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傅绍良:徐中玉先生访谈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23 13:03: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傅绍良:徐中玉先生访谈录
【来源:社会科学评论 2003年01期 】 【作者: 傅绍良】
    徐中玉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令年已经九十高龄。为此,华东师范大学特举办了隆重的庆贺活动。徐老虽年事已高,但精神矍烁,步伐稳健,耳聪目明,思维敏捷,条理清晰。今年十月,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13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师范大学召开,本刊编辑傅绍良应邀参加,会上,有幸见到了这位德高望重的学界前辈,并就有关文学批评及办刊原则等问题向徐老请教。以下是这次访谈的录音整理。
    傅:徐先生,很高兴见到您。此前,我曾拜读过您不少著述,也读到了一些您的生平资料。我很喜欢别人总结的那几句话,说您为人“外圆内方,至道不繁”,为文“文以载道,立德立言。”我想听您谈谈您的为人为文之道。
    徐:我为人、为文怎样,由别人去评说吧。我们今天不是谈有关学术的问题吗?还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吧。
    傅:好的。如果从宏观上说的话,您认为我国目前古代文学批评研究的状况如何?
    徐:我国目前的古代文学理论研究是很有成果的,不仅有大量的学术论著,而且还有不少精到的见解,这是学界所有人士都能看到的。不过,如果从更高的要求上来说,目前的古代文学理论研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这里只指出两种现象,其一,概括性的前言和章节论述脱节,断代研究有余,通史研究不足。许多批评史专著只是一家一家的积累,未能用史的结索将其串连起来,文学批评史的发展线索不明显。其二,许多研究多局限于专著本身,而对同时代的相关艺术形态的研究不够。每一时代的文艺观是一个时代诸种艺术相联系,绘画、戏剧、诗歌、小说等艺术形态都应该是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的相关对象,只有打通绘画、戏剧、文学之间的联系,才能形成完整意义上的文学批评体系。
    傅:中国的文学理论从理论范畴到研究方法,应该说都有自己的传统和特色。但西方的、前苏联的文学理论的传人,对我国的文学批评和理论建设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您如何看待中国古代文论与外来理论的关系?在否定和接受之间我们应把握一个怎样的度?
    徐: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源远流长,十分丰富,积下了大量符合文学规律和我国文学发展实际、至今仍显得十分精辟、可供择取运用的资料。但将近一个世纪来,这个宝藏的确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有效的开发。近百年来由于社会不断在剧烈变动之中,古老的文化传统总是受到怀疑和冲击,这对继续深化改革当然都是必要并且不可避免的,出现些全盘否定的过激之论可以理解。但矫枉的目的毕竟不在于过正,当今天我们抱着高尚的理想要认真来建设符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新国家的时候,显然就再也不能重蹈过去向西方或苏联一边倒的覆辙了。在文艺理论研究领域里,本世纪前期基本向西方一边倒,中后期则几乎完全倒向苏联。文学理论教材、研究论文充斥的都是外国观念。西方观念批传统,苏联观念批西方,现代西方许多观念再来批苏联。虽不是每一观念都南辕北辙,而且也不是从中毫无拓宽视野之益,到底它们都是植根于异域,被我们搬过来使用,既未能尽异域之众长,搬用也稍欠恰当,使我们感到削足适履,不能解释和解决研讨自己文学上的很多问题。所以,在对待外来理论方面,还是应该端正态度,“惟外不是真”的意识是不对的,不必过于崇拜外国的东西,在社会科学方面,过于新的东西未必就是对的。
    傅:近些年来,关于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转型问题讨论得比较多,您认为古代文论应该怎样与现当代的文学批评结合起来?
    徐: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三言两语说不清。不过,我觉得古代文论研究与现代文学理论研究是有脱节现象,二者各成一堆,未融会贯通。古代的多以古谈古,当代意识甚少。古今成为两撅,观念未通,方法不同,各走各的道路。这种现象是不正常的。因为文学是切不断的,古代文论和现当代的文论只是批评的对象不同,但批评方法、研究规律、表达方式等基本的东西应该是一样的。今天我们注意的文学现象,古人早已注意到了。如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是我们文学理论工作者面临的一个艰巨任务。至于转型与否,那只是个表述方式问题。因为古今文论所讨论和关注的基本问题是相同的。
    傅:您认为,我国古代的文学批评手段和表达方式能适用于现当代文学,这是我们从事古代文论研究者应有的一种自信和责任。您觉得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在文学批评方面的特点和优势何在?
    徐:我国古代的文学批评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史、论、评结合。不脱离特定历史环境、紧扣作家作品,不空谈,不堆砌名词,没有过于繁琐的论述。行文简洁生动。特别是善用比喻,有形象,有感情,使人思而得之。这一方面的典范是《文心雕龙》。现当代将这一传统继承并发挥得较好的有很多,朱光潜、宗白华等老一辈就是如此。这是一个极好的传统,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体会的。当代一些文学批评的文章,要么搬用西方的学术术语,论述过于繁琐、问题意识太浓,动辄上万言,其实空洞枯燥,言之无物,价值不高。我们还是应该提倡生动的、有趣味的、甚至有一定感情色彩的评论文章。
    傅:当今学术刊物很多,而且有些影响较大。您对我们《社会科学评论》有何要求和期望?
    徐:办学术刊物对促进学术繁荣是有好处,值得肯定。不过,刊物应根据读者的需要办,要让读者觉得有保存价值。定位要准,要大众化与专业化相结合,拥有自己的读者群。社会科学的面很广,《社会科学评论》也应是一个学术视野开阔的学术期刊,想在期刊界办出特色,应该解放思想,避免一言堂,在学术创新和读者大众化相对合方面多下功夫,要和而不同,多元共存。
    傅:非常荣幸您接受我们的采访。再次祝您身体康健,学术之树常青!
    徐:谢谢。也祝你们的期刊早日办出特色,欣欣向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4 22:05 , Processed in 0.09533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