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于漪:阅读课面面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3-1 18:05: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于漪:阅读课面面观
    语文教师上得最多的课是阅读课,因为阅读训练在语文教学中最为基本。通过数量可观的阅读课,不仅能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培养阅读理解的能力,而且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发展他们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归纳、演绎等能力。
    阅读课尽管形式多样,方法不一,但最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实效。要使阅读训练有成效,课上得有吸引力,在以下几个方面须妥善处理。 
    一、多而杂与少而精。
    不管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不管是讲读还是自读,教师制定课时计划时都要目的明确,授课时要紧紧扣住教学目的,组织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教学目的要求须少而精,不能多而杂。
    这个认识可以说是语文教师的共识,但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这种共识是很有距离的。课上得糊成一片,目的不明要求多,是阅读课常见的病症。究其原因,大多在忽视了驾驭教材,忽视以教材为依据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学习,以实现教学目的,而是在不知不觉中被教材牵着鼻子走,课文中有什么美词佳句就教什么美词佳句,有什么修辞方法就点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写作方法就分析什么写作方法,等等。其结果多目的往往成为无日的,课前制定的教学目的或难以实现,或大大冲淡,学生学习效果受到影响。
    任何一篇课文都是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的有机结合体。且不说思想内容,单是语言文字的运用,可教的就很多,至于佳作,更是值得探讨深究。语文教学是个系统工程,就阅读教学而言,内容十分丰富,知识点、训练点繁多,不能期望在一篇课文、一堂语文课中解决许多问题。教学的阶段性要清晰,不管是知识的传授还是能力的培养,都要有“序”,每个学期、每个阶段、每个单元要达到怎样的目的,教师要心中有数,成竹在胸,然后再把这些目的要求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分别落实到一篇篇课文教学之中。教师要舍得割爱,特别是经过钻研有所发现的地方,如果与本课教学目的远离,或关系极少,也不应枝叶旁出,更不应大加发挥。教学中目的性愈强,收效愈大;随意性多,盲目性大,往往事倍而功半。至于课内不得不割爱的地方,课外与学生研究,那是另当别论。总之,课不能上成身有多处赘疣、臃肿不堪的胖子,应该是主攻目标明确,线条清楚,详略得当,学生读有所得,语文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
    二、单打一与多功能。
    语文课在诸多课程中课时最多(高中略次),而在语文课中读的课又最多。如何提高读的课的效益,是语文教学中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读得好,吸收得充分,表达就有物,就有精彩之笔。阅读课的质量效益直接影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中,单打一的情况最常见。例如介绍某篇文章的作者,往往只就事论事,或详或略地介绍一番。这虽未尝不可,但如精心设计,把作者生平介绍与语文能力训练、智力发展、思想情操陶冶有机揉合起来,一箭数雕,岂不是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比如教《事事关心》介绍作者邓拓,如果先出示(燕山夜话),让学生看书中作者照片,请学生讲述注释中对作者的简介,然后教师作一点补充,引述《燕山夜话》“自序”里的一段话要求学生听写。这样处理,突出了人物介绍的要点,使“自序”里“我们生在这样伟大的时代,活动在祖先血汗洒遍的燕山地区,我们一时一刻也不应该放松努力,要学得更好,做得更好,以期无愧于古人,亦无愧于后人”的思想给学生以良好的熏陶;这样处理,训练了学生听写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这样处理,眼看,耳听,口说,手写,语文能力获得培养,学习课文的兴趣有所激发。
    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实现这样的目的不能采用1+1+1的方法,而在于围绕语文能力的训练,渗透思想情操的教育,发展智力。要树立综合培养的观念,精心设计讲和练的内容,选择讲和练的方式。一个个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训练目的,紧扣语文能力的训练点辐射到智力因素的开发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辐射到品质、情操的熏陶感染,发挥多功能作用。
    这当然不是说每节课中每个教学环节、每个知识点和训练点都要做到一箭数雕,而是要根据教材的特点精心选择,教出实效。一节课选择二三个这样的“点”训练,一日不多,十日许多,一课课积累,久而久之,课的综合效益就十分显露,学生多方面受益。
   三、整体与局部。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一篇完整的文章总是表达一定的思想,不管是记叙、议论,还是说明、抒情,文章的各个部分都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阅读课上教学生学课文,首先要有“文”的整体观念。这篇课文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要梳理清楚;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探究思想内容,再紧扣思想内容推敲语言文字的运用;要理清写作思路,把握作者写作意图。
    有“文”的整体观念,学生不仅能学习词句,而且能体会作者谋篇布局的匠心;不仅能从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辩证结合的高度训练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能发挥教材的认识价值、教育功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
    其次,对文章的“局部”可重点推敲。某些词句、某些段落是文中表达思想的重点,在语言运用方面有特色,有独到之功,可带领学生细细咀嚼,体会遣词造句、表达思想的准确性、深刻性、生动性,分析这些词句、段落在文中的地位与作用。学生学习的难点也可多花一点功夫研究,但难点不一定是重点,难点主要在攻克障碍,使学生对全文理解得更好。
    某些课文的教学从总体上讲可以粗线条,但要把握中心,主干、枝叶十分清晰,不喧宾夺主;课文的某些局部可仔细斟酌,学得细一点,学得深一点,对语言文字的具体运用获得更多的启发,以举一而反三。局部与整体应妥善掌握,不能有所偏废。
    阅读课不能上成语段课,这个字什么读音,那个词前面可填个怎样的关联词,这个句子中某个词可不可用另外的同义词或近义词代替,等等,诸如此类语言上的练习不厌其烦,不厌其碎,而整篇文章说的是什么,怎么说的,却在眼皮下溜走了。如前所述,文中的某些段落可以深究,但不能以偏概全,以段代篇。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抓“段”,不抓“文”,在某些方面可能有机械操练之效,但远离语文教学目的,从根本上影响学生语文能力,尤其是写的能力的提高,影响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
    语文学科中高分低能的状况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与以鸡零狗碎、碎尸万段为主要训练方法的课恐不无关系。
    四、声情并茂与平板枯燥。
    阅读课很难上得学生兴趣盎然,然而,学生如果不兴趣盎然,学习的效果往往就七折八扣。中学生都是青少年,青少年具有好奇好胜的心理特征,怀着浓厚的兴趣探求新知,探索世界,这是阅读教学的有利条件。把握这个特点,充分运用这个有利条件,阅读课就能闪发光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高涨。
    课文教学声情并茂,对学生学习有强大的吸引力。声情并茂绝不是表演,也不是游离于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而是充分发挥课文内在的感染力、说服力,充分发挥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文章情铸成,尤其是文情并茂的课文,情或溢于言表,或在字里行间潜动。教学时首先教材要烂熟于心,体作者的情,察文章的意,文脉、情脉双理清;其次要选准动情点,满怀感情地启发,提问,讲述,剖析,朗读,吟诵,以情激情,增强学生语言感受的能力。教师的教学用语要规范、生动、流畅、悦耳,能在学生心中弹奏。
    声情并茂不是教师唱独角戏,而是教师出于对学生对学科的满腔热爱,精心地激情洋溢地启发、引导学生想、读、说、写,使文中的佳词美句、精采段落,通过眼看、口诵、心想,伴随着文中深刻的思想、精辟的见解流入学生的心田,从而获得求知的快慰,思想感情的陶冶。
    有一种误解,认为记叙文、文学作品可教得声情并茂,而说明文、议论文只能是平平板板。其实不然,说明文要把某一事物介绍给读者,总渗透或赞成或反对、或褒或贬的感情,议论文对事理进行鞭辟人理的剖析,或正面阐述,或反面驳斥,无不情寓其中。因此,这两类文章同样可教得情思横溢,不过表达情意各具不同的特点罢了。
    课要教得声情并茂,十分重要的是要动口;要引导学生抓住重要段落、关键词句反复朗诵,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有些琅琅上口的好课文,忽视口出声、声传情、情铸意的作用,教学效果就大受影响。声情并茂还可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发挥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插入精彩的录音、录像片段,也能使课堂生辉。
    课不能平板枯燥,否则,学生就容易昏昏欲睡。抽去文章的情和意,文字就成为干枯的符号,难以激发学生爱学、爱练的热情。机械操练也是如此,学生难以领略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表现力和生命力,学起来当然也就索然寡味。
    五、起伏跌宕与平面推移
    一节课四十五分钟,青少年学生,特别是少年学生,不可能自始至终全神贯注。因此,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顺势适时地组织教学的各个环节,安排教学的各方面内容,以把握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学习的兴奋点,至为重要。
    阅读课以在一个平面上推移最常见,顺着作者的写作思路,由文章开头梳理起,一段段或讲或练,直至结尾。这样教未尝不可,但经常如此,千课一面,难以刺激学生求知的欲望。教学思路应不同于写作思路。语文教材对学生起训练作用、教育作用,指导学生学习某篇课文,总是要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为了实现这个教学目的,要确定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安排恰当的教学环节,组织相关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学得愉快,学有成效。也就是说,教师要驾驭教材,把教学内容巧作安排。文似看山不喜平,阅读课也是如此。为了实现某个教学目的,课可分为若干阶段,有导入,有展开,有铺垫,有高潮,有反馈,有尾声。导入是课的起始,或通过对旧知的回顾引出新知,或开宗明义点出学习目的,或启发学生质疑,活跃课堂气氛。这个环节目的在引起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初步明确学习目标,时间不宜长,关键在精彩。因为毕竟是课的“凤头”。展开是阅读课的重要环节,知识点、训练点的选择,教学内容的精心组织,教学思路的创造性,学生学习情绪的高涨等,均能见到功夫。在这个环节中,讲读内容、训练内容均要精心设计,有起有伏,有疏有密,有铺垫有过渡,有重锤敲打,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这样处理,学生的注意力、兴奋点均得到调节,既学得紧张,又弦不绷得太紧,学得愉快而轻松。课可以掀起高潮,高潮部分一般说是文章主旋律所在,作者思想闪光之处,感情倾泻之笔。经过展开部分的起伏、铺垫、蓄势,可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读、讲、评、议,纵横开阖,学生思维活跃,聚精会神动脑动口,课堂上常会出现惊人之笔,学生相互启发、碰撞,闪发出智慧的火花。一节课中紧扣作者写作意图和课文个性特点,用一刻钟左右时间组织阅读高潮、训练高潮,让学生遨游于祖国语言文字的神妙之中,学生印象深刻,获益非浅。至于反馈,可集中进行,也可分散到某些环节之中。经常注意反馈,教师可及时了解学生学的情况,有针对性的指导,又可让学生看到学习的效果,增添学习的信心。有的课还可设计一个“尾声”,创设余音缭绕的气氛,让学生带着美感下课堂,带着继续探索的心情下课堂。
    课要起伏跌宕,除教学内容巧安排外,训练的方式也要讲究。如思维与口头表达的密集训练,就很能掀起高潮。如近义词的扩展、延伸,反义词的辨别、剖析,一连串问题的追问,等等,均可收到训练的好效果。
    六、关键在教与学两个积极性的发挥。
    教与学是一对矛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学生学得如何与教师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教学能力密切相关,当然也与课前备课是否深入、课上能否驾驭有直接关系。
    上课是极其严肃的事,对语文教师来说,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是教好课的基本条件;不熟悉教材,对教学对象不了解,不研究,课的随意性就很大。随意性越大,教学效果就越受影响。为此,课前准备十分重要。爱国诗人陆游对其幼子说过:“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狯,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诗是整个文化的组成部分,怎可把它看作儿戏?你果真要学写诗,工夫要花在诗外。阅读课不是写诗,但道理相通。课要教得有效果,非下苦功不可。即使教一个词,求准确都十分不易,何况要把课教得有科学性、趣味性、艺术性?当然,言其不易,并不是要望而生畏,望而却步,而是要有自知之明,不断激励自己奋发,钻研课文,教好学生的积极性经久不衰。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人,教师的教是通过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作用的。学生学得越主动越积极,越能促使教的质量的提高。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阅读的积极性靠教师激发、教育、培养。只有教的积极性,学生积极性不高,阅读课很难上得有声有色,生动感人;学的积极性比较高,教有时不能适应学生的旺盛求知欲,无半点居高临下之势,阅读课也不可能流光溢彩,久而久之,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压抑。“打铁要靠本身硬”,教师要上好阅读课,当然要靠自身有过硬的阅读分析的真本领,但是千万要悉心培养学生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以读开阔认识世界、认识人生的视野,以读拓开知识的覆盖面,以读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以读发展想象力、记忆力,以读带动听、说、写能力的训练。阅读是基础,阅读课底子打得扎实,打得深厚,语文能力的培养就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说千道万,阅读课的质量系在语文教师的身上,系在语文教师的心中。难怪有人一语破的:课的质量就是教师的质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4 09:02 , Processed in 0.10270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