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圆融不仅限于方格之内(陈成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3-2 07:55: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圆融不仅限于方格之内(陈成龙)
    《教师之友》曾发表了一组文章,对钱梦龙老师、于漪老师、魏书生老师的教学思想做了批评。一位姓卢的作者在一篇题为《方格之内的圆融》中说:钱梦龙老师的“三主三式导读法”虽有现代教育理论的包装但基本上还是属于传统教法的范畴,还是几十年来语文教学重视基础、讲深讲透讲实的技巧化的翻板。钱梦龙在课堂教学上的“出神入化”总有那么一种“茶壶里面起波涛”的味道。何谓“圆融”?“圆融”是圆满融通的意思,即“谓事物十分充满,无所欠缺”。卢先生承认钱老师的教学艺术是“圆融”,但卢先生认为钱老师的“圆融”只是“方格之内的圆融”是“传统教法之内”的“圆融”,因而意义是有限的。对卢先生的观点我们不敢苟同。
  年纪稍长的老师都知道,在课改之前的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的教育、教学都受传统的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学生观、管理观的制约。就以课程观来说,在传统的教学论概念系统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而这种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是按学科编制的,故“课程”又被界定为学科或各门学科的总和。这就意味着,“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权变动课程,也无须思考课程问题,教师的任务是教学。课程和教学成为两个彼此分离的领域,两者机械地、单向地、线性地发生关系。这样,课程不断走向孤立,走向封闭,走向萎缩,而教学也不断地变得死板、机械、沉闷。这种背景下的所谓教学改革只能是打外围战,“戴着镣铐跳舞”,师生的生命力、主体性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多年来人们一直在思考:千军万马搞教改,为什么成效甚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即是课程观没有改变,
  课程改革落后于教学改革。旧的课程观如此,旧的评价观、管理观也是如此,他们都制约着教师的改革。它们都是方格。但就在这种背景下,钱老师并不是本着无所作为的态度蜷缩于方格之内,而是抗争着、挣脱着,他突破了方格,并把自己教育理念的旗帜伸到了方格之外。
  既然卢先生认为钱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是“方格之内的圆融”,那么我们也还是以钱老师上的一节课为例来说吧。例如,20世纪80年代,钱老师曾在西安执教了一节观摩课,教的是自读课文《从三到万》。钱老师指导学生采用“揣测法”来读这篇短文。一上课,钱老师先给学生讲了《傻孩子学识字》的故事,让学生猜今天语文课要读哪篇课文,学生一下子就指出了《从三到万》。钱老师告诉学生:这是著名学者马南屯写的一篇短文,文章里就讲了傻儿子学识字的故事,并从这个故事引出了一些关于学习方面的道理。请同学们先不看书,揣测一下,作者可能讲些什么道理;也可以这样设想:假如我是作者,将发表些什么意见。钱老师给五分钟时间让学生准备。这个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并不深奥,因此学生的揣测“命中率”很高。钱老师规定学生的发言不能重复别人的话,说了道理以后,还要在黑板上写出一个成语或一句格言。不多会儿,成语、格言写满了黑板,除了《从三到万》这篇文章里用到的“自命不凡”、“循序渐进”等成语以外,学生还写出了“自以为是”、“浅尝辄止”、“学海无涯”、“尊师重教”、“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成语、格言,有一个男学生甚至说出了“自以为是比无知离真理更远”这样的警句。当钱老师请学生们打开课本自读课文的时候,学生们惊喜地发现,他们从这个故事中引出的观点跟文章中的议论竟是那样合拍,而不同的仅仅是表述的语言。于是钱老师笑着说:“这样看来,马南屯这位著名学者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你们不是已经跟他差不多了吗?”学生先是自信地点头,但是立即若有所悟,纷纷说:“还差得很远很远!”钱老师问:“为什么一下子谦虚起来了?”一个学生起来答:“我们可不能刚刚学了一、二、三,就欣欣然起来,自以为‘得矣,得矣’,似乎比老师还高明。要不,也变成那个傻小子了!”钱老师还让学生齐读课文结尾一段,并要求以这个故事为例,举一反三。
  从课堂教学艺术的角度来说,钱老师在这节课中所表现出来的课堂教学艺术是极为高超的。不管是对教学目的确定,对教学过程的把握、教学方法的运用,都是非常艺术化的,在那个年代都是非常超前的。须知,在那个年代,当许许多多的老师上语文课仍然停留在解题,时代背景介绍,字词教学,分段、归纳段意,归纳主题思想,分析艺术特色这种刻板的公式化的教学时,钱梦龙老师却通过对语文教学的研究,使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世人望尘莫及的地步,简直称得上“惊世骇俗”。我们说“高山仰止”,这种“仰”是发出内心的敬仰。从那个时代走出来的语文教师都知道自己当时是怎么教的,是怎么在教改的胡筒里模索的,都知道当时的语文教学状况,因此当我们从一些渠道了解到钱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时,都感到由衷地敬佩。
  从事物发展的承继性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也可以看出现今课改中提出一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广大教师,特别是象钱梦龙老师、陈日亮老师、王立根老师等一大批优秀教师深入教改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我们不能将今天的先进理念与过去的教学探索对立起来,以今天的先进理念来否定昔日的探索,忘了自己是如何走过来的。
    就在《从三到万》教后钱老师写的一篇教后记中写道:“总之,一个组织得很好的训练过程,或曰“导读”过程,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学生的能力和智力得到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得到全面锻炼的过程。这种‘立体化’的教学效果,是仅仅着眼于结果(通常由教师授与)的教学所永远无法比拟的。”(钱梦龙《导读的艺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4月)。钱老师在教完《死海不死》之后,在类似教后记的文章中还这样写道:“我备课时最关心的问题,不是自己怎样教,而是学生怎样学——带着什么动机和情绪,以什么态度,用什么方法等等。《死海不死》的教学以小实验为切入口,以预测死海的未来的结穴,中间又鼓励学生自定学习任务,倒不完全是为了‘激发兴趣’,而是觉得让学生获得关于盐水比重的概念以及死海以后‘不死’的结论,从而领略一下‘发现真理’的乐趣,比老师喋喋不休地‘奉送真理’更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如果说这个设计确实激发了学生兴趣的话,恐怕也不完全是由于新鲜感,而是发现和成功的情绪体验,唤起了他们求知的欲望。”(钱梦龙《导读的艺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4月)。我们把钱老师的这些话与新课标相比较就会发现:现在新课标中提出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多元评价标准与之是多么相似!现在当我们认真领会这些课改新理念时,钱老师早在十几、二十几年前就有这种认识(尽管不是很深刻),并付之实践了,这是多么可贵的啊!然而一些老师不顾历史事实,粗暴地将钱老师的教育思想划归到传统的范畴,然后用轻蔑的口吻说:他的教学方法只不过是“方格内的圆融”,是“茶壶里面起波涛”,进而否定钱老师语文教学艺术的价值,这种做法按王立根老师的话说“是不厚道的”,也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难以接受的。
  其实,不管卢军老师承认与否,在我看来,钱老师挣脱方格的束缚,对语文教育的最大贡献还是他所提出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语文导读法理论及其实践。钱老师认为,教学过程中,认识的主体(学生)和认识的客体(教学内容)之间还介入了一个起领导(主导)作用的“中介”因素教师,从而构成了一个“三边”的认识结构;而在以训练能力为基本任务的语文学科中,学生、教师、教学内容三者之间又是通过一个训练过程发生关系,从而达到辩证统一的。钱老师认为,“学生为主体”,即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独立意志和认识潜能的实践者。学生是认识的主体,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自己的认识活动获得结论。学生又是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教师为主导”,就是教师要因势利导,教师要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善于把学生引导到最有利于他们的认识和发展的情境中去,使他们的智力潜能得到尽可能充分的“释放”。“训练为主线”,就是说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进入了“训练”过程,两者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而这种以师生双向活动为特征的训练,必然贯串于教学的全过程,成为“主线”,其他的教学措施都是服从于训练并为之服务的“副线”。在那个学生被当作装填知识的容器,教师讲风盛行、满堂灌,向学生“奉献真理”的背景下,钱梦龙老师的这些观点真可谓振聋发馈,它对语文教学所作的贡献是里程碑式的,它影响了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影响了整整一代的语文教师。即使在今天,这种思想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它并没有因为蒙上历史的灰尘而黯淡无光。钱老师20世纪80年代的这些表述,仍然是我国语文教育改革宝贵的精神财富。
  总之,钱老师对语文教育的贡献绝不是方格之内的圆融,绝不是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的技巧、方法,钱老师的贡献已包含了对语文教育性质、原则、目的的探索,也就是说,钱梦龙老师的语文教育思想即使在当时也远远超出了传统教育思想方格的局限。钱老师的圆融是一种超出方格的圆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5 04:38 , Processed in 0.07034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