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一堂听说训练课看香港语文教学的特色(王爱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3-2 10:04: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一堂听说训练课看香港语文教学的特色(王爱娣)
由香港中国语文教学专业发展学会与香港教师中心联合主办的“新入职中文科教师支援计划”的同文异教活动,于 2011年1月21日在香港汉华中学举行。虽然该学会只有五位委员,他们对待此项工作的认真务实踏实敬业的态度,为新入职教师谋求职业进步与发展的做法,非常令人敬佩与感动。汉华中学的李惠森老师为我们示范了中一年级的一堂听说训练课,教学目的之清晰,课堂气氛之轻松活跃,让我们感受到香港中国语文课堂教学与深圳乃至整个大陆语文教学的许多不同之处,让我们看到了香港中国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些特色。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重视背景知识,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成长。
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也是他们知识能力的提升、心灵智慧成长的过程。任何一堂课的教学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心理特征紧紧联系在一起,教学中,教师若能看清楚并且重视这一点,课堂教学便既不会脱离学生的实际,被人为地拔高,也不会盲目地使自己的教学显得低龄化。这一点,虽然我们的教育学心理学乃至课程论里都有涉及,但是大陆的语文教学理论却没有能够把这种理念从教育学心理学的层面上剥离出来,很好地应用于课堂,化为语文教师教学的实际操作,因为在很大程度上,我们不知道教学一篇课文到底应该向学生传授哪些具体知识,培养哪些方面的基本能力。新课程改革似乎羞于提及知识教学,害怕传授知识便是走回老路。因此,同样是小学四年级的语文教学,香港的四年级则可能相当于深圳的二年级层次;同样是初一年级的语文课程,如果用大陆初一年级的标准去要求香港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便会觉得这是一个暂时还无法达到的高度。可是,这种情况就能说明深圳乃至大陆的语文教学水平一定比香港要高、程度要深吗?未必尽然。虽然香港学生在阅读与写作方面的水平可能会略微低于深圳,但是,香港的孩子活得很幸福,学得很快乐,他们作为人的综合素质却比深圳乃至大陆的学生要高。这也正是一些从英国留学回来的教师感到“英国孩子有童年”的真正原因,香港孩子也有着快乐的童年。孩子不仅仅是为学知识而进学校,相反却是为了更好地成长而接受教育。为此,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教学方案,让学生轻松快乐而又循序渐进地成长,便是此次观摩香港课堂教学给我的第一点启示。
李惠森老师的这堂课听说训练课,明确地告诉大家,学生已有的知识如下:
1、掌握记叙的要素及人物的肖像描写方法。
2、掌握说话时的声量、语速、语调和语气。
3、懂得厘清语意。
4、懂得重新排列故事情节。
本堂课便是在这样的知识背景下,训练学生的听说与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教师不是空谈说教,而是把知识化为一个个具体的行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慢慢地融会贯通。
第二,明确教学目的,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
明确教学目的,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早已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几乎不会有人对此提出异议。然而,我们的一堂语文课虽然教学目的是明确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分条列项,可是事实上,我们却不知不觉地让一堂语文课承载着较为繁重的任务,结果忙碌了一堂课,教学效果却未必令人满意。李惠森老师的这堂听说训练课,教学目的如下:
1、听出话题中的记叙要素。
2、清楚描述人物的外貌。
3、重组零碎的话题,厘清事件的脉络。
4、有效地筛选资料。
5、提升同侪间的沟通及协作能力。
如何实现目标,把教学目的化为学生的学习实践,香港老师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李老师的课在引导学生共同回顾所学的记叙文几大要素之后,为学生表演朗读一篇记叙文,文章内容是发生在香港小西湾即学校近的一个故事,教师朗读文章,学生按照要求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记下听到的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同时注意人物的外貌细节或事件的脉络。全班41位学生,分为十个小组,听完故事后,各小组代表上台领取学生材料。10个小组分为两类,完成两项任务:第1-5组学生着重关注人物的肖像描写,给通缉犯画肖像,然后小组代表上台给大家转述通缉犯的肖像特征;第6-10组学生着重理清事件的脉络,按照学习材料的要求,写出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最后小组代表上台讲述他们所听到的事件过程。
由于学习任务的驱动,学生在聆听教师的朗读时便特别用心,一边聆听,一边记录,而在记录的过程中,记叙文的六要素便以具体事例这样一种生动直观的方式进入学生的大脑图画里,无须刻意去背诵,也难以忘记。李老师这堂课的前三项教学目的便是在任务的驱动下顺利完成的,第4-5项教学则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达成了。
第三,培养时间观念,让课堂教学有节奏地进行。
我们的一堂课教学时间一般是40-45分钟,而香港的一堂课只有35分钟,便于将繁难重大的教学目标进行切分,在规定时间里完成设定的教学任务。李惠森老师的这堂听说训练课大致分为五个环节:
1、课前朗读。5分钟
2、交待本次听说训练的目的,重温聆听事件时需要注意的重点。2分钟
3、教师朗读故事,学生聆听,并记录笔记。5分钟
4、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完成教师设定的学习任务。8分钟
5、小组汇报及教师小结。15分钟
每一环节的教学时间基本上控制在规定时限内,尤其是第四环节学生分组讨论时,教师运用计时器,明确告诉他们开始时间,中途进行到5分钟的时候,及时提醒他们还剩下3分钟。时间一到,便立即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课堂教学因为有了时间界限而有了节奏感,也培养了学生的时间观念,教师在时间的推移变换中推动着课堂教学的进程。
第四,把知识化为教学行为,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技能。
我们的课程标准也明确了语文教育的基本理念:“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课程标准对这一理念的概括是正确的,然而,新课程实施10年之后,除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之外,我们的篇章教学很少体现出语文学科的“实践性”。而香港的语文教学为我们很好地演示了这一特点,将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在实践操作中把知识逐步转化为技能,从袁国明、蔡凤诗老师的《陈情表》,到樊丽珊老师的《老王》(杨绛)和《一灯法师》(金庸),从冯伟山老师的《论语·侍坐章》,到李惠森老师的《故事一则:听说训练》,无不如此。像《陈情表》教学就不局限于对文言文字词的理解,而是把字词与孝道转化为口头交际能力的训练。《听说训练》也是这样,把记叙文的六要素用聆听故事的方式进行落实巩固,把知识用实践的方式植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例如,听说训练时,一部分学生在根据自己记录的笔记给通缉犯画像的时候,他们会想到该人物的面部有哪些细节特征,眼睛是什么样子的,眉毛是浅是浓,鼻子是高是平,脸上的哪个部位有个黑痣,等等。另一部分学生在理清事件的脉络时,要考虑这件事情的起因和经过,还要考虑结果怎么样。不管是给人物画像,还是梳理事件脉络,最终都要求学生把自己聆听到的结果,用简洁的语言重新组织之后,再描述出来。学生们正是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享受着语文学习的快乐,他们的综合技能逐步获得提升。
第五,重视听说能力训练,是通达语文素养的必经之路。
我们的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能力指标。如何进行有效的口语交际训练,首先要学会聆听,抓住对方谈话的重点,然后才能恰当而有效地进行交流。可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向来缺少听说训练,很多人认为汉语文是母语,母语交流随处存在,不必专门训练。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香港语文课程的听说训练,并不是简单平庸的说话,而是预设了教学目的和任务的听说训练,在听说训练过程中,落实语文知识,训练语言表达技能。香港语文课程对听说训练的重视,不仅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着,而且在考试评价中进一步得到落实巩固的。例如,2010年香港中学文凭考试大纲规定中国语文课程试卷结构即公开评核,包括公开考试和校本评核两部分,概述如下:
从上面的表格可以清楚地看出,聆听能力和说话能力在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中共占24%的比重,略高于阅读能力或者写作能力的比重。可见香港中国语文课程对听说能力的重视。不可否认,听说能力训练是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经之路。
第六,难能可贵的课前朗读,培养香港学生的汉文化归属感。
香港是国际大都会,也是中西文化的交汇点,长达百年的英殖统治,加上广东方言的根深蒂固,香港社会的语言结构之复杂便可想而知,采用哪种教学语言便成为家长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即使是教学语言微调(2009年1月),也会在香港社会引起轩然大波。三语两文是香港的语言政策,英语、粤语和汉语语言,英文和汉字书写,都将成为香港语文课堂的交际语言和书写符号。香港回归已十四个年头,要想像大陆这样实现用一种语言——普通话进行教学,是不可能的事情,也没有必要一定如此。而要在香港的校园里,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汉”归属感,用普通话朗读汉语文经典篇章,只有汉华中学能够做得到,非常难能可贵。汉华中学校长关先生介绍说,该校在通识课、中国语文课、中国历史课上向学生大量普及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利用第二课堂,带领学生到内地进行考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认同自己的民族身份。目前该校学生最远的地方已经去过西安,了解大唐时代的文明,去过江西井冈山,踏上红色之旅,去过广西,了解壮族的生活方式和习俗,等等。
汉华学校的中小学语文课堂里回荡着琅琅的读书声,每堂课之前的五分钟,用普通话朗读汉语经典篇章,让学生在文字里体验祖国语言文化的魅力。例如,李惠森老师的听说训练课之前,在课代表的引导下,用普通话朗读了五分钟的课文,它们是《卖油翁》、《木兰诗》和《背影》的片段。这些在我们看来极其平常的举动,在香港这个特殊的语言社会里却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不能不说是香港语文教学的一大特色。
常言道,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而一节常态中的香港语文课便能折射出香港语文教学的某些特点。通过观摩香港语文教师的教学课例,促使我们去反观自己的语文教学,反思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没有坚守住的那些学科理念,却又没能创造出新的教学方法,没能找到达成目标的新途径,最终找回那些在新课程改革中丢失掉的有价值的东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8 12:32 , Processed in 0.11780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