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课堂教学的基本问题 (李富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3-2 10:16: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课堂教学的基本问题 (李富林)
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教学。教学的基本问题可以概括为如下9个字:做什么、该谁做、怎么做。
一、做什么
“做什么”,从根本上说是由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决定的。一节课,确定了什么教学目标和内容,就做什么。例如某节语文课根据教学计划需要教学某首古诗,那“做什么”指的就是教学这首古诗;某节数学课根据教学计划需要教学某一概念,那“做什么”指的就是教学这一概念。但“做什么”不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分解目标和教学步骤,所以“做什么”还有一个教学思路和程序的问题,即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既要依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又要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其基本原则是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例如理科中的概念教学,有的比较简单,可以用采用接受学习的思路施教——先讲定义后举例子;有的概念比较复杂,则可以采用发现学习的思路施教——先举例子后归纳概念。再如语文教学中的时代背景介绍,可以放在正文之前进行,也可以放在正文的教学之中进行。放在前面进行,是因为这时代背景直接关系文章的基本内容,不了解时代背景,整体内容就难以理解;放在后面进行,是因为这时代背景不是直接关系整体内容的,而是对文章的部分内容有直接联系。如果不管背景内容与文章内容的关系,一律放在前面介绍,有时就会造成背景与内容脱节,同时在教学正文的过程中需要再次提到背景信息,学生不仅减淡了兴趣,而且造成时间的浪费。 “做什么”还有一个临时调节的问题。依据教学设计,有的内容需要精讲,但依据学生当下掌握的情况可以临时确定略讲;有的设计的是略讲,但依据学生当下掌握的情况可以临时确定精讲;有的设计没有对某一知识的补充介绍,但依据学生当下掌握的情况可以临时确定进行必要的补充介绍等。这里,对“做什么”的调节就是对教学目标的调节——教学目标的生成。同预设的目标相比,生成的教学目标更具有针对性和教学价值。所以,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始终都要有这样的思想准备:随时将学生中暴露的问题转化为新的教学目标。
二、该谁做
如果说做什么是一种教学策略的话,那么“该谁做”就涉及到教学艺术了。该谁做解决的是活动主体的问题。它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而学生中又可有学生个人、学生群体之分。学生个人又区分为具有不同基础、不同心智、不同姓名、不同座位等具有不同差异的个体;学生群体又可区分为按照不同标准分出来的不同组群——这排与那排、这列与那列、男生与女生、单号与双号、此桌与彼桌、此组与彼组等等。例如语文教学中梳通教材思路这件事,该谁做?是老师做,还是学生做?还是老师和学生合做?还是老师先做学生后做或者老师后做学生先做?再如数学教学中分析试题思路这件事,是老师直接梳理还是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梳理?还是老师先梳理学生后梳理或者老师后梳理学生先梳理? “该谁做”的前提是有效教学,即学生的有效学习和高效学习。有的事情老师做最有效,就由老师做;有的事情学生做最有效,就让学生做。就知识教学而言,学生一看就会的、难度较小的,或者只需学生做一般了解的次要知识等,适合老师讲授;因为老师讲授可以节省时间。有的知识有一定难度,但只要略加思考即可理解,可以老师讲授为主,在关键地方让学生思考加工一番;因为没有思考加工学生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但就整个知识而言,其中大量的知识细节或背景知识并没有很大的难度,如果让学生自学,会造成时间的浪费。有的知识难度较大,适合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独立解决,解决不理想的再让学生交流讨论;因为难度较大的知识需要深层理解,而如果不深入知识体系的深层构造就不可能真正理解。有的知识难度特别大,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都不能较好解决,这就需要老师讲解了,但在老师讲解以后,还必须让学生进行复述讲解或重新操作;因为不让学生说一说和做一做,很难达到应有理解标准——学生听着懂了,但过后还是不会。这里有必要谈一下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听与思是同时进行的。在一般情况下,只要态度认真,学生在听讲的同时就能达到及时理解。在这里思考与听讲是同步进行、同时完成的。因为,口语的语流表现为一个个独立的音节,每一个音节都有间歇,加上讲授新知的话语中有许多都是学生熟悉的旧信息,所以在听讲结束的同时达到基本理解并不困难。但是当旧知识遗忘较多,或新信息较多,或新信息较复杂时,仅靠语音停顿,不足以达到对语言意义的清晰、深刻的理解。这时,老师如果继续讲授,学生的思维链条就会中断,所以应该给学生以特定的独立思考时间,让学生想一想。这是一种独立思考。这种独立思考,由于穿插在讲授过程中,一般只有1秒或几秒钟,不是作为学习目标向学生提出的,所以老师必须认真观察学生思考的状态和脸上的表情,或者用叫站的方式加以反馈。还有一种独立思考,就是老师出示学习目标以后,让学生独立学习时的思考活动。这种思考活动,不但需要具体的指导,还要及时进行激励启发、观察监督,最忌的就是“放羊式”。在讲授过程中能不能及时让学生独立思考,是区分启发式与灌输式的重要标准;能不能在学生自学过程中进行认真的指导、严格的监督管理,是区分高效与低效的重要标准。
三、怎么做
“怎么做”解决的是活动主体如何具体做某事,是做某事的具体细节、具体方式,也属于教学艺术的范畴。例如在概念教学中常有“学习概念的定义”这一步骤,要完成这一教学步骤的教学任务,就需要将其分解为一系列更小的微观步骤:阅读或板书定义,分析定义语句的结构,梳理定义中的核心或关键词语,变换定义的语言形式等;或者先摆出几个实例,再分析几个例子中的共同特征,再归纳概括出定义的一般结论等。再如语文教学中要疏通教材思路,那么,是先通读全文后再分层次,还是先分层次再通读全文?在分层次时,对于一些思路不明显的段落是引导学生讨论还是老师直接作出决断?如果是让学生疏通思路,是让学生独立完成还是合作完成?还是先独立完成再合作交流?朗读课文时,有分读、齐读、对读、续读、较读、品读等多种读法;思考问题时,有考证性思考、分析性思考、概括性思考、比较性思考、变换性思考、扩展性思考、论证性思考、比喻性思考、举例性思考等多种策略。讲有讲解、讲述、讲析等的分别;问有直问、曲问、反问、设问等的分别;答有举手自答、学生抢答、按序轮答、老师叫站、全体群答等的分别。评,有点评、分评、总评、单向评和互相评等不同方法;议,有同桌交流、小组讨论、全班争鸣等不同形式。 “怎么做”是教学方式选择问题的核心。在这方面,需要要依据科学原理、教学难度和具体学情进行创造,其基本原则就是:确保教学的有效性——怎样有效就怎么做,怎样高效就怎么做。究竟需要运用多少种方法学生才能达到应该理解掌握的标准,这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临时调控了。例如有的知识,让学生复述一下即可,有的则不但要复述,还要解释、还要举例、还要比较、还要分析等;有的知识,在讲授的过程中,让学生独立思考即可,而有的仅凭独立思考不足以达到理想的境界,还必须进一步合作交流。有的老师不知变通,教材上怎么讲,就让学生怎么记;教材上举什么例子,老师叫学习举什么例子;教材上没有比较,老师便也不让学生进行比较;教材上没有分析,老师便也不让学生进行分析等等,一切都是照本宣科。须知,教材是按照知识的体系编写的,主要目的在于知识的连续性、系统性,很少也无法顾及学生的具体差别;而教师的教学,面对的是内质不同的学生群体,怎样使用教材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的创造性设计和调控。离开创造,是很难达到有效和高效教学境界的。有时侯,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纯粹出于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因为某一方法的重复使用,会减淡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需要变换教学方法。例如,语文课上鉴赏文章的内容,有的段落可由老师读讲,有的段落可由学生读讲,有的段落可以师生探究;数学课上要教学3道题,可以老师讲一道,学生讲一道,学生做(或讨论)一道。灵活的教法来源于艺术创造,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供选择。有一次,一位英语老师问我,某节英语课上,需要针对1个词语、3个短语和3个句型进行强化训练,怎么办?常见的方法是:每次出示一个目标,然后让学生翻译,找出所在教材中的句子,最后造句。但如果这7个教学目标都用这一方法处理,就显得死板乏味。如何调整?我做了这样的设计:对于那个词语,用基本方法由老师主持,师生合作:出示词语—解释意义—抢答出处—出示例句—学生翻译—叫站反馈—评点结束。对于那3个短语,可整合为如下程序:分别出示短语并抢答出处——学生独立用这3个短语集中起来造一个或几个句子—同桌交流—叫站反馈—评点结束。对于那3个句型,第一个句型老师示范:老师出示句型—老师找出出处—老师仿照造句—学生评价结束;第二和第三个句型师生合作完成:老师出示两个句型—学生抢答找出出处—同桌合作仿照造句—叫站反馈—评点结束。这种设计虽然不能说就是最有效的设计,但至少比只用一种方法要好得多。
这里需要认真研究的是学生互动类的教学方式。(1)同桌交流。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讲授过程中的随时交流。这种做法的目的主要在于让学生快速理解;一种是学生独立学习之后的进一步交流。这种做法的目的主要在于让学生充分学习。(2)小组讨论。小组讨论与同桌交流没有严格的顺序关系。有的问题,可以在同桌交流之后再进行小组讨论,但一般说来需要小组讨论的内容不一定都必须在同桌交流之后进行。小组讨论实现了多向交流,但往往占用较多的时间,所以在课堂教学尤其是高中教学中,一节课小组讨论的次数不宜过多,一般情况下,一到两次即可。小组讨论的内容应是难度较大的重点内容。在目前高中课堂教学中,交流讨论还没有成为老师自觉选择的教学方法。因为,交流讨论不是一开始上课就需要进行的,它是以独立学习为前提的。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如果针对某一问题事先预设了交流讨论,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看到学生理解接受比较顺利,就可以临时取消,不必再浪费时间。而在这一点上,我经常看到一些不必要的讨论浪费了很多教学时间——老师看着学生无话可说也不叫停,非要到了预定的时间才结束。一是如果对某一问题的教学事先没有设计讨论交流的步骤,但在学生自学过程中看到学生满脸疑惑,或者在反馈叫站时学生回避老师的目光等,就说明学生对这个问题还没有真正理解,这就需要临时设计讨论交流的步骤,否则,就会造成后续教学的困难。(3)全班争鸣。有些问题答案分歧较大,或者很难有统一的答案,这时就可采取全班争鸣的方式。争鸣的目的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在更广泛的范围进行交流,充分学习。全班争鸣,即使得不出一致的结论,但只要大家踊跃发言,积极参与,也是有效的。全班争鸣,可以是自由发言式的,也可以是分部挑战式的。不过,老师对于争鸣的问题,要有充分的准备,预设好各种可能出现的答案,避免出现失控状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6 11:14 , Processed in 0.06362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