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深圳150万中小学生打开一扇发现之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4-13 04:17: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深圳自然读本》(学生版):
为深圳150万中小学生打开一扇发现之门

南兆旭 出版人、纪录片监制、深圳越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图书作品有《20世纪中国图志》《解密深圳档案》《龙的历程》《深圳自然笔记》《南寻深圳》等。纪录片作品有《岁月河山》《迁徙》《深圳民间记忆》等。
《深圳自然读本》(学生版) 南兆旭 著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2016年4月版
《深圳自然读本》(学生版)内页
2014年4月3日,连续多日大雨后,云雾缭绕的深圳。杨晖/摄
七娘山脚下的变色树蜥。 南兆旭/摄
巴黎翠凤蝶,摄于尖马山。 南兆旭/摄
深圳湾的黑脸琵鹭。田穗兴/摄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出版、南兆旭创作的《深圳自然读本》(学生版)4月10日上午十点半将在中心书城北区大台阶举行新书首发式。2013年出版的南兆旭《深圳自然笔记》唤起市民对家园、对环境的关注与热情,重印多次。时隔三年,南兆旭带着《深圳自然读本》再次和大家见面,它和《深圳自然笔记》有什么关系?两者又有什么不同?该书写作的源起和背后又有哪些故事?晶报记者在新书即将面世之际,专访了南兆旭,谈谈自然,谈谈深圳,谈谈《深圳自然读本》。
《深圳自然读本》为孩子而写
晶报:《深圳自然读本》是给深圳市150万中小学生写的么?
南兆旭:哦,我还不知道深圳中小学生有150万呢(笑),也可以这么说的。这本书序言的题目就是《和这个城市里美好的万物一同生长》,让深圳的孩子了解自然,只有了解才能谈得上热爱,谈得上保护意识。我觉得有些大人已经有思维定势了,再告诉他什么东西,刀砍不进、水泼不进了,所以给孩子们写,看能不能传递一些好的理念。我上一本由报业集团出版社出的《深圳自然笔记》,出版后发现相当一部分读者是孩子,我去做一些讲座,孩子们反响强烈,他们把书都翻得稀烂,还画满了记号,我就想孩子可能更喜欢和接受自然的书,就专门写了这本《深圳自然读本》(学生版)。
晶报:您的《深圳自然笔记》数次重印,很受欢迎,它和《深圳自然读本》有什么异同?《深圳自然读本》是在《深圳自然笔记》的基础上写就的么?
南兆旭:《深圳自然笔记》这么受欢迎,是我一开始没想到的,报业集团出版社工作做得好,花了心思。《深圳自然读本》基本上可说是重写。因为《深圳自然笔记》是散文、随笔式写法,是记录我个人对自然的一些观察、感受、体会。而《深圳自然读本》是比较有系统,渐进、成型的本土自然生态知识读本,这是两者最大的不同。第一,《深圳自然读本》有点像课本,从深圳地理环境、生态、鱼类、鸟类、昆虫,包括深圳比较少的、不到一百种的哺乳动物,我都系统列了出来。孩子们在学校里有上《自然和科学》这门课,但一讲就是大熊猫、金丝猴、长江、黄河、青藏高原,都比较遥远,孩子们对身边的动植物没有切身的感受,就像你刚刚说的150万孩子,他们在这个城市出生、长大,可能大部分孩子还会在这个城市留下来,官方一点的话说就是“城市的未来交给他们”了,但他们缺少本土的、身边的自然教育,他们应该对身边的家园有一个认识。我在《深圳自然笔记》里说过一句话“在家与国之间,还有一个家园”,现在学生学到的都是一些宏观的、大的知识,对身边的反而有点忽视,我觉得需要补上这一点,这是我的一个愿望。第二,我又害怕把《深圳自然读本》写成像教科书、论文那样枯燥,所以会尽量用生动的文字、鲜艳的图片、活泼的问答互动,还有自然观察记录的方法,希望能让孩子们喜欢读。
深圳1/2的珍宝
晶报:深圳作为中国四个一线城市之一,却拥有1/2的郊野,您是如何发现并走近它的呢?
南兆旭:深圳是国内四个一线城市中自然生态最好的,物种数量超过2万种,谁能想到呢?好多人都不知道。其实一开始我也不知道深圳有这么多的生物,越在深圳山里走,越发现深圳的生物生态特别好。我总是建议大家坐飞机的时候选一个靠窗的位置,白天飞过北、上、广的时候,往下看到的是一片片灰色的建筑和高楼,密密麻麻,而飞过深圳时你会看到在一片片灰色的建筑群之间,不仅有一块块蓝,还有一块块的绿,不仅有海,还有一片片郊野森林,从凤凰山、羊台山、梧桐山、塘朗山,到马峦山、七娘山。如果飞机是晚上飞过北、上、广,看下去大都是灯火通明,而深圳是一片特别亮,一片黑漆漆的,那些没有一点灯光的地方其实非常珍贵的,那就是供深圳呼吸的“肺”,之所以深圳在四个一线城市中空气质量最好,生态环境最好,房价也这么高,和这个都有关系,这是深圳1/2的珍宝。
晶报:其实很多人也对动植物很有兴趣,可是却不认识也不了解,比如动植物的名称、特征等。您是怎样弄清楚这些的?有什么心得和经验可以分享?
南兆旭:前提还是喜欢,真心喜欢了后就自然会用心去了解。也没什么经验心得,第一就是要多请教,我这本书前面有长长的感谢名单,上面列的都是我的老师,因为我不是学这个专业出身,要靠他们指点。第二多翻阅相关资料,查书,我手头有很多这方面的书。你真对动植物感兴趣的话,下次去香港的时候,就不要只买奢侈品啦,去香港的书店看一看,香港这方面书特别全,如香港野花、香港树木、香港鸟类、香港昆虫,深圳的自然环境和香港基本一样,所以可以参考学习。当然深圳也会陆续出这方面的书,我正在做这方面的努力。第三可以参加各种组织,如红树林基金会、深圳的七所自然学校,可以通过这些组织来学习自然知识。
不要只把动植物当成资源
晶报:“格物致知”的中国人自古以来描写动植物的文字、书籍并不多,只是偶有一些零星片段而已。
南兆旭:确实,我们的文化中一直欠缺这种科学传统。比如我为了搞清楚深圳动植物发展史,就翻阅记录深圳明、清史的《新安县志》,发现它把动植物的记录放在特产里面,还是作为消费品。它(《新安县志》)记录的深圳湾只有6种鸟,这简直是荒唐,而且这些鸟名和现在的很难对上号,要费很大的劲。对动物的描述也非常模糊,记录中大概有十几种动物,很多没法对应上现在的动物,有些名字生僻到我问很多生物学家他们都答不上来。它(《新安县志》)还记录了深圳有熊,我就特别奇怪这个熊究竟是什么样子?说有老虎,我调查过,可能是华南虎,再早一点大象也有,但是我调查到今天,关于有熊这一点也还是一个疑团。中国人更多是把动植物当成“为我所用”的一种物质、一种资源,可以吃,可以入药,包括今天很多辞典里动植物词条介绍都是皮可以做什么,骨可以做什么,这是有问题的。
晶报: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即将出版台湾作家刘克襄的《四分之三的香港》,写的是香港3/4的郊野,类似这种自然观察和人文结合的写法在港台常见么?您的写作是否受到了一些博物作者的启发?
南兆旭:港台比较多,尤其是台湾,台湾(写自然的)已经细化到针对一条竹节虫、一片河口都能写一本书,写得非常细,像哺乳动物、两爬(两栖和爬行)动物都有相关的书。而且台湾这方面的书写得很好,不会学究气,读了枯燥无味,而是能让一般的读者和喜欢的人都看得明白。在华文出版里面,台湾这方面是做得最好的,也出现了像刘克襄这样好的作家。而目前大陆这种动植物科普写作其实是两张皮,一种是专业的专家学者,可能不屑于或者某种程度上写不了科普文字,一种是一些专业作家,也写这方面的文章,像阿来的《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写得非常好,但是他缺乏深入的科学观察的角度,更多是一种文化感受,比如古代诗人、画家怎么描述这种动植物,这两者之间缺乏一座桥梁。
我其实写得非常粗浅,是向一般的读者进行科普。我不是专业作家,也不是博物学者,只是因为在这个城市里生活,对它有所了解,也有感情,觉得该做一点这方面的事情,但和国外那些大家没法比,距离也比较远。我写作这方面要看很多书嘛,可能我的思维方式、写作方式会受到它们影响,不过,我更多地是获得一种资讯,他们对动植物观察的角度、理解的角度,像布封的《自然史》、梭罗的《瓦尔登湖》这些经典之作就给了我一些启发。
下一本想写《深圳自然博物馆》
晶报:目前深圳的动植物整体情况如何?
南兆旭:我书中大部分数据来自香港,内地并没有系统的调查,这是比较欠缺的地方。一种是调查后官方没有做出明确的公布,比如深圳珊瑚究竟有多少种?就没有系统的准确统计,因为我们在不停地填海,珊瑚数量种类变化非常大,而香港官方统计有84种珊瑚,可以作为参考。英国人1842年占领香港,1848年就成立了蝴蝶研究小组和蜻蜓研究小组,所以他们现在有非常精确的统计。我说个笑话:都说蜻蜓是“会飞的珠宝”,而深圳是世界珠宝的加工中心,其实我们只要拿出很小一部分钱,就可以把深圳的蜻蜓状况调查清楚。深圳和香港地理环境几乎完全一样,土地面积比香港还大,理论上深圳物种种类该比香港多,但我们目前物种数量的数据比香港少,这并不代表我们的物种数真比香港少,可能只是我们还没有发现,没有观测到。很可惜这个精确数据我们没有。
晶报:保有二分之一郊野的深圳目前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程度如何?哪些方面需要努力?
南兆旭:其实目前深圳郊野面积都不到二分之一了,剩下的也不断被蚕食破坏。但深圳相比其他很多城市来说,整体来说做得还可以。从另外一方面看,作为一个经济发展这么快,经济体量这么大,号称中国创新新锐的城市,深圳这方面做得还是远远不够的。一代人付出巨大努力,把城市建设起来,应该要给老百姓一个相对美好的家园,不能只追求经济效益而继续伤害大自然了。
晶报:您曾在接受晶报专访时说过,生态不需要文明,离它远远的不要管它,就是文明,您现在观点有改变么?觉得目前国内自然保护方面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在缩小么?
南兆旭:其实这也是我这本书写给孩子看的原因,因为许多大人的脑子都是“刀枪不入”了,习惯说一套做一套,不说别的,看看深圳的河流,没有几条干净的。不要说和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看看对岸的香港,香港开埠170多年,土地才用了不到25%,我们才建市36年,已用了超过50%的土地。
晶报:您除了写深圳自然题材的书,还曾拍过不少有关深圳的纪录片,您觉得两者有什么异同?接下来会把《深圳自然笔记》和《深圳自然读本》拍成纪录片吗?
南兆旭:争取吧,我正在计划拍纪录片,因为深圳目前还没有人拍一部自然生态纪录片。说实话,干什么都不容易,写书和拍纪录片都不容易,出版社的同事们真的是和我一起在呕心沥血做这些东西,希望能把这种(保护自然的)思想观念传递给孩子们。
晶报:报业集团出版社曾联合深圳史志办出版过包括《深圳历史文化丛书》在内的深圳文史作品,您接下来会写什么题材?对深圳哪些方面想进一步挖掘?
南兆旭:我以前说过要写《深圳历史笔记》,那个没弄出来,写了这个(笑)。可能接下来历史方面的东西我会关注越来越少了,下一步想写一本《深圳自然博物馆》。确实历史需要记录,但是比起深圳自然来,记录自然更像在抢救,有许多你不及时把它记录下来,可能真的就没了,深圳的变化真是一天一个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0 16:49 , Processed in 0.40431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