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当前我国中小学价值教育几个问题的思考(石中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3-1 18:47: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当前我国中小学价值教育几个问题的思考(石中英)
一、关于价值和价值教育的概念。

“价值”(value)这个词,人们并不陌生。在许多的商业广告中,人们都可以见到它的身影,如“位置决定价值”(房地产广告)、“价值决定投资”(招商广告),等等。这种用法的“价值”概念,其内涵简要地说是指“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一种物品或社会服务,其满足人们需要的程度越高,它的价值就越大;反之,它的价值就越小。由于这种“价值”概念依托的媒介主要是客观的物体或相对于主体来说外在的社会服务,我们可以称这种“价值”为“物的价值”或“客体的价值”,主要反映了物品或社会服务本身对于占有或消费它们的人们的有用性程度。例如,当人们谈论“鲨鱼翅的营养价值并不高”时,就是在上述意义上使用了“价值”概念。

上述意义上的“价值”概念经常出现在经济学领域中。在伦理学和教育学领域中,“价值”概念的内涵出现了重要变化。当伦理学家批评一些公众人物缺乏正确的“价值信念”的时候,或者当教育学家提出“应该从小培养青少年学生良好价值品质”的时候,他们所说的“价值”概念根本不可能在“有用性”意义上得到理解,而只能被理解为“主体满足需要的正当性原则”。由于这种原则不是与客体本身属性直接相关,而是与主体的行为直接有关,是支配和引导主体行为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可以称这种“价值”为“人的价值”或“主体的价值”。在此意义上,“价值”即指人们——个体或群体——在行动时所应该坚持和体现的正确的原则,同时也是人们评价其他人行为“好坏”、“对错”或“高尚与低俗”的重要标准。

根据上面对两种“价值”概念的区分,“价值教育”(value education)不是有关如何增加物品或社会服务“有用性”的教育,而是有关人们如何行为才是“正当的”、“对的”、“好的”或“高尚的”的教育,是有关人们行为正当性原则的教育,因而也是有关培养正直的、真正的、有良好品格的人的教育。举个简单的例子,每个学生都渴望取得“好成绩”,这是他们的共同需要。但是,不同的学生满足这种学业成就需要的方式不同,有的通过刻苦学习和诚信考试,有的却可能通过作弊,还有的可能通过行贿教师。这些不同的满足学业成就需要的方式中,只有刻苦学习和诚信考试是正当的,其他都是不正当的。价值教育的任务不是要帮助学生掌握有效满足自己各种不同需要的方式方法,而是要帮助他们认识、体验、认同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那些被社会所公认的正当性原则。

“价值”与“道德”、“价值教育”与“道德教育”有联系也有区别。“道德”作为调整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规范系统,自然也属于“价值”范畴,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正当性辩护。正是在此意义上,国际上也有学者提出“道德价值”(moral values)这个概念,以区别于其他领域的价值范畴。但是,非常明显的是,除了“道德价值”外,“价值”概念还包含了其他领域内人们正确地为人处世所应该遵循的正当性原则,如“社会价值”(social values)、“政治价值”(political values)、“经济价值”(economical values),等等。从这个角度来说,“价值教育”在内涵上和外延上一方面涵盖了“道德教育”,但另一方面又超越了道德教育,可以将它看成是道德教育的拓展、丰富和深化。反过来说,由于人们的一切社会行为都具有道德属性,都可以从道德的角度加以约束和评价,因此道德或道德价值在整个人类价值体系中往往处于中心的位置,是“核心价值”(core values)或“共识价值”(common values or shared values)的重要来源,道德教育也因而是整个价值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价值”与“价值观”、“价值教育”与“价值观教育”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从联系的方面看,“价值”与“价值观”、“价值教育”与“价值观教育”在英语国家没有任何区别,都被称为“value”、“value education”。但是,在中文语境中,这两组词语的内涵还是有所不同的。“价值”是指人们满足自身需要所践行的正当性原则,是行为选择的依据,与行为本身不可分离;而“价值观”则是人们对何为行为正当性原则的系统认识,相当于英语世界所说的“价值理论”(theory of value)或“价值哲学”(philosophy of value)。我们平常所说的“三观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中的“价值观教育”主要就是这种价值理论或价值哲学的教育,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等。人们可以说“集体主义”是一种价值观,但是很难说“集体主义”是一种指导行为的价值原则。一般而言,一种价值观往往包含了一系列的价值原则,而不是一种单一的价值原则。像“集体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观,就包含了像“团结”、“忠诚”、“谦逊”、“宽容”等诸多的价值原则,或者说通过这一系列的价值原则得以体现和实现。从这个角度来说,价值观教育,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如果不最终具体化为一些具体的相关价值原则的学习和实践,就会变为一种纯粹价值知识或价值理论的学习,对于塑造人们良好的行为、培育良好的价值品质来说,是非常不充分的。因此,我们也可以说,价值教育既是价值观教育的具体化,也是帮助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建立正确价值观念的基础。

二、关于中小学开展价值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中小学校开展价值教育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根本要求。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始终把培养具有良好价值品质、具有正确价值观念、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教育目的的核心内容来加以规定和要求。20世纪90年代实施素质教育以来,继续强调把造就有良好道德素养和现代公民价值如“民主法制意识”、“爱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等作为新时期学校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的核心任务。最近正在公开征求意见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中更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而“培养什么人”最关键、最核心的就是我们所培养的人具备什么样的价值品质,有什么样的价值信念,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践行什么样的价值原则,在面对重大利益冲突时做出什么样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有没有高尚的价值情操。该《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中还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核心价值品质。这些要求,有些是属于传统上德育的主题和内容,如“爱国情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等,有些则很难划归到传统的德育范围,而是属于外延更加广泛的价值和价值教育范畴,如“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所以,我们认为,中小学开展价值教育是涉及到“培养什么人”的重要工作,是对传统学校德育的继承与扩展,是新时期贯彻和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也是基础教育面向未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时代要求。

中小学开展价值教育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形成良好品格的必然要求。当前,社会上有关“80后”、“90后”甚至“00后”青少年学生整体素质状况的议论很多,争议也不少。总的来说,我们认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随着青少年生活条件、医疗条件、教育条件等的不断改善,青少年一代的素质总体上还是不断提高,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在自主性、创造性、平等意识、民主精神、公正品格等方面具有较好的表现与较高的诉求。但是,毋庸讳言,无论是从家庭教育经验还是从学校教育生活来看,一些青少年身上也存在着值得关注的问题,如缺乏同情心,不知道感恩,社会责任感不强,盲目追求品牌消费,心理素质脆弱,承受挫折能力较差,诚信品质有待进一步培养,缺乏远大的理想,大中学校学生中间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反对崇高”、“疏远主流”的“恶搞”现象,“恶搞”的对象不少都是传统的价值偶像,如黄继光、邱少云、雷锋、刘胡兰,等等。迫于就业、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少部分大学生甚至认同网上热播剧《蜗居》中女主人公海藻的行为与生活方式。这些价值品质的缺失,直接影响到青少年学生的健康发展,是造成部分青少年学生学业不良、行为问题和心理问题的根源。就是像自主性、创造性、平等、民主、公正这些总体上呈现比较好的价值品质,也需要持续不断地培养和提升,否则也有可能向自私自利、追求新奇、平均主义及民粹主义方向蜕变。

中小学开展有效的价值教育是当前国际上基础教育变革的共同趋势。无论哪个国家,都把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念、丰富价值情感、良好价值判断与选择能力以及坚定价值信念的人作为整个教育体系追求的重要目标。进入新世纪以来,这个方面的政策、理论与实践都更加丰富。在美国,“品格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运动尽管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依然非常有吸引力和影响力,得到了众多中小学校、家庭和社会组织的支持。品格教育放弃了传统上美国价值教育中所持的“价值中立”立场,以一种正面的、积极的和非相对主义的方式开展价值教育,以便为社会培养积极的、负责任的公民。在澳大利亚,出台了澳大利亚学校价值教育国家框架(the National Framework for Values Eduction in Australian Schools),提出以“关爱与同情”、“自由”、“责任”、“正直”、“尽心尽力”、“尊重”、“公平”、“理解”、“宽容”与“包容”、“诚实”与“诚信”为核心的价值教育体系,以期在澳大利亚全国中小学校开展有计划的、系统的价值教育实践,并定期发表中小学价值教育的国家报告。在印度,政府成立了一个国家价值教育资源中心(National Resources Centre for Value education,简称NRCVE),该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价值教育的网站,提供价值教育的资源,设计价值教育的项目,并促进中小学校价值教育的改进。在新加坡,教育部明确提出,新世纪新加坡教育致力于培养自信的、自主的、积极的和有爱心的公民,注重“明智”、“诚信”、“关爱”、“合作”、“爱国”、“自信”、“创造性”等价值品质的培养,并为小学、中学、大专(高等教育)的学生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由博思大学于1996年推动制定和实施的“生活价值教育计划”(Living Values:an Educational Programme)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在世界上80多个国家8000多所学校开展,致力于12项核心价值——“合作”、“自由”、“快乐”、“诚实”、“谦虚”、“爱心”、“和平”、“尊重”、“责任”、“简朴”、“包容”、“团结”——的教育。这些国际上有关价值教育的主张和政策提醒我们,在21世纪,教育竞争力不仅体现在造就多少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上面,而且还体现在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为提升民众的价值素养、促进不同社会群体的价值理解、凝聚社会价值共识上作出贡献。

三、关于中小学价值教育的主题和内容。

当前,迫于青少年学生身上的某些价值缺失,一些中小学校也自主地开展一些价值教育,如教育界都非常熟悉的“感恩教育”、“尊重教育”、“合作教育”、“和平教育”,等等。但是,不管是从一个学校的立场来说,还是从整个基础教育界来说,对于价值教育的主题和内容还缺乏一个比较系统的和全面的认识与规划。根据对于当前中外价值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与观察,我们对中小学价值教育的主题与内容提出三个方面的建议,供教育界同仁参考和批评。

1. 人类基本价值教育。人类基本价值(basic values)是指那些为不同文化传统中共同珍视和提倡的价值,也是一个人为人处世所应该具备的基本价值品质。从外延上说,人类基本价值包括了诸如“勤奋”、“节俭”、“诚信”、“平等”、“宽容”、“仁爱”、“责任”、“尊重”等等不同的内容。价值是孕育在文化传统之中的,不同的文化传统往往发育出不同的价值体系,支配和引导着生活在这一文化传统中的人们的行为。这些不同文化传统中的价值体系彼此之间并没有“先进”与“落后”、“好”与“坏”之分,有的只是与它们各自所存在的自然、社会和历史环境的适应性不同。但是,不管文化传统多么多样,孕育的价值体系之间有多少不同,受制于人类存在的共同特点和愿望,不同文化传统和价值体系之间也总是存在着一些相同和类似的价值要求,规范和塑造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就称这些不同文化传统和价值体系之间共同的价值为“人类基本价值”,它们是成人的基础,也是不同文化传统和价值体系下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信任、相互交流和彼此团结的基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国家教育体系之内加强这种人类基本价值教育显得尤其重要,它有助于扩展青少年的价值视野,培养负责任的全球公民(global citizens with resposibilities)。

2. 民族优秀传统价值教育。文化是存在于历史之中的,价值是存在于文化传统之中的,不同的文化传统有不同的价值体系,中华民族的文化也不例外。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人类历史上少有的没有中断的文化,它所孕育的价值传统也一直在延续着,引导着中华儿女的行为,塑造着中华民族的理想生活。开展文化传统和传统价值(traditional values)教育是中小学校应尽的责任和应担负的使命。当前,我国的许多中小学校注重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这是一件值得肯定的好事情。但是,传统文化教育的精髓应当不在于使青少年学生诵读、识记或表演一些传统的经典,而在于通过这些经典的学习逐渐地接近、接触和领悟优秀的传统价值文化,像“爱国”、“孝亲”、“诚信”、“勤奋”、“廉洁”、“节俭”、“谦逊”、“道义”等,并结合时代的需要把这些传统价值创造性地应用到当下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去。在相当程度上,我们可以说,缺乏这种优秀传统价值的教育,我们的教育就没有中国特色、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就不能培养出真正的“中国人”。

3. 社会主流价值教育。任何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的主流价值(mainstream values)或称“核心价值”(core values)、“共识价值”(common values or shared values),开展社会主流价值教育是中小学校的重要任务。从内涵上说,社会主流价值是指一个时期社会上绝大部分人、组织都了解、认同和践行的价值原则,是一个时期人们用来评判他人或组织行为方式正当与否的共同标准。从来源上说,社会主流价值可能是来源于人类基本价值,也可能是来源于民族优秀传统价值,还可能是来源于某些政治意识形态和政治信念。理想地说,社会主流价值应该是与人类基本价值和民族优秀传统价值不相矛盾的,是对人类基本价值的选择和提升、对民族优秀传统价值的继承与弘扬。当前,在我们国家中小学校开展社会主流价值教育,就是要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教育贯彻到整个国民教育系统中去。《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已经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中小学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渠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中小学校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和社会义务。

根据以上三个方面中小学价值教育的主题和内容,不同的中小学校可以结合自己的类型与特色,提出一个系统的、完整的和有特色的价值教育框架,对青少年学生实施有组织、有计划、有成效的价值教育,逐步构建与完善一个以校为本同时又极具民族特色和强烈时代精神的中小学价值教育新体系。

三、关于中小学价值教育的主题和内容。

当前,迫于青少年学生身上的某些价值缺失,一些中小学校也自主地开展一些价值教育,如教育界都非常熟悉的“感恩教育”、“尊重教育”、“合作教育”、“和平教育”,等等。但是,不管是从一个学校的立场来说,还是从整个基础教育界来说,对于价值教育的主题和内容还缺乏一个比较系统的和全面的认识与规划。根据对于当前中外价值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与观察,我们对中小学价值教育的主题与内容提出三个方面的建议,供教育界同仁参考和批评。

1. 人类基本价值教育。人类基本价值(basic values)是指那些为不同文化传统中共同珍视和提倡的价值,也是一个人为人处世所应该具备的基本价值品质。从外延上说,人类基本价值包括了诸如“勤奋”、“节俭”、“诚信”、“平等”、“宽容”、“仁爱”、“责任”、“尊重”等等不同的内容。价值是孕育在文化传统之中的,不同的文化传统往往发育出不同的价值体系,支配和引导着生活在这一文化传统中的人们的行为。这些不同文化传统中的价值体系彼此之间并没有“先进”与“落后”、“好”与“坏”之分,有的只是与它们各自所存在的自然、社会和历史环境的适应性不同。但是,不管文化传统多么多样,孕育的价值体系之间有多少不同,受制于人类存在的共同特点和愿望,不同文化传统和价值体系之间也总是存在着一些相同和类似的价值要求,规范和塑造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就称这些不同文化传统和价值体系之间共同的价值为“人类基本价值”,它们是成人的基础,也是不同文化传统和价值体系下人们彼此之间相互信任、相互交流和彼此团结的基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国家教育体系之内加强这种人类基本价值教育显得尤其重要,它有助于扩展青少年的价值视野,培养负责任的全球公民(global citizens with resposibilities)。

2. 民族优秀传统价值教育。文化是存在于历史之中的,价值是存在于文化传统之中的,不同的文化传统有不同的价值体系,中华民族的文化也不例外。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人类历史上少有的没有中断的文化,它所孕育的价值传统也一直在延续着,引导着中华儿女的行为,塑造着中华民族的理想生活。开展文化传统和传统价值(traditional values)教育是中小学校应尽的责任和应担负的使命。当前,我国的许多中小学校注重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这是一件值得肯定的好事情。但是,传统文化教育的精髓应当不在于使青少年学生诵读、识记或表演一些传统的经典,而在于通过这些经典的学习逐渐地接近、接触和领悟优秀的传统价值文化,像“爱国”、“孝亲”、“诚信”、“勤奋”、“廉洁”、“节俭”、“谦逊”、“道义”等,并结合时代的需要把这些传统价值创造性地应用到当下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去。在相当程度上,我们可以说,缺乏这种优秀传统价值的教育,我们的教育就没有中国特色、中国精神和中国气派,就不能培养出真正的“中国人”。

3. 社会主流价值教育。任何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的主流价值(mainstream values)或称“核心价值”(core values)、“共识价值”(common values or shared values),开展社会主流价值教育是中小学校的重要任务。从内涵上说,社会主流价值是指一个时期社会上绝大部分人、组织都了解、认同和践行的价值原则,是一个时期人们用来评判他人或组织行为方式正当与否的共同标准。从来源上说,社会主流价值可能是来源于人类基本价值,也可能是来源于民族优秀传统价值,还可能是来源于某些政治意识形态和政治信念。理想地说,社会主流价值应该是与人类基本价值和民族优秀传统价值不相矛盾的,是对人类基本价值的选择和提升、对民族优秀传统价值的继承与弘扬。当前,在我们国家中小学校开展社会主流价值教育,就是要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教育贯彻到整个国民教育系统中去。《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已经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中小学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渠道,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中小学校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和社会义务。

根据以上三个方面中小学价值教育的主题和内容,不同的中小学校可以结合自己的类型与特色,提出一个系统的、完整的和有特色的价值教育框架,对青少年学生实施有组织、有计划、有成效的价值教育,逐步构建与完善一个以校为本同时又极具民族特色和强烈时代精神的中小学价值教育新体系。

四、关于中小学价值教育的主要途径。

中小学价值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与传统德育的途径与方法很类似,因此,开展中小学价值教育无需开辟什么新的途径,发明什么新的方法。但是,当人们利用传统的德育途径和方法开展价值教育时,需要对德育的途径与方法做一些改造,以便使得它们更加适合于更广泛的价值教育目标的达成。

课堂教学是中小学价值教育的主要渠道,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挖掘价值教育因素、渗透价值教育思想、实施价值教育活动,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其实,早在21世纪初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改革者们就把课程目标表述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明确地提出了在教学活动中实施价值教育的要求。不过,由于种种的原因,课堂教学过程中价值教育的目标普遍实现得并不理想,相反,课堂教学过程中遭受价值困扰、出现价值冲突的事情却并不少见。当教授《落花生》一课的教师问学生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时,学生并不像老师所期待的那样回答“做一个像落花生那样的人”,而是说“做一个像苹果、石榴那样的人,既好看又实用”。面对这样出乎意料的回答,教师不应该惊慌失措,也不能简单批评,或干脆置之不理,而应该利用这种价值冲突,坦诚地、及时地开展交流与讨论,在尊重文本原意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还可以通过自己的言语和行为表现出信任、希望、关怀、尊重、公正、平等、民主等价值品质,以便使教学过程不仅是一种特殊的知识学习过程,而且也是一种在师生交往中进行价值学习和价值体验的过程。

主题活动是中小学价值教育的一个基本渠道。在国内外一些中小学校,都非常重视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开展价值教育。有的学校每月围绕着一个价值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如3月份围绕着“感恩”开展价值教育活动,通过开主题班会、朗诵有关感恩的诗歌、观看有关感恩的电影、进行感恩回报等多种形式,帮助青少年学生明白“感恩”作为一种价值范畴对于个体行为的意义和要求,体验自己在成长过程中从他人那里领受到的关爱、鼓励和帮助,并产生从内心里感谢他人、回报社会的意愿和行为。每月一个价值主题,一个学年下来学校就可以进行10个主题的价值教育活动。每月价值教育的主题可以全校统一,也可以由各个年级或班级根据自己的情况自行选择和组织,以便加强价值教育主题活动的积极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在进行价值主题教育活动中,角色扮演也是一个常用的方法。例如要进行以“公正或公平”为主题的价值教育活动,教师可以事先设计一个分配学习资源或优秀学生称号的情境,请一部分学生作为分配者,另一部分学生作为受益者,还有一部分学生作为旁观者,引导所有参加角色游戏的同学感受公正或不公正分配时的情感体验,从而明白公正作为一种首要社会价值的重要性和意义。

家校合作是中小学价值教育的一个有效渠道。无论是在美国的品格教育运动中,还是在澳大利亚的价值教育示范学校中,家校合作都被视作开展价值教育、提高价值教育有效性的有效渠道。当前,中小学校大都建立了多样的家校合作形式,只不过家校合作的内容还主要限于孩子的学业,很少会涉及到孩子的价值品质形成(如果孩子不犯一些明显的过错的话)。在一些班主任的工作日志上,记录的与家长通话或家访的内容主要是与孩子的学习成绩有关。所以,利用原有的家校合作的平台,发挥家庭和学校两方面的积极作用,共同开展针对青少年学生的价值教育活动,对于价值教育来说非常重要。在价值教育的问题上,最怕的是学校有热情,家长不配合;或者家长有需求,学校不主动。只有当家庭和学校在要不要开展价值教育、开展什么价值教育问题上取得共识,并能够密切配合、相互合作的时候,价值教育才能真正取得实效,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品格才能逐渐培养起来。试想一下,如果学校里开展的是以“自主、参与、合作”的民主教育,学生回到家里面对的却是溺爱、专断和唯我独尊的父亲或母亲,他(她)如何能够形成民主的态度、习惯和品格?长大步入社会以后又如何能够成长为民主的公民?

社会实践也是中小学开展价值教育的一个广阔渠道。价值作为是人们满足需要的正当性原则,其正当性并不是在观念中建立的,而是在实践中得到他人认可的。对于一个人来说,他的行为所依据的原则正当不正当,不能由他自己说了算,而应该由他的行为所涉及的那些人以及这些人所在的社会来评判。因此,参与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一方面提供了践行某些价值原则、体验价值原则正当性的机会,另一方面也提供了从那些优秀的实践者身上学习优秀价值品质的机会。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人们先做正义的事情,然后才能形成正义的品格;人们先做勇敢的事情,然后才能成为勇敢的人。同样我们也可以说,人们从正义者身上学习正义,从勇敢者身上学习勇敢,从仁爱者身上学习仁爱。所有这些价值学习,都可以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进行。在美国的许多州议会里,总会安排高中生在议会开会的时候担任秘书一类的服务工作,在参与、服务和聆听的过程中学习民主;在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期间,成千上万的中小学生参与不同形式的志愿者服务工作,学习着“爱国”、“责任”与“奉献”。所以,中小学校在开展价值教育的时候,应该充分地利用社会实践这个大舞台,在继承我国中小学校社会实践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丰富多彩同时又为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社会实践形式,为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学习和成长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源、机会和条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3 12:28 , Processed in 0.10734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