。没多久,苍蝇就被它们抬回了家。老和尚回到庙里看了看那底朝天的水缸,把刚才看到的情景 告诉给大小和尚听,大小和尚听了恍然大悟。从那以后,庙里的水就再也没有断过。
  [三个和尚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这篇作文在原来故事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工改造,让三个和尚通过事实的教育改变了过去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缺点,这样,大家不但都能喝到了水,而且生活在一起,也变得亲密和睦,心情愉快起来。这样的改编,给故事增添了正面的更积极的意义。]


13#
发表于 2016-11-24 10:17:37 | 只看该作者
方仁工老师作文评话11:生活宝库任开掘



  在上回的结尾我们讲到,“写得真一些,写得新一些,写得深一些,作文的质量就会高一些”,这一道理不但适用于虚构的作文,写真人真事也是如此。现在,我们就要对真人真事的写作,作一些研究。
  一提到这个问题,好多同学都会说,在生活中,可以作为写作题材的真人真事实在少得可怜。写好人好事吧,写来写去就那么些,大同小异,既感动不了自己,更不能使人感动。如果瞎编,那就是不诚实了,写出来影响不好。所以一到写这样的作文,总感到很为难,真有“落笔如有千斤重”的感觉。有的同学甚至发出这样的感叹:在我的周围,可以写的东西为什么这么少呀!
  果真如此吗?
  在这里,不妨向大家介绍一篇黄心怡同学写的《小区里的流浪猫》看看:
  今天晚上吃过饭与妈妈在小区里散步,走着走着,忽然发现一双亮闪闪的眼睛正远远地望着我们。我一惊,定眼一看,啊!原来是一只小野猫。借着路灯那昏暗的光线,我看到有个肥嘟嘟、毛茸茸的轮廓若隐若现。我挺喜欢小动物的,于是我就弯下腰来注视着它,想看看它究竟要去哪儿。可是意想不到的是,那只小野猫也停下来注视着我,丝毫没有一点害怕的样子。我有些诧异。不过我想,猫既然不怕人,我又为什么要怕它呢?于是我也像它瞪我一样瞪着它。我不知我们这样四目注视了多久,直到一直弓着背躲在我身后的妈妈颤颤悠悠地发了话:“新怡,我们!回家吧!”我这才想起妈妈怕猫,便一下子站了起来。蹲在我对面的猫咪似乎被我这突如其来的举动也吓了一跳,它那闪着寒光的眼睛责备似的看了我一眼,叫了声“不妙哇不妙哇”,罢罢尾巴,倏的一下闪入一旁的草丛里不见了。
  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一件多么普通的事,像这一类事,在我们的生活中会不会遇到呢?应该说,一模一样的未必会有,但比它更有趣的,也一定有很多。有人说,把这些事写下来有意义吗?我说,从这篇作文中,我们看到了一位小朋友对小生灵的热爱,在它的笔下,那“流浪猫”显得多么可爱。写作文,当然要做到写得有意义,而所谓的“意义”,我们要从广泛的意义上去理解。可以这样说,凡是能够表现我们青少年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和一切符合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事例,都可以进入我们的作文。罗丹说过这样的话:生活中到处都有美,我们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套用这句话,我要说的是:生活中到处有可写的内容,我们所却少的,是发现这些内容的眼睛和头脑。写作文,我觉得有一条要领大家应当记取,那就是:你不说别人也知道,你说了别人也不知道,这些内容不要在作文中出现。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普通中发现特殊,从别人习以为常的事物中,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闪光点,这便是作文的“窍门”。
  生活中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的材料,我们不要“身在宝山不识宝”,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开眼界,去思索,去寻找,这样,一篇篇佳作就会在我们笔下诞生。至于如何去思索,如何去寻找,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思考和练习]
  1你在平时作文时是不是有没有什么材料好写的苦闷?学习了这一回,你有怎样的体会?
  2《小区里的流浪猫》这样的作文你喜欢不喜欢?根据本回所说的作文的“窍门”,请想一想在你周围有哪些可写的材料。
  附录:学生作文——《我教肥猫跳街舞》(李温和)
  我外婆家养了一只小猫,长得肥极了,整日整夜只知道吃、喝、睡,别的什么也不会。
  这样下去,它恐怕活不了多久了。为了不让外婆失去辛辛苦苦养大的肥猫,我决定教肥猫跳最时尚的街舞。
  记得那一天,我拉着刚被我从美梦中惊醒的肥猫,来到了外婆家门前的空地上,十分耐心地教它跳舞。我先用双手抓着它的前爪,使它站立起来。毕竟一个跳舞者要有优美的身姿嘛!这只肥猫只知道偷懒,它竟把自身的重量一个劲儿吊在我的手上。为了给它有点教训,我故意放开手使它“扑通”一声倒在地上,一副狗吃屎的狼狈相。看它一脸委屈,它似乎知道了我对它是故意的。于是,它就用全身的力量站立起来,我扶着它左蹦蹦右跳跳,过了一会儿我又教它翻滚,这次可真是难到它了。
  我降低了难度,让它只需要在地上左右翻滚、上下翻身。我先用双手推着它在地上翻滚,渐渐地它会了,它会用自己的力量翻动身体了。这时,我看着它不停地在地面翻动身体,上下不住地跳动,我似乎觉得它懂得了如何跳舞,更是找到了跳舞的乐趣。看着它这跳舞的劲儿,我心中乐滋滋的,像灌了蜜一样的甜。肥猫如果通过跳街舞减了肥,变得灵活、矫健、生气勃勃,那该有多好哇!
  [这篇作文写的也是猫,但写的角度、内容、中心思想跟《小区里的流浪猫》不一样。这就给我们一个启迪,只要我们开动脑筋,用心思索,可以作为写作材料的东西,很多很多,我们完全不必为无话可写而苦恼。]


14#
发表于 2016-11-24 10:18:03 | 只看该作者
方仁工老师作文评话12:为有源头活水来


  上一回讲到对于生活中的材料,要善于寻找。怎么寻找呢?让我们先读一读我国南宋大学者朱熹(1130——1200)所写的一首《观书有感》七言绝句吧:“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把书本比作长方形的一个池塘,在池塘清粼粼的水面上,天上明亮的光线映照着,变幻莫测的云彩的倒影跟天光一起在水面上移动,看上去婀娜多姿,分外美丽。为什么它能产生如此大的魅力呢?因为它有着永不枯竭的源头,它储存的是一泓活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知识的宝库。朱熹用了这样一个浅显生动的比喻,对书本的作用作了生动的刻画。读书,是吸收。从书本中,我们可以获得丰富的营养。要写好作文,离不开读书。有些人书看得很少,缺少了吸收,失去了借鉴,作文是很难写好的。而很多同学懂得读书对于写作的作用,做读书笔记,摘抄名言警句,学习写作方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我在这里就不作展开了。我希望同学们一定要在读书上下工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两句诗,说的也是读书对于写作的影响。
  但是,我在这里要说的是,生活,作生活的主人,在生活的海洋里遨游,而不是浮在生活的表面,或做生活的旁观者,或凌驾于生活之上,对生活指手画脚,牢骚满腹,这样,写作的材料就会滚滚而来。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是提倡“捡到篮里就是菜”。要通过联想等方法,对材料进行汇总,进行选择,把精彩的材料,调集到你的笔下。与读书相比,生活是作文材料的唯一的源泉,我们对此一定要有充分的认识。
  这里,让我们看一看清代文学家沈复(字三白)《浮生六记》中对自己童稚时生活的一段有趣回忆吧:“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渺小微物,必须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成千或百果然白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长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神游其中,怡然自得。”帐中的蚊虫,花台草丛中的虫蚁,作者通过联想,把它们比作白鹤,比作群兽,而自己则“昂首观之”“神游其中”“怡然自得”。这种“物外之趣”,正是作者运用联想、发挥想象而带给读者的。由此可见,在汇总材料时用好联想这样的方法,就可以使作品变得生动起来。就事论事,局限在所写事物的本身,而不懂得联想,文章就会显得局促、呆板、枯涩,不可能使人产生回味。“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说的就是面对生活要善于联想,懂得了这一点,我们在写作时就有可能做到“思丝不绝”“文思泉涌”。
  把上面所讲的意思归纳起来,那就是,为了使作文的材料非但不会匮乏,而且能源源不断,一是要从书本中吸取,二是要从生活中观察、积累、选择,三是要善于联想、想象,把各种各样的材料汇总到你的脑海之中供你调遣。俗话说: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这时,你要写怎样的文章,你要用怎样的材料,你就可以从容应对,合理调派,胸怀全局,指挥若定,你就可以赢得预期的胜利。
  有人可能会问:有了材料,难道就一定能写出好文章来吗?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思考和练习]
  1你平时是不是体会到阅读对于写作的积极影响?请举例说明。
  2你会运用联想的方法吗?联想有相似、相关、相反、因果等四种,请每种各举一例。


15#
发表于 2016-11-24 10:19:19 | 只看该作者
方仁工老师作文评话15:“画眼睛”与“画头发”



  关于写作,鲁迅先生有一句很著名的话: “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在鲁迅的作品中,对于人物眼睛的刻画,有许多精彩的实例,例如《祝福》中的祥林嫂,从“顺着眼”到“两眼上都围着大黑圈”,到“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那眼睛的变化,突现了祥林嫂的悲惨的遭遇,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但是,请注意,鲁迅在这里用了“最好是……”而不是用的“只有”。关于“画头发”,鲁迅作品中也有许多精彩的刻画。且不说《呐喊》中有一篇专门以头发为题的《头发的故事》,就以《祝福》为例,中间就有多处写到了祥林嫂的头发。《藤野先生》中写“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其实,鲁迅并没有反对刻画头发,而是不主张去画“全副的头发”。全面地理解这段话的精神,那就是不管画眼睛还是画头发,最要紧的就是要抓住特征。抓住了特征,所写的对象就会活起来。
  有一位女同学在妈妈四十岁生日时写了这样一段话:
  今天是妈妈的生日。时间过得好快,转眼,妈妈第四十个生日来临了。妈妈生我时,28岁。那时的妈妈多年轻美丽啊!可如今,在短短12年中,她为了我,长出了缕缕银发。汗水与银发交相辉映,发出耀眼的纯洁的银光。那是妈妈对我们的爱呀!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呀!12年了,妈妈用爱的乳汁哺育我,用爱的语言教导我。在她40 周岁生日时,我真想对她说一声:“生日快乐!”
  请看,小作者突出了妈妈的头发,别的都没有展开,而我们读起来竟觉得非常感人,那就是抓住了特征的缘故。当然,你也可以写妈妈的眼睛,那作文就会是另外的模样了。
  总之,写作文时,你选用的材料,只要能够抓住特征,并把这个特征显示出来,这材料就是好材料,否则,就算你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画出了“全副的头发”,却不能显示所写对象的特征,那也是吃力不讨好的事。
  下面,请大家看一篇学生作文《爱哭的邬佳雯》,这篇作文抓住了“哭” 这个特征来写:
  她,活泼,开朗。一双大大的眼睛里经常充满泪水,一个塌塌的鼻子经常一吸一吸的,一张小嘴巴也时常说:“我不要和你绝交!”这就是我的死党——邬佳雯。记得有一次,早读课上课代表让我们读《离别的礼物》这一课,虽说这篇课文是挺感人的,可感人的语句也就一两句吧,但是,她却哭了,哭得很伤心。唉!没办法,爱哭嘛!
  还有一次,她站在走廊上回想过去,口中唱着:“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朋友不曾孤单过,一生朋友你会懂,还有伤,还有梦,还有痛,还有我。”边唱眼泪就像珍珠似的掉了下来。她思念的人是她最要好的朋友,哭一次也情有可原,但她为这件事哭了两次,写作文的时候题目就是《她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中》,写着写着,又哭了。
  另外一次,由于她们这组作业没交齐,作为小组长的她当然难辞其咎,被老师说了几句,只见她的眼泪顿时充满眼眶,一眨眼,眼泪就流了出来。
  唉!总之一句话,她实在太爱哭了,在我们相处的两个学期中,她已经哭过n遍了(大概8遍吧),她就是这样一个爱哭的女生,你说我能不佩服吗?
  能够体现特征的,可以是外貌动作对话神态等,也可以是带有特征性的行为如哭笑之类。写得好,所写对象的总貌就可以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那么,特征怎样来发现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思考和练习]
  1你懂得抓特征的重要性吗?请谈谈你的认识。
  2请以《一个爱。。。。。的同学》为题,写一篇记叙文,空格处填能显示特征行为。
16#
发表于 2016-11-24 10:19:55 | 只看该作者
方仁工老师作文评话27:醉翁之意不在酒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是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名句,现在人们常常引用它,主要用来比喻所说的本意并不在此,或者表示说话的人别有用心。在作文中,人们也常用这种方法来表情达意。
  下面这篇作文,是黄薇同学写的《最美》:
  “叮……”电话铃响了,电话那头传来老同学熟悉的声音:“是这样,我们打算制作一本毕业纪念册,请务必火速寄一张你认为‘最美’的生活照片过来……”
  搁下电话立即行动,翻箱倒柜找出了自己有生以来所有的“写真”。“到底哪一张才是最美的呢?”坐在一地的照片中,我嘀咕着。“嗯,这张吧,裙子很漂亮,跟身后蓝色的海反差很大,很抢眼。可这么一来,‘以人为本’不就不明确了吗?不好不好,换一张!”“这张不错,妆化得很不错,造型很前卫,蛮酷的。可是,可是这表情似乎有些僵硬,再看又有些做作。不好不好……”被淘汰“出局”的照片越来越多,我也是越挑越迷茫,天哪,究竟什么才算“最美”呢?
  突然,我发现了一个十多年来我自己都不知道的“大秘密”,原来我有一张“裸照”。不过诸位大可不必担心,这只是小时候的一张满月照而已。照片上的小家伙当然是我了,正赤条条地坐在一张大藤椅上,嘴张得大大的,眼里流露着几分惊恐又夹杂着几分新鲜与兴奋,神态是那么自然那么生动。我的心受到了强烈震撼:华丽的外表,浓妆艳抹,这不是美,这种表面上的包装掩盖了原本那些最朴素的东西。反而是那种本色的单纯的东西,才是我们每一个人所向往所追求的。
  “叮……”电话铃又响了。“嗨!老同学,你那张照片好‘另类’喔!”“是吗?”“我们大家都很喜欢,所以决定将它安排在版面正中……”我笑了,笑得很得意,不仅因为他人的认同,更因为我终于找到了心中的“最美”。
  上面这篇作文,以挑选一张“最美”的照片作为写作的材料,如果说作者是“醉翁”,那么,她的“酒”就是一张“最美”的照片。但是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之意不在“照片”,而在她所要挑选的是怎样的照片,或者说,她所挑选的照片体现的是怎样的思想。作者所欣赏的,是那种“本色的”、“单纯的”东西。这就是作者的“山水之间”,就是作者要表现的“意”。
  这种写法,与言此意彼的写法不一样。有个成语叫“指桑骂槐”,它属于言此意彼。前面讲过的寓言和不少童话,它们也属于言此意彼。而“醉翁之意不在酒”,说的是表面看上去在写“甲”,可是写到后来,却是在写“乙”,而甲、乙之间又有着一定的联系。譬如你写一个优秀班级,写它怎样怎样的好,而归根到底是这个班级有一批好干部,然后把重点放在对几个班干部的刻画上。写一个花园里花儿开得非常美丽,怎么会这样美丽呢?原来是有一位园丁全身心地投入,才出现了这样的美景。文章便集中力量对园丁进行刻画。这样的写法,就称之为“醉翁之意不在酒”。运用这种写法,文章就会产生起伏曲折,从而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还有什么方法可以使文章产生起伏曲折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思考和练习】
  1.请说一说“言此意彼”的写法与“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写法有什么区别?
  2.请以“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方式编一个故事提纲。


17#
发表于 2016-11-24 10:20:27 | 只看该作者
方仁工老师作文评话29:精心选择“凝聚物”


  上一回在“思考和练习”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选择某一具体的物件作为文章的线索,是不是可以?许多同学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选择怎样的物件才好呢?这线索又是如何来体现的呢?
  这里,先请大家看一篇《汤圆的怀念》:
  “记住,明天一早去买汤圆!”忙着准备年夜饭的妈妈对爸爸说道。
  爸爸边忙着拖地边问:“你们要吃什么馅的?”“要豆沙的!”“要鲜肉的!”
  超市里卖的速冻食品的确方便,不但口味多样,更可现烧现吃。由于一家三口作息时间的不同,大年初一的早餐往往分在三个时段享用,因此总觉得这与吃汤圆的本意有点背离。
  小时侯,我总是好奇地问妈妈:“为什么要吃汤圆?”妈妈说:“圆圆的汤圆象征着一家人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那时候,总觉得吃汤圆是件大事情,初一的早晨,早早地便起身催爸爸包好汤圆,看着雪白的糯米粉、黑乎乎的黑洋酥,心里甭提有多兴奋!于是便迫不及待地候在一边看着糯米粉和黑洋酥慢慢地融合。
  还记得我第一次包汤圆是在姐姐家。我还为此写了一篇日记:“一家人围坐在桌子边,大人们拌糯米粉,姐姐拿来了黑洋酥把它们分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我拿起一团糯米粉,压成扁圆形,然后,放上黑洋酥,把‘糯米饼’四周捏在一起,再搓圆,一个汤圆便做好了。虽然我包的汤圆奇形怪状,但当大家围坐在一起,吃这热乎乎的大汤圆时,只觉得无尽的甜蜜直入心脾。”
  而今,一个人吃着速冻的汤圆,才发现怀念的竟是当初包汤圆的热闹、欢乐,哪怕是糯米粉没捏拌好,哪怕是汤圆的形状太可笑,哪怕是刚下锅的汤圆已经漏馅,但欢聚、团圆的幸福已经包容了一切,也许那才是吃汤圆的真正意义。
  想到这里,我冲着爸妈大叫:“明年一起包汤圆吧!”
  这篇文章题目是《汤圆的怀念》,其实怀念的是“当初包汤圆的热闹、欢乐”,怀念的是家庭的温馨、和睦以及家庭成员的亲密无间。包汤圆是实的,而感情是比较虚的,只有当比较虚的感情有了比较实的东西作为依附,感情才能让人捉摸,文章才可能比较具体。我们就把这种比较实的东西称之为文章的“凝聚物”,它不是作者写作的目的,它事实上也只是起到文章内容的串联作用,与前面讲的“红线”有异曲同工之妙。设想一下吧,这篇作文如果不出现汤圆这样具体的事物,单纯地表达家庭的亲情,那可写的材料就会很多,文章就会变得松散。有了这样的“凝聚物”,文章就变得具体和集中了。
  选好作文的“凝聚物”,是每一个写作者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很多名篇,都有“凝聚物”作为线索,把文章的材料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从而产生感人的魅力。我们在阅读时要做有心人,好好学习这种写法。
  俗话说:文无定法。根据表达内容的不同,表达方法也会随之而变化。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18#
发表于 2016-11-24 10:20:57 | 只看该作者
方仁工老师作文评话28:粒粒珍珠红线穿
  见过珍珠的人都知道,那一颗颗晶莹剔透的乳白色的小圆粒,放在手心,温润可人,非常惹人喜爱。但是,当它连成一串,形成了一条珠串或一条项链的时候,它才更能产生赏心悦目的美感。在生活中,同样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珍珠”,它们虽然很小,但捡起一颗,作为写作的素材,仍能闪耀出熠熠光华。对于“珍珠”,还有一种写法,那就是把它们连成串,形成一串“项链”,这项链就会产生“规模效应”,它的作用会比单颗的珍珠大很多。

  请看下面一篇叫做《阳光在哭泣》(黄奕琼筑文)的作文:
  五年前,一枚小小的书签把我和明连在了一起,从此我们便成了最好的朋友。
  明是个出色的女孩。她十分喜爱文学,她家的书橱里放满了文学作品。她时常为了书中的某一个感人情节而流泪、悲伤、欢乐。也许是由于明的多愁善感,她总是给人一种病态的美。白净的脸上一双大大的眼睛,长长的头发飘在身后,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林黛玉。
  明对世上的一切充满爱心,她常为了收留一只流浪的小狗而被妈妈骂得半死。明最大的愿望就是长大了要开家宠物乐园,专养流浪的小狗、小猫。
  在明的生命中一切都是美好的。也许连上帝也妒忌太美好的生命吧,在初一下半学期,明被查出患了白血病。此前一个星期,我们一起逛公园时,明指着斑驳的阳光对我说:“我看见阳光哭了,瞧那点点的亮斑便是阳光的眼泪。”是呀!连阳光都为明得的病而感到悲伤。
  明住进了医院,在她的病房里折满了千纸鹤,剪满了一颗颗爱心,那是我与同学们亲手做的。在明病重期间,她的手中仍捧着一本书。残酷的化疗夺去了她一头飘逸的长发,却没有留住她的生命。住院不足一个月,明就走了。医生说:“明的体质不好,抵抗力差。”
  明走了,去了另外一个世界,当时我再也抑制不了心中的悲伤而流下了眼泪。可是当我翻开明日记的最后一页,上面写着:“今天我看见阳光没有哭泣。”朦胧中我似乎看到湛蓝的天空中有一双大大的眼睛注视着我——那便是明。
  这篇作文,没有完整的故事,没有细致的刻画,但读来感人至深。感人的力量来自何方?那就是来自作文中一粒粒细小的“珍珠”。文章基本上按照时间为顺序,写了明的生命历程中的几件小事。由于明已经病逝,全文的基调是哀伤的。这一基调,也构成了文章感情上的线索。文章前面写到她的长发,后面写长发因化疗而掉落;题目为“阳光在哭泣”,可文章最后则引用她临终日记中的话“今天我看见阳光没有哭泣”与题目呼应,更增加了文章的感情色彩。
  “粒粒珍珠红线穿”,围绕某一个重点,并以此作为线索,把一些有价值但还不能独立成文的材料串联起来,是作文选择材料、组织材料的一种重要方法。这种方法很有用处,我们要认真掌握。
  需要注意的是,“红线”,不过是一种比喻,“珍珠”,同样如此。这串联“珍珠”的红线,有时是无形的,有时是有形的,有时还会“变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19#
发表于 2016-11-24 10:21:20 | 只看该作者
方仁工老师作文评话29:精心选择“凝聚物”


  上一回在“思考和练习”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选择某一具体的物件作为文章的线索,是不是可以?许多同学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选择怎样的物件才好呢?这线索又是如何来体现的呢?
  这里,先请大家看一篇《汤圆的怀念》:
  “记住,明天一早去买汤圆!”忙着准备年夜饭的妈妈对爸爸说道。
  爸爸边忙着拖地边问:“你们要吃什么馅的?”“要豆沙的!”“要鲜肉的!”
  超市里卖的速冻食品的确方便,不但口味多样,更可现烧现吃。由于一家三口作息时间的不同,大年初一的早餐往往分在三个时段享用,因此总觉得这与吃汤圆的本意有点背离。
  小时侯,我总是好奇地问妈妈:“为什么要吃汤圆?”妈妈说:“圆圆的汤圆象征着一家人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那时候,总觉得吃汤圆是件大事情,初一的早晨,早早地便起身催爸爸包好汤圆,看着雪白的糯米粉、黑乎乎的黑洋酥,心里甭提有多兴奋!于是便迫不及待地候在一边看着糯米粉和黑洋酥慢慢地融合。
  还记得我第一次包汤圆是在姐姐家。我还为此写了一篇日记:“一家人围坐在桌子边,大人们拌糯米粉,姐姐拿来了黑洋酥把它们分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我拿起一团糯米粉,压成扁圆形,然后,放上黑洋酥,把‘糯米饼’四周捏在一起,再搓圆,一个汤圆便做好了。虽然我包的汤圆奇形怪状,但当大家围坐在一起,吃这热乎乎的大汤圆时,只觉得无尽的甜蜜直入心脾。”
  而今,一个人吃着速冻的汤圆,才发现怀念的竟是当初包汤圆的热闹、欢乐,哪怕是糯米粉没捏拌好,哪怕是汤圆的形状太可笑,哪怕是刚下锅的汤圆已经漏馅,但欢聚、团圆的幸福已经包容了一切,也许那才是吃汤圆的真正意义。
  想到这里,我冲着爸妈大叫:“明年一起包汤圆吧!”
  这篇文章题目是《汤圆的怀念》,其实怀念的是“当初包汤圆的热闹、欢乐”,怀念的是家庭的温馨、和睦以及家庭成员的亲密无间。包汤圆是实的,而感情是比较虚的,只有当比较虚的感情有了比较实的东西作为依附,感情才能让人捉摸,文章才可能比较具体。我们就把这种比较实的东西称之为文章的“凝聚物”,它不是作者写作的目的,它事实上也只是起到文章内容的串联作用,与前面讲的“红线”有异曲同工之妙。设想一下吧,这篇作文如果不出现汤圆这样具体的事物,单纯地表达家庭的亲情,那可写的材料就会很多,文章就会变得松散。有了这样的“凝聚物”,文章就变得具体和集中了。
  选好作文的“凝聚物”,是每一个写作者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很多名篇,都有“凝聚物”作为线索,把文章的材料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从而产生感人的魅力。我们在阅读时要做有心人,好好学习这种写法。
  俗话说:文无定法。根据表达内容的不同,表达方法也会随之而变化。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20#
发表于 2016-11-24 10:21:44 | 只看该作者
方仁工老师作文评话32:别具一格抒情怀


  读后感还有很多种写法。就以上次读的《于是,天使来到身边》为例,有位同学以所读作品中的“人物”小熊的口吻,写了三封信,写给曾经跟它有交往的人。写些什么呢?让我们看一看其中的第一封吧:
  亲爱的亚历山大家人:
  你们好!记得我吗,来自日本的玩具熊!是你,亚历山大,从彩子手中接过我,带着我来到德国,开始了我的环球之旅。现在我已安全回到日本啦!你们都好吗?真想跑到你们身边,用熊掌揉揉你们的头再向你们鞠一躬。谢谢你们!
  亚历山大,还记得我们刚到德国时,一片片羽毛般的雪在空中飞舞着,显得那样苍凉。但你却告诉我:“春天马上就要来了哦,到时候地上就会开满水仙花。黄色的,白色的,到处都是,即使地上积雪还没融化,水仙也会迫不及待地冒出来。”那一刻,我心中的不安与恐惧竟慢慢平息了,原来,即使在最苍凉的地方,也有春天,也有花开。
  后来,我就一直记着这句话,不管是当我掉进海里,还是被黑猫抓进树丛里,或是被小偷丢在偏僻小道上,我都不曾绝望,我在耐心等待着,乐观等待着,等待希望与奇迹,因为我相信你的话,相信即使在最黑暗的地方也会有阳光的存在,最灰的天空也会有彩虹的出现。真的,所以我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终于回到了日本。
  谢谢你,最最可爱的亚历山大,还有你漂亮的妻子和你慈祥的妈妈。谢谢你们啦!
  这封信并没有对原作内容进行重复,而是从原作内容出发加以引申发挥,通过想象写出了“结果”,这结果看似作品中小熊的感受,其实也就是作者读了这本书之后的感受。除了这封信之外,作者还写了两封信,一封写给阿曼达,一封写给妍妍,他们都是作品中的人物。但这都不是第一封信内容的重复。三封信各有侧重,表达了不同的感受。第一封说的是“即使在最苍凉的地方,也有春天,也有花开”,第二封则说的是“人生并不是无奈与消沉,更不是痛苦与绝望,它应该是炫目热情,像一支轻快缤纷的舞蹈”,而在第三封信中,作者要表达的是世界上存在着“一种温暖、纯真、和谐的关系”,那就是因为有了“爱”。三位收信人,国籍不同,肤色不同,作品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来表达自己读后的感想,很有创新精神。
  写读后感,的确应当不拘一格。否则,读了一本书,大家写出来的格式都一样,内容都相同,别人读起来就没有味道了。千人一面,这种形式主义的做法,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避免,何况各人的认识不同,体会不同,写起来也不可能一样。有创新精神的同学,就是要有勇气有魄力,争取写出不同凡响的作品,让人读后,耳目为之一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8 06:21 , Processed in 0.10861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