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管季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08:我的网络教研学习笔记

[复制链接]
161#
发表于 2011-11-25 11:20:21 | 只看该作者
名博”链接


于漪:http://www.910cn.cn/oblog4/user1/99101/archives/2007/5514.html(可能是假的,待核实)
魏书生:http://blog.sina.com.cn/u/1232014144(文仅一篇,待核实)
http://www.910cn.cn/oblog4/user1/98839/index.html(待核实)
李镇西:http://blog.eduol.cn/user1/lizhenxi/
http://www.910cn.cn/oblog4/user1/100310/
袁卫星:http://www.xsmjy.com/LxBlog/upload/blog.php?uid=3
http://blog.tianya.cn/blogger/view_blog.asp?BlogName=gcy1989
余映潮(网站):http://www.yuyingchao.com/
王栋生(吴非):http://blog.cersp.com/userlog/17275/
郭初阳:http://blog.tianya.cn/blogger/view_blog.asp?BlogName=gcy1989
干国祥:http://blog.tianya.cn/blogger/view_blog.asp?BlogName=gcy1989
张国生:http://bbs.pep.com.cn/blog/index.php/206902/action_viewspace_itemid_786.html
窦桂梅:http://blog.cersp.com/81708.aspx
蔡智敏:http://blog.sina.com.cn/ywbsczm

孙绍振:http://blog.sina.com.cn/sunshaozhenblog
孔庆东:http://blog.sina.com.cn/kongqd
周国平:http://blog.sina.com.cn/zhouguoping
余秋雨:http://blog.sina.com.cn/yuqiuyu
冯骥才:http://blog.sina.com.cn/fengjicai
易中天:http://blog.sina.com.cn/yizhongtian
邹静之:http://blog.sina.com.cn/zoujingzhi
郑渊洁:http://blog.sina.com.cn/zhyj
叶永烈:http://blog.sina.com.cn/yeyonglie
王跃文:http://blog.sina.com.cn/wyuewen
曹文轩:http://blog.sina.com.cn/caowenxuan
韩寒: http://blog.sina.com.cn/twocold
柯云路:http://blog.sina.com.cn/keyunlu
刘墉: http://blog.sina.com.cn/liuyongblog

Bush: http://blogsforvictory.com/about/


162#
发表于 2011-11-25 16:37:05 | 只看该作者
信息技术能否改革教育?——正确认识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期望2011-04-07
作者:肖月宁
摘要:在分析当前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期望及误区的基础上,文章列举了对待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两种不同观点。在此基础上,文章深入探讨了当前对整合期望过高的问题,以期引起人们的思考。
关键字: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期望
在过去的十余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一直是教育技术界乃至整个教育界炙手可热的话题。从权威专家、知名学者到各级各类学校一线教师,几乎言必称整合,相关论文、课题铺天盖地。然而最近几年,整合热急剧降温,很多人已不再关注这个话题。即便如此,各级各类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比赛、优质课依然进行地如火如荼。笔者并不认为关于整合的研究已没有价值,也不认为相关活动的进行没有意义。但对整合的目标与期望到底是什么,是笔者关注的问题。
一、
整合的研究与实践:目标与问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被认为是应用信息技术深化当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之一。国家在政策层面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高校专家、中小学一线教师也不遗余力得推动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但不可否认,经过十余年的狂热之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进入了一个高原期。
在追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由于盲目甚至茫然,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多名专家也对整合研究与实践过程中的问题给予了深入的探讨。吴娟、余胜泉很好地总结了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只注重形式和流程而轻视教学成效;舍课堂教学之“本”而逐技术之“末”;在新的课程环境中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方式组织教学,信息技术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重视硬件投入、教学软件的开发而轻视教师培养等等”。[1]最让一线教师诟病的就是理论探讨繁多复杂,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较少,或者说过多地探讨了“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却没有解决“怎么做”的问题。究其原因,吴娟、余胜泉认为“有宏观层面的如对教育信息化进程缺乏科学的认识,有理论层面的如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缺乏正确的认识,也有微观操作层面的如对深层次整合课堂教学的一般特征缺乏了解”。[2]但之所以出现这些误区,笔者认为最为根本的原因还是对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改革中的作用与地位没有弄清楚。我们是否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寄予了过高的期望?信息技术能否解决当前教育中的诸多问题?技术手段能否改革教育教学?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一番探讨。
二、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量变还是质变
随着科学的进步,新技术总是层出不穷。当这些技术应用于教育时,人们往往寄予很高的期望。以科技最为发达的美国为例,20世纪初,出现了收音机。教育改革家们就建议从此可以用电台来上课,取消黑板和粉笔,但他们没有成功。到20年代电影出现的时候,爱迪生曾乐观的预言:电影将取代黑板和粉笔。结果,电影依然没有取代学校和课堂。50年代电视出现的时候,更激发了改革家的热情。当时,美国中部的一些地方甚至包了飞机,把电视教学片从空中传到地面,想创造一个“没有围墙的校园”。结果仍然以失败告终。从80年代开始,电脑慢慢地进入课堂,90年代互联网迅猛发展,更把电脑和高技术的应用推向了一个高峰。更多的人憧憬用互联网和电脑取代学校、取代课堂[3]
不可否认,先进的技术手段如信息技术确实在教育中扮演着一定的甚至是重要的角色,问题在于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究竟是质的变化还是量的变化?一种观点认为[4],技术可以改革现有的教育结构,带来教育的大变革。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麻省理工学院教授、Logo语言的发明者Seymour Papert。他认为技术应用于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改造教育,因为现有教育机制不可能让技术很好地发挥作用,所以技术会冲破社会规范,给教育带来质的飞跃。这是一种极端的以技术为中心的观点。另一种观点则认为[5],技术只能受制于传统,只能在一定的社会框架下发挥作用,而且在教育领域,技术的作用并没有人们期望的那么乐观。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斯坦福大学的拉里•库班(Larry Cuban)教授。他在《教师与机器:1920年以来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Teachers and Machines: The Classroom Use of Technology Since 1920)一书中指出:学校这个相对稳定的系统必然会在各个方面制约技术的发展。在2001年出版的另一本书《炒得过热,用的过少:课堂中的计算机》(Oversold and Underused: Computers in The Classroom)中,通过对美国硅谷这样技术高度发达地区中小学及幼儿园的考察,库班教授对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表达了类似的悲观态度:教育的发展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技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深刻而广泛地革新教育;相对于其他领域而言,在教育领域,技术对教学模式、教学形态的影响一直是非常小的,而受社会传统的制约非常大。此外,也有不少学者持较温和的折中态度:他们不是技术中心论者,也不像库班教授那般悲观,而认为技术确实在教育中发挥了恰当的作用。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美国,所有这些发明和新技术的应用,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校制度。究其原因,在于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注定了在这种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只能是人,不可能是机器或着技术。而且,新技术的产生往往不是为了解决教育问题,只是随着技术的发展,才逐渐应用到教育领域。这也决定了,新技术未必适合解决教育问题。
三、信息技术能做什么:反思与讨论
当前,我们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推到了很高的高度,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希望用信息技术来全面革新教与学,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以实现教育改革的预期目标。但从历史的经验和当前的实践来看,这种期望未免过高。
1.技术的先进性未必成就教育的先进性
如前所述,教育活动有其特殊性,它不可能以技术为中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之一就是实现课程与信息技术教学的双赢。但我们知道,信息技术是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参与到课程的整合之中,它只能是一种辅助手段,而不可能代替课程、教师的角色,它也没有能力主导教育活动。如果技术成为课程的主导,结果只能是喧宾夺主。在这种意义上,用信息技术来完全革新我们的教育,实现教育改革目标的期望标未免过于理想化。因为历史已经证明,技术的先进性并一定成就教育的先进性。要实现成功的教育,关键还在于对教育规律的研究,对教育活动各要素的正确认识,以及教育者自身素质的提高,而不是先进技术的应用。
2.整合要十分重视课程自身特性
另一个原因让我们不能过分地追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是所有的课程、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信息技术有其自身的巨大优势,对此许多专家学者已有充分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任何事物都具两面性,信息技术也不例外,它也有自身的短处。信息技术适用于传统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不能很好地表现,而信息技术可以做到的那些内容。举例来说,当师生分处两地的时候,信息技术使二者之间的交流变得简单。此外,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很多空间想象能力较差的学生可能对分子的空间构造难以有清晰的认识,而借助计算机动画,可以模拟出分子的空间构型,帮助学生理解。还有一些危险性的或难以演示的实验都可以用信息技术来直观演示。此外,适合用信息技术来表现的内容还有很多,如物理中的运动定律,生物中的光合作用,以及立体几何等等。但有些内容是不适合用信息技术来表现的。一些抽象的哲学原理怎么用信息技术来表现呢?如果非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哲学课程的整合,那是不是舍本逐末了呢?
3.整合要适度,防止过犹不及
即使那些适合用信息技术来表现的课程,是不是用了信息技术就一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呢?笔者和一些高中数学教师交流发现,未必如此。以高中立体几何课程为例,很多学生在开始接触这门课的时候,普遍反映这门课很难。其原因就在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比较差。而经过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的学习,多数学生发现,立体几何其实没有那么难。这说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在学习和锻炼中得到了提高,这也正是我们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而现在我们要实现信息技术与立体几何的整合,当学生遇见困难,我们就用计算机直观地给他们演示出来。当时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可一个学期结束后,学生的能力可能并不能得到提高。遇见这方面的问题他们可能马上想到的是用计算机演示出来,而不是去动用自己的思维去想象出来,从而养成对技术的依赖。这样一来,我们的整合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呢?这种情况在儿童身上更要注意。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让人们学会思考,成为一个有独立思维、有批判精神的个人。而如果过分的依赖先进的技术,事事都直观的展示出来,不留给他们思考、想象的空间,这势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成长。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美国的基础教育中,他们的数学教学中不像我们这么重视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而他们更多的是依靠计算机来完成,致使许多美国人的数学计算能力比较差。这虽然没有从根本上影响到美国国民的素质和美国科技的先进性,但那得益于美国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倘若是在高等教育还不发达的我国,肯定是不利于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与国民素质的提高的。
当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等同于上面所说的情况,整合的内涵要丰富得多。我们所说的例子只是信息技术与课程实践中一个很微小的方面。但起码“化抽象为具体”是整合的一个重要实践方面,“直观形象”是信息技术的一大优势,而且也得到了大家推崇。但上述负面效应一旦出现,我们就足以宣布整合的失败。因为我们整合的目标是取得较之传统的教学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而不是其他。当教育、教学效果下降时,其他任何方面的所谓成绩都是没有意义的。
四、小结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中的一个热点话题,它必将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但问题在于这种影响会是根本性的吗?笔者认为值得商榷。我们应该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扮演的角色,认清它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既不贬低其作用,也不夸大其价值,还它以本来面目,让它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服务于教育教学,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 [2] 吴娟,余胜泉.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常见问题及其对策[J].电化教育研究,2006,(10).
[3] 方帆.美国“新”教育的泡沫. http://www.ewen.cc/DCFB/bkview.asp?bkid=104728&cid=298910
[4] [5] 朱广艳.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热的冷思考——访美国密西根州立人学教育学院赵勇教授[J].中国电化教育,2004,(1).
作者简介:
肖月宁: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计算机教研室 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教育,发表论文《网络课程的教学交互及控制策略》、《浅论E-Learning实施环境的内涵与构建》、《网络课程的学习评价及实现方式》等 。
通讯地址: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计算机教研室
邮编:250355
C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forms education?
——Correct understanding the expect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th curriculum
Xiao Yuening
Abstract:On the analysis of the expectations and pitfalls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th curriculum, this paper enumerates two different viewpoints of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application and thoroughly discusses the current exorbitant expectations of integration in order to arouse people's thinking.
Key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Curriculum integration,expectation
163#
发表于 2011-12-4 02:34:22 | 只看该作者
落伍者董勤锋:十年建站经验分享
  admin5站长网4月9日消息,2011重庆热线互联网站长大会4月9日在重庆科技馆举行,本次大会由重庆热线,重庆网站联盟,落伍者论坛,Discusz!社区,百度创业者俱乐部联合主办,重庆溜承办,重庆科技馆、猪八戒网、网上解放碑等协办,来自全国各地800多名站长和嘉宾参加了本次大会。以下是落伍者创始人董勤锋在大会上的精彩发言。
        各位领导们,大家上午好!有很多熟脸孔,再次来到重庆感觉很激动。这次因为特意准备了PPT,对这次大会,我们是比较注意的。我想,我们来参加这个会,肯定不愿意听到很多纯理论的东西,所以我尽量讲一下干的东西,所以大家觉得我讲得好的给鼓鼓长。
  这是我们做的一个短时间的调查,这个调查其实有很多媒体也公布过一些数据,我们应该比较真实吧。整体来看,大家很明显,亏损的非常多,这个是现状,不要听媒体的数据,媒体的数据有些不是很准。这个现状是比较严峻的,大家来参会,主要的目的是什么?第一个流量;第二个盈利。所以我主要来讲这些,前面几个领导都讲得很好,说话也很直接的,是非常好的。我们可以看到,首先互联网人士要干什么?首先要挑战自己,突破自己。首先一个问题,有多少人现在还在做站群的?纯站群的?或者垃圾站的?不愿意承认是吧,不过你在笑,我就知道了,肯定在干这个事。
  首先我们因为做户县王的人,从本质上来讲,我们都属于一个技术员,本质上是一个技术员,“宅男宅女”,技术员有一个先天性特点,就是逻辑性强,因为我写代码的时候考虑到精简,符合规律。这也是一个局限性,什么意思呢?在我遇到的朋友中,经常看到一些,本来自己一个人在搞,很好,一个月几万几万的进来。后来说,我们做一个团队吧,我们做一个公司吧。结果到后来就出现问题了,甚至一个项目就崩溃了,朋友反目成仇。我觉得这些都是大家要讨论的,首先我们一个技术员,不要觉得自己写的东西永远是最好的,不要觉得这个事情,你不放心让员工去做。我觉得这一层,首先本身要去突破。
  还有,我提到一个产业园区的问题,大家可能对现在的很多政策,没有更多去了解。比如说很多产业园区,可以提供免费的办公场地,有些退税的政策,有很多优惠的东西,有些人才的补助,比如应届大学生有补贴等等。大家还是要花心思去了解,因为各地的政策不一样,大家还是应该去了解一下这些内容。
  还有监管的问题,大家现在对备案,以及现在各方面的内容监管,我觉得,我们还是要仔细的去做这些事情,包括现在有很多同月跟我反映说落伍者其实很慢,其实不是我们的服务很慢,是因为内容比较多,但是我们保证内容是健康的,避免一些麻烦,如果大家有麻烦私下找我,我把这个给你,你去过滤一下。
  首先,我就分享一点做站方面的。大家可以看到电子商务,现在大家都看好这一块,垂直类的、地方类的、团都等等都起来了,首先市场要定好。我记得有个重庆哥们做了二手车,他老跟我说,他说现在流量不错啊。然后过了几天说,我现在二手车应该能排到第几吧,我问他赚钱了吗?你去定位一样东西的时候,首先要想清楚,自己有没有一定的资源兴趣,然后定位的这个产品上家在哪里,它的下家又在哪里?一般情况下,我们建议你赚上家的钱,因为你收上家的会员费总是不双,而是应该赚上家的钱。二手车的上家在哪里呢?虽然他做了网站,他没有明确想这个网站是怎么盈利的,是靠什么盈利的?这个要想明白。比如刚才我下面有写到,开锁的,摄影的,婚庆的,通下水道的,这些很厉害,我记得看到一个网站,进去什么都没有,全是广告,什么开锁的,然后下水道的,非常赚钱。因为这种是来一单接一单的。
  我们往往会陷主一些误区,要避免,有哪些呢?
  第一,大家开始做网站的时候,想做什么网站呢?有相当一部分人会做资料类的,比如说站长资料,编程的资料,他获得学生的相关内容人的思维认为,我做站长就做站长,所以站长的网站非常多。到现在为止站长的网站都谈部长赚钱的。你看到我们像落伍做了十年也就这个样子,所以应该看到这个前景不是特别好。我们现在也看到,淘宝出来以后,在电子商务领域咒了很多神,比如说是在浙江哪里卖服装,然后贴牌,然后又成立公司,然后卖了几千万,这叫造神,大家不要信这些。也有,也就是10万当中还是有一个成功的。大家还是要朴实一点,你的资源是否喜欢,你的上家、下家在哪里?这个要想荆楚。想到重庆,我们首先会想到什么?饮食,美女经济,是不是?这都是你的独特优势,既然能想到这些,就应该做一些比较明确的定位。比如起初的站长看到,哎哟,重庆热线真牛,那怎么办?我做一个更豪华的,然后做几十个栏目,然后论坛一开几百个栏目。这么多,你一个人能忙过来吗?强生很赚钱,那我去卖奶粉,卖婴儿的护肤品,那好,首先怎么干?首先要做内容。首先要想清楚,买这些产品的是哪些人,他的主体肯定是年轻父母,那么年轻父母了解什么?比如孕妇的症状,怎么减轻这种症状?比如说小孩子发烧40度,应该怎么处理?是不是呢?要去做这些很实在的内容,由这些内容自然引过来年轻父母,再去引到做奶粉产品,大家觉得对不对?
  这里是讲了对网站用户的经营,这里跟大家道一个歉,有一个站长找我,说是他的茉莉被过滤了,我说对不起,实在没有办法,我也不想啊。首先,我们经常发现,当我们的网站最开始做的时候,突然发现从统计来了一个用户,这第一个用户,哇好兴奋,我的网站终于来了一个用户,这种感觉恨不得抱着亲一下。好了,一千个用户,然后十万个用户的时候,这个用户说上面的广告有点散,太花了。能不能稍微朴实一点?你想网站是我做的,钱也是我赚的,谁管你,这么多用户不差你一个,你都不体谅我,我肯定要赚钱的。你要注意自己的心态有没有变化,所以要想经营商铺一样做用户,如果你开了一个店,用户上门,你会去怎么对他?当然现在用户体验都做得很好了,原来发现包括大型网站注册程序非常多,然后还有中文的,做很复杂的题目。如果首先和用户保持联系的话,比如他一登录,你要考虑用户容易注册,比如填两个字段就可以在网站上发内容。第二要保持和用户之间的联系,比如有100个用户在你网站,那么你和十个用户沟通,有可能存活了。那这十个用户又带十来个人,我们落伍者就是这样做起来的。诚信保持沟通,发生关系。比如有些同学在地方上想做团购,他一想,比如说家装赚钱,房产赚钱,是地球人都知道。那你就要想清楚,用户跟你有多少心得?这个时候,怎么跟用户发生关系?首先连用户的QQ号码都没有,你怎么跟他沟通呢?
  邮箱,现在很多年轻人不喜欢邮箱了,当然有手机更爽了。所以我们跟用户的信任是逐渐建立的,当用户愿意在你的网站上填手机的时候,这个用户肯定是你的上帝。你和他发生关系是相互信任的过程,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你现在想卖冰箱,我建议你先卖鼠标垫,比如你订了一个很好的鼠标垫,价值一块多,你就卖五毛,如果用户第一次买了以后,OK,应该庆祝一下,因为用户已经跟你建立信任了,他了一块的产品,将来就可以卖1万块了。所以我们和用户之间,就是这么一个关系。那么我们再回头整一个思路。
  第一你要定位,我想干什么?干这个事情的目标人群在哪里?在哪里容易找到一点,OK,我在这个地方去宣传,找人。不要因为产品而做产品,我要因为这些产品的人群为他们去服务,做内容。这个思路要很明确,那么在这个基础上面,我们怎么和用户区沟通?怎么和他们逐渐建立信任,和他们发生关系,这个很关键。等到更深入的关系出来以后,他对你信任以后,当然不能欺骗用户了。大家知道团购赚钱,你到超市买一桶油38块,你团购35块,你要建立信任。比如说在石桥铺附近的用户,你甚至不用做网站,就做一个群,把那些用户弄进来,其实买得最厉害的,还是那些妇女。家里面油盐米醋这些,他们对价格很敏感。比如说他说买油可以便宜五块钱,想不想团购一下,想想麻烦,5块钱到超市去买的时候顺便提一桶就行了。但是妇女不会这样想,她会想到团购。所以,我们要想清楚,我们要把实际的,发现的内容转化成网站的形式展示,在这过程中能够既交到朋友,又赚到钱,这才是我们做网站的目的。
  我来讲一下未来,我个人认为的,不作为官方标准。我记得,我是很早进IT的,我在95年就开电脑公司了,那个时候确实也有用户遇到一些问题,很奇怪的问题,后来在互联网上面流传一个笑话,说一个老总在办公室里面写了一篇文章,能不能传过去?我在家里面打开电脑过不过来?销售人员说过不来。他说我再给一些钱行不行?他说不行。那个时候没有互联网的概念,在家里写了只能用U盘拷过去。
  移动互联网的概念是这样的,比如说,我现在看电视,我在办公室的时候,肯定是在电脑上面看,电脑上面看了这个电视,看到3分零5秒,我跑到家里面的电视机,他能够接下去?然后我上厕所了,放在手机上能够继续看上去。以后应该由人为线索,整个应用是跨终端的,这是我个人的设想,谢谢大家。

164#
发表于 2011-12-4 02:37:03 | 只看该作者
谷姐推出首款“社区搜索” 作者:深圳新闻网-深圳特区报关万学
深圳特区报讯 昨日,由深圳市谷姐科技有限公司(GooJJe)推出的世界首款社区搜索平台全球首发新闻发布会在蛇口举行。来自IT行业的领导嘉宾及全国30多家媒体代表出席了发布会。
据了解,GooJJe谷姐具有智能化、简单化、个性化、社区化、开放化、多端化等六大特点,而这款社区搜索平台以创新的理念革命性地颠覆了传统网站的搜索引擎,将搜索引擎延伸社区交友并具有开放应用等娱乐服务,网民可以通过搜索与其他用户进行社交活动、应用娱乐等。
值为一提的是,这款社区搜索平台在搜索引擎中除了快速获取精准的结果,还可以寻找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进行社交娱乐,真真切切为网民提供一体化的网络生活互动娱乐服务。用谷姐人的话就是“谷姐一下,寂寞全消”。
据悉,GooJJe成立于2010年1月14日。当时,一群80后怀着对互联网的热爱和美好的憧憬,一夜之间便创办了谷姐网,谷姐网的出现,引起了业内的极大关注,经过了一年多的不懈努力,谷姐团队终于研发出了这款社区搜索平台。(关万学)
165#
发表于 2011-12-4 04:40:09 | 只看该作者
媒介影响力与媒介品牌打造

作者:袁薇佳

 

  【内容摘要】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里,中国社会阶层发生巨大的变迁,媒介经营理念也逐步更新。媒介经济实际上是建立在注意力基础之上的影响力经济的观念已日渐成为传媒人的共识。本文分析了媒介影响力的两个渠道、五个要素和三个阶段的发展机制;并指出媒介的传播内容和对象的正确定位和发挥区域影响力的优势都有利于提高媒介影响力,促进媒介品牌的打造,提高媒介竞争力。
  【关键词】 影响力经济 品牌竞争力
  影响力(Influence )是指“文化活动者以一种所喜爱的方式左右他人行为的能力。”①从更本质的角度来看,“影响力是一种控制能力,这种控制能力表现为影响力的发出者对于影响力的收受者在其认知、倾向、意见、态度和信仰以及外表行为等方面合目的性的控制作用。传媒影响力是通过信息传播过程实现的,因此,其影响力的发生势必建立在收受者关注、接触的基础上,因此,传媒影响力从内涵上看,是由‘吸引注意(媒介及媒介内容的接触)’+‘引起合目的的变化(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的受动性改变)’两大基本的部分构成的。”②
  既然影响力的发生建立在受众关注的基础之上,要产生影响力首先必须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使其与媒介的内容接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特说过: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你的注意力。因此媒介的竞争首先是对注意力的竞争。但媒介品牌的竞争力不仅取决于对受众注意力的争取,也取决于对“主流人群”、对有行动能力或“话语权”受众的影响力。
  一、有关媒介影响力
  1、媒介影响力的两个渠道。媒介影响力的本质是它作为信息传播渠道而对其受众的社会认知、社会判断、社会决策及相关的社会行为施加自己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通过两个渠道起作用:一是传媒的物质技术属性如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手机短信等作为不同类型的传播渠道在传播信息时所打上的各自的物质技术烙印,并由此产生的对于人们认知、社会判断和社会行为的影响。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即信息”、“媒介即人体的延伸”等命题,他认为对于“人的组合与行动的尺度和形态,媒介正是发挥着塑造和控制的作用。” 他所要强调的是,媒介对于人类社会的最大意义,主要不是它作为媒介所承载的具体信息,而是它作为“人体的延伸”所带来的人类感知世界、认识世界方式的改变以及由于这种改变而带来的对于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显然,他强调的主要是媒介的物质技术形式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力”。二是媒介的社会能动属性(媒介通过它对于信息的选择、处理、解读及整合分析等等在传播信息时所产生的对于人们认知、社会判断和社会行为的影响)。事实上,传媒的社会能动属性则是通过一种系统化、结构化的信息表现与解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关注重点、议题选择甚至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这就是媒介在一定的物质技术形态基础上对于人们的社会活动所发生的能动的“影响力”。
  2、媒介影响力的构成要素。任何一类媒介的影响力都是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它的五个构成要素是:规模、时间、内容、方向和效果。“规模”决定着“影响力”的范围和边界。从某种意义上说,媒介的最大影响往往来自于“规模影响”,适当的规模更有利于有效利用组织内部的资源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而“规模”在媒介市场竞争中常常成为新媒介进入市场抢占一席之地和老媒介提高市场进入门槛的条件;媒介传播的“时间”,其连续性、恒久性往往决定着“影响”的长期性及其不断变化和发展所经历的过程,媒介影响力的建立必须具有特色的持续性和由此决定的受众对媒介的长期的忠诚度;媒介传播的“内容”是“影响”得以产生的基础和载体,在“内容为王”的信息传播时代,这是媒介“影响力”产生的基本要素,没有先进的适应受众需要的“内容”,不仅不能实现其市场影响力,更别提实现其社会影响力;媒介传播的“方向”决定“影响”是为哪一个社会集团服务的特有社会属性,是确保影响力是否正确的基本条件,事实上,这一点也成为市场化媒介定位的基础,成为媒介考虑广告收入的一个方面;媒介传播的效果是对“内容”的检验,只有有效地传播了信息,才会有媒介“影响力”的有效性,这是衡量“影响”水平的尺度和传播的客观结果。
  3、媒介影响力的发生机制。传播学者喻国明认为,从传媒的社会能动性的角度看,传媒影响力的发生和建构,主要依赖于媒介在三个环节的资源配置和运作模式:一是接触环节,吸引注意的关键在于媒介内容和形式的极致化操作。媒介产品不与自己的受众接触是不会产生任何社会影响力的,否则媒介将成为“沙漠中的布道者”。如何吸引受众的视听,凝聚起足够的社会注意力资源成为媒介影响力的前提和基础。而衡量媒介的接触环节的指标是媒介的受众数量和规模性指标,如电视节目的收视率、报纸的发行量等指标。要最大程度地赢得受众注意力资源,所谓的“极致化”操作总体上包括媒介竞争的两大基本手段:靠规模和靠特色。二是保持环节,影响力的发生并不是一次完成的,只有持续不断的接触(即保持)才能使媒介的影响力因时间的延续而价值“丰厚”起来。媒介影响力的保持主要在于构筑受众对于媒介的行为忠诚度(接触的频率和接触的稳定性等)和情感忠诚度(人们对于传媒的心理依赖程度、满意与满足程度、传媒在人们心目中的价值分量等)。做到这一点要能够实现对受众的“预期报偿”。媒介要做好信息时代的受众的“信息管家”角色,打造媒介产品的“必读性”、“可读性”和“选读性”。实行“方便是金”“面向大众”的媒介市场操作。三是提升环节,媒介逐渐改变以往以数量规模扩张为重心的竞争方式,而更为理性地根据社会转型期阶层分化特点选择最具社会行动能力的人群、占据最重要的市场制高点、按照社会实践的“问题单”的优先顺序定制自己的产品。媒介将自己自己的资源运用“聚焦”于以下三个方面,以形成价值的倍增效应:A、选择媒介覆盖地区或领域中最具社会行动能力的人群作为主要目标受众,通过他们形成以一当十的社会影响力;B、选择一个社会或一个领域最为关键的地区或方
166#
发表于 2011-12-4 04:40:50 | 只看该作者
二、提高媒介影响力之上的媒介品牌打造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的预测,具有品牌效应的“名牌”报纸将是读者青睐的对象。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向品牌靠拢已成为人们商品消费的一种主要趋势,而由于媒介可选择性增多和受众的日渐成熟,受众对媒介品牌的理性认识已上升到一个重要地位。媒介经济实际上是建立在注意力经济基础上的影响力经济。做媒介实际上就是做品牌,要建立和维持受众的忠诚度(包括行为忠诚度和情感忠诚度),一定要通过做品牌来培养起一批忠诚度很高的受众,使自己的传播产品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认识社会、判断问题的基本资讯“支点”。只有这样,投资的回报才会源源不断。做媒介不是一锤子买卖,不是一次性的,它要通过连续性的生产来获得回报,在可持续当中获得赢利。
  1、媒介定位。要树立媒介的品牌竞争力,首先要确立媒介的市场定位。媒介定位,就是媒介如何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抢占媒介市场,形成媒介风格的一种策略。定位主要是考虑影响力构成要素中“内容”和“方向”两要素。目前的媒介市场已经由卖方市场驶向了买方市场。买方市场条件下媒介进行市场定位的策略之一,就是对市场的细分。媒介市场细分是受众需求差异性与媒介影响力竞争加剧的必然结果。“受众”应该是大众置于大众传播之时的特定形态。“大众”的特征,就是规模巨大性、异质性、无组织性、匿名性。所以,当“大众”面对传媒成为“受众”时,它“并非一个只是被动处理信息的弱者,也并非一个能够主动处理信息的强者,而只是一个能够自由地面对信息的消费者”。 媒体的受众定位,讲究市场细分,实现局域人群的规模化覆盖已经成为传媒市场定位的一种趋势。实际上,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就开始出现媒介从满足大众需求转向满足部分人、满足某方面需求转变,也就是从“广播”向“窄播”、“大众”向“分众”的转变。举例来说,在美国,“有影响力的杂志”不仅指的是《时代》、《财富》、《福布斯》等,还包括著名的文化杂志《纽约客》。它“对人的心智领域进行探索,使用新鲜而非陈腐的表述方式;主办者为知识精英,但长于与普通阶层交流沟通;编辑方向由编辑把握而非短视的商业利益驱动;具有独立精神;力图改变现实而非迎合现实。”③它不仅在美国,也在中国被誉为“高档杂志文化的惟一代表”,它定位于中产精英,“透析社会文化动脉,瞄准政治、文学、艺术各领域思潮流行的精英作派”无疑是取得成功的。《纽约时报》堪称美国甚至全球的主流媒体,它影响了美国主流媒体风格的形成,它有着成功的精英理念,它“影响着有影响力的人”。它作为一份为倾向稳重,甚至有些保守的美国中上层人士所喜欢的报纸,风格一向趋于谨慎、严肃甚至有些呆板,这种风格在便士报盛行,在煽情主义高潮期间都始终如一。但它无论是在社会政治经济舆情领域,还是在文坛中都有着至上的权威。它的成功为处于转型期的我国传媒业提供借鉴作用,喻国明认为,主流传媒将是我国未来十年间最有发展潜力和成长空间的传媒模式。
  2、媒介区域影响力。在我国,报纸媒介的区域化越来越明显。报纸媒介区域化是现代商业活动日益全球化同时又日益区域化的结果,是广告商关注区域化市场和重要开发区域化市场的结果,另一个原因也源于新闻的接近性原理。 就全球范围来看,一项对新闻报道趋势的研究结果表明,1978年以来,美国的全国性报纸也在不断递减,目前真正称得上全美国的报纸只有《华尔街日报》、《今日美国》和《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等三家,而其他各报均已成为地方性报纸。新生代市场监测机构一直专注于中国城市平面媒体的研究,其媒介研究部于2001年9月采用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北京、上海、成都、广州、武汉、西安的1200名居民进行了电话访问,六城市报纸影响力调查的基本结论显示: 区域报纸影响力高度集中——各城市的60%以上的居民,均认同一家报纸在当地最有影响力。这6家最有影响力的报纸是:华商报(西安82.09%)、楚天都市报(武汉79.4%)、广州日报(广州71.84%)、成都商报(成都66.17%)、新民晚报(上海66.01%)、北京晚报(北京61.31%)。美国的一本叫克林斯(GRAIN’S BUSINESS)的商业杂志就很好地利用区域影响力来发展自身,它在分众化市场上颇有特色。它在美国的四个城市中做了完全不同的四个版本——分别是底特律的《克林斯》,纽约的《克林斯》,芝加哥的《克林斯》和克利夫兰的《克林斯》。它们根据各自不同的市场需求而形成不同的读者定位,如芝加哥的《克林斯》专为市场经纪人服务,底特律的《克林斯》为汽车经理这个阶层服务等等,这些都因媒介在当地的影响力从而形成媒介的区域影响力。可以说,《克林斯》系列杂志品牌打造是成功的,它是分众化和区域化结合得很好的媒介经营典范,这不仅为它创造了更大的市场发展空间,更成为它赢利的高起点。
  3、进入“影响力经济”时代。以“吸引眼球”为代表的注意力经济,已成为当今中国众多行业的制胜法宝,正当中国众多行业使尽浑身解数“吸引眼球”的时候,最应提倡注意力经济的中国传媒业却率先提出,中国传媒要走出注意力经济时代。有学者指出,收视率、发行量、收视率这种覆盖性的指标,是过去处于信息短缺时代,评价受众对媒介接触数量的一种指标,但在信息相对过剩的时代,这种评估的指标的意义已经消解。专家分析,规模化竞争要形成规模化的基本趋势,就需要规模化的投入。比如对于一些地域性大报营业额增加而利润下降的现象,主要是因为维持这个市场份额的规模,需要媒介增加投入。这也是大众化媒介规模化竞争到后来一定要形成微利化的一个基本趋势,因为它没有技术壁垒。报纸的规模化竞争比拼的是发行量和报纸内容的信息量。今天传媒业正逐步走过“眼球经济”的时代,注意力经济只是产生影响力经济的一个基础和前提,但它并不是媒介经济最主要的东西。传媒经济的本质是影响力经济,今天传媒新的赢利模式是主流模式、主流报纸,另外一个手段就是要有特色,也就是所谓的技术手段,因为特色能放大你的规模,这也是形成市场卖点的一个最基本的手段。像美国《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这样著名的报纸,有它的不可克隆性,因为这些报纸有它的特色和技术壁垒。目前中国几乎还没有一家形成这种稳定技术壁垒的媒介存在。曾被美国《纽约时报》称为“中国最好的报纸”的《南方周末》要把自己打造成中国的严肃报纸,并于二OO二年七月成立了南方周末品牌工作室,业内人士称,这是南方周末率先进入品牌营销时代的标志。
167#
发表于 2011-12-4 04:41:16 | 只看该作者
三、结 语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里,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迁,“阶层”分化的现象为世人有目共睹。出现了新型的“新富人阶层”,还有被社会学家称之为“白领阶层”的一批整体素养较高,有独特文化要求和生活趣味的阶层。它们成为一系列“财经”媒体关注和定位的对象。同时,也有更多的报纸和杂志意识到树立品牌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它们不断地向世界先进媒体学习,分众化、区域化的趋势日渐明显。在党的机关报影响力相对减小的背景之下,在中国的传媒业,更多的人认识到:只有依靠品牌和特色才能成为中国的主流报纸,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才能更具竞争力,更具发展的潜力。中国各大报纸何时“变脸”,目前还难以作出精确的预测,但有忧患意识的传媒人已经看到了中国传媒业的发展方向,而不再满足于规模扩张式的竞争,不再局限于“注意力经济”,而将视野投向“影响力经济”,投向媒介品牌的打造。
  注释:
  ①《文化学词典》,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第725页。
  ②喻国明:《关于传媒影响力的诠释——对传媒产业本质的一种探讨》,《国际新闻界》,2003年第2期,第5页。
  ③刘勇:《大追寻——美国媒体前沿报告》,上海远东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第57页。
  参考文献:
  ① 华文《媒介影响力经济探析》,《国际新闻界》,2003年第1期。
168#
发表于 2011-12-11 00:48:02 | 只看该作者
改变全球互联网15人








《融周刊》据西方媒体信息,近日开出一份“改变全球互联网15人”名单。

1998年在一间车库里创办了谷歌的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赛吉·布林(Sergey Brin)
万维网的发明人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
创办了社交网站Facebook的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
全球第一个走红的P2P文件共享平台Naspter的创始人肖恩·范宁(Shawn Fanning)
以1200美元购得Digg.com域名的凯文·罗斯(Kevin Rose)
19岁创立博客平台WordPress的马特·穆伦维格(Matt Mullenweg)
P2P协议及基于该协议的文件共享软件BitTorrent的作者之一布拉姆·科恩(Bram Cohen)
写下eBay源代码的皮埃尔·奥米迪亚(Pierre Omidyar)
暴雪娱乐总裁迈克·莫哈米(Mike Morhaime)
维基百科的创始人之一吉米·威尔士(Jimmy Wales)
免费广告和论坛为主的集中式社区Craigslist的创始人克雷格·纽马克(Craig Newmark)
创办了视频共享网站YouTube的查德·赫利(Chad Hurley)和陈士骏(Steve Chen)
创办了雅虎的杨致远和大卫·费罗(David Filo)
创立了B2B网站阿里巴巴与淘宝网的马云
网上书店亚马逊的创始人杰夫-普利斯顿·贝佐斯(Jeff Preston Bezos)
169#
发表于 2011-12-28 09:03:09 | 只看该作者
百度公益:平等地成就每个人  2011年12月19日   来源:信息频道
  作为一家持续创新的高科技公司,百度以“让人们平等、便捷地获取信息,找到所求”为使命,通过自身技术优势和覆盖4.7亿网民的网络平台,在知识教育、灾难及贫困救助、环保及健康卫生等领域持续践行公益事业,逐渐形成了“平等地成就每个人”的特色公益理念。
  2011年年初,百度捐赠了2000万元原始基金,成立了百度公益基金会。百度公益基金会以“信息技术打造公益平台,弥合信息鸿沟,促进知识共享,构建和谐社会”为宗旨,明确了百度公司及百度公益基金会今后将在“知识教育、环境保护、灾难救助”三大领域持续发力。
  知识教育
  百度让知识与每一个人零距离。百度蒲公英计划由北京百度公益基金会发起于今年教师节启动,10月,百度基金会再投入500万元,与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共同打造了以贫困地区乡村教师群体为资助对象的长期公益项目——“思源?蒲公英基金”。
  蒲公英计划通过互联网综合多媒体教学中心“百度梦想中心”硬件设备,和包括培训、夏令营、数字化教学资源等软件配套系统,提升部分地区的乡村教育质量及打工子弟学校教学整体水平。预计到今年12月底,百度共计将为10所学校捐赠梦想中心。
  六一儿童节,自闭症儿童的画作登陆百度首页,网友点击LOGO即可进入关爱自闭症儿童网络画展,这一事件打动了无数网友的心,成为微博当日热门转发头条。姚晨、杨幂、张梓琳、刘兴亮、闹闹纷纷通过微博力挺百度,并号召大家一起关注自闭症儿童。
  4月,“2011爱心包裹”项目正式启动。三年来,百度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影响力,通过多种资源及形式,动员社会力量捐购“爱心包裹”,关爱贫困地区及灾区学生,使“小包裹、大爱心”的公益精神在网络上迅速蔓延开来。百度贴吧还获得了“中国全民公益突出贡献奖”。
  2010年1月,百度联盟搭建起聚合百度联盟近30万合作伙伴的力量、致力于改善中国贫困地区的医疗和教育现状的公益平台——“联盟?爱”。今年9月,为帮助在“7.23动车事故”中的幸存女孩伊伊尽快摆脱病痛,“联盟·爱”自发捐助了首笔善款、爱心贺卡和玩具等礼物,并派代表奔赴上海,为小伊伊送去最深切的关爱和祝福。
  除此之外,连续举办多年的百度“小桔灯”活动,今年也远赴湖南、内蒙、贵州多地,为贫困地区的儿童提供图书和学习用品,让那些信息不畅、地区偏远的儿童也能通过书本来获取知识活动,从而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环保及健康卫生
  作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互联网企业之一,百度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传播和倡议爱护家园神圣使命。百度擅长将日常业务环节与减排降耗融合在一起,比如“框大厦”办公楼在最初设计时,已经将低碳环保理念付诸实践。同时,百度也是全球首家告别硬盘的互联网公司,以“闪存”方案降低功耗。
  今年6月,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和百度CEO李彦宏在北京签署策略同盟协议,共同促进全球公共健康发展。现场两人套上绿色环保T恤,李彦宏教比尔盖茨说“被吸烟,我不干”,表达双方控烟的坚定态度。会后,百度在微博上发起“分享控烟承诺、赢取绝版潮T”的活动,遭到全民疯抢。
  5月,百度百科发起“百万奇迹”公益活动,该活动致力于推动中国西部地区气候、生态环境的改善,通过参与创建和分享公益知识的线上形式,以及覆盖100个城市的公益线下活动,促进全社会共同关注西部生态建设。
  在2010年“地球一小时”行动中,百度以行业领导者的身份发布倡议书,吸引了超过320万中国网民参与发出熄灯承诺,百度网友通过参与地球一小时活动节省的240万度电。
  灾难救助
  玉树地震后,百度捐助1000万元善款承诺用于地震灾区的小学建设。今年6月,在玉树新家园首批项目交付仪式上,青海省相关领导视察了由百度公司捐助建成的玉树哈秀乡寄宿小学,同时宣布玉树灾后恢复重建首批学校正式启用。
  汶川地震三周年之际,百度联合中国摄影家协会发起了“汶川涅磐”网络互动纪念影展,以影像记录汶川三年来的新发展、新面貌。这是迄今为止,基于互联网举办的最大规模网络互动影展,短短几小时已经吸引数百万网友的点击和关注。
  公益产品
  另外,百度通过技术和产品创新,推出一系列颇有影响力的公益产品。4月,百度公益开放平台上线试运行。平台旨在为全国公益组织提供免费推广,将公益组织的官方权威信息及资源与公众直接对接,为公众了解公益信息、参与公益活动项目打造透明度最高、参与规模最大、门槛最低的生态网络。
  2月,“百度寻人”公益互动开放平台上线,通过国内最顶尖的人脸识别技术及国内权威丢失儿童数据库,为网络寻人提供新支持。3月,手机端“百度寻人”推出,覆盖六大主流手机操作系统。手机版方便热心人士随手发布照片和现场采取行动,通过人脸识别比对丢失儿童数据库和实地拍摄图片,将线上资源和线下行动快捷地对接。
  2009年4月,全球首款专门服务于老年人的搜索引擎产品上线。“老年搜索”将老人常用的如医疗、天气、曲艺、花鸟、养生等网站在同一页面列出,不用打字,直接点击便可查找到所需内容。
  2010年国际盲人日前夕,保益悦听掌上盲道正式通过百度开放平台发布。作为国内首款无障碍手机平台,掌上盲道成为百度开放平台吸纳的首款公益类优质资源应用。用户将可通过搜索“盲人手机输入法”等相关关键词,一站式完成了解产品功能、学习产品使用、相关信息咨询、订购、安装等一系列服务。

170#
发表于 2012-1-6 05:26:38 | 只看该作者
“数字英雄”不等于文化英雄——与南帆先生商榷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第155期8版“文学”文章之一。
文化学者不能用数字来解构经典,而是应该在数字英雄面前高扬先进文化和文化经典的旗帜,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发挥应有的作用。
  
  南帆先生的文章《数字:代表什么?挑战什么?》(《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9月7日“文学”版)试图告诉我们今天媒体制造的数字英雄已经成为时代的文化英雄。“媒体批评运用各种数字成功地推出了自己的文化英雄。这些文化英雄不是权力册封的,也不是专家炮制出来的。他们是声望、资本、民主三者汇聚而成的偶像,收视率、点击率和印数、发行量构成偶像背后的强大后援。”诚然,作者在文章中提到的媒体批评运用数字塑造“英雄”是现实,互联网时代带给传统文学批评的改变,新媒体批评的崛起等也都是事实。但是,在这种现实中,知识分子和文化学者的责任是什么?南帆先生的态度似乎是文化学者应该认同这一趋势,并跟着“数字英雄”走。其文章中表达的这种观念和价值取向,是值得商榷的。

  第一,互联网时代,报纸、电视、互联网给每个人提供了批评空间,传统媒体的权威力量被解构,数字成为媒体批评中的重要角色。数字是赢利的数字,是点击数及作家富裕程度的排行榜。这些高数字完全依赖每个人的参与度,南帆先生说“数字”已经成为民主的代表。所谓“蔑视票数,就是蔑视民主。即使在艺术领域,这也是一个不可饶恕的罪名。”这里的“民主”其实是政治话语,适合政治领域的用词。从人类智慧看,从数字中固然可以看出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度,但是数字并不能解决所有的思想和文化问题。人们常说“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那么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文化学者、知识分子是否也追随数字的趋势,视“数字英雄”为文化英雄呢?非也。这种代表“多数人”的“数字英雄”不是真正的文化英雄。我们应客观地一分为二地看待它。我们既承认其存在的合理性,也不因此就放弃知识分子追求经典和真理的理想。多元化时代应允许多种声音的存在。

  第二,当代的“数字英雄”是大众文化的代表,但我们要知道,大众追求文化产品并不一味都是追求低俗产品。大众的文化需求中也有雅俗之分,“衣食足而知礼节”,人们的精神需求有不同层次,也在不断提高。大众多元的文化需求恰恰反映了人精神文化需求的多样性。人性是复杂的,人自身既有光辉的一面,也有普通的一面。其实,我们提倡的“先进文化”也应该起到这种作用。如此说来,知识分子与文化学者决不可跟着“数字英雄”走,一味为其颂扬,而应该有自己的清醒认识。事实上,如果任低俗文化泛滥,那样等于释放甚至纵容了人性不良的一面,带给人类的可能是灾难性的后果。米兰·昆德拉最近的一个作品《相遇》里面说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卡列宁不再和安娜做爱?渥伦斯基呢?……爱在那个时代的小说里占据着广袤的领土,这片领土从第一次一直延伸到性交的关口;这关口是一道无法跨越的边界。”他接着说,20世纪的小说则往它的每一个维度发掘性欲,劳伦斯、亨利·米勒都抒写了性的自由,可这种自由走到极点会怎么样呢?那样人们不再顾忌法律、亲人、习俗等一切束缚,导致社会价值观的混乱和精神的迷茫。结果是连性的自由本身也“不过是一种既定的、众人一致确认的、集体的、平庸无奇的、无可避免的、设定好的情景:既无戏剧性,也无悲剧性,也没有抒情诗的奔放与激情”。(美国情色史学家菲利普·罗斯语)所以大众文化并不能只附和大众,过于媚俗,只描写暴力、性、绝对自我等内容,仅仅靠这些东西得到的“数字英雄”绝对不能算是文化英雄。

  第三,南帆先生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对经典文化的戏谑态度也是我们不敢苟同的。文章表现出对数字英雄的欣羡和赞美,对经典作品的不恭。如对伟大文学著作《红楼梦》,南帆先生说:“一部小小的《红楼梦》居然要‘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这种可怜的数字和曹雪芹‘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写作生涯已经无法叫媒体激动起来了。”“现在终于到了将那些装腔作势的专家晾在一边的时候了。他们津津乐道的《诗经》、《庄子》、鲁迅或者莎士比亚、《尤利西斯》和普鲁斯特乏味得令人瞌睡,流行歌曲、武侠小说或者电视小品才是大众赏心悦目的节目。”这种表述给人一个错觉,仿佛当代大众终于摆脱了经典著作;而这种经典是大众很不喜欢的东西。事实并非如此,大众对经典喜闻乐见,并且有自己的看法。如李少红新拍的《红楼梦》,对其批评的声音很多,媒体上甚至用了“人民公敌”来形容观众对李少红的批评。可见,人民大众多么喜欢曹雪芹的《红楼梦》,对以影视方式呈现的作品并不满意。《诗经》、《庄子》怎么就乏味得令人瞌睡呢?经典是历经千年流传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它们是会受到大众欢迎的。文化学者不能用数字来解构经典,而是应该在“数字英雄”面前高扬先进文化和文化经典的旗帜,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提升社会文化品位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当然,南帆先生文章最后总的结论并非完全同意数字代表大众文化的正确性,也提出媒体批评可以利用现代工具欺骗或操纵大众的问题,这些观点笔者都是赞同的。这里笔者主要就南帆先生文章前几部分的表述及价值取向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与南帆先生商榷。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赵学清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国际汉学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30 14:47 , Processed in 1.36509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