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太太客厅”看名师工作室的运作机制(崔国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3-2 23:33: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太太客厅”看名师工作室的运作机制(崔国明)

【摘  要】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为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的平台,区域性名教师工作室的建设在各地呈遍地开花之势。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研修模式,其运作的机制还有待人们进一步去探索和建构。或许,上世纪三十年代在北平名噪一时的、以一代才女林徽因为核心的家庭文化沙龙——“太太客厅”,能给时下流行的名教师工作室的运行机制带来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启示。

【关键词  “太太客厅”   名师工作室     运行机制

20世纪30年代北平最著名的文化沙龙——“太太客厅”,是一代才女林徽因家里的一间家庭式文化沙龙。这个备受世人瞩目、具有国际俱乐部特色的“太太客厅”,曾经聚集过胡适、徐志摩、沈从文、萧乾、金岳霖、李健吾、朱光潜等大批名家,也曾引起过许多知识分子特别是文学青年的心驰神往。“太太客厅”里不仅有鸿儒,还有很多当时鲜为人知的年轻人得以在此与各路前辈面对面沟通。
从“太太客厅”运作的形式和内容当中,我们可以提取出若干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对时下各地方兴未艾的“名教师工作室”运作机制的建构,或许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一:魅力
“太太客厅”凭借什么能够围聚一大批当时中国知识界的文化精英,并引起当时文学青年如此的心驰神往?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是毫无疑问,“魅力积攒人气”,最主要的还是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二人的魅力:一是他们的人格魅力,二是他们的学识魅力。
在“太太的客厅”这个中国式的沙龙中,林徽因是当仁不让的绝对主角,她是沙龙的主持者,也是沙龙的灵魂和倾听者,是交往网络的核心。林徽因不是依靠她的美貌吸引众多的来访者,而是依赖于她的学识、智慧与洞察力建筑了一种明丽而坚实的“精神魅力”。
“名教师”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称呼,通常指在某区域范围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教师。他们具备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高超的实践能力,拥有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中青年专家、有突出贡献或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等称号。而“名教师工作室”一般是用名教师本人姓名和研究专长命名并担任领衔人的,由同一学科若干名骨干教师组成,集教研、科研、培训于一体的,旨在培养教学骨干和新名教师的教学研训组织。
从目前各地“名教师工作室”的运作模式来看,“名教师”组建成“名教师工作室”,大致经历两个阶段:首先。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组织评审,遴选工作室领衔人,确定研究方向,确立工作室名称;其次,领衔人根据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条件负责公开招聘工作室成员,组建工作室。
领衔人招聘“名教师工作室”成员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领衔人可以根据工作室的发展目标选择成员,成员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有所长去选择理想的领衔人。那么,领衔人靠什么吸引教师呢?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领衔人的学识,一是领衔人的人格,而这其中最关键的可能还是人格魅力。因为从学识上来说,能够担任“名教师工作室”领衔人,一般都是有突出贡献或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或是拥有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的一线教师,或在某一区域范围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教师。其学识魅力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剩下的就只有人格魅力了。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要想使“名教师工作室”聚拢人气、吸引教师,使“名教师工作室”的运作生机盎然、充满活力,领衔人还是要 “修身养性”、增强一点亲和力的。
关键词二:志趣
“太太客厅”围聚了一大批当时北平著名的知识分子,虽然这些知识分子各自处于不同的文化领域,研究和创作的领域各不相同,但“志趣相投”,研究和创作的严肃态度和进取精神相似,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也相似,因此彼此之间就有了很多共同语言。
与“太太客厅”的“跨学科”不同,名教师工作室主要的还是以“同学科”为组建和运作方式,从理论上来说,应该比“太太客厅”的“跨学科”更有“共同语言”。
我始终觉得,名教师工作室的组建和运行,固然要有教育行政部门的推动和扶持,但真正使团队形成凝聚力的,还应该是“志同道合”和“兴趣所向”。换言之,是“志趣”使一批教师最终走到了一起。当然,这里所说的“志趣”理所当然地应该指向于教学和科研,是对教学科研的一种热爱、关注和执着。
从本质上来看,区域性名教师工作室是一个“自愿组合”的团队,无论是组建工作室的名教师,还是加入工作室的成员,都本着自愿的原则,他们都有迫切的自我提升的愿望,也有一定的专业发展的基础,他们都渴望在更高的平台上得到发展。“名教师工作室”的教师培养模式是将“我”变成“我们”,变“单兵作战”为“团队冲锋”,将理念变成行动,将思考变成研究。在“名教师工作室”这一团队中,无论是领衔人还是成员教师,都有专业发展上“再上层楼”的发展愿景,都有在同一学科某一方面甚至某一个“点”上拓宽、加深的研究、实践的专长和兴趣。在这样一个“志趣相投”的大背景下,一群志同道合的教师围绕一个研究项目自愿组合,自觉走上集约化发展的道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就无以凝聚人心。如果没有“名教师工作室”领衔人和成员教师之间的“志趣相投”,单凭教育行政部门依靠行政手段的“撮合”,那么,名教师工作室是不太可能具有长期而旺盛的生命力的。
关键词三:平等
詹姆士·弥尔顿在对启蒙时代欧洲的公共空间进行研究时特别注重对沙龙的考察,他认为沙龙的一个本质特征就是“为不同社会和职业背景的个人,在一个相对比较平等的条件下,共处一室提供了机会”。
“太太客厅”交往网络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发生在同龄人之间且具有同事关系的“平辈交往”;一种是发生在两辈人之间的“代际交往”,年轻一辈往往是带着崇仰和虔诚的心态去拜见知识界的前辈,并能得到奖掖与扶持而迅速地进入文学界的核心圈子。但无论是哪一种交往方式,“平等”都是主旋律,著名作家萧乾就是绝好的例证。
上世纪30年代的林徽因非常关注文艺界的各种动态,对于刚刚开始在文坛崭露头角、有上升空间的年轻人,林徽因一般会主动发出邀请来家中做客。当时,还是燕京大学的学生的萧乾,曾在《大公报》的文艺副刊发表了处女作《蚕》,林徽因对这篇小说很欣赏,便主动联系《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沈从文,让其“搭线”邀请萧乾到梁家喝茶。刚来时,萧乾还有几分忐忑,但林徽因的热情,让他忘掉了来时的那种拘谨。
事实上,不管来访者出身、职业或社会地位呈现出怎样的面貌,只要他们被“太太客厅”接纳,就可以完全融入其中。
从目前通行的“名教师工作室”内部管理机制来看,虽然由领衔人根据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条件负责对成员教师的招聘、管理和考核,但领衔人和成员之间是建立在志趣相投和相互信任基础上的协作关系、互助关系,而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上下级关系。
如前所说,“名教师工作室”是一个学习型、研究型、实践型的专业共同体,是优秀教师共同学习、互勉互助、集体成长的平台。从理论上来说,无论是名教师自身还是名教师工作室的成员,只要有发展的愿望,只要有提升自我的追求,在“名教师工作室”这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平台上都有提升的空间和可能。
因此,在“名教师工作室”中,教师不再孤军奋战,而是团队协作;在这里,无论是领衔人还是成员教师,他们既是同行甚至同事,但更是朋友,因为他们志趣相投、人格平等;在这里,每个人都是教育资源,他们智慧互补、经验共享、一路同行,共同成长。
关键词四:非正式
在20世纪30年代的北平,与林徽因的“太太的客厅”交往活动并行不悖的还有“后院”金岳霖先生的“星期六茶会”。“星期六茶会”也是富有吸引力的定期性的聚会,这种聚会既是友情的自然延伸,也同样是一个非正式的讨论空间。
从目前的现实状况来看,尽管有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管理与考核,使“名教师工作室”处于一种“非官非民”的尴尬地位,但我始终认为,“名教师工作室”基本上还应该是一个由领衔人和成员教师在感情和动机上的共同需求而形成的、团队教师分布广泛的、相对松散的、非正式的教学科研组织。
因为,在“名教师工作室”中,领衔人不一定有较高的权力和地位,但一定具有较强的实际影响力;“名教师工作室”内部有着较强的内聚力;领衔人和成员教师之间的行为有着高度的一致性;领衔人和成员之间自觉进行互相帮助,共同发展。所以从这些方面来看,“名教师工作室”具备“非正式组织”的最典型的特质。
事实上,无论是林徽因的“太太客厅”还是金岳霖先生的“星期六茶会”,之所以能够盛极一时,很大程度上就源自于他们为那些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非正式”的讨论空间。
“名教师工作室”应该要有一个比较宽松的科研空间,甚至更应该像一个自由的学术沙龙。在这里,无论是领衔人还是成员教师,平等交流,快乐沟通;在这里,既有观点的交流,更有思想的碰撞;在这里,沟通形式灵活,直接明了,没有繁琐的程序
所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除了“牵线搭桥”之外,不应该对“名教师工作室”内部的运作统得过死,而应该给“名教师工作室”提供一个“非正式”的科研空间。左一个“要求”,右一个“规范”,“一刀切”的管理模式必然会使“名教师工作室”陷于应付考核,扼杀了“名教师工作室”的生机活力。因为毕竟,“名教师工作室”的运作机制应该是“农业化”的,而不是“工业化”。
关键词五:话题
据说,“太太客厅”的每一次相聚,思维敏锐、才情横溢的林徽因,擅长提出和捕捉话题,具有超人的亲和力和调动客人情绪的本领,使众学者谈论的话题既有思想深度,又有社会广度,既有学术理论高度,又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可谓谈古论今,皆成学问。可以这么说,是“话题”使“太太客厅”的交流和思想碰撞有了抓手和依托。
思想改变课堂,眼界决定境界。那么,“名教师工作室”的每一次活动以什么为抓手呢?抓手可能有很多,比如教学实践,比如学术讲座等等,但是,“话题引领”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抓手。“话题引领”的主要途径有二:
预先设置话题,“有话可说”。“名教师工作室”领衔人要在大致了解教师关心什么、思考什么的基础上,精心准备,提出一个或几个与教师的教学实践或专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话题”,使成员教师“有话可说”,并将之作为某一阶段研究的“主攻方向”,引领成员教师思考讨论、碰撞思想,并以此为抓手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以笔者领衔的“常州市高中语文教学研究崔国明名教师工作室”为例,本工作室常态化的运作机制是全力打造“211工程”,即在“话题引领”下的2节“同题异构课”、1场学术沙龙、1次微型讲座。
现场捕捉话题,“有话敢说”。“名教师工作室”的“非正式”研究空间的宽松、民主、平等的氛围,为成员教师“有话敢说”提供了有效保证。在围绕“话题”相互交流、沟通的过程中,总会有思想的火花迸出,而这些火花可能闪现着智慧的光芒,也可能存在误区,这就需要领衔人或成员教师要有敏锐的眼光,善于捕捉这些思想的火花,因为或许这极有可能成为一个极有价值的全新的“话题”。
以“魅力”凝聚人气,以“志趣”吸纳成员,以“平等”增进交流,以“非正式”搭建平台,以“话题”引领发展,或许这就是“太太客厅”可以为“名教师工作室”运作机制的建构提供借鉴的几个方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5 04:21 , Processed in 0.06952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