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程念祺:以课题为天下,还是以天下为课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4-13 23:39: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程念祺:以课题为天下,还是以天下为课题

2016-04-13
来源:《解放日报》,2016-4-12 作者:程念祺



摘要
以天下为课题,读书人胸中自有天下。若只是以课题为天下,求名求利,那无论怎样的课题都容不得天下,读书人又哪来的胸襟呢。

程念祺
  坊间一则戏说,谓汉唐读书人以天下为花园,明清读书人以花园为天下。戏说像漫画,能抓住对象的主要特征。大体上说,汉唐读书人的胸襟,确乎要比明清读书人开阔得多。读书人,有怎样的志向,就有怎样的胸襟。儒者以天下为己任,胸襟总是非常开阔。
  读书人若以花园为天下,其实已容不得天下。说起来,明朝的读书人,虽有“文必秦汉”、 “诗必盛唐”的文学努力,却无论如何也弥补不了他们与汉唐读书人在胸襟上的差距。汉朝司马迁受了宫刑,仍能忍辱含垢,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精神著作《史记》;唐朝李商隐仕途困厄,却有着“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这样的超然豁达,都与当时读书人普遍以天下为己任的风气有关。 这样的胸襟,怎不令人景仰!
  由读书人的胸襟所形成的风气,是很有影响力的。与司马迁同时代的霍去病,虽说是皇亲国戚,打匈奴立了战功,汉武帝给他盖了很大的宅子,他也不肯去瞧一眼,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他可不是什么读书人,但那个时代读书人以天下为花园的精神气质,显然也感染到了他。
  然而,较之先秦的读书人,汉唐读书人的胸襟,又有不如。《论语·川上》:“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具有丰富的学识,极高的艺术造诣和深邃的历史洞察力。然而面对浩荡水势,孔子的表达是沉静而悠然的。所道出的,不仅 仅是对自然力的感叹,更有对历史沧桑的感悟,有一种深刻、苍凉、雄浑而磅礴的力量。相比之下,唐人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声势虽浩荡,但除了对强大自然力的描绘外,更多地寄托了个人的狂放和感伤,与孔子远不在同一境界上。所以,隔了一千余年,就有诗人以“人定胜天”的信念,“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在时代的变迁中,新时代的诗人显然觉得“手中来”比“天上来”更显得诗情、浪漫和有力量。艺术境界的高低,若非臻于极境,是很有见仁见智的余地的。然而,对于《川上》篇,距孔子两千五百多年之后,即便如毛泽东这样的伟大领袖和诗人,在横渡长江,“极目楚天”,抒发雄心壮志时,也还是要借用一番。这是大家所熟悉的。
  与明清时代的读书人不同,宋代的读书人立志要越过汉唐,直接回到遥远的古代,重新开出一个“内圣外王”的上古三代。所以,宋代是颇有一些精神气质上极具圣人气象的读书人的。如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真是胸襟浩荡啊!正是在这样的精神鼓励和引领下,宋代的读书人志在“新民”,教天下人去私,想在克制人的私欲方面找到一条通途,以达致“存天理,灭人欲” 的理想世界。但是,“人欲横流”的世道之下,仅仅依靠思想上、精神上的说教,又如何能挽狂澜于既倒呢!
  明朝的王阳明,批评宋儒专在知识才能上求圣人,却离圣人越来越远。但他也深知,“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破除“人欲横流”又谈何容易!所以,他提倡“亲民”,像普通百姓那样平常生活,更符合人的本性,不会变得虚伪做作,反倒可以成为圣 人了。王阳明把努力做一个普通人,作为克服私欲膨胀的方便法门,与所谓“礼失而求诸野”的意思是相近的。
  但是王阳明的努力,仍归于失败。不过,这决不是思想、立场和方法上的失败。要改变“人欲横流”,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以相应的规矩、法制,限制和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而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由于长期缺乏规矩和法制,人与人、公与私之间, 总是存在大片重合的地带。人们对利益的追求,首先就在这些重合地带互相激荡冲突。人欲横流而不可遏制,读书人自难免各以其政治地位和背景攫取利益。所谓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读书人的天下意识,自然而然就越来越淡化了。
  明朝成化年间,有位僧人曾说,那些读书人,享了多少富贵都不满足,都是到这个世上来讨债的冤孽。也有人总结说,那时读书人“宦趣太浓”、“生趣太浓”;没了官做,就没得日子过;活得太滋润,就一味贪生怕死。说句实话,我们今天颇为欣赏的明 清花园,不就是当时的那些宦趣、生趣太浓的读书人,“以花园为天下”而建的嘛。
  说到汉唐与明清读书人的天下和花园,就有人戏言当下的读书人,以三室一厅为天下。仔细想来,未免有点过于贬低了。今天的读书人,即便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寸金之地,拥有三室一厅的怕也不少,与几十年前一家四五口斗室难求的情况已大不相同。于 是,又有朋友笑言今天的读书人,是以课题为天下,而不是以天下为课题。这倒是眼前并不鲜见的事实。经这位朋友提醒,反而使我想起那些读书人以天下为课题的 事例来。
  较近的例子是,当初标点廿四史,负责《宋史》的张家驹先生,人在病榻之上,仍手不释卷,殚精竭虑,直至生命衰竭。可见,张先生把这件事看得极为重要。廿四史标点的参加者,视这一工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文化工程,做起来不仅任劳任怨,而且极 其认真。今人很难想象,那些五六十岁,甚至六七十岁的老先生们,常常会为了一个字、一个标点的订正勘误,遍查群书,反复论辩。那时候,做这样的工作,不但 没有名利,甚至还要被看作是“废物利用”。惟参加者,一个个把学问看得比天大,生怕一字一句之失,或至于千里之谬。
  把学问看得比天大,以天下为课题自是题中之义。反之,以学问为“禄利之途”,读书人难免以课题为天下,无实事求是之心,而有哗众取宠之意。胸襟本方寸之地,贪得无厌,则害人害己。古人云:“欲之为害大矣!自天子,至公卿、大夫、士、庶人, 以欲丧身、亡家、失国,若出一辙!”世人以“人心不足蛇吞象”,来形容那些因私欲膨胀而自我毁灭的人,道理就在这儿。
  如今,天下越来越大,越来越丰富,许许多多利国利民的事业都要读书人去做,早就不以科举为目的了。读书人若能将对真理的探求放在第一位,那么无论做哪一种事业都必然是廓然大公的。以天下为课题,读书人胸中自有天下。若只是以课题为天下,求名求利,那无论怎样的课题都容不得天下,读书人又哪来的胸襟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4 13:37 , Processed in 0.19210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