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教材真的“落伍”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29 21:59: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教材真的“落伍”了?
近日,安徽无为县一名中学老师在媒体撰文称,语文教材太落后,内容脱离现实生活,教材要尽快脱胎换骨。几乎与此同时,上海开放大学鲍鹏山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如今一些中小学语文教材的文章比较“幼稚”,没有文化含量,更没有文学积累的价值。
    近年来围绕中小学语文教材的讨论一直没断过,但问题真的如此严重吗?中小学语文教材如何能够更好?这里选取了媒体两篇相关文章,供读者参考。

语文教材的改变还须审慎

有过中学语文教学经历的作家汪政曾提及:“任何一种母语教材,都是以自己母语中的经典作品和一定比例的其他语种的经典翻译作品构成,因为传统经典代表了我们无法逾越的历史和必须接受的传统。”语文作为一门学科,首先要完成的是其工具性的使命,而这无外乎使学生通过对教材里字词句章的学习,获得听、说、读、写的能力,并且经由教材传递文化信息,提升鉴赏力和审美力。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那些看似占据了教材很大篇幅的文言文、现代作家作品等恰恰是文化史与精神史的传递者,它们的存在是有价值的。至于学生“每隔两三天就要背诵一篇课文”的负担,则是量的问题。退一步来讲,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背诵也是一个理解的过程,青少年时期本身就是记忆力和理解力迅猛发展的时期,经常性训练也是无可厚非的。其实,现在的我们如果回望自己的成长经历,除了上学期间,还有何时能再密集接触这些历史文化名篇呢?

当然,在当代语境下,对学生来讲,渐已陌生的教材确实需要加一些“熟脸”,使之可亲可近。但加哪些“熟脸”?青少年的推崇也是一种选择,是他们在特殊的成长阶段内心所需要的精神共鸣,但这些内容,他们在课堂外的阅读中就可以补足。而标准化的母语教材所要承担的,当是另一个更重要的功能——引导。

在刚刚发布的《2015江苏省高中生阅读情况调查报告》中,3000名高中生中有80%都认为阅读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情,但有30%的学生找不到或不知道怎么找自己感兴趣的好书。这也许才是母语教材的着力点——通过教材的学习与课程的教授,让学生在接受作品信息的过程中,了解和熟悉经典的标准,学习并验证这些标准,从而在自己的漫漫人生中,真正学会鉴赏与审美、沟通与表达。能承担起这一功能的当代作品,应当经过严格的筛选与考量。作为母语学科的教材,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改变还需要理性与审慎。(作者蔡丽洁,原载12月18日《光明日报》)

最能为语文教材“把脉”的是师生

一些人士对当下中小学语文教材的指责,主要是认为“低幼化”“没有任何文化含量”“没有文化积累的价值”。从指责一年级的如《比尾巴》这类课文来看,显然忽视了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至于有专家列举美国中小学阅读经典的例子,实际上也有笼统之嫌:美国的人文教育教材,低年级和高年级也是有区别的,低年级显然更倾向于浅显易懂的作品。教材是否幼稚,不应该以成人的标准来衡量,而要看孩子们的接受能力与身心发展规律。

关于文化含量和文学积累的价值问题,专家指出要多阅读经典,要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当下的教材真的远离经典?就初中语文教材来说,中国的涉及《论语》《孟子》和四大名著;外国的涉及莎士比亚、培根、凡尔纳、泰戈尔的经典之作……至于大多只是选段而非全篇的问题,试问,一个中小学生,哪有时间有精力去“专门研究”?更何况,教材的定位,应该是教师用来教学、学生用来学习的一个范例,而非教师所教、学生所学之全部。当下教师所教、学生所学,远非教材里的内容那么单一。比如,学生因为老师讲了《香菱学诗》,可能就顺着兴趣去阅读《红楼梦》;学习了《威尼斯商人》,可能就会去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要知道,教师通过教材,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愿望,是“春色满园关不住”的,必然会“满腔热情走出教材去”。

笔者以为,中小学师生对语文教材最有发言权。当然,这并不是说现行的教材“一切都好”。没有任何缺憾的教材,恐怕全世界也找不到。事实上,多年来,教育主管部门和教材编订者,一直在吸取各界有益建议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语文教材,使其更符合时代需求,力争更受师生欢迎。(作者廖章贡,原载12月18日中国文明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9 22:41 , Processed in 0.08107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