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邱磊:网络时代下,家访还有意义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3-3 15:05: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邱磊:网络时代下,家访还有意义吗?

  家访,一个略带沧桑感的词汇,斑驳的时光让很多人在教育常态中已经对之全然忘却。近日,宁波海曙区教育局出台政策将家访工作制度化,并纳入教师绩效考核,全区近1900名中小学教师全员参与,做到学生全覆盖,倡导教师以有温度的走访了解并温暖学生。
  网络时代下,家校沟通的成本锐减,交互方式简单、便捷而多样。不仅如此,微信群、QQ群的崛起,让“家校通”这类技术时代下的“遗民”都朝不保夕,更遑论在外界看来效率低、成本高的家访了。三年前,深圳曾做过一次调查,仅有2成家庭被家访过,而去年温州的一次报道更是显示,家访已经几近“绝迹”。取而代之的,是“微家访”或“电子家访”,也就是电话、短信、微信、QQ等通讯方式或社交媒体承担起家校联结的重任。
  正如世界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担忧电子时代的“电视垄断”,将会在痴迷、庸俗、诱惑的牢笼中囚禁乃至扼杀儿童的生长一样,网路时代的今天,以“爱疯”(iphone)为代表的智能手机、电脑游戏是不是又会构筑新的欲望陷阱虽不得而知,但就教育领域来说,家校沟通的“短、平、浅”的确让很多人生出不少无奈。事实上,尽管通讯变得越来越频繁,但家长得到的却不是自己想要的——不是僵化的报表式数字,就是冰冷的“温情提醒”,偶尔感兴趣想多做了解,却又浅尝辄止,至于能针对性地对孩子现状条分缕析,则难以见闻。如此悲催的“沟而不通”,令很多人失望地选择屏蔽或过滤学校信息。
  如今科技昌明,怎么会出现如此悖论的尴尬现实?其实,这也不难理解。无论是微信、QQ、短信,还是将来更新潮、先进的通讯形式,其在家校沟通上多属于“结果式交互”,即直接呈现教育教学的结果给家长,类似于“公示”和“通知”的作用,而忽略因果逻辑;即便偶尔有“过程性交互”的可能,也限于浅表化和模式化。家访的优势恰恰在这里。其属于典型的“过程性交互”,教师进行家访的动机,通常不是为了一个“答案”,而是希望解决具体“问题”。
  这种“问题驱动”方式,就是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说的“目标驱动”,可以让家校沟通较容易走向教育的“骨髓”深处。相反,这时候“结果”本身的重要性被大大降低,且由于“过程症结”已找到,家、校双方也容易达成谅解,增进彼此了解。如果家访可以持续地周期性累计下去,一次解决一两个教育问题,那必是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更为注重的是,家访的存在价值,直接透射于教育的精神属性上,也即是她的情感层面。失去了感情的教育,犹如被抽离了人性,剩下的只是具有工具理性的机器,“立德树人”就成了一句空话。教育需要“眼对眼”、“手牵手”、“肩并肩”的呵护与关爱,需要因地制宜、因人设事地扎根在实境里研究,而这些润泽和滋养绝无法从“微信”和“QQ”中获得,只有家访才可能真正拉近师生的情感距离。
  这种情感的纽带,是家访作为教育“硬通货”的根本保证。当然,随着时代进步,家访的形式可以变革、创新。比如,香港的每个学校基本都会成立一个叫做“家长教师会”的组织(“PTA”),一般由学校和部分学生家长代表共同成立,通过组织各种文教娱乐等聚会活动来加强联系,该组织经常会安排和提供场所让家长和老师坐下来,就相关的教育话题进行讨论。澳大利亚也有类似的组织机构。虽然各地区“家访”形式不一,但不管怎样,教育中“面对面”的情感沟通,是被公认的必备沟通手段。
  在“大数据”浪潮席卷而来的技术背景下,宁波海曙区教育局“回归家访”的一声呐喊,让世人看到一路飞驰的教育,相比于她的“速度”和“结果”,或许在“过程”中确立意义更重要,在“温情”回溯本源更暖人。可以说,有时候对教育的坚守,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3 14:02 , Processed in 0.06368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