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教出“别一番滋味”来(郭志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3-2 08:32: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教出“别一番滋味”来(郭志明)
    就学科谈学科,就语文教语文,无论怎样研究、怎样改革,颠来倒去,总跳不出学科的圈子。这似乎已经成为禁锢语文教学创新的“瓶劲”。语文教学,是否应有新的突破,在强化“语文味”的同时,能否教出“另一种滋味”来?
  我以为似乎可以从以下的一些方面进行尝试:
  一、挖掘文本的“别一种解读”。
  人们常常欣赏语文课堂教学对作品解读的“完美”:根据文脉,由语文基础知识入手,寻线追踪、梳理结构,分析形象、欣赏技法,然后悟出文意,与作者实现情感的对接,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这虽然保证了语言这一特殊信息载体表意的定向性、准确性,但同时也忽视了它的模糊性、多元性,忽视了它所内蕴的一种独特的魅力。“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对于作品的理解,我们必须考虑其诞生的时代背景、作者际遇以及特殊的写作情境,然而,每一个环境阶段,生活总是以其多元的形态而存在,我们不能给同一时代的许多作品都贴上统一的标签。杜甫生活在安史之乱的背景下,他有“三吏”、“三别”这样的时代回音,毛泽东1958年游成都两效草堂时就盛赞杜诗是“政治诗”,但也有“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样清新、自在的生活场景。有些作品,虽然我们可以给它贴上“时代标签”,但作者的本意究竟为何,我们也是不得而知的,即使解说了,也只是一种推想,并不一定契合作者的本意。一篇文章发表以后,人们总要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分析、评判、欣赏,对此,我们也不应该形成思维定势,以为别人说的都是“定论”,不可推翻,而应以自己独特的角度去品鉴,以发抒自己的独特意见。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要有挖掘作品“别一种解读”的意识,这种“解读”,不是要我们“搜刮枯肠去寻章摘句”,也不是要我们故意去“标新立异”,而是要以自己的思想观照作品,力求实现读者之心与作者之心真正的“心灵撞击”,进而影响学生,让学生也能结合自身的经验和阅历去遭遇作品,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二、疏浚文体的“鉴赏通道”。
  不同文体的文章,其写作的方法和技巧是不尽相同的,而因为这种不同,人们对不同文体作品的欣赏也就有各自的角度和路径。语文课要上出别一番滋味来,必须淡化文体界限,打通文体的鉴赏通道,像修辞上的“通感”手法一样,让人们的感觉器官沟通起来、共振起来,用小说的技法品读散文,用戏剧的匠心欣赏小说,从而创造新颖别致、另有洞天的阅读效果,给学生更美的艺术欣赏。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像一个高明的技师,要善于对作品进行大胆的“文体变化”的艺术处理,既让孩子感到教学的别一种境界,又能对作品产生异样的独特感受。才女作家肖红有篇回忆录叫《我和祖父的园子》,叙述了小时候跟着六十多岁的祖父在自己家的大园里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一切,自由的心灵流淌出极其自然的文字,一幅幅生活的画面引起人们几多的流连。有位老师组织这篇课文的教学,在让孩子们充分熟悉了课文以后,要大家用诗歌形式再现作品内容:
  “在这个园子里,我            ,像          
  在这个园子里,我           ,像          
  ………………         ”
  这种文体的变化,不仅让学生对作品内容有了更深切的感悟,更让学生能以艺术的匠心去升华这种感悟,受到更好的艺术熏陶。古典诗词是中国优秀文化的瑰宝,其技巧高超、语言韵美、意境深远,教学时,既可让学生反复品读,浸染其中,也可以将可意会的意象化成可言传的情境,把诗句改写成散文,拓展其形象,敷衍其内寓,从而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所蕴藏的内涵和深意,更全面地丰富诗歌的象中之境和象外之境。
  三、为语文学科打开一扇“窗”。
  2005年江苏泰州市的中考语文有这样的一道试题:
  阅读下列诗句,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探索诗中蕴含的物候现象。
  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这是一道典型的跨学科融合的试题,体现了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沟通的理念。第1句诗说八月南方暑热未消,塞北已是雪花飞舞,反映了我国南北气候差异大是因为南北纬度跨度大的原因,说明物候与纬度有关系,第2句说平原四月花期已尽,而山寺桃花刚刚盛开,反映了地势高下对物候的影响,根据地理学上“气温垂直变化”的知识,地势每升高100m,气温就要下降0.6oC,这自然导致第2句诗所描绘的情景的出现。学科渗透试题向我们语文教师提出了一个课题:我们不能再就语文教语文,把学科狭窄到一个可怜的天地里,而要为语文学科打开一扇“窗”,让其它学科的知识流入我们的语文课堂,从而既增强学生的学科综合能力,又促使其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学习能力,促使其更全面、更有潜质的发展。
当我们为语文学科打开一扇“窗”,你会惊喜地发现,这扇窗的外面是一个多么广袤的空间啊!那将给学生带来一个多么广阔的世界,又将为语文学科增添几多的精彩啊!语文课堂就不拘囿于学科本身,而会给人一种独特的韵味。学生一定会获得综合的而非单一的、新鲜的而非老套的信息刺激,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益。
  四、引入其他学科的教法“活水”。
  课堂教学中数理化等学科围绕一个定理、一种方法可以举出多个例题从不同侧面进行解读、映证,而语文学科则难以做到;课后作业,理科老师为巩固例题教学成果,可收集若干同类型习题供学生反复训练,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语文学科除了弹性作业,很难从“量”上有所保证……面对此类问题,我们语文教师就要思考,要努力化解自己学科的劣势,善于借鉴其它学科的教法来修补本学科的教学不足,完善本学科的教学机制,提升本学科的教学效果。
  我们可以做这样几件事:一是语文课堂教学像理科课堂一样定性定量。实现长文短教,力求让学生对每篇课文的精髓真正把握。二是向学生提供一组同类型题目,让他们从不同的情境去增强理解力、提高解题能力、巩固学习成果。借鉴此法,数学教学法,要善于对课文进行变式,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去生发,同时,课文教完,要给学生提供同类型的文章,让他们去研究探讨,研讨其字法、句法、篇法、章法,以拓宽阅读视野、巩固阅读效果、提高阅读水平。切忌一篇教完则万事大吉的陋习;三是增强实践性。如果我们从理科教学中汲取营养则可以让静止的文字动起来,让静寂的课堂热闹起来,如多开展分角色朗读活动、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演出、开辟户外语文课堂、科技类课文的实景再现、课文演示等,实践性鲜明的课堂会令人耳目一新,并产生强烈效果;四是像理科那样作业紧盯课堂。学习理科教师的做法,每节语文课后,都要有紧盯上去的作业,而且这些作业必须是硬性的、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富有实效的。至于作业的形式可以多样,可以是基础知识方面的,可以是阅读方面的,也可以是写作方面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6 10:43 , Processed in 0.06961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