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向语文教材问难者致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4-6 06:52: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向语文教材问难者致敬


白金声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指南针,特别是对中小学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打基础阶段,需要接受准确的知识,如果书中出现了错误,那就坑人了。
据《教育时报》2016年3月7日报道,河南省郑州市有一位培训机构的老师,他叫彭帮怀,因为家长的一句话,走上了给语文教材纠错的道路。他给教材出现缺陷的出版社写信,无果,之后,他拿起法律的武器,把江苏教育出版社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等业界权威起诉至法庭。教材维权难,他一做就是十年。期间,有人说他炒作,也有人为他点赞,而彭帮怀却说,教材有错就得有人站出来说话。
比如,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中古诗《石灰吟》是这么写的:“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许多学生就疑惑了,说他们在其他版本的语文书上看到的是“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到底哪个是对的呢?彭帮怀查看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标”中明确写的是“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经他统计,单单在苏教版小学一至六年级语文课本中就有368个瑕疵。这些毛病中虽然有一些问题还值得进一步商榷,但毕竟已经成了问题,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除了小学教材,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也有不少“硬伤”,比如七年级上册有一页将“沐浴”写成了“沭浴”。还有一些,诸如一句话中只有前书名号,而没有后书名号这样的疏漏。
看了这条消息,我心里很酸楚,不免想起了上个世纪末坊间的一句话——误尽苍生是语文。1997年第11期《北京文学》刊登了王丽、邹静之、薛毅三人关于语文教育的文章,这三篇文章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当时,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胡晓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语文教材提出了批评,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有些语文课本对作品的解读很不得要领。比如契诃夫的《凡卡》,课文后面的练习是要求学生画出文中的“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的句子,找出“过渡句”等等,全是一些跟作品内涵没有关系的东西。实际上这篇小说是借小男孩凡卡的不幸遭遇来揭示人生的一种无可求告的悲剧性。凡卡在绝望之中写信向他唯一的亲人乡下爷爷求救,但他却不知道应该在信封上写上收信人的地址和姓名。故事的悲剧性集中在这个细节上,或者说,这个细节是全篇的“眼”。但教材对此却一字不提,相反却在信的内容上大做文章,这等于把最精华的东西给扔掉了。可见编者自己根本就没有读懂作品,像这样去分析作品,就白白把一篇好作品给糟蹋了。
大约过了十多年,也就是2009年7月,朱自强、王荣生、徐冬梅、李庆明、郭初阳、周益民、张学青这七位有着不同学术背景的专家,相聚在古城扬州,从七个话题切入,讨论小学语文教材存在的问题。他们认为,小学语文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儿童本位的教育理念,较少考虑到儿童文化的人文性,因此,与小学生的心灵常常相隔膜。他们站在学理的立场,以诚挚的态度,发出了自己的声音、真实的声音。不久,《小学语文教材七人谈》这本书便问世了,再版多次,畅销全国。
几乎与此同时,三位70后的浙江“教书匠”郭初阳、蔡朝阳、吕栋也对小学语文教材进行了质疑。经过考察,他们发现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三套小学语文教材有“四大缺失”,即经典的缺失、儿童视角的缺失、快乐的缺失、事实的缺失。就拿事实的缺失来说吧,他们发现某些名人美德故事是假的。比如爱迪生母亲接受阑尾炎手术,爱迪生用反光镜提供“照明”,当时还没有阑尾炎手术;陈毅探母,查无实据。这些虚构的美德“绑架”了孩子,童心被蒙骗了,真叫人痛心。
语文教材为何总让孩子们黯然神伤?《南方人物周刊》在采访郭初阳后,于2009年8月10日刊发专题《我们的孩子在吃错药——中国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母亲和母爱研究》。《浙江日报》刊发深度报道《“第一线”报告:“我有这样一个母亲”》。随着这两份报道的发表,搜狐、新浪、腾讯等各大网站马上跟进,纷纷转载。
作为身在一线的青年教师,他们站在体制之内,以睿智的思想,大胆诟病权威教材,这种崇尚学术自由的行为,实属难能可贵。2010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他们的研究成果《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
文学博士、《收获》副编审叶开经常对语文教材进行分析论证,《对抗语文》(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这本书便是他的研究成果。请看书中的两段话:
1.这段时间,每次手捧初版于79年前的影印《开明国语课本》,我都有一种奇特的感受。对比我曾仔细翻阅过的现在小学语文教材,这种感受清晰而强烈。《开明国语课本》穿越时空突然重现,犹如二战时期迷失在第四维时空里的美国野马战斗机,强劲的轰鸣声呼啸而过,让我产生“今夕是何年”的深度迷惑。
2.能被教材编撰者的道德说教单元的框框套进来的名家名作,本来就寥寥无几。而这些数量稀少的作品,又在编入课本时,被编撰者以削足适靴的手法,加以低劣的改写。这样一来,小学生学到的课文,基本上可以说已经没有营养了。他们学习到的课文,已经是被“掺假”了的作品,原文的精髓已经被抛弃,原文准确优美的语言文字,也遭到了肆意的歪曲。
叶开博士的文字虽然有些尖刻,观点甚至失之偏颇,但他能把发现的问题提出来,这一点足以让我们感到欣慰。
语文教材事关少年儿童的心智成长,是一个民族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一些有识之士怀着拳拳之心,坦诚陈述自己的观点,其中不乏尖锐的、深刻的、有价值的见解。这些关注和挑战的出现,对进一步深化语文教材改革,无疑是一件极好的事情。面对社会各界对语文教材的殷切批评,教材编写者应当以积极的态度、冷静的分析,实事求是地肯定成绩,客观地找出存在的问题,认真地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切实地采取改革的措施,我们相信,语文教材更加灿烂的春天一定会到来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19 19:17 , Processed in 0.10481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