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叶圣陶《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分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10 15:18: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叶圣陶《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分析
     唐晓敏
     《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是叶圣陶的一篇重要文章,可以说,这是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一种集中的表述。一直以来,影响很大,至今仍然常为研究者引用。
    叶圣陶所说的两个基本观念,文章中讲得很清楚:“第一,国文是语文学科,在教学的时候,内容方面固然不容忽视,而方法方面尤其应当注重。第二,国文的涵义与文学不同,它比文学宽广得多,所以教学国文并不等于教学文学。”
    其中的第一点,强调的是“方法”。叶圣陶提出:“国文教学除了技术的训练而外,更需含有教育的意义。说到教育的意义,就牵涉到内容问题了”。“笃信固有道德的,爱把圣贤之书教学生诵读,关切我国现状的,爱把抗战文章作为补充教材,都是重视内容也就是重视教育意义的例子。这是应当的,无可非议的。不过重视内容,假如超过了相当的限度,以为国文教学的目标只在灌输固有道德,激发抗战意识,等等,而竟忘了语文教学特有的任务,那就很有可议之处了。” 语文课的特有任务是什么呢?在叶圣陶看来,就是阅读和写作:“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学生眼前要阅读,要写作,至于将来,一辈子要阅读,要写作。这种技术的训练,他科教学是不负责任的,全在国文教学的肩膀上。”
    这里所说,是有一定道理的。语文确实应该培养学生的阅读与写作的能力。而且,语文教材的选文,确实不能太过看所谓的“内容”,“只在灌输固有道德,激发抗战意识”。不过,这里也有一个问题,即国文教育固然不能太过重视内容,但只重技术,也是不行的。语文不仅是让人掌握读写的技术,同样重要的,甚至是更重要的,是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感受力、想象力,让学生能够体会生活和艺术中的真善美,没有这些,单纯地掌握“技术”是没有多大意义的。韩愈早就讲过,写作是一种能力,但这种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的是“养气”,“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韩愈的看法,是更为深刻的。
    第二点,讲的是“国文”与“文学”的差异。叶圣陶说到:“国文所包的范围很宽广,文学只是其中一个较小的范围,文学之外,同样包在国文的大范围里头的还有非文学的文章,就是普通文。这包括书信、宣言、报告书、说明书等等应用文,以及平正地写状一件东西载录一件事情的记叙文,条畅地阐明一个原理发挥一个意见的论说文。中学生要应付生活,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就不能不在文学之外,同时以这种普通文为对象。” 国文教材之中,除了文学作品,还有非文学的文章,这自然是事实。不过,叶圣陶并非只讲两者之间的区别,而是对两者之间的价值做了判断。他认为“文章”或“普通文”更为重要,一是普通文更能够“应付生活”,二是普通文也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而文学则难。叶圣陶说:“学习图画,先要描写耳目手足的石膏像,叫做基本练习。学习阅读与写作,从普通文入手,意思正相同。普通文易于剖析、理解,也易于仿效,从此立定基本,才可以进一步弄文学。文学当然不是在普通文以外别有什么方法,但是方法的应用繁复得多,变化得多。不先作基本练习而迳与接触,就不免迷离倘怳。”这种看法,似有问题。对一个成年人来说,似乎是“书信、宣言、报告书、说明书”好写一点,但对小学生来说,写“报告书、说明书”恐怕更难,甚至是根本写不来。让他们写首诗歌,倒还是容易一些。而写“普通文”的训练,也根本就不是文学创作的基础,哪个诗人是经过了写“报告书、说明书”的训练之后,再去写诗的。
    叶圣陶的这篇文章,不仅仅是讲了两个基本观念,还对传统语文教育进行了批判。叶圣陶承认,传统语文教育也培养了一些杰出的人才,但他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即着眼的是培养的数量。说道:“我也知道有所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的说法,而且知道古今专习文学而有很深的造诣的不乏其人。可是我料想古今专习文学而碰壁的,就是说一辈子读不通写不好的,一定更多。少数人有了很深的造诣,多数人只落得一辈子读不通写不好,这不是现代教育所许可的。从现代教育的观点说,人人要作基本练习,而且必须练习得到家。说明白点,就是对于普通文字的阅读与写作,人人要得到应得的成绩,绝不容有一个人读不通写不好。” 叶圣陶所关心的,不是“有了很深的造诣”的“少数人”,而是社会上的大多数。而关心大大多数,方法就是“人人要作基本练习,而且必须练习得到家”,“绝不容有一个人读不通写不好”。这种看法与做法,看上去似乎也是合理的。但实际上却有问题:一种训练,为了能够让所有的人都“练习得到家”,“绝不容有一个人读不通写不好”,而人与人之间显然又有个体的差异,那么,这种训练就必然要降低难度。也就是说,“绝不容有一个人读不通写不好”,为了这“通”与“好”,只能是以程度最差的学生所能接受为标准的。这也就是说,这种教育,实际上是让除了最差的学生之外,其他所有的学生都吃不饱。而从这一观念出发,就造成了民国时期许多白话文教材的浅薄,如同“白开水”一样没有营养。这种教育,正是钱穆所说的“迁就主义”的教育
    降低学习的难度,也是叶圣陶在这篇文章中直接提出的。他说道,尽管学生也需要了解一点中国文化,但要让这些学习内容“易于消化”,具体的做法是,学生不必去读原著,读点对原著的介绍就行了。叶圣陶举例说:“譬如,老子的思想在我国很重要,可是,《老子》的文章至今还有人作训释考证的工夫而没有定论,若读《老子》原文,势必先听取那些训释家考证家的意见,这不是中学生所能担负的。如果有这么一篇普通文字,正确扼要地说明老子的思想,中学生读了也就可以了解老子了,正不必读《老子》原文。”显然,在这一问题上,叶圣陶与民国时期大多数学者都不太一样。那个时代,多数学者是主张并特别强调让学生读原著的。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主要形成于民国时期,但有趣的是,这种教育思想,对民国时期社会文化似并不十分吻合,那是个出现了很多大师的时代,而教育思想至少也可说是多元的。但叶圣陶的教育思想与上个世纪后期的社会的、政治的需要,倒是比较吻合的。在那个文化渐趋低下的时代,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得到非常高的评价,本人被尊为最重要的语文教育家,并非偶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4 06:49 , Processed in 0.11303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