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钱文忠:《教育的挑战》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4-11 14:21: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育的挑战》序
    熊丙奇博士1972年生人,小我6岁,早已是当今中国极受关注的著名教育学者了。作为一名大学教育的从业人员,教育实践以外,他勤于写作,著述宏富,如《大学有问题》、《步入大学》、《高校学生工作者手册》、《网络文明》等,在出版界、读书界大受好评。他长期为《新京报》、《北京青年报》、《东方早报》、《南方都市报》、《深圳晶报》、《珠江晚报》、《现代教育报》等报刊撰写专栏文章,也使得他的教育学观点广泛传播,得到相当普遍的认知。丙奇兄的博客和微博也非常知名,更令他在年轻人中大有影响,拥趸众多。他的文字,我拜读过很多,深受教益。
    丙奇兄的很多意见,背后既有学理基础,又有实践经验,极具可操作性和针对性。所以,一经提出,往往就备受关注,引发争辩讨论。
    比如,针对各种考试作弊层出不穷的情况,很多专家提出“应该实行更大程度的利益回避,调整考试组织,由当地组考、监考改为异地组考、监考,即由另一个地区的教育部门来安排考场、公安部门来维护考场秩序,另一个地区的老师来监考。这样,当地教育部门官员参与作弊的难度就加大,同时,买通官员、巡考、监考的可能性也减少。”丙奇的意见无疑要深刻得多。他直接了当地表示,这种异地组考,是未必应付得了当地官员参与作弊的。因此,他提出:“治理这种现象,根本之策是招考分离,即将考试由政府部门组织,转变为由社会专业机构组织。”
    丙奇兄的意见是极有道理的。正如他早就明确指出的那样:“总体而言,我国的考试组织,目前基本上都是以行政部门为主导,无论是国家教育考试,还是职称资格考试,并没有社会化、专业化,考试的权威性不是在市场竞争中自发形成,而是由政府部门的许可获得。由于没有竞争,考试组织者并不重视考试质量,每年的高考出题质量都饱受质疑,但由于仅此一家,考生来年也必须选择,我国考生很难像美国学生那样,既可选择SAT,又可选择ACT,还可选择AP考试——这些由社会机构组织的考试之间,完全是竞争、争夺招生高校认同和考生认同的关系——与此同时,由于社会监督不够,各类考试中都存在较为严重的作弊问题。”   
    尽管我国教改《规划纲要》早就有这样的说法:“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考试招生制度。”是的,这一描述明确界定了政府、社会机构、学校和考生的权责。然而,仅仅靠描述,终究于事无补。丙奇兄明确提出了对策:政府教育部门退出考试组织领域。这样做是必须的,道理显而易见:“其一,必须排除既得利益的阻力,打破政府部门对考试组织的垄断,交出考试权和评价权。拥有考试权和评价权,势必掌握教育与考试的主导权,对此,行政部门是难以主动放权的。要让行政部门放权,必须从国家改革层面调整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责,剥离这些机构原来拥有的权力。其二,应积极培育考试组织的公平竞争环境。在过去几年时间中,我国也号称在推进这方面的改革,比如各地都相继组建教育考试院。政府教育部门也称教育考试院是专业的考试机构,但实质上,教育考试院还是政府的'派出机构',具有十分强的政府性质,而高考、中考等考试的具体组织,都依托当地的教育局和学校,考试社会化改革也就'换汤不换药'。由于政府力量极强,社会中介组织难以生长,这反过来又成为政府部门不愿意放权的借口——社会机构力量薄弱,公信力、权威性不够,很有可能一放即乱。”
    丙奇兄认为:“只有行政退出,社会中介机构才可能有生长、发育空间,而在逐渐生长、发育中,这些社会专业机构将在考试竞争中确立公信力,政府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只是依法监管。”这样的真知灼见,难道还不值得我们重视吗?
    又比如,在面对“素质教育提倡这么多年了为什么一点效果都没有”这样的问题时,丙奇兄的回答是:“我们现在推行的是虚伪的、形式主义的素质教育,而不是针对个体的个性化教育,素质教育不是在高考科目学习之外,增加一些课外活动,而是要将公民教育、生活教育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 
     这样的“比如”,可以长长地排列下去。
    利用书籍、电视、报刊、网络、讲坛,丙奇兄不停地向社会阐述着他的教育思想和理念;面对中国教育不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随之而来的公众对中国教育的不信任感,丙奇兄不停滴解释着、论证着他自己提出来的应对方案和解决方法。他的热忱和努力,让我感受由衷的敬佩和尊敬。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经济领域物质财富的增加,可谓举世瞩目。然而,天下没有不需要代价的成功,中国在付出了早就意识到的、至今还没有意识到的沉重代价之后,也开始面临史无前例的困境和难题。简单地说,就是人们为安全感、幸福感、尊严感的日见缺失日而惶恐担忧。这背后的原因当然很复杂,但是,教育问题肯定是脱不了干系的。教育理应是朝向、增加人们的安全感、幸福感、尊严感的。然而,在当今中国,理性的人恐怕都会对此深加怀疑了。
    这是极其严重的问题,是断断容不得我们采取鸵鸟政策、视而不见的。今天我们面临的教育问题难道还少吗?难道还不够触目惊心吗?展开报刊、点开网络、打开电视,我们还能忽略公众对教育的质疑、忧虑和不满吗?
    就在丙奇兄命我为他的这本新书写几句话,到今日短短几天的时间里,微博上就爆出了不少有关教育的热点话题。举三个还都算不上最严重的教育事件吧:
    一个是一位家长在网上晒出了儿子的语文试卷,在回答“如果你是孔融,你会让梨吗”时,孩子答“不会”,结果当然是一道红色的大叉。家长问道:“这就是中国的教育吗?”评论蜂拥而至,几乎都是支持这个孩子说出内心真实想法的。
    一个是江苏某中学的一位学生,在发表升旗仪式演讲时,改动了演讲稿,对学校将学生视作“升学工具”表达了强烈的不满,据说同学们掌声如潮。学校给了这个敢于发表独立见解的学生一个处分,虽然后来很快就撤销了,但还是遭到了几乎一面倒的严重质疑。
    一个是湖北京山某个中学,学生为了抗议学校的某些收费,竟然以集体焚书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抗议。网上的意见几乎都是支持学生的。
怎么会?!怎么办?!怎么改?!中国教育早就开始面对无数的问号和惊叹号了。
  我是高度认同丙奇兄对教育本质的观点的:“教育的本质是让人们生活更美好,教育应该首先让孩子们学会做人、学会对自己负责。” 丙奇兄在这本《教育的挑战》的“跋”里说道:“我们在基本教育价值理念上,缺乏共识。教育的本质十分简单,就是让人生活得更美好,为此,最重要的是给予孩子公民教育、生活教育、人格教育,但现在,教育被注入太多的非教育功能,因此,在这种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又一代,有不少也已经不知道教育的本质。另外,在长期政府、学校、社会责任不明晰的教育管理体系中,大家已经不清楚教育的权责边界,不知道政府拥有哪些教育权力,公民有哪些教育权利,在政府不履责,同时越权,自身权益受损时,还浑然不觉,有时甚至为政府越权管理的方式叫好。从这一意义上说,我国教育需要一场全民启蒙运动。” 我当然也高度认同丙奇兄“教育需要一场全民启蒙运动”的呼吁,尽管我像很多人一样,都对“运动”深恶痛绝。但是,对丙奇兄倡导的”全民教育启蒙运动”,我是完全赞成,并且愿意追随、力效绵薄的。
  《教育的挑战》是丙奇兄从2009年开始书写个人教育蓝皮书之后,第四本围绕年度教育事件的书。书中对教育问题做出了深度剖析,是丙奇兄最新的教育时评作品精选,按照教育挑战的八个方面进行了编排,既结合实际地指出了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同时也针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提供了具体的解决方案。这样的一本书,一定会受到大家的关注和欢迎,自然无须辞费。
   丙奇兄命我为《教育的挑战》写“序”,这是我绝不敢当的。于是,只能略述丙奇兄对我的启发和教益,用时也借此机会表达一下自己对中国教育的关切和忧虑之情,聊以交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3 05:46 , Processed in 0.11163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