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管季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08:我的网络教研学习笔记

[复制链接]
201#
发表于 2012-3-1 19:35:19 | 只看该作者
大众传播学
第一章:传播与传播学
■传播的特性:
    ●形态的多样性:实物传播、文字传播、口语传播、图像传播
    ● 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时空遍布
    ● 行为伴随性
    ●极端重要性:衣食住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行为
■传播的定义:
   ●关于传播的几种学说:
      △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
      △ 交流说:强调传播的互动性。
      △影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对受者施加影响的行为。
      △符号说:强调传播是符号的流动。
● 传播的定义:
         广义:系统(自身及相互之间)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狭义:人(自身或相互之间)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即人类传播。
● 传播与信息:形式与内容,运动与材料的关系。传播与信息互为表  里、不可分割。
■传播的类型:
   ●从形态来看:语言传播(口语和文字)、非语言传播(实物和图像)
   ●从性质来看:人类传播和非人类传播。
                 人类传播:社会传播和非社会传播。
   ●从手段来看:亲身传播和大众传播,即传播类型的二分法。
   ●从规模来看: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即传播 类型的四分法。
■各类传播的特点比较(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人际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 手段      亲身传播            亲身+ 大众媒介         大众媒介   
     ● 规模       少数人             特定、较多数人       不特定、多数人
     ● 周期      不规则                 较规则                 规则
     ●角色       随时交换              有所规定              基本规定
     ●反馈       灵活                    略困难              十分困难
     ●空间        小                        中                 大
     ●信息表达   不规范                  较规范               规范
         (符号)
■传播学研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贡献
   ●拉斯韦尔:
   ●卢因:
    ●拉扎斯费尔德:
    ●霍夫兰:
    ●施拉姆:
●拉斯韦尔的主要贡献表现为:
    △提出传播的5W模式
    △提出“社会传播”的概念
△倡导并亲身实践传播学研究中的“内容分 析法”
●卢因的主要贡献表现在:
    △首创了“场论”和“群体动力学”,强调“群体”对“个体”的影响和作用,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研究社会传播。
    △提出“把关人”等概念,有力地促进了传播学的建设。
●拉扎斯费尔德的主要贡献表现为:
    △创建“两级传播理论”,破除了“魔弹论”,使深入探讨传播的效果和机制成为可能。
    △倡导并确立了传播学研究中的“实地调查法”
●霍夫兰的主要贡献表现为:
    △从心理学角度“切入”传播学领域,主要是着眼于微观层次,对传播的具体技巧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深入细致的总结。
    △倡导并身体力行了传播学研究中的“控制实验法”。
●施拉姆的主要贡献表现为:
    他不是从某一个相关学科出发,为传播学作出某个方面的贡献,而是“集大成”,即将前人的成果集中起来,进行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完善化,最终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崛起于学术的“殿堂”。
第二章 传播的结构与模式
●所谓结构,即构成一个事物整体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传播的三要素:传者、受者、信息。
●传播的基本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和社会控 制模式
△线性模式
      1. 拉斯韦尔的5W模式
      2. 申农-韦弗的线性模式
3. 线性模式的主要缺陷:
     (1)忽略反馈
     (2)没有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
     (3)没有区分效果的有无问题
     (4)没有表达讯息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化
△控制论模式: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反馈”的机制。
△社会系统模式:将传播过程明确表述为各种社会过程之一,并将其置于总社会过程之中。
第三章:传播的功能
●二功能说:
   △工具性传播:应付环境
   △消遣性传播:充实情绪
●传播功能的三个层次
   △个人层次
   △组织层次
   △社会层次
●四功能说:
△监视环境(新闻)
△协调社会各部分(宣传)
△传递社会遗产(教育)
△提供娱乐(娱乐)
●三功能说:
△授予地位
△ 促进社会规范的实行
△麻醉精神
●大众传播的正功能和负功能
●李普曼的“两个环境”理论:
   △现实环境
   △虚拟环境
  现代社会中,由大众媒介造成的虚拟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
●托马斯公理:如果人将某状况作为现实把握,那状况作为结果就是现实。
●自我达成的预言:如果人根据对状况的错误理解开展行动,结果,就可能使这一错误理解成为现实。
●实地调查法
    在实地调查法的研究程序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抽样调查。抽样的方式分为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两大类。
△随机抽样:即严格按照随机原则进行的抽样。总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应有被选作样本的同等机遇,也就是概率相等。
△非随机抽样:即根据研究人员的意愿 、判断、挑选最适合于研究课题的对象进行调查。
●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是一种对沟通内容进行客观的、系统的和数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这是一种对传播的内容即信息进行科学分析,以期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的研究方法。
●控制实验法
  它是研究因果关系较为理想的一种方法。
●个案研究法
  它是一种用以研究某个别对象的众多方面特征的方法。
第五章 信息与符号
●传播过程即信息流动过程,传播与信息是形式与内容,运动与材料的关系,两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
●信息是一切消息、讯号、知识的总称。它与物质、能量并列构成人类所生存的环境的三大基本因素之一。
●信息的定义:
    广义:事物的存在形式及其运动状态及其表述。
    狭义:事物不确定性的消除。
●信息的基本特征:
△事实性      △ 共享性
△传递性      △ 扩充性
△时效性      △模糊性
△系统性      △ 寄载性
△指代性
△目的性
●信息的类型
     1.人工信息和自然信息
     2.内储信息和外化信息
     3.直接信息和间接信息
     4.未知信息和多余信息
●信息革命给信息社会带来的时代特征(见课本89-90页)
●符号:传播过程中为传达讯息而用以指代某种意义的中介。
●符号的特点:
1.指代性:即任何符号都只是事物或意义的替代物,而不是事物本身。
2.随意性。
3.约定性。
●符号的分类: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由此而形成语言传播和非语言传播。
●非语言符号:
非语言符号的分类:
1.从传播方式来看:标记语言(如手势、手语、旗语等);行动语言(如接吻、挥手、跺脚等);物体语言(如衣着、摆设、建筑等)。
2.从接受方式来看: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
●非语言符号在传播中的作用:
1.补充或强调作用。
2.替代作用。
3.矛盾作用。
●人类历史上的五次信息传播革命?
第六章 传播技术的进展
1. 语言的产生
原始语言(表情、动作、喊叫):10万年前
洞窟壁画:3万年前
  语言:2-2.5万年前
2. 文字的产生
  最古老的图形文字(埃及):5000年前
  中国的甲骨文:3500年前
3. 印刷媒介(活字媒介)的诞生
   大众传播产生的条件:
   a) 从技术角度来看,能大量复制。
   b) 从社会文化角度来看,能大量发行,而且拥有大量读者群。
4. 声像媒介的出现
5. 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的“新媒介”
麦克鲁汉的理论
●媒介即信息:
   每一种新媒介一旦出现,无论它传递的具体内容如何,这种媒介的形式本身就会给人类社会得来某种信息,并引起社会的某种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说,媒介本身就代表着某种时代的信息,媒介就是信息。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麦克鲁汉把所有的媒介都视为人体的延伸,媒介的任何发展,都能延伸人类的五官的功能。
●冷媒介与热媒介:
   热媒介:高清晰度,低参与度,信息量大的媒介。
   冷媒介:低清晰度,高参与度,信息量小的媒介。
●地球村
●如何评价麦克鲁汉的理论?
   积极方面:
   存在的缺陷:
第七章 大众传播媒介的现状
●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优势与劣势各表现在哪里?
●媒介的外部关系主要包括哪些?应该怎样处理好各种外部关系?
第八章 大众传播与社会控制
●“把关人”理论
   所谓“把关人”,即采集、制作信息的过程中对各个环节乃至决策发生影响的人。
   举例说明大众传播中“把关人”及其作用。
●集权主义媒介理论
●自由主义媒介理论(18世纪末)
   代表人物:米尔顿、洛克、杰弗逊等
    独立性原则
    多样化原则
    法制化原则
●媒介社会责任理论(20世纪40年代)
  媒介社会责任理论的基本框架?P166
  怎样看待媒介的社会责任理论?P168
●获知权和接近权理论
    1. 获知权(right of inform): 又叫知晓权、知情权。它有两个含义:一是媒介与当权者的关系出发,主张媒介有从当权者处获知各种
公共信息的权利;二是从大众与当权者的关系出发,主张大众有从当权者处获知各种公共信息的权利。
 关于获知权的典型案例: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五角大楼文件”事件(1971年);“水门”事件(1972年)

2.接近权(right of access) 
所谓接近权,它着眼于大众与媒介的关系,主张前者有权接近、参与后者的活动,大众即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皆应有接近、利用媒介发表意见的自由。
接近权的两种表现形式:反论权和意见广告
△反论权:也称反驳权。指大众面对媒介发表的批评自己或与自己对立的意见,可要求该媒介免费提供版面、时间进行反驳的权利。
△意见广告:大众以付费广告的形式通过媒介发布的意见性信息。
第九章 受众研究
●受众的定义:
   所谓受众,即受者的复数。通常指大众传播内容的读者、听众、观众、网民等。它不仅是传播结构的要素之一,而且是信息传播的接受者。
●受众的一般特征:
    1.大量  2.分散  3.混杂   4.流动  5.隐匿
●受众的社会特征:
    决定受众社会特征的主要因素,大体可分为文化传统、社会环境和群体影响。
●受众的个体特征:
   性别、年龄、个性、智力、经历、兴趣、爱好、预存立场等。
●受众的心理特征:
从众心理、表现心理、移情心理、攻击心理等。
  另外,受众在接受的信息的过程中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选择性接受心理活动。包括:
  1.选择性注意
  2.选择性理解
  3. 选择性记忆
●受众研究的三个经典理论:
1.个人差异论:
   每个人不仅有来自先天和后天的个体特征,而且由此形成的心理结构和行动结构也不尽相同,因此,面对同一信息,他们的反应各异,乃至千差万别。
2. 社会分类论:
    同一社会群体的受众对某个特定的信息会作出类似的反应。
3.社会关系论:
    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对受众会产生重大影响。
A型人小时候比较任性,年轻时性格果断刚毅,时时处处要强。走向社会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经验的积累,他们开始克制自己的情绪,表现出稳重谦虚的态度,容易成为不愿过份表现自己的谨慎派。A型人在老年时,则显得很固执。
B型人大都有一个天真浪漫的幼年期,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分成心直口快和不擅交际应酬型两种倾向。B型人由于性格自幼倒老变化不大,相对来说会让人感到他们越活越年轻
O型人年少时比较温顺,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积极地呈现出强烈的自我主张和自我表现,甚至成为非常有魄力的人。O型人从小至老的变化是最大的,往往是少年温顺,老来强硬。
v       AB型人大多小时候怕陌生人,很闭塞,但长大以后善交朋友,交际广泛。AB型人因过于自信,容易自满,老年时给人感觉很傲慢
其次,从效果的内在性质看,可分为心理效果,文化效果,政治效果,经济效果等。
最后,从媒介影响力的作用范围来看,可分为对个体的影响,对组织的影响,对社会机构的影响,以及对整个社会或整个文化的影响。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上世纪初到40年代初。这一阶段的主导观点是“强效果论”。代表理论:同一效果理论,又叫魔弹论
  第二阶段:从上世纪40年代初到60年代初,被称为“弱效果论”或“有限效果论”时期。代表理论:两级传播模式
第三个阶段:起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末,被称为“回归强效果论”阶段。代表理论:议题设置理论、培养理论
“魔弹论“:又称“皮下注射理论”,这是一种有关媒介具有强大效果的观点。它的核心内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身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两级传播模式:
  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根据伊里调查的发现,对传播过程作了这样一种推测:大众传播的影响并不是直接“流”向(作用于)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一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这就是“两级传播”概念产生的依据。 它是对“枪弹论”的有力否定。
议题设置理论:
  是由美国的麦克姆斯和肖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其主要内容为:传播媒介报道的重点,与受众脑海中的重要题材之间高度相关;媒介所强化报道的题材与事件,会引起人们的重视。
202#
发表于 2012-3-1 19:35:55 | 只看该作者
对新媒体时代“把关人”理论的新思考
http://www.cjr.com.cn 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CJR)  2007年12月27日
  “把关人”理论是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又称为“守门人”理论,是由库尔特·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的。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认为在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中,传媒组织成为实际中的“把关人”,由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决定哪些内容最后能与受众见面,“把关人”起着决定继续或中止信息传递的作用。从此,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从人们的不自觉行为成为大众传媒组织的有意操作,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影响着新闻实践。
  随着传播技术发展带来的媒体多元化和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传统媒体原有的受众日趋分散化。特别是近年来,网络媒体迅速崛起,手机短信和播客等新媒体的出现,使传统媒体“把关人”面对的传播环境不断更新。面对日益变化的环境,在媒介既大融合又互相竞争的新格局下,如何重新审视“把关人”这一传统角色,如何与时俱进地选择新闻信息、编辑稿件,如何策划组织报道,当好“新把关人”,是新媒体时代向传统媒体“把关人”提出的新课题。
  本文结合杭州新闻广播打造“格式化广播”的实践,对“把关人”理论进行一些探讨。
  多媒体融合的新媒体时代需要“新把关人”
  随着科技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传播效果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趋势和要求体现出新媒体时代的一个特点,即新闻信息传播的方式越来越多,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传播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传播的精度也越来越高。新媒体时代的这一特点,需要新的把关人。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
  媒体大融合的时代需要强化“把关人”角色
  媒体大融合的变化趋势可以通过传播介质的变化和不断涌现的新传媒反映出来。每一种新传媒的出现意味着一种新的传播方式的诞生,也会对旧传媒产生一定的影响,促使旧传媒对自己原有的传播方式进行改进或创新,以开辟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由于这种创新和改革,传统媒体也融入了新的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也就是说传统媒体进入了“多媒体融合”的阶段。简单地说,就是把报纸、电台、电视台和互联网站的采编作业有效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这种新型整合作业模式已逐渐成为国际传媒业的新潮流。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原有“职业把关”的难度有所增加,其把关的方式方法也需要相应有所调整、有所强化。这时的“把关人”不仅仅需要判断新闻的价值、报什么和不报什么,而且需要了解各个不同媒体的特点。
  媒体激烈竞争的格局也更需要“新把关人”
  现今传媒激烈的竞争使得任何一家大众传媒都在新闻资源的争夺上不同程度地面临这样的矛盾:如何既能为受众提供独家的、个性化的服务以争取更多的受众注意力,又能对社会上的重要新闻承担把关功能,及时准确地报道,以维护自身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新时代的“把关”不仅体现在政治把关,发挥喉舌功能等,而且在此基础上演进成如何抢夺更多可用的新闻资源,争抢“第一报道权和第一解释权”以及如何拥有更多的市场占有率等,因而“把关”标准也就需要更多地满足受众需求,更趋向于市场化,因此把关更为复杂,要求也更高。现在,市场标准、受众的兴趣和需要已经越来越受到“新把关人”的重视,他们对新闻的选择必须兼顾新闻价值和社会价值,在不违背宣传政策、政治导向的前提下,必须以受众的需要作为新闻选择的尺度,这就更需要“把关人”独具慧眼。
  由此可见,现今媒体的把关功能应该是强化,而非有些人所认为的在网络等新媒体崛起的时代,可以让受众“自我把关”或者是弱化把关。传媒工作者必须适应新的形势,抓紧自我调整,扮演好新的角色。杭州新闻广播从2007年开始,历经多次调改,走出了一条适合城市电台发展的新路子,打造出了全天候24小时的“格式化全新闻广播”,为受众提供最新的新闻、资讯和路况信息。改版以来,收听率和市场占有率节节攀升。作为全新闻播出频率的媒体工作人员,通过努力学习和实践,很快地学会和适应了这一转型,认真做好“把关人”。我们的体会是:最普通大众的、最普遍的想知欲知的新闻,以及各类带有新闻性的资讯,仍然是绝大多数受众的最普遍的共性需求。在传播渠道过剩和资讯过剩的时代,在传统媒介开始数字化转型和跨媒体发展的今天,应该考虑如何进一步迎合和满足受众对高质量的资讯的需求,以及减低他们获取这些资讯服务的代价(如时间、精力、使用成本等)。这种新格局,这种为满足受众需求的改革创新,也对“把关人”提出了新要求。
  新媒体时代的“把关人”担负着多种新的角色,在多媒体既竞争又融合的新时代,“把关人”的角色有了更多新的含义。新含义至少有下面这些:
  新时代“把关人”是新闻和资讯以及服务的重组者、链接人和发布平台。传统媒体的新闻编辑是为单一媒体编制新闻内容,而当传统媒体实现数字化转型后,已经演变为多媒体传播集团中的一分子,在媒介融合带来资源配置与内容整合的时候,新闻编辑被赋予了新的职责和能量,他(她)需要博采众长,需要充分体现新闻和资讯的内容广度,加以发布和链接。在这个过程中,媒体或者说具体落实到记者、编辑身上,扮演的是对各方资讯的快速整合后播出的角色,除了新闻价值的专业判断之外,还要考虑如何体现广度,在多种载体上获取信息,针对不同的受众分配不同的新闻信息,以及培育不同的新闻增值产品。
  相对于其他媒体,广播具有即时性、交互性、快捷性以及兼容性强、成本低廉等特点。杭州新闻广播就是在实际运作中,有效地整合了来自网络、电视音频、本台记者现场连线、各大通讯社记者的口播等第一手资讯,较好地和其他媒体资源进行优势互补,并强化加工新闻和信息的职能,提升了内容产品的品质和价值,促使新闻的广度不断扩展,覆盖的领域有证券、期货、外汇、人才、消费、体育、房产、车市等。新闻编辑室就类同于一个“新闻加工室”,各种新闻和资讯的素材被我们获取之后,新闻编辑的任务就是要根据受众千差万别的需要,经过再加工和开发利用,变成新闻产品,然后通过最恰当的渠道快速播发。网络编辑和音频编辑早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单纯为单一媒体工作的“新闻编辑”了,而成为新时代的新型“把关人”。
  新媒体时代的“把关人”是新闻和信息的解读分析者
  如果上述媒体或新闻编辑作为现今的新闻“把关人”,对多渠道的新闻、信息和知识重新整合,解决了新闻的广度问题,那么媒体承担的对新闻背景、宏观政策、突发事件、社会现象的解读和解析,则可视作解决新闻的高度和深度问题,这也是在前面谈到的角色基础上衍生出来的。
  如今,随着网络、手机、博客、播客等新媒介的出现,普通公民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参与新闻传播的机会,他们可以随时自己发布新闻、表达观点。在这样一种新的媒介环境下,媒体把关人必须适应时代的变化要求,勇于和善于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职责,承担起对新闻的解释和评析,正本清源,求真务实,引导社会舆论,引导人们探求事物的本源,也以此提高受众对专业媒体整合、诠释信息的依赖程度。这是对“新把关人”解析能力和判断能力的考验。
  杭州新闻广播在树立了格式化新闻广播的格局之后,就是立志打造一个“有观点的电台”,在整半点“新闻流”的基础上,先后开发了新闻评论类的“89视点”、新闻解读类的“时事解读”、展现新闻背景和故事的“新闻纪事”等。在这些新闻产品中,媒体正是扮演了为受众解读各类新闻和资讯的角色。如在今年5月30日财政部深夜宣布上调证券交易印花税之后,我们在第一时间,用“时事解读”介绍了印花税的沿革、为什么这个时候出台该政策等。记者随即采访股民和证券专业人士,提供相应的股市操作对策,用“新闻纪事”专栏介绍了该政策出台的前后背景。这样,就将这一重大财经政策全方位立体式地向听众进行了展示,很好地扮演了整合传播和解读时政的角色,这是博客、手机报纸等个性化媒体所无法达到的。
  新媒体时代的“新把关人”是“公共新闻”的推动者
  “公共新闻”倡导关注公共领域中的公共事务,鼓励民众的广泛参与,媒体搭建平台,促成政府、媒体、公众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共同探寻公共问题的解决之道。这是继民生新闻后媒体正在探索的一个方向,也是媒体在“记录时代”的同时,执行舆论监督、推动民主进程的探索。媒体对议程的设置、话题的讨论、交流平台的搭建等都起到一个把关的作用。公共新闻需要一个平台,平台亦有规则,需要有正确的引导,需要实施必要的控制措施。这正显示了媒体“把关人”的职责。杭州新闻广播的“民情热线”节目就是一个“领导走进直播间,百姓难题现场办”的节目,媒体正是扮演了桥梁的作用,推动各方的参与,最终是为了促成问题的解决以及和谐社会的形成。
  人类传播的大发展,促使原有的各种传播学理论不断地被充实新的内容,不断地获得发展,“把关人”理论正是这样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理论。在当前的新媒体时代,媒体人被赋予了全新“把关人”的形象和担负着多种职能的新角色,这对我们每一个新闻传播工作者的能力和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跨学科、跨媒体的学识和能力,整合传播的能力,新闻职业素质等。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努力学习,积极实践,不断探索,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新把关人”的角色需求。
  (作者单位:杭州电台)

203#
发表于 2012-3-1 19:36:39 | 只看该作者
试论草根媒介对大众传播经典理论的影响

童莉

    内容提要 21世纪以来,以博客、播客、QQ空间等为代表的草根媒介出现并逐渐壮大,形成与传统大众媒介相对应的传播态势。“中国博客大众化元年”后,草根媒介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已经能让普通民众快速成名,如“十年砍柴”等人的博客。如今,草根媒介的“小道消息”也为网民信息提供来源。本文就新媒介环境下的草根媒介对三大大众传播理论(“把关人”、“议程设置”、“意见领袖”)带来的冲击与影响进行浅析。
    主题词 草根媒介 大众传播理论 解构
    去年4月,拥有146年历史的《西雅图邮报》宣布停发纸质版报纸,随后又有几家著名报纸停刊,令业内震惊。有人认为,除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新媒介对传统媒介的生存构成的威胁与挑战也不容忽视。除此,新媒介尤其是草根媒介的出现,也解构着传统媒介理论,冲击着曾经的权威理论。
    草根媒介,是相对于大众传媒来说的,主要是指通过网络传播的媒介,如博客、播客、个人网站、论坛、QQ空间等媒介传播方式。大众所熟知的“芙蓉姐姐”、“天仙妹妹”甚至2008年差点掀翻整个网络的“艳照门”事件,他们都是传于网络个人之手,我们也可以猜测这些个人是网络推手,或者是一个未被管理部门许可的“黑户”,但具有无一例外的共同特征:他们都是一些能够通过操纵一个或多个草根媒介进行宣传,做出影响甚至改变他人认知活动的行为。
    这些草根媒介的报道,在新媒介环境下对经典大众传播理论具有不可估量的冲击。本文的“新媒介环境”,主要是指手机传播与网络传播等新媒介出现之后,与传统大众传播媒介并存的媒介环境。
    新媒介的定义及特性
    《连线》杂志给“新媒介”下的定义很简单: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进行的传播(communication for all ,by all)。 这个定义只概括了“新媒介”的一个特征,即受众的参与性,除此,“新媒介是通过数字化技术作为传输手段的媒介”,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因此,笔者认为“新媒介”必须具备三个特性:一是大众传播;二是电子媒介;三是能够传输文字、音像信息等内容。由此,可以这样定义“新媒介”:能够被多数人使用的数字化传播模式(如电视、网络、手机等新技术手段)的媒介,是利用“多对多”的传播模式进行信息发布、信息共享以及信息互动等的媒介,是与传统媒介“一对多”的传播模式相对立的媒介。
    相对于传统媒介“一对多”的传播,新媒介是一种多对多的传播,它使每个人不仅有“听”的机会,而且也有“说”的条件。换言之,新媒介实现了前所未有的互动性。除了传播方式的根本性改变,新媒介还拥有一些传统媒介所无法比拟的特性:海量的存储信息、新闻背景的立体化、个性化的服务,等等。
    草根报道
    “草根”直译自英文的grass roots。有人认为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同政府或决策者相对的势力;一是指同主流、精英文化或精英阶层相对应的弱势阶层。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辞典》把grass roots单列为一个词条,释义是:1.群众的,基层的;2.乡村地区的;3.基础的;根本的。如果把词目与释义互换,即把“草根×”或“草根××”中的“草根”换成这几个义项,有的换得成,有的换不成。另一种解释,草根(grass roots),始于19世纪美国,此时美国正处于掏金狂潮,当时盛传山脉土壤表层草根生长茂盛的地方,下面就蕴藏着黄金。
    基于以上几种解释,笔者认为,“草根”即“最基本,最基层”,当“草根”被用于社会学领域后,“草根”就具备了“基层民众”的内涵。据此,可以将“草根报道”定义为,“基层(普通)民众对新闻事件的报道和对新闻事件的爆料等”。
    草根媒介对大众传播经典理论的影响和冲击
    对“把关人”理论的影响和冲击。新世纪以来,网络传播的数字化技术特性决定在网络传播中新闻信息系统的“门”相对传统媒介而言,控制功能要小得多。比如众多的消息或报道,都是从网上论坛、个人博客或者QQ空间中传到大型网站上,然后被大众所熟知。像山西矿难报道和最后的妥善解决,源于温家宝总理在某记者的博客中看到后亲自批示的。
    网络传播信息平台具备虚拟性、开放性、交互性的特点,它改变了传统媒介呈现的新闻信息发布模式,能够实现信息流动路径的多样化。“草根”民众可以通过草根媒介,相对便捷地发布与接收新闻信息。
    因此,网络传媒成为一个巨大的“信息免费商场”,草根民众可以任意使用该商场,包括其“商品”和“购物环境”,在这里,草根媒介的信息发布便处于相对宽松且自由的状态。这时传统的“把关人理论”想达到“把关”效果和功能就比较难了(一般是在事情被广大受众熟知后,影响很大,相关部门才会控制其传播)。草根媒介的传播基本都是草根民众(而非大众传播者)未经过中间环节而自主发布新闻信息的。此时,传统的“把关人”对新闻信息的选择与控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草根媒介变成了相对自由的传播空间。
    有学者认为,网络依然存在“把关人”,理由是网络把关人变成了“隐形化”的“资讯人”或“引路人”。目前,在草根媒介中,基本上都是即时上传即时传播,一般门户网站、BBS等还保留着“把关人”,但是网络传媒的传播方式以及网上海量信息让其难以把关,特别是网上评论(论坛等)的跟帖,几乎是在传播的事件出现较大、不好或者负面的影响后才会被删除。
    对“议程设置”理论的影响和冲击。大型网站中也许存在着少许的议题设置,也有一部分草根媒介中存在着议程设置,但是这时的议程设置已经与传统媒介完全不同了。
    传统媒介,像报纸或者广播电视都是让受众被动的接受信息。这些信息是已经设置好,为影响他们的受众而进行的媒介设置。但是在草根媒介中,面对海量的网上信息,根本无法做到议程设置。这主要是因为,在网络传播中能实现传者与受者的互动双向交流,极大地释放了受众参与传播的主动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媒介的控制权。正如波斯特所说:“当代大众媒介转化成去中心化的传播网络时,发送者变成了接收者,生产者变成了消费者,统治者变成了被统治者,这样,用来理解第一媒介时代的逻辑就被颠覆了。”
    这就告诉我们,草根大众拥有草根媒介的互动性,草根民众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需要来挑选新闻信息,或发表自己的看法,修正传播者设定的议程,草根传媒也就弱化了“议程设置”的效果。
    对“意见领袖”理论的影响和冲击。在网络传播时代,由于信源的增多,新闻信息的海量,人人可以成为草根媒介的主体,发表自己的观点、作品和评价,可以自由选择和发布自己需要或想要发布的信息。这些信息不需要经过把关人或者意见领袖的传递或引导,草根媒介的草根民众享有很大的自主性、自由性和互动性,享有表达个人意愿和想法的空间,享有充分的话语权。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的主角。在这些草根媒介的传播中,无论美丑、雅俗都足够成为一个信息的主导者,这时,对草根民众来说,“意见领袖”已经多余。
    以博客为例。博客是由英文weblog(译作网络日志、网志或部落格)演变而来,每一个“草根”都是一个传者与受者,扮演着独特的社会角色。它缺少了传统“把关人”这个中间环节,博客对传统传播方式具有无可置疑的颠覆性,博客作为草根媒介的代表,它的传播媒介趋向多元化、复杂化与个性化,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新闻传播专业机构的影响力与控制力。通过链接,网民可以越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直接与信源相接触,也可以随时改写“意见领袖”的意见。另外,我国草根媒介的编辑工作者素质参差不齐,使得其公信力很差,因此也很难让受众相信他们,听从他们。因此,在新媒介环境下,草根民众可以凭着自己的主观愿望选择新闻信息,什么新闻信息属于主流或支流?什么新闻信息重要或次要?网民做出判断的预设不再是“别人的意见是什么”,而是个人的自我判断、自我选择、自我分析、自由表达的加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解构了经典“意见领袖”理论。
    参考文献
    ①周恒宇:《新闻介技术及潜在影响》,《青年记者》,2005年第6期。
    ②吴文虎、黄桂平:《草根文化浪潮里的声浪本质———播客社会文本的意义解读》,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2006年。
    ③明安香:《信息高速公路与大众传播》,华夏出版社,1999年5月版。
    ④[美]德弗载、鲍尔—洛基奇《大众传播学诸论》,新华出版社。
   (作者系广西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204#
发表于 2012-3-1 19:39:49 | 只看该作者
后信息时代下新“把关人”的异军突起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7日
人民网
  内容摘要:网络时代,“把关人”存在与否众说纷纭。在这个变化多端的后信息时代,维客技术的出现则引起了对“把关人”角色转变的新的思考。正是它所提倡的别具一格的协作式书写方式的运用,使“把关人”以一种全新的面貌“登陆”,并且它在传播学上的意义也得到了彰显。面对网络公信力下降的尴尬的局面,新“把关人”的异军突起至关重要。
  关键词:把关人 隐性 平民性 开放性 个人性
  一、后信息时代中“维客”脱颖而出
  今天,一个以知识和信息为代表的数字化世界已经呈现在我们面前。计算机不再只是一台只会处理程序的冰冷的机器,而是如同魔法似地通过虚拟的纽带,将麦克卢汉关于“地球村”的预言变成了现实。后信息时代已经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它不断地改变着人与技术的关系,影响了人对信息的自由选择,并产生了人与外在世界的新的交流方式。诚如美国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所言:“在信息时代中,大众传媒的覆盖面一方面变得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又变得越来越小。在后信息时代中,大众传播的受众往往只是单独一人。所有商品都可以订购,信息变得极端个人化。未来的数字化生存将会是‘随选信息’的时代。后信息时代的根本特征就是‘真正的个人化’。”①
  毫无疑问,以个人化与互动性为突出特征的网络已成了后信息时代的新宠。主体的能动性在其中得到了彰显,集中表现为能动地索取与能动地书写。日新月异的网络世界似乎天生与革命有着血缘关系,一次次由网络革命催生的新事物让“网虫”们兴奋不已。当方兴东引领着他的“博客中国”卷起一股网络博客的时尚风潮时,维客(wiki,又翻译成维基),一个原本陌生的词也开始在互联网上初露端倪。它没有宏大的类似《博客宣言》的宣言书,也没有类似克林顿性丑闻和“911”等对博客的崛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维客,它不靠任何煽动性事件来炒作,而是在纷繁复杂的E时代,构筑起可供人人参与编写的任何文本。“维客”们也正是本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来开始修筑这道E时代的“万里长城”。
  而“维客”究竟是什么呢?它凭什么立足于网络这块众人都想来分割的黄金土壤上?它的出现又是如何突破传播学意义上的“把关人”概念?
  简单地说,维客(Wiki)是沃德?坎宁安于1995年利用其开发的一套名为波特兰模式知识库(PortlandPatternRepository)的工具来编写的一个系统。我们可以在Web的基础上对Wiki文本进行浏览、创建、更改。由于Wiki系统主要还是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于是,Wiki的作者自然构成了一个社群(有时也称社群的组成人员为“维客”,意为运用维客技术的人),Wiki系统为该社群提供简单的交流工具。
  正是这种协作式书写方式,方便了维客们对公共话题进行探讨,使得社群知识得到了共享。由于可以直接在页面增删和修改,因此任何一个维客的参与性评论不仅仅只是单一的外在的反馈,而是可以与其他人的看法相辅相成,得到充分的融合与扩充。虽然wiki建立的是一个公共空间,但它并不抹杀创造性,只是最后在集思广益之下走向“共和”。正因为维客技术所崇尚的平等性原则,使它集中了平凡与不平凡人的思想,在不断增删与提炼中,纵向式到达金字塔的顶端,获取思想的精粹,而维客们正是这一“造金术”的使用者与受益者。
  凭着它的这些新颖的特点,维客渐渐地受到网民的推崇,并得到参与者的点滴的“贡献”。从传统媒体走向新媒体的大环境下,维客就象一个新的生命军顽强地在网络世界中扎根下来,同时,它的出现又对传播学意义上的“把关人”概念进行了一次突破。
  二、 网络时代“把关人”何去何从
  在传统媒介中,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决定权:“(1)决定传播的时间、内容和形式,对信息进行把关、过滤、筛选;(2)对传播的信息进行搜集、编辑、制作和传递;(3)对整个传播进程进行控制和制约。”②由此可见,在以传统媒体为主导的社会中,传统类型的传播者在大众传播中承担着“把关人”的角色。他们掌握着对信息的垄断权,对信息的选择上行使着自己的“天职”。作为党和国家的喉舌以及舆论工具,“把关人”小心翼翼地筛选和发布供大众阅读的信息。
  而如今,一个以网络为主体的新媒介时代,突出的是它的个人性、互动性。“一旦进入网络空间,个人和组织便能凭借电脑化的大规模信息交流系统建立多向的相互联系;这时候,同一个人或组织既可以是新闻和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成为新闻和信息的传递者。在这张分散型的传播巨网里,任何一个网站都能够生产发布信息,所有网络生产发布的信息都能够以断续相间的非线性方式流入网络的经纬之中。”③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便是,网络的互动性与零散化使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不得不面临着“下岗”的尴尬的局面。
  “把关人”甘心就这么下岗吗?没有“把关人”的网络,是值得网虫们欢呼雀跃还是又该为潜在的破坏性隐患值得担忧?其实,万事都有利弊。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下岗”之后,我们虽然得到了更多的自由,任何人都可以充当信息的传递者和发布者,但是没有防护墙的网络之城很难永远固若金汤、不受摧毁。
  虽说博客这股网络新旋风,也对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有了些许的冲击,比如说它对新闻出版业的影响巨大,想以Blog为代表的个人出版挑战以前的集团出版等等。但毕竟它体现的是个人知识的共享,不具备象维客技术那样本身所涵盖的公共性特质,使之能肩负起重任,引领一种新“把关人”模式。在网络的公信力不断受到挑战的今天,我们似乎更需要这种全新的“把关人”来维护网络的公共环境。
  三、维客世界中新“把关人”的出现与角色的嬗变
  互联网,一个新兴的生命力,总能给人无限的遐想。其庞大的虚拟空间,让无数人享在网上自由驰骋。任何网络信息技术的发明,又极大地推动了网络这艘“航空母舰”的不断前行。伴随着维客的出现,以及它自身独特的协作式书写方式的普遍运用,使这项全新的技术在信息化环境中得到了拓展。也许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多的是,在传播学的意义上,它启动了一种全新的“把关人”的主体形态并且彰显了从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到新“把关人”的角色转变。
  (一)显性 —— 隐性
  “把关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把关人’泛指采集、制作信息过程中对各个环节乃至决策发生感影响的人。而狭义的‘把关人’,则是指对于已经初步制成并开始进入信息通道的信息进行控制的有关人员,如报刊编辑、总编、广播电视台台长、部门经理或主任、电影制片人甚至剪辑师、网站管理员,还有信息传播的检查机构以及官员等。”④在这里不管是狭义还是广义上的“把关人”都是呈一种“显性”的姿态,可以寻觅到他们的踪迹。
  在传统的大众媒介中,信息的流通就是靠着“把关人”这扇门,进出有度。信息质量的高低、好坏也在很大程度上与这些显性“把关人”的素质有关。同时,记者、编辑、台长等等,是有具体职责、且分工明确的职权个体。但在互联网出现以后,似乎形成了一种跨过“把关人”直接将信息向社会公开发布的新模式。在这条模式链中,精简了一个重要的筛选环节,使信息直接从传播者到受众。表面上来看,这的确可能导致一种无关可把的混乱局面,“把关人”门槛的降低,让一些不法分子有了可趁之机。
  不过,维客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一种全新的“把关人”角色的出现,即“隐性把关人”。之所以称之为“隐性”是因为维客自身所具有的协作式书写方式的运用,让所有参与到其中进行编写的人都自觉地充当起把关人的角色,而不仅仅是类似网站的编辑或社区斑竹对过激言论进行删除。维客世界中,每个人在这套书写工具中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言论,也可以更正别人的言论。人人在别人的记录中进行修改乃至删除,这可以说是维客技术的一个创举,也是新“把关人”出现的重要基石。因为这势必引导着大家一起为社群的公共资源作贡献。而每个人的“精华”慢慢在累积和融合中达到一种质的飞跃,不仅仅象一些BBS上人们的留言,只是量的增加。因此,只要是参加到wiki中来的人,从宏观上来讲,人人都是一个把关人,人人都有职责来维护网络的公共环境。而维客的身份并不象传统媒介中的记者或编辑等等有着具体的角色扮演和明晰的工作划分,在这里,每一个人都不会刻意地凸显自己的职业和身份,隐匿的参与者只会留下自己的IP,而不会有任何多余的个人信息,他们所呈现的是一种“隐性”的状态,默默贡献自己的宝贵的思想。
  所以说,新“把关人”的突出一点,就是他们隐性的身份辨认。但不能因为呈现的隐性的状态,而进行肆意破坏。“隐性”只是让参与者不突出主体特征,在平等、自由的交流中,为维客事业作贡献。
  (二)权威性 —— 平民性
  可以说,开放、合作、平等、共享,是维客的精髓,而平等则成了其中的一个闪光点。众所周知,长久以来在传统的大众传播秩序中,媒体决策者一直代表着一种权力的象征,“无冕之王”就是对这些显在的“把关人”的最形象的称呼。他们拥有一套天赐的“护身服”,比一般平民百姓更容易发现并接近信息源,获取第一手的资料。而他们对信息的权衡、过滤以及筛选则更体现了他们在信息控制和流通渠道中的垄断作用。同时,各家新闻媒体又无一不是或多或少地充当了舆论导向的作用。这些“把关人”把信息特权牢牢抓在自己手里,其权威性不言而喻。
  不过,在维客的世界中,权力渐渐地由上而下,进行着一场看似浩浩荡荡的分流。权力不再是象传统大众传媒中的一把高高在上的尚方宝剑,而是被明显地“下放”,为大众所分享。网络中的大众则更多地享受到这项标榜着“自由”的权力。而维客世界中的任何一个自觉维护WIKI的“贡献者”,则清楚地体现“把关人”从权威性向平民性的转变。
  维客的创始人沃德?坎安宁,其实他最初的目的是为和自己一起开发编辑语言的人建立一个互相链接、可供交流信息化环境。但是,当他觉察出人人都有渴望表达自己的欲望时,就将维客技术向大众化推而广之,来激发所有人“讲故事”的本性,让每个普通人都能成为著作者,不墨守陈规原有文章的格式、结构,而是自由、方便、快捷地表述自己的思想。它可以是一个想法、可以是一篇文章、可以是一个修正,也可以按自己的习惯,将文字与图片进行超链接式的任意组合。我们可以看到,维客网站上的隐性的“把关人”也不是一定要具备某种专业的传播素质,只要为某个公共话题尽自己的一份力,贡献自己的一个想法都可以。
  维客站点的页面内容随时可能变化,随时可能出现新的话题,随时可能出现新的语言版本,世界上每个角落的观点意见、世界上每种语言都可能随时浮现,这些是谁也无法预期的,每一个来访者的,每一次曾经的修改,每一个曾经生成的页面都会被保留下来,以备查阅和再次修改。显而易见,维客的参与者即新“把关人”,已经从权威性的要位向平民性姿态转变。
  (三) 封闭性 —— 开放性
  在依靠传统的大众传媒来进行传播的渠道中,信息只能从被赋予了某种职责的传者那里通过一条单向链推向受者。从记者、编辑,再到审编,层层往上推移,删减或增加,完全是靠一个或几个重要的人来作决策。尽管他们是考虑与权衡了各方面综合因素来作的决定,但这些“把关人”仍然处于一种封闭性的状态。他们听不全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各种声音,但传达的却是让大家都信服的如同“上帝的声音”,这之间不能不说是一个悖论。
  相对于专业传播组织而言,网络上的驰骋者更具有开放性的权力。单向的传播链被一环环地打开,充分的双向性传播使大众更接近一种自由、开放的网络生存环境。在维客的世界中,它所提供的一种操作形式便是开放式源代码的运动,其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开放性与互动性得到了无限地增强。即使在博客流行于网络的今天,个人观点的表达随处可见,但是要想直接在页面上修改别人的帖子也是办不到的。象BBS或如今较流行的博客,他们的阅读者仍旧是被动的接收信息,如果对博客主人的某个观点不满,只能在其后面作出一定的评论,而在维客网站中,每个“把关人”既是阅读者,同时又是书写者。在这套可以任意编辑的网络白纸上,任何人都可以在前人写过的内容上编辑加工,也能够按照一定技术规则和文化脉络组合模仿。这正是维客技术作为一项潜力股的重要特征,它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人人都是作者,人人都是编辑”。
  新“把关人”就是这样突破过去被束缚的层层枷锁,力求做到使信息能够达到自由的流通。开放,是开放思想、开放言论,同时这种“开放”又不是不加节制的“众生喧哗“。在人人都是“把关人”的维客网络中,“开放”也犹如“戴着镣铐跳舞”,在集思广益之下达到一种公正、客观的效果。
  (四) 组织性 —— 个人性
  原来的“把关人”虽然由一个个相应有某些特定素质的个人组成,但总的来说,在传统的大众媒介中,“把关”是一种组织行为。如“新闻选择过程中的把关人并不是只有一个,记者是把关人,决定着哪些素材应该写成新闻稿;编辑是把关人,决定着哪些新闻稿应该刊播;编审和总编是把关人,决定着哪些内容应该成为重要新闻等等。传媒内部存在着一系列把关环节,正意味着把关是一种有组织的活动。此外,把关虽然也与记者、编辑个人的价值判断密切相关,但这些判断只有在与传媒组织的报道方针不相冲突的前提下才能发生实质性影响,这也说明了把关活动的组织性。”⑤
  而一个显而易见的变化就是,在维客世界中,“把关人”已经从原来的组织身份让渡为以个人为主导。维客,它所提供的这种协作式书写工具,集中了越来越多的对各个主题感兴趣的维客迷们,他们没有统一的身份、职业或是受教育程度。他们来自世界的各个角落,发表各自不同的意见,以个人传播的方式达到社群知识的共享。其实,社群知识的共享并不是要排除个性化的印记。因为,完全客观性的记录是不存在的,每个人的参与也必然会带着个人的印记。而且,维客技术倡导的也是一种积极的建设性态势,所以它也只能是在个人主观化的思想下,尽可能达到一种客观与中立。
  因此,网络的不受限制性使任何个体都可以表现个性化的东西,维客文化也在大家共同的协作下变得个性十足,五彩缤纷,呈现出一派新兴、跃动、变化多端、而又繁杂多元的维客式的网络文化氛围。同时,作为新“把关人”的每一个个体都是在传者和受者的双重姿态显示出他们每一份“贡献”。维客技术使传者与受者的互动关系发生的质的飞跃,从宏观上说,他们已经融合成身兼二职的把关人。
  由此可见,在维客事业中,新“把关人”的出现集中体现了网络时代“把关人”所面临多种症状以及角色的逐渐嬗变。参与维客的任何一个主体都勇于担当起把关之重任,呈现出一种“人人都是把关人”的积极走向。从隐性到显性,从权威性到平民性,从封闭性到开放性,从组织性到个人性,维客引领的新“把关人”的模式正在向我们走来。
  四、总述
  综上所述,维客的协作式书写方式造就了:人人都是“把关人”,人人都有权利和义务去“把关”,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在网络公信力下降的尴尬的局面下,这种隐性的新“把关人”的出现至关重要。它的出现是对传统的传播学意义上的“把关人”概念的一次新的突破与挑战。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影视学院03级硕士研究生)
  参考资料:
  ①[美]尼葛洛庞蒂著,胡泳,范海燕译:《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P191~197和258~259
  ②《传播学概论》 周庆山 著 2004年9月 北京大学出版社 P152
  ③ [美] 马克?利维 《新闻与传播:走向网络空间的时代》,出自《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年第1期 P12、11页
  ④《传播学概论》 周庆山 著 2004年9月 北京大学出版社 P153
  ⑤《传播学概论》 周庆山 著 2004年9月 北京大学出版社 P154
  中文维基网站:zh.wikipedia.org
  网络天书:www.cnic.org

205#
发表于 2012-3-1 19:46:50 | 只看该作者
网络技术创新与全球化传播
作者:CCTV.com栏目专稿 发布时间: 2003-7-25



    2003年7月23日19:30,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博士生导师、信息网络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吴建平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传播学研究室主任明安香研究员及嘉宾主持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助理、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董关鹏研究员共聚2003中国网络媒体论坛,就网络技术创新与全球化传播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具体的探讨。
    作为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络研究的主要发起者和组织者,吴建平教授对我国互联网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我国的互联网发展确实非常快,但是目前所使用的技术和主要设备还是从国外进口,确实目前的互联网技术基本被国外所把持和垄断,这是因为我们开发互联网比人家落后20年的结果。但是,互联网已经成为未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安全和经济运转的重要支撑环节,无论从经济角度考虑,还是从国家安全考虑,我们都必须开发互联网技术。特别是在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的开发方面,我们与国际的差别还不是很大,大家都在进行下一代互联网的技术开发和应用开发,因此我们有比较大的互联网技术开发机会。因此,在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开发方面,与国际接轨,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的互联网技术,在重要方面不受制于人。
    明安香研究员是中国最早的传播学理论的著作者,他分析并指出了网络传播的两个特点:互联网上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界线将会逐渐的模糊,这是网络传播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网络传播另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把各种传播类型可以综合起来,.现在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同时进行这几种传播,比如说点到点的传播,也就是面对面的传播,像电子邮件、视频对话,网络电话等等,也可以进行点到面的传播,就是大众传播,我们每一个网络用户都可以像全世界的受众发出信息,也可以进行点到面的传播,还可以进行面到面的传播,这些传播都可以在同一个媒体上进行,都在互联网这个媒体上进行,这在过去是很难做到的,这是我们需要认识新媒体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嘉宾主持董关鹏研究员是第五次做客CCTV.com,很多网友对他非常熟悉。前天他刚担任过清华大学学生与来访的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对话的主持人,他对网络时代“人人皆评论员”问题是这样阐释的:
全球传播时代以网络传播为技术特点,传播强度与频率都大大增强,属于这个时代的记者必须文武全才,平面媒体、广电媒体和网络媒体的采、编、播技术不应该再壁垒分明,希望这个时代的记者具有国际的视野,不仅仅是英语的世界沟通语言,还有全能的新闻技能。评论水平的历练更是不在话下,包含其中的。作为非记者身份的普通网民经过网络媒体的不经意培养与历练,我相信也会生出很多业余评论家的,总有一点是好的,大家更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更多的观点容易被决策者听到,更多常常被省略的推理过程不可以再成为政府或有关部门组织的行政特权。
    当晚论坛从“中国信息化发展与网络传播”、“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网络时代把关人的角色变化”、“关注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的安全隐患”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使我们了解网络技术的发展方向以及网络作为第四媒体的传播特点。网友“漫游世界”的发言代表了许多网友的心声:让我们更多地了解网络这一新媒体、更多地运用这一新媒体,让我们的生活在网络世界更精彩!

吴建平(左一)、刘连喜(左二)、明安香(右二)、董关鹏(右一)

开场白

  【网络主持人:邢立双】各位网友,你们好!《中国网络媒体论坛》第六期马上就要开始了,我是网络主持人邢立双。本期我们的主题是:网络技术创新与全球化传播,欢迎大家踊跃提问。今天,我们邀请到的嘉宾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信息网络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吴建平老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传播学研究室主任明安香老师及嘉宾主持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助理、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董关鹏老师。我们欢迎他们的到来,请他们分别做个开场白吧!
  【特邀嘉宾:吴建平】开场白:大家好,非常高兴能够在网上和大家见面,我非常愿意回答大家的问题,来共同探讨互联网和媒体的关系,以及媒体在互联网的支持下可以更大的发展。
  【特邀嘉宾:明安香】开场白:各位网友,大家好!很高兴今天能有机会和大家再一次在央视论坛上讨论新媒体的问题。在前两年互联网处于泡沫破裂的时代,有很多人对互联网的发展前景不知所措,当时我在很多场合都讲过,我说互联网就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一样,仅仅经历了几年的成长时间,要求他很快的就成熟起来是不客观的,而我相信互联网作为一个新兴的媒体是有强大的生命力的。现在,特别是2003年我们终于看到网络媒体又开始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状态,网络商务,网络广告,网络购物都在篷勃的发展,特别是在这次中国人民抗击非典的伟大斗争中,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媒体发挥了他的独特的作用。因此,我很高兴能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探讨新媒体。
  【嘉宾主持:董关鹏】开场白:各位好,很高兴又在这里和大家见面了,不知道我在《媒体广场》节目的开始语是不是适用这里。采集内外媒体,会聚天下报章,现在实在是一个媒体的时代。刚才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已经说了,今天说的认识新媒体的“新”字实在可以大做文章,因为“新”总是相对于“旧”而言的。我们似乎总也离不开报纸和电视,最近也都成传统的“旧”媒体了。新媒体目前的所指网络媒体首当其称,在它没有成为传统的新媒体之前,我们要更好的认知这个新生的事物,让它更好的为我们服务。今天的两位老师都是学界的前辈,明老师是熟识的,中国传播理论的第一本著作就是出自他手。吴老师是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的资深专家,从实践到决策的领域都是行家里手,我们今天的论坛一定非常有趣。
206#
发表于 2012-3-1 19:47:27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信息化发展与网络传播


  【嘉宾主持:董关鹏】托尼·布莱尔昨天在清华大学的访问,曾多次提到科技在国家进步过程中的意义,他说全球化时代的政府必须在最快的时间以内接受这个挑战:一方面制定出支持这种信息科技发展的宏观政策,而另外一方面又要成为这些最新技术的最积极使用者和获益者。电子政务大概是一个不能回避的话题,西方先进的国家已经提出2005年前实现政府服务全面在线的口号,作为国家信息化专家资深委员会的委员您如何评价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必要性和必要的发展阶段?尤其是有人说中国的IT技术其实是居于世界前列,与世界同步的电子政务在中国更容易蓬勃发展?
  【特邀嘉宾:吴建平】电子政务的确是国家信息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我们这样人口众多、地域广阔的国家。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政务系统,可以更加使政府提供大众的服务,真正使政府贴近群众,也使群众了解政府。但是,中国的整个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政务系统也是发展不平衡的,在发达地区我们的IT技术使用的确比较前卫,但是还有更多的不发达地区,甚至连网络也没有。所以,中国的电子政务发展还有很艰巨的任务,总体要和他的经济发展相适应,但是不排除在主要政府部门和发达地区,达到和世界同步发展。

  【飞吧超人】请问吴教授,如何利用网络的全球化,使信息化促进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我国的网络技术特点同国外有哪些不同?
  【特邀嘉宾:吴建平】我国的网络技术特点与国外没有明显不同,这也是全球化的效应。网络的发展确实促进了信息化的发展,没有网络化就没有信息化,传统的工业确实需要网络技术来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

  【嘉宾主持:董关鹏】中国本土信息技术企业,在帮助中国进入信息化时代的漫漫长路上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想请教吴教授,这些企业目前的技术水平和规模到底在世界上居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他们下一步的发展是否存在一些中央政府某些行业管制方面的束缚?欧洲很多国家近来对各自国家政府体制内先后设立的林林总总,信息化或信息产业管理机构做了合并与调整,您认为中国在这方面是否也将面临国家计划、监管、可持续发展和评估等功能部门的整合和调整?
  【特邀嘉宾:吴建平】中国的信息企业发展是不平衡的,有些信息企业的发展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有些信息企业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中国信息企业的下一步发展确实存在政府管制方面的约束,例如:互联网服务业就有很多政府管制。不是所有企业都可以随意从事互联网服务,而且被允许从事互联网服务的企业也不处在同一平等的竞争地位。中国的互联网服务业还应该更加开放企业准入政策,才能促进中国互联网和信息化的大发展。中国政府确实应该在计划、监管和评估等部门的设置上更加合理,更加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
  【漫游世界】强调信息技术企业本土化,不太合适吧。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全球范围资源共享,企业如果局限于本土化势必会形成闭关自守的局面呢,技术引进与整合才是权宜之计吧。

  【古天草竹】请问老师,网络有赢利到不赢利会不会对网络产生什么不良影响?
  【嘉宾主持:董关鹏】不良影响不可能完全杜绝,但是,没有商业模式的刺激与推动,我担心反而会减缓网络媒体发展的速度,就像有关电视频道中到底该不该有广告的争论,不也延续很多年了吗?很多人也开始爱上媒体广告了,我想关键是“度”和诚信的问题。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需要商业模型的充电和补氧,这样才能爆发出更大的推动力。商业模式的网络平台极有可能整合现有的传统媒体资源,很有可能使现有的传统媒体成本降低,传播频率增高,使受众获得更多更高质量的传播产品。莫多克的新闻集团在英国推进的天空数字电视网是极好的例子,数字卫星电视的服务通过机顶盒带进千家万户,电视屏幕就是网络传播的界面,世界各国的报纸广播电视以原形态展现无余,开发商借机推动的互动电视、图文电视和真人秀(博彩)电视频道都纷纷获得普遍欢迎,商业业绩更是令人瞩目。新媒体的出现就应该是鼓励创新的机遇平台,离最大限度的对其开发,我们的路还可以走很远。

  【网络主持人:邢立双】网络的海量和宽容很容易使得网上一些东西鱼目混珠、良莠不分、真假难辨。而CCTV.com始终恪守:通过互联网传播人类先进文化,为此才有《电视批判》、《线上故事》等一些文化品牌栏目的诞生。老师们能否谈谈网络传播如何运作才能剔除其垃圾信息而进一步实现人类先进文化的传播?
  【美丽的雨点儿】我很喜欢上CCTV.com的《电视批判》论坛,那里真是新闻系学生学习的好地方,跟专家交流如同上新闻专业研究生的课。感谢你们提供一个传播新媒体文化的舞台。
  【漫游世界】还是那句老话,“把关人”的政治修养、道德品质、文化素质、业务技术就是网络传播进步文化的基础。
  【特邀嘉宾:明安香】网络上的垃圾邮件确实是一个大问题,根据美国一家公司的最新调查显示,平均一个企业的每位员工每天要收到13封以上的垃圾邮件,每位员工每天要花费6分半的时间来处理垃圾邮件,每周要花40分钟,如果按照每小时一个员工工资三十美元来计算,一年要浪费将近900美元来处理垃圾邮件,根据这样计算,每年一个企业的生产效率因为处理垃圾邮件而下降了百分之一点四,所以现在很多企业都在想方设法的阻止垃圾邮件。垃圾邮件反映了当前网络传播当中的一个突出的弊病,怎么样剔除网络上的垃圾邮件,传播先进文化,保证网络传播的健康发展呢?我认为,首先就是网络媒体工作者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思想修养,要当好专业的把关人,不能够过分注重市场效益,明知是垃圾邮件,或者是不良信息也要在网上传播。第二个就是每一位网络用户都要树立起把关人的意识,就像我前面讲得在网络传播中每一位用户都是把关人。每一位网络用户要保证自己不传递、不发送垃圾信息。第三个就是要进一步开发剔除垃圾信息的技术,现在好像美国一些重要的IT公司,包括微软都在开发易除垃圾信息的技术。

  【海空共享】请问网络的技术创新是以为群众服务为出发点还是以赢利为出发点?那么它的供需是由技术决定还是上网的人或大众决定?本人认为大众需求决定它的网络发展以及方向的技术采集。
  【半在空】当然是大众需求!赢利是重要因素但决不是出发点。
  【海空共享】作为一个网络使用者他更看重的不是技术的日新月异,而是在使用的安全和使用方便上。随着在使用上的需求,不断的难以满足大众的需要,大众向网络提出了它们的正确的成熟的技术需求。网络也就可以快速的得以全面的提速出发。
  【嘉宾主持:董关鹏】我早先在英国媒体工作的时候,有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当时所在媒体的职业经理人说:如果一个媒体不能够赢利,就不会有大的影响力,而有大影响力的媒体,它一定是赢利的,只是“赢利”的表现形式不仅仅是现实中的货币,还有公共关系的储蓄和很多组织发展早期的品牌积累。我想不赢利的网络媒体也一定不值得推崇。只要没有牺牲公众的或者至少是大多数公众的公共利益。
  【漫游世界】任何一个媒体仅仅为了赢利是不够的,必须为大多数公众利益服务,这个利才能赢得长久,众多著名媒体能够赢利只是其表现形式,更重要的还是在为公众利益服务中所产生的影响力。
    【海空共享】更多了解网络发展和它的技术发展的方向,吸引更多的网众和企业去大量使用,促进网络的全面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

  【飞吧超人】请问教授,您认为如何运用网络的新技术来促进信息的传播?
  【特邀嘉宾:吴建平】互联网的发展的确给信息的传播带来前所未有的空间,但是,是否能健康地使信息广泛传播,还有许多的工作要做,也包括很多技术工作。

  【美丽的雨点儿】任何传播技术的革新,都为媒介传播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请问老师,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媒介传播带来了怎样的变革?它还有多大的发展空间?
  【特邀嘉宾:吴建平】互联网的应用会给媒介传播带来无限的发展空间,因为人们的创造力是无限的,而互联网的计算能力和连接能力是无限的。

    【小黑帽1】网络的出现使得信息传播全球化?请问老师何谓信息传播全球化?
 【特邀嘉宾:明安香】我认为,信息传播全球化就是信息能够在地球上任何地方跨越时间、空间、地域和边界的限制,进行及时、广泛传播或交流的状态和过程。信息传播全球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1993年美国克林顿政府提出了兴建"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紧接着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响应,提出相应的规划和措施。这可算是信息传播全球化的兴起。但是其真正成型,则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其主要标志是全球性电视广播网、电话电信网和国际互联网等三大全球性网络的初步建成和迅速普及。
    【网络主持人:邢立双】当前我们如何运用互联网技术来发展我国的信息传播事业?
    【特邀嘉宾:明安香】互联网真正突破了地球上时间、空间、地域、边界和媒体的界限,使得各种信息能够以文字、图片、动画乃至声音、影像等各种形式,全天候地在全球各地间迅速、海量、互动式地交流。对于我们国家而言,信息传播全球化既可能带来严峻的挑战,也可以带来难得的机遇。在信息传播全球化到来的时候,毫无疑问应该紧紧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制定出正确的新世纪传播发展战略,积极主动地参与信息全球化的进程,为我国和世界各国在新世纪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全球信息交流、文化交流、新闻传播交流和国际舆论交流环境。
    为此,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要充分利用网络传播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进一步加快发展我国的互联网事业,鼓励各行各业、家庭个人齐上网,开展网络传播的全民运动。二要制定相关政策、降低上网门槛,有利于全民上网。三要大力开发相关软件,便利网上的语言文化交流。据国外有关机构预测,到2007年,中文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网络语言。  全民上网、促进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尽快开发出高水平的网络翻译软件。四要加强品牌中文网络公司、中文网站的建设,增强我国在网络世界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五要加强网络管理,完善网络法规,推动网络传播迅速而又健康地向前发展。近年来,我国先后制定了相关法规,促进了网络传播的快速而有序的发展。我们还要继续推进网络传播的道德自律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防止滥用互联网和利用互联网渠道散布违法犯罪信息和个人诽谤、攻击等不良信息。
207#
发表于 2012-3-1 19:48:07 | 只看该作者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


  【嘉宾主持:董关鹏】一天以前,我作为清华大学学生与来访的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对话的主持人,曾经感受到在全球传播时代沟通与对话的魅力和力量。在活动举办以前,英方曾经多次要求能否在提问中加入若干以手机短信和网络征集的方式获得的问题,提交给首相布莱尔,当时由于多方面操作性的原因,尤其是想给清华的学生以充分的提问时间和机会,没有成行。英方一再强调这是为了让手机短信这样的新媒体,同样被首相这样的世界政治明星和清华大学学生这样的未来社会进步领导者充分使用。所以我想把第一个问题提给明安香老师,新媒体的“新”字如何界定?广义的新媒体都包含哪些层面?新媒体传播与传统传播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特邀嘉宾:明安香】 新媒体的“新”字如何界定,这既是一个老问题,也是一个新问题。因为,新媒体的“新”字总的来说是一个新的概念,比如说在中国人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和德国人古登堡发明了活字印刷机以后,人类社会开始出现了书籍和报纸,在当时来看书籍和报纸很显然就是新媒体。后来出现了广播,能够大范围的传播人们的声音,它对于书籍和报纸来说又算是新媒体了,电视的出现能够传递鲜活的画面,它对于报纸广播来说又是新媒体,现在互联网的出现对于前面的几种传播媒体来看,它就是新媒体了。究竟什么是新媒体呢?我认为,就是在人类的信息传播过来中,引入了信息传播的新的技术,而且表现出了新的特点,那么这样的媒体就可以说成新媒体。在当前的情况下,广义的新媒体一般来说包括卫星直播电视、高清晰度电视和网络媒体。当然,在目前人们提到新媒体的时候更多的是指网络媒体,也就是互联网。新媒体传播与传统传播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主要表现在两点上,一是新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单项传播的局限性,开辟了双向传播的广阔渠道。第二个特点是,它能够综合各种类型的传播,把面对面传播、团体传播、公共传播、大众传播融合到一起,也就是说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将能够在同一个媒体上随心所欲的进行各种类型的传播,这是前所未有的。

  【s秋水伊人s】请吴教授谈谈,您是如何界定网络媒体的?网络媒体具有什么样的技术特征和属性?
  【半在空】对啊,请老师回答一下,各大传统新闻媒体都有自己的网络系统,那么到底将他们怎样定位管理呢?
  【特邀嘉宾:吴建平】我本人不是搞媒体的,我是搞互联网技术,所以对网络媒体的确切定义可能回答不准确。但是,我认为网络确实是一种新的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它具有更方便的访问方式和更多样的交流方式。当然,它也有许多人们还不是很习惯的交流方式,但是有一点个人对个人的交流方式是传统媒体所不具有的,这一点特别适合于具有内向特性的亚洲人、尤其中国人的交流方式,因此,像BBS和QQ、短信在中国和亚洲地区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网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网络媒体的新形式。

  【网络主持人:邢立双】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曾阐述到:“从前所说的大众传播正演变为个人化双向交流,信息不再被‘推给’消费者,相反,人们将把所需要的信息‘拉出来’,并参与到创作信息的活动中”。究竟谁为传者,谁为受众,请老师们谈谈这与传统媒介中相比有什么样的变化?
  【漫游世界】我想网络媒体最显著特征就是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界限的淡化吧,也就是传者也可以是受者,受者也可以传者,交互性也正是如此吧。“受者也可以是传者”。
  【特邀嘉宾:明安香】尼葛洛庞帝在这句话里形象的概括了人类的信息传播从早期的面对面的传播又进入到了网络媒体的人际之间传播的高级的回归的阶段。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从传播理论的角度来看,我们人类的信息传播类型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从早期的面对面的口头传播然后发展到团体传播、少数人向多数人的公共传播,以及报纸广播电视这样的大众传播。在前面的面对面传播、团体传播和公共传播里面,人与人之间都是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但是自从出现了报纸、广播、电视这样的大众传播以后,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就被媒体分隔开来,就形成了传播者和受传者的鲜明的界线。我们在报社、电台、电视台工作的媒体工作者就成了专门发布信息的传播者,而读者、听众、观众就形成了受众,因此,这样一种信息传播是一种从传播者到受众的一种单向的传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背离了面对面传播和直接传播这样一种本来状态的。现在,网络传播的出现又使得人们在网络上可以面对面的传播,如果双方的电脑上有视频摄像头的话,也可以进行直接交流,那就是利用电子邮件,这样就意味着在互联网这个新媒体上,人类的信息传播再一次可以进入到面对面的直接的交流状态,只不过这是一种更高级的直播状态,我说这是一种更高层次回归。那么,在人类早期的面对面的传播里面,是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区别的,信息交流的双方都是传播者,也都是受传者,在网络传播里面人们又进入了这样一种状态,信息交流的双方都是传播者也都是受传者。我们上网的网民、网络用户如果愿意的话可以建立自己的网页,可以发布自己的信息,这时候自己也就成了传播者了,因此在互联网上,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界线将会逐渐的模糊,这是网络传播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网络传播另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把各种传播类型可以综合起来,过去人类传播的早期阶段,面对面传播、团体传播、公共传播,到后来的大众传播是互相分隔开来的,现在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同时进行这几种传播,比如说点到点的传播,也就是面对面的传播,像电子邮件、视频对话,网络电话等等,也可以进行点到面的传播,就是大众传播,我们每一个网络用户都可以像全世界的受众发出信息,也可以进行点到面的传播,还可以进行面到面的传播,这些传播都可以在同一个媒体上进行,都在互联网这个媒体上进行,这在过去是很难做到的,这是我们需要认识新媒体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嘉宾主持:董关鹏】吴老师,我非常感兴趣您作为计算机与信息科学最前沿的资深专家,如何看待今天的传统媒体?尤其是广播,它会像很多社会学家所谈的最终被新媒体排山倒海的攻势所淹没吗?传统媒体怎样才能在网络传播为主要特点的新媒体时代获得更强有力的生存力量?而新媒体一线的研发力量如何考量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关系和相互支撑的体系?
  【古天草竹】我觉得各种媒体根据其性质和方式都会有自己的特定消费群体,比如广播在以汽车为代表交通中的不可替代的传播优势。这就要求不同的媒体发挥自身优势,挖掘潜在消费群体,同时充分利用新媒体,与之有机结合,灵活多样的进行传播。
  【特邀嘉宾:吴建平】我个人认为,各种媒体都有它的特点,如果简单说传统媒体会被新媒体所淹没,恐怕是太轻率了,像广播、报纸和电视并没有因为互联网的出现而衰弱,反而还在发展当中。

  【网络主持人:邢立双】我们知道传统的新闻媒介有着这样一些社会功能:如沟通情况,提供信息;进行宣传,反映、影响、引导社会舆论;传播知识,开阔眼界;提供娱乐,丰富业余生活等。请问诸位嘉宾,网络媒体是否也具备这样的功能?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更突出的优势?
  【特邀嘉宾:明安香】确实,传统的新闻媒体有很多社会功能,比如说传递信息、宣传政策、开展教育、娱乐休闲、文化交流、国际交往等等。那么,网络传播可以说具有传统新闻媒体的所有这些功能,这就像我们所说的网络传播具有了综合人类各种类型传播的能力。除此之外,网络媒体还具有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一些新的功能。比如,它可以进行直接的人际交流,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这是传统新闻媒体做不到的。另外,网络媒体还具备有在线购物,网络商贸,新闻采访等等功能,这些都是传统新闻媒体所不具备的。比如说在这次抗击非典的斗争中,非典病毒虽然要把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隔绝开来,甚至让家庭的成员之间都由于非典病毒的危害出现某种相互隔绝的状态,但是,网络媒体却发挥了它的独特功能。人们通过网络的信息,通过手机短信来进行相互沟通,这就在非常时期表现出了网络媒体的独特优势。
  另外,由于非典病毒的危害,人们上街购物到超市购物都受到影响,因而在非典肆虐的高潮时期,网上购物在我们某些城市就应运而生,发挥了必要的作用,这也是过去传统媒体无法办到的。我们应该总结非典时期网络媒体表现出的独特的优势,来发展它,使它更好的为我们社会的经济现代化,社会民主化做出贡献。

  【网络主持人:邢立双】媒体的权威性来自于信息的真实、准确与洞悉的深刻,像传统媒体《纽约时报》、新华社等,他们都是在可信度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在此方面,网络如何从中吸取他们经验?
  【特邀嘉宾:明安香】像传统媒体《纽约时报》、新华社等在可信度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品牌,主要是靠对新闻来源的多方面核实,在英文里叫CROSS CHECKING,也就是说在遇到一些关键性新闻信息的时候不能够仅仅轻信某一个信息来源提供的信息,而应该对这个信息在通过另外一个到两个来源进行核实,如果这几个来源的说法一致的话,就说明这个信息基本上是可靠的,这样才能够发布。由于要进行新闻信息的核实,这样就难免影响到新闻发布的速度,影响到新闻发布的及时性,这在网络传播的时代做起来是相当困难的。因为在网络传播的时代里,新闻竞争非常激烈,核实信息就会耽误信息发布的及时性。比如说在克林顿、莱文斯基丑闻刚刚暴露的时候,美国的《新闻周刊》已经获得了这个信息,但是他们对这条新闻的真实性还没有把握,因而推迟了发布,结果美国的一个个人网站却抢先发布了,使得个人网站一举成名。这就说明在网络竞争的时代里,要保证新闻的可信度有时候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但是,在重大新闻事件发生的时候,或者在关键性的新闻事件上进行这种核实还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才能保证媒体的权威性。恰恰《纽约时报》最近出现的布莱尔丑闻,就是因为这一位记者忘记了新闻真实性是新闻媒体的生命线这个最重要的原则,这位记者为了抢新闻甚至不惜虚构新闻、抄袭新闻,使《纽约时报》这家百年大报的信誉受到了重大的创伤,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教训,那就是我们的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在新闻竞争进行到光速的时代里也不要忘记强调新闻的真实性。记得前不久有一家网站传播了一条明显有误的新闻,就说比尔·盖茨遇刺身亡,这家网站发布这条新闻的时候事先没有进行核实,事后也没有进行纠正,这样就会对这家网站的品牌和权威性造成重大损害。我们要从中吸取教训。

  【小黑帽1】有人说网络媒体最终能吞掉电视媒体,不知同志们同意否?
  【半在空】我想不会,当电视刚刚出现时,不也说会代替广播。结果怎样?原因很简单,各有优劣。
  【漫游世界】 我看不然,象报纸、广播、电视媒体自有它的生命力,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有它存在的基础。
  【特邀嘉宾:吴建平】我认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网络媒体还不能吞掉电视媒体,因为从技术角度,它们目前的体制还是完全不同的,尤其是下一代高清晰度电视,仍然在使用传统的广播式传输技术,这和互联网的传输方式是截然不同的,互联网还是基于点到点的通讯,对广播传输的支持是非常薄弱的,所以从技术角度说,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不会替代。

  【半在空】老师,你们怎样看待目前出现的网络记者招待会?它的主要优劣势在哪?
  【嘉宾主持:董关鹏】我和明安香教授一直都对公共关系领域的研究十分感兴趣,我们曾经共同关注过很多新闻发布会的实践,近期可能还会联合出一些成果。我个人认为新闻发布会是政府或商业组织,尤其是在突发事件和危机状态下必须娴熟使用的公关利器。新闻发布会的最主要目的是铲除误解,互通有无,传递最新的事态发展信息。所谓大道畅通,小道消息也就销声匿迹了。网络新闻发布会肯定是经济的、快捷的和现代的,但是,要知道网络受众群体的特殊性,如果没有认真考虑受众的因素,也许,这样的发布会会误传至与目标群体错位的受众。与此同时,如果网络安全没有保障,也有可能在传输的过程中,发生信息的被删减和篡改,这就是有违新闻发布会本意的情况了。技术支撑系统的成熟和对受众获得有效信息渠道的翔实研究将是网络新闻发布会必须注意的问题。为网络而网络的新闻发布会没什么意义。
208#
发表于 2012-3-1 19:48:39 | 只看该作者
网络时代“把关人”的角色变化

  【嘉宾主持:董关鹏】有学者指出,弱势群体在网络传播时代的声音好象终于有了输出的音箱,在国际上很多听也没有听过的非政府组织都构建出色的网络传播平台,以数倍于以往的力量传播组织信念与价值观。而在东西传播,西强我弱的世界传播秩序里第三世界也在面临新的机遇,终于有了绕过国界与规模效应的壁垒,实现西方学者竞相争论的“逆向传播”的情况。两位专家对此如何评价?是否后起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可以在新媒体时代获得更多的与西方在同一起点起跑的新机遇呢?
  【特邀嘉宾:明安香】应该说互联网是上帝赐给弱势群体的一个难得的机遇,它使得弱势群体、弱势文化能够以很低的成本进入到全球的信息传播的格局中去,同强势群体和强势文化进行竞争。因为我们都知道,由于有了网络媒体,从理论上来说,任何一个非常偏僻的地方媒体都可以借助网络媒体,而使得全世界的受众知道自己,了解自己。它的基本条件就是需要你能够有电脑,电话线,并且同外界连通就行了。也就是说,过去一个地方的报社、电台、电视台你发布的信息只能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为当地的受众所接收,而有了互联网以后,只要你上了网,如果你办得好的话,你的报纸,你的电台,你的电视台就有可能成为全球都知道的报社、电台、电视台。现在甚至有的个人在网上办得网站都成为全球闻名的网站,而成本却很低,这在传统媒体的时代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我们中国具有优秀的文化传统,中国的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魅力,再加上我们这些年的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为我们以前所没有的低成本进入到全球新闻竞争的格局,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的一个组织曾经预测,说到2007年中文有可能成为互联网上第一大网络语言。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保持目前中国互联网发展的良好势头,如果我们能够进一步降低中国家庭上网的门槛,逐步实现中国家家户户都上网,如果再加上我们开发出高水平的中外文的互译的软件,那么我们确实有可能把我们的中国优秀的文化通过互联网传播到全世界,并且与全世界各国人民进行有效的沟通。
  【漫游世界】我们能够在《电视批判》论坛向各位专家学习、探讨,也正是得益于网络媒体这一平台,使彼此之间时空差别更小了。

  【嘉宾主持:董关鹏】有两个问题还要向吴教授请教:第一是目前网络传播还是以文字配图片为主的方式,对音频、视频的信息资源还要依赖于传统的广播电视,那么到底什么时候您认为网络传播才会超越青少年和中年职业人士群体,成为上至老年下至学龄前儿童,老少皆宜的无障碍全能媒体?第二个问题也请明安香老师一起回答:对于中国相当广大的西部落后地区,谈网络传播还略显奢侈,买一台电脑可以让数个失学儿童重返校园,而有了电脑以后,网络环境又成了难题,网络传播时代如何向西部和其他的经济欠发达地区降低门槛 ?
  【特邀嘉宾:吴建平】我们希望,下一代互联网可以对视频信息资源进行方便的传播。第二个问题,网络传播时代是以整个社会的进步相适应发展的,西部和其他经济欠发达地区,只有做到经济发展才能进入网络传播时代。

  【嘉宾主持:董关鹏】新媒体所提供的平台是精华与糟粕并存,传统的“把关人”理论已经发现在解释新媒体时代的把关的时候觉得力不从心,明老师是如何看待网络时代“把关人”角色的变化?政府在舆论主导的实践中角色该如何重新界定?
  【漫游世界】随着“把关人”的逐渐成熟,新媒体平台上精华将愈加丰富,糟粕将愈加减少,政府的管理角色将日益强化。
  【特邀嘉宾:明安香】新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引起的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传统的大众传媒的把关人的角度发生了重要变化。在大众传播的时代里,传媒工作者可以说是基本上垄断了新闻资源和信息资源。传播工作者想给受众发布什么信息就发什么信息,想发布多少信息就发布多少信息。想突出什么信息就突出什么信息,因此,传媒工作者处于绝对的把关人位置,而受众是无权在大众传媒上发布自己的信息的。受众发到大众传媒上的信息都要受到传媒工作者的过滤。有的信息可能受到删节,有的甚至根本得不到公开发布。而在网络传播的时代里,每一个网络用户都可以在网络上发布自己的信息。在理论上来说,想发布什么信息就发布什么信息,想发布多少就发布多少。因此每一个网络用户都是一个把关人,在网络传播的时代里,把关人的角色普遍化了。
  这是不是意味着在网络传播时代里面,传媒工作者的把关人角色就不重要了呢?不是的,相反,从某种意义上说,传媒工作者的把关人角色更加突出了。这是因为在网络时代里面,信息泛滥成灾,人们接受到的信息太多了,作为普通网民来说,没有时间,没有精力,甚至也没有专业能力去鉴别哪些是有用信息,哪些是无用信息,哪些是真实信息,哪些是虚假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就要求助于那些专业水准高,权威性强的传媒工作者,希望他们来作出鉴别,从这个角度来说,在网络传播的时代里,能够发布及时的、全面的、客观的和权威的信息的把关人是很受欢迎的。因此,我们的媒体工作者应该在网络传播上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和权威。在网络的时代里面,政府在舆论的主导地位主要应该通过法制的管理和权威的信息来实现。
  【漫游世界】随着政治精英、科技精英、文化精英和教育精英加盟新媒体,“把关人”也就能名副其实肩负把关的责任了。
209#
发表于 2012-3-1 19:49:07 | 只看该作者
关注下一代中国互联网的发展



  【网络主持人:邢立双】有人认为目前互联网有三方面发展:一、造就新经济;比如因互联网而兴起的网吧等;二、使新技术型网站得到发展;三、成就第四媒体。吴老师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特邀嘉宾:吴建平】互联网的应用远远不止这三个发展方向,但是归根到底,互联网的发展会造就一个新的信息化社会。

  【网络主持人:邢立双】事物的发展在于创新,互联网也是如此,吴老师您曾经说过,互联网的机会在下一代互联网上。那么,您认为下一代互联网具有什么特点呢?
  【古天草竹】什么是下一代互联网呢?请吴老师作一下介绍。
  【特邀嘉宾:吴建平】下一代互联网与现在互联网相比,最主要特点是更大、更快、更安全、更及时、更方便、更易于管理和可以赢利。更大是指:采用IPV6协议以后,网络具有硕大的地址空间,它的连接范围会更加广泛,可以做到无处不在连接。
  更快是指:用户之间的信息传输速度会比现在快几百倍到几千倍;更安全是指:我们将使用一个可以信赖的网络,用户不用担心网络安全带来的危害;更及时是指:可以支持大规模的流媒体交互和实时性很强的应用;更方便是指:做到无处不在的连接,用户可以随便的移动;更易于管理是指:人们可以更清楚的知道网络的行为和网络用户的行为,使得网络的效率更高;可以赢利当然是指:可以通过自身的发展来回报投资。

  【飞吧超人】我国互联网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现在我国是否考虑自己开发互联网?还是直接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
  【特邀嘉宾:吴建平】我国的互联网发展确实非常快,但是目前所使用的技术和主要设备还是从国外进口,确实目前的互联网技术基本被国外所把持和垄断,这是因为我们开发互联网比人家落后20年的结果。但是,互联网已经成为未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安全和经济运转的重要支撑环节,无论从经济角度考虑,还是从国家安全考虑,我们都必须开发互联网技术。特别是在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的开发方面,我们与国际的差别还不是很大,大家都在进行下一代互联网的技术开发和应用开发,因此我们有比较大的互联网技术开发机会。但是,互联网技术基本上是基于互联的技术,互联互通是十分重要的,与国际互联互通是未来互联网必须实现的功能。因此,在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开发方面,与国际接轨,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的互联网技术,在重要方面不受制于人。

  【网络主持人:邢立双】目前中国有五六千万人上互联网,可以说是亚洲家庭互联网人口最多的国家,而无线局域网在中国的发展还不成熟,但其潜力是非常大的,吴老师您能谈谈无线局域网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及其分布状况吗?
  【特邀嘉宾:吴建平】我个人认为,无线局域网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原因是:一、无线局域网可以做到和IP技术的无缝连接,因为它本身就是从IP技术发展出来的;二、无线局域网使各种终端方便的访问互联网;三、无线局域网的造价比较便宜,不会给用户带来很大的负担;四、构建无线互联网本身的造价也比较低,不会给网络运营者带来很大困难;五、无线局域网可以连接无限的电子设备,例如:计算机、IP电话、IP掌上电脑、IP电视等等。

  【至尊宝】吴教授,现在INTEL的所谓“迅驰”计算技术是不是已经很成熟了,采用此种联网技术的电脑是否可以放心购买了呢?
  【小黑帽1】 你的问题很专业呀!
  【特邀嘉宾:吴建平】INTEL推出的“迅驰”技术是一个较为成熟的技术,它是源于IEEE802.11标准的,已经在前几年得到了广泛应用,INTEL只是把这种技术融合到CPU当中去,因此可以放心地购买具有这种技术的电脑。

  【网络主持人:邢立双】明安香老师曾撰文说:当前,我们要进一步充分利用网络传播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发展我国的互联网事业,鼓励各行各业、家庭个人齐上网,开展网络传播的全民运动。请老师谈谈在信息传播全球化的今天,全民上网真得很有必要吗?
  【古天草竹】另外,吴老师,怎样才能达到全民上网?怎样才算达到全民上网呢?
  【特邀嘉宾:明安香】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应该说在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全民上网是非常必要的,不仅是政治上的需要,也是文化上的需要,经济上的需要。美国有一位网络研究者曾经预言,如果美国上网的网民超过人口的半数以上的话,那么网络的赢利就会开始超过传统媒体,现在美国的成年人口上网的比例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二,也就是说,三分之二以上的美国成年人都上网,这样就为美国互联网的网上购物、网上金融、网上贸易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这是从经济上说。从我们国家来看,我们国家上网的网民已经接近七千万,仅次于美国,超过了日本,但是从人口比例上看,还是少数,和美国、日本仍然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我认为,鼓励全民上网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真正能够全民上网的话,那么从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如果真正实现了全民上网,网络经济会得到迅速的发展,网络购物、电子商务都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那么我们国家的信息经济就会出现一个崭新的面貌。另外,如果能真正实现全民上网的话,我们的人民群众就能够在网络上及时获得更新的科学技术信息、经济信息,这样就会大大的加快我们国家的新技术的开发和新的创造发明的出现,如果我们能够全民上网的话也有利于我们人民群众和世界各国人民群众进行文化交流,并且更广泛的传播我们国家的优秀文化。所以我认为在信息传播全球化的今天,全民上网是非常必要的。

  【漫游世界】请清华大学吴教授先谈网络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吧。谢谢吴教授!
  【特邀嘉宾:吴建平】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题目,我可能一晚上也说不完,但是我也愿意简单的去回答一下,目前互联网已经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也带动了许多新技术和应用的发展,互联网深入到媒体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应用。但是互联网还是有很多存在的问题,例如:它的连接范围还非常有限,连接速度还有待提高,所以网络还不安全,对于移动和无线通讯的支持还不够,对流媒体的应用支持还有欠缺之处。但是人们看到了互联网巨大的发展前途,人们有信心相信互联网是未来我们社会信息的基础设施,也是我们未来社会交流的重要媒体,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试图用新技术来克服这些弱点,发展下一代互联网技术。

  【至尊宝】吴教授,看了CCTV.com上关于您的介绍,了解到您在计算机网络方面很高的造诣,同时您也是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络研究的主要发起者和组织者,能不能请您谈一下现在无线网络的发展情况?
  【特邀嘉宾:吴建平】 无线网络是下一代互联网络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只有通过无线,我们在下一代互联网上连接的终端技术可以自由的游动,使得我们的用户可以方便的使用互联网。现在的无线技术种类非常多。
  在下代互联网中有发展前途的无线技术包括以下几种:第一,就是我们现在用的比较广泛的WLAN,IEEE802.11将是下一代互联网中非常有前途的无线接入技术,因为它可以做到和目前互联网的无缝连接,并且它的连接速度还在不断提高。连接终端种类也在不断增加。第二,是我们现在说的第三代移动通讯技术,以及3G或者4G,当然还会不断有新的无线技术出现,支持下一代互联网发展。

  【小黑帽1】吴老师在下一代互联网建设总体构想中提到“高速计算机互联试验网”,您能具体谈一谈吗?
  【特邀嘉宾:吴建平】在专家的大力倡导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在1999年启动了“中国高速计算机互联研究试验网”的重大项目,目前是建设中国第一个面向下一代互联网的科学试验环境,我们也简称叫NSFCNET。这个项目到2001年研制成功,在北京建成了连接六个结点的城域网络,实现了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协议,首次连接到国际下一代互联网,开发了一大批面向下一代互联网的应用,为我国的科技人员提供了与下一代互联网连接的科学试验环境。

  【redhorse2003】请问吴教授,在你们组织建设的下一代互联网的科学试验环境中,是否有针对媒体运用方面的技术性的考虑?
  【特邀嘉宾:吴建平】下一代互联网的应用是一个广阔的开发环境,我们还不能预言在下一代互联网上有多少新的应用,但是,我们的媒体一定会在下一代互联网中找到它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我们在下一代互联网的科学试验中,有大规模流媒体的科学试验,有基于组播的交互式应用,这些都可以用作未来媒体的基础性技术。我个人相信,在下一代互联网的应用中,一定会找到新的媒体应用。

  【古天草竹】那么,新一代的互联网,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具体便利?比如对我们的pc机着一客户终端会产生怎样的冲击,将逐渐消失么?还有,您觉得赢利对网络传播会产生不利影响么?收费电视出现之初应该说不是一帆风顺的。
  【特邀嘉宾:吴建平】新一代互联网的出现确实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比如,我们的家庭电器、设备如果能与互联网连接,我们就可以从任何地方控制家里面的电器设备,也可以通过连接联网的摄像机随时观察家里的变化,观察世界的变化。但是,我个人认为PC机是我们访问互联网的重要终端和介质,下一代互联网也还是需要访问介质。因此,PC机不会随下一代互联网而消失,只能有更大的发展。

  【s秋水伊人s】请问吴教授,您认为我们现在的互联网在技术上还有需要什么样改进才能给网民提供更方便的服务?
  【特邀嘉宾:吴建平】我们的互联网技术是在不断发展的,给用户提供的方便也是不断进步的。目前的互联网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网络的规模还不够大,连接网络的设备还不够广泛,许多网络连接速度还很慢,网络也不够安全,许多应用还不支持,还不能做到随时随地的上网。因此,这些都是要新的技术进行改进。

  【奈香林】几位嘉宾你们好,我想问的问题是:就目前的技术讲要实现无线网络通信可以实现吗?如果不行那存在什么样的技术难题呢?
  【特邀嘉宾:吴建平】目前无线网络的利用十分广泛,例如:无线互联网接入,通过手机来连接互联网等等。但是还有很多技术难题需要攻克,使我们的无线网络更加方便、更加灵活、更加高速。
  【奈香林】谢谢,这么说计算机的网络无线通信也可以接入Internet的吗?
  【特邀嘉宾:吴建平】 对,计算机可以通过多种无线通信技术来接入Internet。
210#
发表于 2012-3-1 19:49:49 | 只看该作者
网络传播与社会责任


  【网络主持人:邢立双】网络的出现,为人类精神活动提供了最为广阔的虚拟空间,给众人以最为广泛的、平等的话语特权,可以说它是对自由精神的一种豁然敞亮。自由是相对的,请问老师,人们在充分享受网络自由的同时,怎样平衡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
  【至尊宝】未来应该出现网络警察,来制约网络上各种不负责任的言论和行为。
  【美丽的雨点儿】现在负责删贴子的版主算不算网络警察,主编不就是警长嘛!为了网络的真实性,我们可以多设版主呀!一家之言。
  【古天草竹】提高网络编辑职业素养和技能的同时,也要加强这方面的立法和监管。
  【特邀嘉宾:明安香】互联网确实为人们的信息交流提供了非常宽广的渠道,就像现实社会中的高速公路一样,人们可以在上面快意的驰骋,这是信息传播新技术给人们带来的新机遇,我们要珍惜这种机遇,这就像我们在高速公路上开车奔跑一样,一方面我们要充分享受高速路带来的高速驰骋的愉悦,另一方面,我们要能够保持这种愉悦的话就必须遵守高速公路上的种种交通规则。同样,我们在信息高速路上快意驰骋的时候也要自觉的遵守信息高速公路上的一些规则。其中一个是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比如说要注意保守国家机密,要热爱祖国等等,另一个就是要在网络传播当中遵守一些公认的社会道德准则,第三个是要遵守最基本的人际交往的礼仪的规范,比如说在网络用语方面要注意礼貌,在发电子邮件的时候要尊重对方的权利,第四个是要尊重个人的隐私,不能够在网络传播上随意散布流言蜚语,公开或者泄露个人的档案病历,至于造谣诽谤就是更加违法的了。我们在网络传播的过程当中,如果注意了以上几个基本方面,就能够保证网络传播的长期畅通和健康发展。这就像在高速路一样,人们必须遵守起码的红绿灯的规则和交通指示牌的引导,高速公路才能够畅行无阻,否则即使道路再宽广也会拥堵不堪,混乱不堪,谁也走不了。在网络传播上,如果人们不遵守上面的一些基本准则的话,信息高速公路同样也会拥堵不堪、混乱不堪,最后可能造成网络传播的崩溃。

  【嘉宾主持:董关鹏】在新媒体传播时代到来以前,任何一家传统媒体的产生都要经过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的认定和批准,与此同时,各媒体对本身所独享的媒体平台都持有审慎的态度,总是有极其有限的受众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客串充当临时的新闻发布者。清华舆论学者刘建明教授说:在网络传播时代人人都成为了记者,人人都可以自由的发表言论。对“人人都可以自由的发表言论”带来的很多消极影响,学界各派各有说辞。我想问两位专家,网络传播时代的“人人皆记者”现象,是对新的民主发展形态的技术支撑,还是将引来更多政府管制的新领地?
  【特邀嘉宾:明安香】网络传播的时代确实促进了人人皆记者的局面,将逐步的到来。比如说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很多电视台上面现在都开辟了一个栏目,就叫做DV看世界,也就是说要让观众用自己的数字式摄像机拍下自己生活中有意思的生活场景和画面,然后在电视台上播放,这实际上就是在网络时代里面,在数字时代里面,让观众充当日常生活当中的记者,把自己日常生活当中的趣味轶事用摄像机记录下来,这就是老百姓自己的新闻报道,也就是人人皆记者的苗头。当然,这种人人皆记者局面的出现还仅仅是一个开始,随着数字式摄像机的技术的不断提高,价格的不断下降,将会有更多的普通老百姓用数字式摄像机不仅仅记录下日常生活中的趣闻轶事,而且能够抓拍随时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突发事件,这时候的老百姓就成为了地地道道的新闻记者,因此我相信由于技术的发展,技术的普及,人人皆记者的现象将会越来越普遍,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可喜的现象。我想,这会对于我们政府对现代化社会的管理创造更好的条件。我们的政府只要健全的法制下实现自己的管理,就能够保障我们的社会健康的发展。
  【漫游世界】在正确引导、规范管理、促进发展的前提下,“人人皆是记者”会进一步促进新闻舆论民主化的发展。

  【古天草竹】但是,DV要在电视上播放必须经过电视编导的审核,可视网络上的言论则在这方面的限制很小,我觉得网络时代不仅是“人人皆记者”,应该会是“人人皆评论员”,网络又该如何面对?希望与嘉宾主持讨论这个问题。
  【嘉宾主持:董关鹏】其实我们在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培养未来记者的理念之中就含有要兼有评论员功能的素质培养,全球传播时代以网络传播为技术特点,传播强度与频率都大大增强,属于这个时代的记者必须文武全才,平面媒体、广电媒体和网络媒体的采、编、播技术不应该再壁垒分明,希望这个时代的记者具有国际的视野,不仅仅是英语的世界沟通语言,还有全能的新闻技能。评论水平的历练更是不在话下,包含其中的。作为非记者身份的普通网民经过网络媒体的不经意培养与历练,我相信也会生出很多业余评论家的,总有一点是好的,大家更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更多的观点容易被决策者听到,更多常常被省略的推理过程不可以再成为政府或有关部门组织的行政特权。
  【古天草竹】但是董老师,有这样一个问题,记者要求尽量的客观公正,而评论员是允许有时也是需要带其个人主观观点的,他们传达给受众的素材是不尽相同的,这个矛盾又如何调和?
  【嘉宾主持:董关鹏】不同媒体的评论员肯定具有不同的品格和资质,独立评论员的水平与资质更是千差万别,没有一把统一的尺子可以量出评论员的优劣,但粗暴的捂住评论员的嘴,只是因为他发出了与大合唱主旋律不符合的音调,那是法国政治哲学家说的“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政”了,我们不需要“专政”,而需要的是让具有平均水平社会良知的网络公众拥有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而言论之中肯定还有网友目前正在说的“评论”。说句总结的话,就像在现实世界中钱多了不知道该怎样花一样,信息多了大家肯定也不知道该相信谁了,还是自己做自己的主,这是我的建议。供网友批评,供大家参考。

  【嘉宾主持:董关鹏】我是政治传播学的学者,在网络传播时代我们最关注的莫过于网络论坛。在中国现在也有几家影响力很大的时政论坛,比如人民网的《强国论坛》等等。明老师曾经造访很多国外的学术机构,是否可以介绍西方对“争论政治”或“网络可辩论政治”的研究视点,同时,您对强调时政的网络论坛在发挥舆论监督、上情下达、下情上送等方面的功能拓展与形式创新有何建议?
  【特邀嘉宾:明安香】网络论坛是社会民主化的一个重大发展,因为在网络论坛当中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在“争论政治”和“辩论政治”当中表现出的争论的原汁原味和不加修饰,这是因为网络用户在网络论坛当中一般可以以匿名和匿形的形式发表意见,这样在发表意见的时候受到客观条件的各种制约要少得多。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意见的发表者是一个负责任的网络用户的话,他就可以发表出相当有真知灼见的,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意见,这种情况在传统媒体上是很难办到的。因为在传统媒体上要么是意见发表者的观念受到了删节,甚至封锁,要么由于受到要公开暴露身份和形象的限制,因此在表述观念方面也受到种种制约。而在网络论坛上,这种制约就相对小多了,这样网络用户就可以更充分、更直接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因此网络论坛成为真实反映民意的一个重要渠道。比如说最近在人民网的《强国论坛》上据说有上万网民签名反对采用日本的磁悬浮列车的技术,虽然这数万网民与中国的上十亿人口相比是很少的一部分,但是他们集中的反映了一部分人的意见,那么也可以成为领导得和领导部门了解一部分民情的一个重要渠道。另外,网络论坛也成为外国媒体和外国领导者了解中国网民意见的一个重要途径,这在过去的传统媒体上也是很难做到的。因此,我们要注意培育网络论坛的健康发展,让它成为舆论监督、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渠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30 13:49 , Processed in 0.18921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