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们期待的城市》教学设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29 22:41: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们期待的城市》教学设计

马恩来

【设想】

“时评选读”作为校本课程,在开发实施过程中,一直定位于课外读本,偶尔走进课堂也主要限于诵读层面,未能很好构建与国家课程相补充的个性化课程内容。本课试图将读本中新闻背景相同或内容相关联的若干篇时评组成一个教学专题,供师生共同阅读研讨,作为“时评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全新尝试。

【目标】

1.  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开阔视野,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  学会多元思考,提高价值判断和独立思考能力。

3.  学习阐发观点与分析问题的方法,培养表达交流的自觉意识。

4.  解读文本,提高归纳概括、分析评价和鉴赏探究的能力。

【选文】(全文附后):

《广州的气质》(tianka)

《这是一座不可摧毁的城》(莫敢)

《建设公民社会 期待“深圳经验”》( 新京报社论)

【课时】2课时

【流程】

   自主阅读(预习)——预设研讨——生成探究——评价总结——课外作业(拓展阅读、课外作文,习作博客展示交流)

一、自主阅读

印发文章及学案,完成预设思考题。

二、预设问题研讨共设四组题,前三组分别为三个小组重点研究题,第四组为共同思考讨论题

(第一组)

1.《广州的气质》的开头,为何首先要提到日本人加藤嘉一的文章?

参考答案:文章开头提到日本人加藤嘉一的文章,目的是说明日本和中国一样都重视国家和城市的“面子”,由此引出作为亚运会东道主的广州所展现的“广州气质”这一中心话题。

2.请简析作者引用白岩松的“看上去不和谐其实是更大的和谐”一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参考答案:在筹办亚运会期间,民众和媒体对地方政府的一些做法表示不满并提出批评,地方政府和官员能够正面回应和道歉,并促使政府加以改进。民众与政府建立起的良性互动,成为亚运筹办工作趣于完善的基础。所以白岩松说,“看上去不和谐其实是更大的和谐”。

3.广州的气质是什么?这种气质体现在什么地方?

参考答案:广州的气质是:包容、平和、理性和自由、平等、民主的公民意识渗透人心。这种气质体现在广州亚运会上以及平时的社会生活中:

(1)政府相对温和、不滥权的,面对民众的不满,较能听取,慎用强力。

(2)民众和媒体敢于对政府的决策和做法提出批评,同时表现得相当理性,明白妥协退让是合作的基础。

(3)球迷会不会做什么过激行为,激情中可以分得清体育和政治的界限。

(4)说什么语言、什么方言在这个城市都不受歧视,外地人在这里找到归属感,并以主人公的姿态为她付出的。

( 第二组)

4.作者为何说香港是一座不可摧毁的城?

参考答案:香港人勇气、理性、团结、善良、宽容,坚持正义,捍卫良心,承担责任,具有强烈的公民意识。他们为香港人质事件中无辜的死者哀悼,向失责的菲律宾政府抗议。他们走向街头,理性、平和、有序,用实际行动克制地表达。他们把一个人的痛当作所有人的痛,没有人可以被放弃和忽略。整个活动,使我们看到他们践行公民的责任,彰显公民社会的力量。同时也让人感到人性的至诚温热,和来自这座城市无比的荣光。

5.对比香港民众,我们大陆民众该有怎样的反思?我们期盼怎样的社会(城市)?我们要做怎样的公民?

参考答案:对比香港民众,我们大陆有些民众,特别是许多热血青年,都不乏爱国热情,也都有维护公平正义的勇气。但我们在很多时候,在事实真相不是十分明了的情况下,缺乏理性与思考,动不动号召“抵制”或上街狂呼乱砸,盲目极端,宣泄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往往伤及无辜,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很多民众,麻木健忘,世故圆滑,明哲保身,善恶莫辨;没有血性、没有原则、不敢担当;他们或随波逐流,或浑浑噩噩,缺乏应有的社会良知与责任感。

我们期盼一个公平、正义、阳光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政府高效清廉,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公民权利受到法律保护,人类共有文明得到尊重,普世价值观得以彰显。这个社会(城市),让人感到人性的至诚温热,并享有应有的尊严……

我们要以香港人为榜样,勇气、团结、善良、理性、平和、民主、宽容,做一个坚持正义,捍卫良心,承担责任,具有强烈公民意识的现代公民。

(第三组)

6.什么是公民社会?

参考答案:公民社会是指围绕共同的利益、目的和价值上的非强制性的集体行为。它不属于政府的一部分,也不属于盈利的私营经济的一部分。换而言之,它是处于“公”与“私”之间的一个领域。一个有组织、有理性、有权利、有义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与法律意识的弹性十足的“缓冲空间”,通常而言,它包括了那些为了社会的特定需要,为了公众的利益而行动的组织,诸如指慈善团体、非政府组织(NGO)、社区组织、专业协会、工会等等。

7.现实中国缺乏公民社会,造成了哪些社会问题?

参考答案:由于缺乏公民社会,一旦公权力与私权利、官与民之间产生矛盾冲突,往往变得非常的刚性,难以有效调和。这样的社会,公权力主导地方经济发展,甚至主导一切,既带来高速发展的动力,也带来了严重的问题:一是一些地方政府公司化,权力与资本相结合,产生腐败;二是权力与责任不对等,权力不受监督与制约,使地方的经济生态、社会生态、自然生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三是公民权利得不到有效维护和保障。

同时,没有发达的公民社会,个人缺乏权利保障,也就缺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理性。权力不受制约与监督,自由平等、独立人格、公共精神、节制理性等公民意识成为社会的稀缺资源,自上而下的反常识、反人性、反法治的各种荒唐举动便容易滋生,它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性道德等,都会带来长远而又深刻的破坏。

8.如何建立公民社会?深圳需要向香港学习什么?

参考答案:建立公民社会(1)不仅需要依靠政府一些职能对社会组织的让渡,更需要相关法律法规对公民权利的直接保障。这样的权利保障,首先体现为公民权利对公共权力的有效监督与制约。(2)要创造条件让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得以落实。(3)要让公共财政成为阳光财政,建设“让公民看得见的政府”。

有人评价说:深圳作为一个流着改革和创新血液的城市,比较国内其他城市是最接近于公民社会的。从关注公共预算的公布,到全国领先的义工团队;从最早实现无偿献血,到成立全国第一个业主委员会,再到无数非政府组织在城市各个角落默默运作。但我们不能不看到,深圳与真正的公民社会还相距甚远,我们需要向香港学习建立民主政治,学习香港法治、廉政建设(廉政公署),尊重人权,保障民生,善待民意,新闻舆论自由;文化、价值、思想多元化……

(第四组)

9.第三篇文章在表达方式上,与前面两篇文章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参看答案(略)

10.三篇文章有哪些不明白的概念?阅读理解上还存在哪些困难?除了以上问题外,你还有哪些思考?又有怎样不同的看法?(为生成讨论做准备)

三、课堂阅读

片段朗读、重点研读。

四、生成讨论

针对预设研讨题第10题,学生自由提问,相互讨论,教师适时介入。

五、阅读体会(评价总结)

口头交流阅读体会,教师总结评价。

六、课外作业

1.扩展阅读: 《时文选粹》(23)—— 《2010年,上海大火》(韩寒)《韩寒的光》(张铁志)《南周北孔何以不谋而合》(石兆)《李敖死了,我们依然致敬》(王晓阳)

2.整理课堂讨论相关内容,并结合自己的认识完成课外作文——《我们期待的城市》

七、 佳作上传博客,展示交流

附时评三篇:

广州气质

tianka

前几日看了一篇文章,日本人加藤嘉一写的。他凑巧参加了半个月前在日本横滨举行的APE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最近又来到亚运时期的广州。在横滨,两万警察分布APEC会场周围,超市、商场之类的公共场所也有所要求,目的是确保日本平安顺利举办这场国际会议。这样的场景他自然联想到中国。毫不奇怪,他曾经留学北大,目前在中国生活,“原来日本也像……世博会期间的上海,亚运期间的广州一样,如此重视国家和城市的‘面子’”。他还由此总结到“一个国家举办国际会议本来就是举国体制,安保第一,面子第二,效率第三,人权第四”。想一想确实这样,好比有人来家里做客,首先,除非想摆鸿门宴过把瘾,当然是要确保客人的安全,然后把自己家打扫干净,整洁示人,再奉上美食好酒,宾主尽兴,皆大欢喜。

这次我们广州人做了东道主,自然也想要一个圆满的结局,尽一切努力让这届亚运会精彩。从几年前就开始准备了,整修道路,绿化建设,老城区“穿衣戴帽”,为的是让观众对广州有个好印象。但民众对亚运工程有扰民的不满,有对一些不必要的整修工程的批评,本地报纸刊物一直到开幕式前不断批评筹办亚运中的各种不足。如果是在中国其它城市发生这些,很大可能是被政府认为是“给和谐社会添乱”,这里的地方政府和官员愿意正面回应和道歉。这些和奥运期间的北京,世博会期间的上海比起来真是难得。白岩松说得好,“看上去不和谐其实是更大的和谐”。

这些全赖广州民众和政府的良性互动。正是有了这样一个基础,政府才会召开亚运听证会,然后为了一个“口罩男”对一些道路设施重复建设的铺张浪费进行的批评,而立刻停止建设,节约下来5000万经费。政府官员才会为不同的因亚运工程建设而产生的各种问题出来道歉。而民众也相当理性,明白妥协退让是合作的基础。民众希望广州可以变得更好,更适合生活。主人公意识蕴涵其中,只有真正关心这座城,才愿意批评这么多。爱之深责之切,此之谓也。

亚运来临。我听到朋友开玩笑说:“大学城因为亚运又多了绿化,变得更适合拍拖了。”我们学生在这个小岛上,亲身感受周围因为亚运带来的变化。有好有坏。连接华工教学区和生活区之间的天桥修了一年多,在亚运前终于快速完工,“华工速度”提升了,附赠了一个遮阳盖。大学城刚建好五六年的道路依然完好无损呢,却因为亚运会全部翻开,然后再重新铺上沥青,完好无损的自行车道把沥青翻开,重新铺上塑胶。看到这些,不知道当时拍板的人有没有征询这个岛上的“主人公”——教授、学生。

作为亚运福利,我和同学们一起去场馆免费观看了几场比赛,有柔道,有足球。去看女足比赛前,还担心遇到日本队或者韩国队,球迷会不会做什么过激行为,去了之后才发现这些担心完全没必要。韩国队日本队进球,大家掌声照样想起。看来广州人还是理性的,如果是在北方就未可知了,那里一个月前有多个城市刚刚爆发反日游行。广州人是平和理性的,激情中可以分得清体育和政治的界限。人家来这里做客人,即使不想给客人糖果吃,至少要倒一杯白开水的。这与2004年在中国举行亚洲杯的时候,日本队在重庆的遭遇形成鲜明对比。同样是在中日关系敏感期,日本队在奏国歌时遭到痛骂,在北京中日之间的决赛结束后,日本驻华公使的公车被砸坏,比赛结束后,日本球迷无法正常退场,只好被隔离起来,在保护下小心翼翼地离开现场。在广州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不得不说是与这里的民众、这里的氛围有关,平和理性,公民意识较强是广州人的气质身份。

最近南方人物周刊做了一期以广州为题的专题策划。其中有篇叫《爱广州的60个理由》的文章在论坛,空间和人人网等得到广泛转载。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这篇捧广州的文章是一位外地记者写的。他列举了“大胆敢言的媒体,可以轻易批评一个厅级官员,在亚运会前,还能够不断批评亚运工程扰民”、“官员经常在报纸上露脸回应市民指责,道歉”、“相对温和、不滥权的政府,面对民众的不满,较能听取,慎用强力”、“高校多对市民开放,普通市民能聆听大学的讲座,享受校园的环境和体育设施”、“一次表达不满的散步之后,民众自发地清除现场垃圾 ”、“说什么语言、什么方言在这个城市都不受歧视”、“想当上帝,来广州吧,如果顾客真是上帝的话”、“中国发育最成熟的公民社会,日益茁壮的懂得权利与义务,斗争与妥协的中产阶层 ”等等诸多理由来阐释为何爱这座城。如果非要用两个字来概括这些理由的话,我想“包容”二字会很合适。在包容背后,是自由、平等、民主的公民意识渗透人心。一个亚运会将广州展现在了世人面前,令广州人骄傲的不是这里的高楼大厦,而是这里的软环境,这里真正适合生活的氛围。这才是一个城市真正的魅力所在,也是其他中国大城市难以望其项背的。

这样的软环境的形成与广州人分不开,也只有真正具有主人公意识的广州民众才能做到这些。一个真正美好的城市是可以让外地人在这里找到归属感,并以主人公的姿态为她付出的。广州做到了。

(原载“一五一十部落”2010-11-22)

   这是一座不可摧毁的城

莫敢

多年来,香港人一直坚定地为大陆捍卫良心,今次,请让我加入他们,共度艰难。

8月29日下午3点,维多利亚公园。为香港人质事件中无辜的死者哀悼,向失责的菲律宾政府抗议。作为一个在港的大陆人,我这次没有理由再龟缩,我要站出来,与香港人一起。

下午的游行,从天后的维多利亚公园出发。由于参加人数众多,无法同时上街,所以等待的人群都站在维园的广场里。天气炎热,身着黑衣,尤其难受。但我没有看到身边一个人抱怨,或者撤离。等了约一个小时,我这一区域的人才得以开始游行。回头望去,还有数不清的脑袋,汇聚在广场。

整个游行过程异常平和,没有见到人喧哗喊口号,秩序井然。走在街心,往前看去,密密麻麻全是黑衣或者素装的人,往后看去,同样是人的海洋。标语也并不多见,这或许是香港历次游行中标语分布最少的一次。所见的标语中,绝少有极端的表述,大多数是哀悼死者、鼓励生者、要求彻查事件。

游行人群中,有拄拐的老人,有推着婴儿车带着小朋友的父母,有年轻的情侣,有以往电视上看到的那些互相对立的团体,还有一些菲律宾人。在沿着维园的马路边上,坐着很多菲律宾女佣,周日放假聚会是她们的习惯。一路上,也看到一些菲籍人士。但没有人把怒火导向他们。

香港这高速运作的城市,人人都是工作狂,每天加两三个小时的班是常态,不少人是一周工作六日,所以闲暇时间尤其宝贵。平时看港人走路,步速极快,似乎在进行一场全城的竞走,符合这里的生活节奏。而今天,他们放弃娱乐,用这难得的半日休息,在暴晒的街头缓慢步行。这种团结,让人钦佩。

港人或许无法头头是道地讲出公民团结、责任承担这些宏大的理论,但他们现在,不正是在践行公民的责任,彰显公民社会的力量吗?一个人的痛就是所有人的痛,没有人是可以被放弃和忽略的。他们走向街头,用实际行动克制地表达。与这些人群共行,我感到人性的至诚温热,和来自这座城市无比的荣光。

为什么在大陆很少见到这样的行动?是因为害怕吗?不全是。很多诉求其实跟政治的敏感点毫无关系,人们选择犬儒,是因为懒。很多人可以用一个下午打游戏、看电影,或者在空调房里无所事事,也不愿意参与这种群体性的表达。我们制度上是有问题,没有那么糟糕。把行动力低下,统统归因于害怕,是自我的托辞。(为什么在大陆很少见到这样的行动?)

一路上,一个街区也就布置几个警察,但同样秩序井然。队伍占了一半的道路,车在另一边行驶,无任何拥堵。

我行了大约两个钟,于六时到达中环的遮打花园。将缠绕手上的黄丝带,在园内的围栏上系成蝴蝶结。公园的围栏尽披黄色。在祭拜的台前,鞠躬,离场。后续人流不断涌入。

然后准备搭车回家。步行一段,又在中环一处开阔地,看到数百菲籍人士聚集,进行追思会。他们同样也是受害者,面对全世界眼中将无能尽显的政府,他们身为国民,无力脱逃,活在安全感缺失的仓惶之中。我们怎么能责怪无辜的他们?我为他们不安,也为他们祈福。

愿死者安详,生者坚强。此次游行,终止在黄丝带飞扬的公园,但我们对事件的追问,绝不止步于今日之行。

这些日来,香港为哀伤笼罩。然而香港的人群没有分化,而是更加凝聚。香港人的勇气、理性、团结、善良,是这座城市最坚实的注脚。

我在香港,这是一座不可摧毁的城。

                                                      (2010-08-30)

   建设公民社会 期待“深圳经验”

新京报社论

深圳市“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率先建立“现代公民社会”,这也是全国第一个将公民社会建设写进“十二五”规划当中的城市。

深圳市政府正改变着一贯以来全能政府的定位,将一些职能剥离出来移给社会力量,为社会力量的发展拓展空间和提供机会。与此相适应,《行业协会商会条例》和《非营利组织条例》已进入今年深圳市人大的立法计划,这将成为中国为社会组织立法的积极尝试(据11月26日《深圳特区报》)。人们寄望作为特区的深圳,像为全国经济建设提供经验一样,在公民社会建设方面也能闯出一条新路。

不论是计划经济时代,还是过去30年的市场经济时代,中国社会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有政府和个人,但缺少一个完备的公民社会。全能型政府直接对应着原子化分散的个人,在政府和个人之间,缺乏有组织、有理性、有权利、有义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与法律意识的弹性十足的“缓冲空间”,这个缓冲空间就是公民社会。

因为缺乏,所以一旦公权力与私权利、官与民之间产生矛盾冲突,往往变得非常的刚性,难以有效调和。这样的社会,公权力主导地方经济发展,甚至主导一切,既带来高速发展的动力,也带来了严重的问题:一是一些地方政府公司化,权力与资本相结合,产生腐败;二是权力与责任不对等,权力不受监督与制约,使地方的经济生态、社会生态、自然生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三是公民权利得不到有效维护和保障。

没有发达的公民社会,个人缺乏权利保障,也就缺乏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理性。权力不受制约与监督,自由平等、独立人格、公共精神、节制理性等公民意识成为社会的稀缺资源,自上而下的反常识、反人性、反法治的各种荒唐举动便容易滋生,它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性道德等,都会带来长远而又深刻的破坏。

社会组织的成长壮大是公民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深圳为社会组织立法可谓抓住了牛鼻子。但更应该看到的是,公民社会的成长不仅需要依靠政府一些职能对社会组织的让渡,更需要相关法律法规对公民权利的直接保障。这样的权利保障,首先体现为公民权利对公共权力的有效监督与制约。在深圳,这方面面临的改革任务更艰巨,也更直接。

比如,深圳1000多万常住人口中,只有200多万户籍人口,那么,剩下绝大多数人口选举与被选举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与文化权利能否得到保障,如何得到保障?

其次,如何创造条件让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得以落实也是建设公民社会的前提条件。犹记得当年袁庚草创深圳的时候,任何公民可以指名道姓批评政府直至袁庚本人的生机盎然景象。今天和今后,深圳能不能再次独步天下,一领全国风骚?

第三,公共财政阳光财政乃一国、一地之命脉,深圳在这方面,是否在建设“让公民看得见的政府”方面,摘下全国之桂冠?

在此,让我们深情注视、热烈期待着深圳。

                                  (2010年11月28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8 08:40 , Processed in 0.07414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