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简省性”特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10 15:12: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简省性”特征
    唐晓敏
     中国传统的语文教育,可以说是一种无限性的教育。这不是说,在传统语文教育中每个人都能够得到无限的发展,而是说,就语文教育的内容而言,传统语文教育为学习者设置的是一个很高的目标, 用《大学》的话来说,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此而规定的学习内容,则主要是让学生学习阅读经典。并且,阅读经典也并不是为了获得一种具体的技能,而是塑造完整的人格。
    相比之下,上个世纪初开始兴起的学校语文教育,则是一种有限性的教育。即主要是为了文化知识的普及。为此,现代语文教育表现出其“简省性”的特点。
    最显眼的是内容的简省,即学习一些简单但有用的东西,首先就是白话的课文。经典名言必要再学了。即使是也让学生知道一点经典,也不主张学生自己阅读经典原文,这也是减省的表现。
    内容简省的背后,是教育目标的“减省”。语文教育主要被设定为培养人的语言文字运用的技能,不再承担其他的任务。也就不再承担培育“人”的责任。一般是把这个责任推给其他的学科,提出,语文教育有一个独当其任的任,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获得语言文字运用的技能。传统语文教育更重视“人”的培养,即使是语文能力,也不是孤立地看待,而是把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与人的精神世界的建构练习起来,如唐代韩愈就讲,写作学习的关键是“养气”,“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现代 语文教育不再强调这些。
    就更具体的学习内容而言,也是这样。如传统语文教育中包含着培养人的诗歌写作的能力,诗歌写作,不仅仅让学生学会运用一种文体,更重要的是培养、发展了学生的感受力、想象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同情心。而在现代语文教育中,这方面的要求没有了。所要求学生的,只是写点“应用文”,而应用文根本培养不了学生的感受力、想象力和同情心。
    现代语文教育重视“理解”,其实也是求“减省”的一种办法。传统语文教育主要是让学生自己领会、感悟,学生自己领会、感悟,这是比较慢的,需要有很多的时间,而所谓“理解”,是直接地让学生找到文章或文学作品的“中心思想”,这是很迅速、省事的。形象的想象与品位,情感的体会等等,都省略了。
    这种减省似乎应该是让语文教育比传统语文更有效率,但实际上却正好相反。这是因为,语言、文字的能力不是一种单独的能力,不像打字那样只通过一种简单地练习就能奏效。比如写一篇文章,就需要同时有义理、考据、辞章三个方面的学养,而不只是一个语言文字技能的问题。而语文这一“工具”运用的效果,主要不在这个工具本身,而在于运用者的情况,包括人的气质、品格、境界。语文的减省造成了人的心灵世界的贫瘠,所谓语文能力也就谈不上了。
    现代语文内容方面太过减省,学生没有什么可以自己感受的,教师也没有多少可教,结果是只好在形式上下功夫,五十年代是大讲课文的时代背景、主题思想,之后是大量地做题,以及大量地讨论,这虽然也有许多原因,但有一个原因是不能忽视的,就是内容不够形式凑。用这些活动来“填充”教学时间,“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课本就是那么薄薄的一本,几乎都是白话,学生一两天就看完了,但这教材又得用一个学期,不让学生大量训练、做题,又怎么“挨过”这数十节课呢?结果是造成了这种奇妙的现象,语文课程内容非常简单,而教学却又非常繁难,“用最复杂、最辛苦的方式让孩子学习最简单的东西”。只要看看蒙学读物如《幼学琼林》等,我们就知道现在的小学的语文有多么简单,但我们的孩子负担却更重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4 03:53 , Processed in 0.09658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