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03|回复: 0

从国外作文题看我国教学与考试(吴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2 23:48: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国外作文题看我国教学与考试(吴泓)
   中学语文根本问题出在“教材编制”和“试题命制”
  语文教育怎样实现实质性突破,根本问题又出在哪里呢?
  一位资深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曾对我说起:小学阶段,学生对语文学习还保有浓厚的兴趣,可是到了中学,特别是高中阶段,语文就逐步、逐渐沦为最尴尬的学科了。
  对于这样的说法,我很是认同,并且感同身受,甚至还有着切肤之痛!十多年前,我的高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教改实验也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而起步。十多年过去了,回顾自己走过的历程,我认为,中学语文,特别是高中语文,根本问题就出在“教材编制”和“试题命制”上。
  “教材编制”多而浅,广而杂,面面俱到,机械重复
  先说“教材编制”。
  我们目前的“教材编制”,根本问题是内容多而浅,广而杂,面面俱到,机械重复。打个比方说,学生用这样的语文教材学习就只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我们知道,芬兰教育特点是“见树又见林,先见林,再见树”。《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一书的作者陈之华女士这样解释道:“先启动孩子们学习上的兴趣,以及对整个学科‘森林’的了解,效果远胜于对着一棵棵‘树’的细部知识与标准动作反复演练,一磨再磨……‘先见林’,能让孩子先了解到整体课程概念与学习目标的全貌。而‘先见树’的教育模式,却有可能在还没有机会见到森林时,不少学生已经在既漫长又着重于树的细节过程中,感到疲惫不堪而半途而废,因而错过了能透过一株株高耸树木,望见整座丰硕美丽‘森林’风貌的喜悦!”
  其实,有怎样的教材编制,就会衍生出怎样的教学形式。高中语文整日在赏析一篇篇精美的文章,反复地、不厌其烦地对着一棵棵“树”的细部知识与标准答案在进行反复演练,一磨再磨,其结果是学生缺乏“对整个学科‘森林’的了解”,望不见“整座丰硕美丽”的“森林”,自然就不会有“望见整座丰硕美丽‘森林’风貌的喜悦”。喜悦没了,兴趣退去,渐渐地,对知识的热情就消失了,对美好情感的细腻体验就流失了,对自我成长的信心就丧失了……
  如果我们实行高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其结果就不是这样。每一个专题学习的“教材编制”可以在十万字以上,是从高中生的精神体质强于初中生的实际出发,依据高中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把高中生所需的“营养”原原本本、原汁原味地纳入教材,为学生打开一个与其经验迥异的、相对集中完整的、精神和言语共生的世界,一个与他们从现行教材中见到的那个支离破碎的世界完全不同的世界。换句话说,现行教材给学生的只是一杯水又一杯水,最多是一桶水又一桶水,而专题教材可以给学生的是一条河、一条江,从源头到入海口。显然,其间的差距不只是数量上的,更是质量上的,前者是精神、思想的符号化碎片,后者是精神、思想的生命整体。
  因为有这样“质高量足”的专题教材,学生在课堂上就有了针锋相对的思想碰撞,充满了思维的挑战性,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热爱思考,培养了学生静心阅读、专注思考的习惯,培育了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提问并发表自己独到见解的能力和品质,培养出具有大视野、大胸襟、大格局、大气象的人来。而且这样的专题教材能适应各种层次、不同起点的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根据自身的起点来选择阅读方式和路径以及难度、深度,尊重其学习的过程和结果的差异性,让每一位学生获得学习的自信。可以说,专题教材的编制,一改原先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的沉闷现象,而且也不可能一直是教师讲,因为这样的话学生根本就没时间学了。
  “试题命制”多而杂,窄而浅,“蜻蜓点水”,“浮光掠影”
  再说“试题命制”。
  我们目前的“试题命制”,问题也是出在内容上,即多而杂,窄而浅,基本上是“蜻蜓点水”或者说“浮光掠影”式的。
  因为多而杂,我们就把很多小学要求的知识或者能力移植到中学来考,没有突出高中语文能力应达到何种程度的考查。因为窄而浅,我们的考试就不需要学生去“读整本书”,不需要学生对人类的经典作深入的阅读和反复的思考,只需学生在字面上浅尝辄止,简单地理解或者概括则足矣;不需要广阔的阅读背景和深厚的阅读积累,只需要学生就文面进行浅层次地把握,坚守答案在文中就可以找到的“原则”就够了。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被禁锢在有限的狭窄的空间里了。
  有这样一个事实:目前的中高考试题,学生只要拼上足够的时间和足够的体力,通过大量的习题训练,采用题海战术方式,完全就可以获得较好的成绩。
  可以说,我们现在的语文教材,初高中基本上是在简单地重复的,没有思想、思维的挑战性,学生学习起来就没有兴趣。我们的中高考也是这样——高考怎么考,中考就怎么模仿,小学就怎么跟上。本来年龄差异很大的三个学段,小学被规定为学习“简单的记叙、说明、议论”,初中被规定为学习“一般的记叙、说明、议论”,高中被规定为学习“复杂的记叙、说明、议论”,这“简单的”“一般的”“复杂的”不足以划分出不同学段语文应有的学习任务和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三个学段中的学习都在大量重复着很多相同的概念和内容,使语文学习长期处在毫无新鲜感的索然寡味之中,感觉不到知识的上升和素养的提升。因此,我们的语文是到了向纵深发展,进行新的变革,开始“顶层设计”的时候了。我们不能够再延续多年以来说不清、道不明,简单重复的现状了,不能再用“简单的”“一般的”“复杂的”这样的说法来敷衍我们的师生了。
  “试题命制”严格限定了所要学习内容的范围,从而也限定了施教者和受教者的思维,也隐性地限制着课堂上教学模式的采用。为此,我们得花大力气去研究和探索考试内容的价值、试题呈现的范式、测试的范围和标准等等。我想,在这一点上,我们不妨放出眼光,去看一看西方国家的一些“高考试题”:
  美国西北大学2008年作文题
  1、谁是你们这代的代言人?他或她传达了什么信息?你同意吗?为什么?
  2、有种理论认为:伟大的领袖人物都是由他们所处的具体的时代创造产生的。照你的看法,伟大人物的产生,是由于所处的环境,还是由于个人的特质?试举出一位人物来支持你的观点。
  3、在愚蠢的错误和聪明的失误之间总是存在着重大的不同。请说一说你的一个聪明的失误,并且解释一下它怎么给你或他人带来益处。
  4、罗马教皇八世Boniface要求艺术家Giotto放手去画一个完美的圆来证实自己的艺术技巧。何种看似简单的行为能表现你的才能和技巧?怎么去表现?
  法国2008年作文题
  文科:题1:感知能力是否可以来自教育?题2:对于活体的科学认知是否可能?题3:评述萨特《伦理学笔记》中的一段文字。
  理科:题1:艺术是否改变我们的现实意识?题2:演示是否是确认现实的唯一手段?题3:评论叔本华《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中的一段文字。
  去看一看国际经合组织(OECD)的PISA研制出的阅读精熟度水平的7个测试等级,以及为了测量阅读水平的那些试题。
  这样的“试题命制”,你是要“读整本书”的,你是要学会独立思考并且借助语言文字按照一定的逻辑思维顺序来表达的。
  所以,北京中高考改革方案出台,我觉得这是一个契机,它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学生学什么、不学什么的语文“教材编制”和考什么、不考什么的语文“试题命制”,可以让更多的有识之士、专家学者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心理、认知特征、思想发育、精神成长,按照母语学习的规律,对语文“课程编制”和“试题命制”作“顶层设计”,然后分区域、分阶段地进行一种更全面、更深入的改革,真正提高全民族的语文素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3-29 13:47 , Processed in 0.09382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