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现状与对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3-10 00:32: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现状与对策
----以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县为例
(l转自百度文库)

摘要:本文以云南省泸水县为例,在实地访谈的基础上对泸水县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和研究。研究发现,目前少数民族基础教育最薄弱的环节是:1、交通问题;2、代课教师待遇问题;3、读书无用的影响4、资金、设施问题。
主题词:少数民族  教育现状  对策



发展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应采取以下措施:1、提高政府对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2、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教育发展模式。3、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利益取向必须是公平、公正和兼顾各方利益。4、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帮扶。
关键词:少数民族;基础教育;泸水。


1.提出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本文所指的基础教育即指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我国是多民族国家,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所导致的基础教育在民族间的差距,使我国民族的“大杂居,小聚居”的具体情况,这里民族地区指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落后的怒江地区,这些地区的基础教育状况也一直是很多人关注的内容。
1.1泸水县概况:
泸水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偏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南部,东经 99°34′—99°09′ 北纬25°33′—26°32′ 之间。东靠碧罗雪山与兰坪、云龙两县相邻,南接保山市,西与腾冲县和缅甸联邦共和国毗邻,北连福贡县。县域东西横距58公里,南北纵距95公里,国境线长136.24公里,总面积3203.04平方公里。县城及州府驻地六库海拔885米,距省会昆明569千米。
泸水县辖六库镇、鲁掌镇、片马镇、老窝镇、上江镇、大兴地镇、称杆乡、古登乡、洛本卓乡,共 6 镇3 乡,71 个村民委员会,5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18万人,境内有傈僳、汉、白、彝、景颇等 21 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 87%。
1.2泸水县基础教育现状:
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云南省有26个民族,由于地处不同的自然环境,呈现出不同的社会文化形态,这理所当然的使其成为研究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选择之一。加之云南省地处国家边陲,以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1%,位居全国第八,亦是属于青藏高原南延部分的高原山区省份,境内在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差异不仅仅是地域间的(比如山区和平原地带的差异)和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更多的是民族之间。所以选择云南作为研究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样本比较理想。
由于泸水的历史和文化、地理等方面的原因,教育发展相对落后,城市和山区二元化比较严重。今年来泸水县对基础教育发展道路的努力探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样本和机会。
   通过对教师、学生家长、学生、相关领导的访谈,尽可能比较全面地包括基础教育所能涉及的问题,包括政府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学校基础设施、交通、家长的支持、教育费用等各个方面。调查在学校选择上从泸水县最好的学校泸水一中,到条件中等的中心校,以及偏远山区条件非常艰苦的学校和教学点。都尽量做到了店面结合、多角度综合。
2.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2.1泸水发展基础教育的优势与机遇
2.1.1中央和国家等各级领导对基础教育的高度重视。
  国家领导、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以及云南省各级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都对基础教育做出了大量的工作。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一些列的关于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文件盒政策。泸水县委领导对基础教育高度重视,在对各级政府的绩效考核中,基础教育的发展和当地政府为其做出的努力等方面都是其重要考核指标之一,政府在基础教育的重视方面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加强。
2.1.2社会和经济的发张使人们对教育重视程度不断加强。
社会和经济的发张使人们充分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无论是县城还是山村,都有了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
  从调查结果看,由于泸水县委领导班子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以及经济的发展和老百姓素质的提高,很多在以前或是别的少数民族地区出现的问题,像女童问题、家长对待子女的性别歧视问题、宗教对教育的影响问题、政府不支持教育的问题等,在泸水已经基本上不存在。这些从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
2.1.2.1父母支持子女上学的态度积极。
父母十分支持子女上学的占所调查人数的91.4%不支持和十分不支持的占4%。从总体上说,由于父母不支持子女上学而辍学的学生已经很少。
2.1.2.2入学机会基本不存在明显的性别歧视现象。
  泸水各民族认为男女拥有一样上学权利的占到了90.1%,认为有差别的占6.5%
2.2泸水县发展基础教育的制约因素
2.2.1交通问题。这是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山区基础教育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两山夹一江的地理特征使泸水本来就薄弱的教育资金显得更加短缺。面对被山区隔开的一个一个小村庄,他们要么选择一村一所小学,要么就是选择在一个乡或是几个村联合办学。但由于财力物力的限制,往往连最基本的学校设施都配备不全,师资短缺、教学用品短缺不利于发挥教育资源的集中优势。后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教育资源,但交通和学生们的安全问题始终是家长老师们心中抹不去的阴影。学生要到集中地学校上学,都要经过很远的山路,山路崎岖,沟壑交错,对处于基础教育阶段未成年的孩子们来说,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即使学生们可以寄宿,在学校里每月都有补助的情况下,学生的交通费和零用钱也成了家长沉重的负担。
2.2.2代课教师待遇问题。泸水自从实行教学改革以来,教师可以在本县之内流动。条件好的县城或乡镇中心学校吸引了优秀的教师,使本来师资力量就很薄弱的乡村普通中小学更加雪上加霜,导致普通中小学不得不聘用编制之外的代课教师。代课教师的平均工资仅为1000多元,是公办教师工资的40%,且代课教师在培训、进修等其他方面几乎没有机会。
2.2.3受“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原本就很难考上大学的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们,在考上大学后,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往往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近几年所出现的大学生回家务农的情况导致家长和学生对上学的失望情绪。出生于泸水县大兴地一个偏僻山村的大学生,毕业后因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回村务农,严重影响了全村对上学的态度。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就业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2.2.4资金、设施问题。这是困扰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的最根本问题。特别是在分税制和取消农业税以后,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税费改革不但影响了乡村社会各主体之间的互动,也对政府之间的责任与权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相对来说,税费改革划清了村民、学校和乡村政府等相关方在义务教育投入方面的权力边界,但是对政府之间的权利边界则并没有明确的划分”。税费改革和新的办学体制使发展义务教育的责任在制度上转移到了县财政,事实上,乡财政也分担了相当的经费压力。首先,原用于发放教师工资的财政被政府控制,用于教师工资的发放。同时,在县承担义务教育主体责任时,乡政府要承担相应职责。一般情况下,县政府会尽可能地要求乡级政府多承担责任。在这样的上下级关系上,同样存在着权利的排他性弱化问题,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乡镇政府。泸水县洛本卓乡在农业税取消全乡又没有工业的情况下,全乡的基础教育投入就成了根本不可能的事。这样的乡镇在泸水乃至怒江和整个少数民族地区都是很常见的。由此带来的问题是真个乡镇的基础教育投入的严重缺乏,教育设施短缺等严重制约着该地区的基础教育的发张。
3. 原因分析
以上所列举的四个问题,有的是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历史环境所造成,有的是政府公共政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目前,“新读书无用论”的重新抬头,是因为很多经济条件比较差的农民认为他们的子女读书后并不能改变生活状况和命运,且浪费了很多的财力和物力,不如早早赚钱养家或者嫁人。很多女孩子小学一毕业或者没有毕业就出去打工了。但是在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县城,家长却舍得对子女们进行教育投资。这种状况长远的后果可能导致在同龄人之间严重的两极分化。这种“新两极分化”可能带来的严重的后果将使我国现阶段社会制度和保障机制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加剧贫富差距。在我国读书自古以来都是社会分层流动的一种重要形式,而现在,“新读书无用论”造成的“新两极分化”,使农村家庭贫困的人们在现行体制下很难有向上流动的机会。现在研究的学校按条件分为好、中、差三等,有州重点中学、乡镇中学中心学校、以及一师一校,这三类学校的差距特别明显。在县第一中学,学生们不仅是全县最优秀的,他们的家庭状况也几乎都是全县最好的。他们家里有电脑、有车、自己有手机;而相比之下,在山区,学生们却要为每天的生活发愁,要为上学而背着干粮自己越过几座山,其中包括六七岁刚上一年级的孩子们。在一师一校的学校里,一个老师教了整个学校的学生,校舍和围墙岌岌可危,桌椅破旧,教室昏暗,电脑和网络对他们来说是另外一个星球的事情。这种条件的悬殊,使原先就处于劣势的学生们的竞争力相对更弱。由此所带来的他们成人以后的“新两极分化”是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4.对策和建议
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4.1进一步提高政府对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虽然各级政府对教育问题已经有了足够认识,但我国干部考核制度(主要是干部调动和四年一变政策),对于像教育这样需要时间才能看出绩效的事情,却因为需要较大的投入且不是立即显现出效果的领域重视不够。
   因此,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不仅要看各级政府所出的教育成果,更要看他们为教育发展所做出的努力,不能以结果、数字论英雄,也应该以努力的过程为参考,将其作为考核的依据切实地贯彻下去。
4.2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教育发展模式。基础教育也是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根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挖掘他们各方面的才华。在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小学所需要的费用较少,学生们年纪尚不足以干农活,入学率相对较高;但到初中以后,特别是初二和初三,辍学率明显上升。在泸水,小学的入学率在98%左右,辍学率为5%左右,而到了初中,辍学率却达到15%甚至是20%左右(教育局访谈结果)。究其原因,一方面,大部分辍学学生由于离学校太远要寄宿,费用增加,另一个方面也是学生们已经可以为家庭分担一部分农活,成为家庭的重要劳动力。鉴于此,我国改革开放以前的半工半读式的教育模式对少数民族地区来说是个很好的路径选择。在其他较发达地区,后勤实现社会化可以为贫困学生提供勤工助学机会,而少数怎么地区可以采取“学生化”的方式。学校不仅可以教书育人,也可以成为学生们学习技能,学习知识的场所。根据地方特点在中学实现半工半读的教育模式,发展各种种植、栽培等产业,将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学习相结合,这不仅能解决学生们因为寄宿而增加的费用,而且可以根据个人的条件选择继续升入高中深造或者进入职业高中,即使有回家务农者,也可以成为有科学技术的农民。
4.3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利益取向要公平、公正,兼顾各方利益。如上文所述,泸水发展教育出台了很多有效的公共政策,但其中有些政策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如优秀教师向重点学校的自由流动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但也造成普通的过程中,应该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兼顾各方利益,充分考虑政策所涉及的利益关系人各方面的利益得失(秤杆的集中办学和中学并校),尽量不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利益为代价。
4.4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帮扶。教育资源无论是在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是稀有的,关键是如何合理利用并发挥其最大优势。关于教育的均衡发张,不同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予阐释。有学者从教育公平的角度认为,教育均衡是指通过法律、法规确保给公民以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力和义务,即上文提到的公共政策的公平;有学者认为教育均衡发展指区域教育之间的硬件、软件等各方面国家的投入相对均衡,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教育的标准化、均衡化;还有学者认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张,即要求基础教育的发展无论是在数量特征上还是在质的规定上,都要体现出平衡的特点。它不仅是指一个静态的结果平衡,更重要的是指一个动态的发展平衡。从教育均衡理论来看,教育资源不仅要实现发达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帮扶,也要实现本地区处于优势和处于劣势的学校之间的帮扶。少数民族地区像泸水县这样教育资源两极分化的现象比较普遍。可以考虑像泸水一中之类重点学校的教师定期到其他学校任教,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并逐步形成包括代课教师可以竞争上岗,择优转正等有效的激励制度。
4.5结论
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是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能有长远和有效发展的根本问题。地方政府必须着眼于当地实际,看到优势,发现问题,并以积极的态度研究和解决问题。各民族地区应根据实际情况探讨切实可行的方法。本文在实地研究的基础上所探讨的少数民族学生特殊就业政策问题、“新两极分化”问题、代课教师待遇问题、资金设施问题、教育模式选择问题等等,都可以根据各地具体情况进行尝试。只有以务实的态度,求新的精神,不断探索,才能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开辟新的渠道,走出好的路子,也才有可能实现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经济的腾飞。

[参考文献]
[1]于建福,教育均衡发展:一种有待普片确立的教育理念J,教育研究,2002(2)
[2]翟博,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J,教育研究,2002,(2)
[3]张胜军,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与政府责任J盐城工学院学报,2003,(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6 16:34 , Processed in 0.08357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