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云南省少数民族众多 双语教学不可或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2 14:03: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云南省少数民族众多 双语教学不可或缺
发布时间:2015-03-31    来源:昆明信息港  

摘要:红河州泸西县白水镇中心学校校长张绍东,正在忧心着镇内3个学校的教师问题,在3个校点的临聘教师年底将被终止劳动合同,但全镇所有312名教师中却无法找到能到这3个校点进行双语教学的人。

开远市自发移民的校点,学生全是苗族。
在金平县金水河镇国门小学,双语教学更适合当地学生。
红河州泸西县白水镇中心学校校长张绍东,正在忧心着镇内3个学校的教师问题,在3个校点的临聘教师年底将被终止劳动合同,但全镇所有312名教师中却无法找到能到这3个校点进行双语教学的人。没有了能讲本地民族语言的老师,那么这些村子的少数民族学生教学将受到严重影响。张绍东校长的这个判断不是猜测,而是已经被多次实践证明了的事实。
“红河州少数民族众多,虽然招聘了许多特岗教师,由于语言问题仍然难以适应。教育部门也曾考虑过校点调整收缩办学,但偏远地区校点也不可能都收缩合并,是一个两难问题。而教师的考试又是人事部门负责,教育部门只能按照人事部门的标准来选择教师,无权自定标准招聘教师。”
不断变换语言教学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有10个世居民族,最北边的泸西县并不是少数民族比例最高的县,让张绍东校长担忧的三个偏远贫穷彝族村子的学校都是单师校点,李建学就是其中的一个校点干泥塘希望小学的代课教师。
李建学家里收集着他一大摞的各种证书,在所有的这些证书中,李建学最看重的还是1990年9月10日泸西县人民政府颁发给他的“优秀班主任”证书和1992年12月当兵时评为“神枪手”的证书。
但是,这个曾经拥有“神枪手”称号的“优秀班主任”,如今已经变成了一名将被终止劳动合同的临时聘用教师。
干泥塘村是彝族白彝支系寨子,如今有115户人家,其中只有一户是汉族。1986年,李建学初中毕业,两个月后,这个当年村中的最高学历者就回到干泥塘村中当起了老师。那时,村中原来的老师退休了,虽然是一名汉族老师,但他在当地已经教了28年,并且学会了彝族话。
其实李建学最大的愿望是去当兵。那时,村中的教室还是茅草房,由于条件艰苦,外地老师无人愿意来,更大的问题是,即使来了,也无法跟当地学生交流,于是村中的乡邻都求着李建学,等分了新老师来后他再去当兵。于是,李建学走进了教室里。
刚开始的几个月,李建学用普通话讲课,但他发现,虽然学生们坐在教室里,但根本不懂他讲了些什么。后来李建学改变了教学方式,他先用彝族话讲“达波、尼波、色波、黑波、木波”(1、2、3、4、5),并伸出手指示范着,孩子们一下子来了精神,也跟着伸出了手指,随后,李建学又用泸西地方汉话讲一遍,再用普通话讲一遍。李建学说,必须要用地方汉话讲一遍,因为孩子们听到的都是本地汉话,如果只讲普通话,他们仍然无法跟当地汉族交流。实践下来,李建学的教学法极受学生欢迎,两年后,他就被县人民政府评为了“先进班主任”,1990年,又被县人民政府评为了“优秀班主任”。
一个人守在村中这所学校20余年,李建学每天都要将学生送出校门。
“最合适的人”
1990年9月,上级分来了一位有学历的公办教师,是个年轻的汉族姑娘,签了10年协议,当年12月,李建学当兵去了。
但是,新来的女老师听不懂彝族话,而孩子们也听不懂普通话,更听不懂老师讲的是什么。上课时,只是呆呆地看着老师,新鲜感一过去,就三三两两都跑回家了。因为实在无法教学,只一年,这位女教师就调走了。之后,上级又分来了一位男教师,也是定向教师,同样的情况再次发生,一年后就又调走了。
之后,李建学当兵回来了,村领导和乡亲们都来请他,为了村中的孩子,还是去当老师吧。
李建学说:凭良心说话,分来的老师确实非常努力,但就是语言障碍,无法教学啊!
1993年底,李建学再次当起了代课教师回到了教室。但是,每月不到200元的工资,让他的家陷入了困境,教了一年后,他提出辞职。之后,上级又分来了一位男教师,虽然这位老师就是邻村的,但学生们还是听不懂汉话,又开始逃学回家。因为有了前一年的比较,家长们意见极为强烈,他们到上级学校,要求调走这位外地来的老师,再请李建学回来。几年下来家长们认定:村中老师只有李建学最合适。而上级学校从实际效果中也发现,要启蒙好一、二年级的孩子,还就只有李建学,于是和村中乡邻一起来做李建学的工作。
但是,这一次,却被李建学拒绝了,李建学媳妇也坚决反对,原因就是代课老师那点工资,根本就无法维持家庭最低开销,还不如回家种地。眼看李建学拒绝,乡邻和村干部都反复到他家中劝说,“你不教,难道要让这些孩子做睁眼瞎吗?难道要让他们的下一代也像我们这样吗?你的良心会安吗?”反复考虑后,李建学终于又回到了学校,走进了校室,一直到现在。
因为在村中只上到二年级,并且二年级后,孩子们学会了拼音,也基本能听懂地方汉话和普通话了,三年级后到村委会的完全小学上学也就没有问题了。
20多年来,村里所有孩子的启蒙老师都是李建学,李建学给他们带来了读书的乐趣,如今,村中的许多孩子,在这个初中生老师的启蒙下,考上了云南大学、昆明学院等,好几个还在昆明、泸西、师宗县城找到了稳定的工作。
金平县广东小学,老师能用民族语言跟学生上课,娃娃们非常快乐。
双语教学难替代彭贵林如今已是果衣村委会的主任了,他告诉记者,李建学的双语教学对当年的自己起到了极大的鼓舞作用。如果在一二年级时不用双语教学,学生理解不了,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彭贵林后来考上了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
如今,干泥塘希望小学已经变成了水泥楼房,有28名学生,在一个教室里上课。黑板也分成了两半,左边的是二年级,右边的是一年级。给一年级的学生上完课,又给二年级的学生上。
在教室里,记者用泸西方言叫一年级的孩子从一数到十,但学生们却呆呆地看着记者,不知道讲的是什么。记者用同样的话请二年级的孩子数时,他们马上用汉语数了起来。但当记者用稍微复杂一点的汉话问他们时,二年级的孩子们大部分又听不懂了。而当李建学用彝族话讲给他们听时,他们马上就明白了。
白水镇中心学校张绍东校长介绍,白水镇现在必须使用双语教师的单师校点还有三个,其中大树村校点有18名学生,所白村校点有51名学生。按农村学校教师编制,19名学生配备一名老师,但因全镇312名小学公办教师中都没有会彝族话的老师,这三个校点只能配备一名老师,并且三位老师都是临时聘用教师。张校长介绍,像这种必须配备双语老师的校点,在泸西县的其他乡镇也存在,但都是临时聘用教师。
想扎根家乡而不能
虽然也是彝族,但在元阳县黄草岭乡河堤小学的马玉梅,还是临时聘用教师。今年已30岁的马玉梅,2008年从红河州民族师范学校毕业后,最大的愿望就是回到家乡扎根当老师。
在毕业之前,马玉梅已取得了教师资格证,但是,考教师岗位时,却老是不如愿,按教师岗位考试的标准,笔试过了,面试又被刷下了。不得已,生于元阳县攀枝花乡的她,不得不先后到昭通、蒙自等地做过家教,进过私立幼儿园当过老师,但独在异乡,她一直想回家乡,于2011年10月到河堤小学当上了一名代课教师。
河堤小学有四个年级36名学生3个老师,学生全部是彝族,马玉梅代的班有9名学生,从一年级开始教,今年已是四年级。马玉梅说,刚上一年级时,给学生上课,学生并不是完全能听懂,不过,因为自己也是彝族,双语教学没有任何问题,如今,学生普通话已不存在任何障碍。
在元阳、红河县一带,彝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都是杂居,马玉梅也能讲一口流利的哈尼语。
对于周边学校许多从曲靖、建水等地考来的老师,马玉梅羡慕他们,但也很理解他们。好不容易考上教师岗位,但是两三年后,好多人都在想着办法要调出去。马玉梅承认,就单纯的考试而言,她比不上那些从外地考来的老师,但是在课堂上,特别是在一二年级的时候,自己的教学质量绝不比那些老师差。
相处了一段时间,马玉梅也体会到了外地老师的难处:语言不通,就是到学生家家访时,跟人家都无法交流,又远离家乡,肯定会在有条件时调出去。
红河县一位人大代表统计发现,外地考入红河县的教师中,特别是农村小学校的教师中,除了语言不适应外,因为条件艰苦,很多人工作了两三年后,都在想方设法找各种关系调出去,或者参加公务员考试,甚至有的就直接辞职,这让一些学校极为被动。
马玉梅想,如果在这里的教师岗位考试时,根据这里的学生实际,加考一科彝族口语或者哈尼族口语,那么自己就能考上了,就会踏踏实实地当好自己的老师,更不会想着调到哪里去。
完小副校长的忧虑
与受过专业教育后再来当老师的马玉梅不同,如今已是红河县宝华乡中心完全小学副校长的吴周柏,是在高中只读了一个星期后就参加工作当老师的。
吴周柏是宝华乡人,哈尼族,他是1980年考工考上岗位,后来又先后到教师进修学校进修过。如今,已有35年教龄的他,已先后呆过红河县的7所小学。最开始他是在红河县洛恩乡,语文、数学都上。他说,上一至四年级时,先用汉语讲一遍,再用哈尼话解释一遍,学生就容易听懂了。如果光用汉语讲,低年级学生理解不了,有的就根本听不懂。
在这一点上,倪伟宏老师也有着类似的体会。
倪伟宏是嵩明县人,汉族,丽江师专毕业,2014年9月考取宝华小学特岗教师。倪老师举了一个例子,在讲到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从一个点引一条垂线到对边的距离时,是中心完全小学的四年级,左讲右讲,学生就是理解不了。倪老师也发现,班上汉语流利的学生,讲两遍就能听懂了,但是汉语不流利的学生,要反复讲七八遍。由于课堂时间耽搁太多,担心完不成教学内容,自己就会心慌,心情会变得烦躁。倪老师坦承,如果自己能讲哈尼话,讲起来学生肯定容易理解。但是,要学会哈尼语实在很困难。
倪老师也认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低年级课程,如果让懂民族语言的当地老师来上课,效果肯定会好得多。
吴周柏副校长告诉记者,由于教师岗位考试是由州级以上人事部门组织面向全社会招考,这些年,从泸西、弥勒、石屏、曲靖、昆明等地考来的教师占大部分,当地人由于原来的基础知识较差,在同一标准下能考上的很少。实际情况是,乡镇所在地的完全小学,学生还基本能听懂普通话,但在村寨里的人,特别是边远偏僻的村寨,不管大人还是小孩,根本听不懂普通话。红河县宝华乡期垤小学一至五年级有340名学生,11个教师中,会讲哈尼话的只有4个,并且都是50岁以上的人,年轻人都是从外地来的,不能实施双语教学。而在宝华中心学校,目前还有19名代课教师,其中没有教师资格证的有11人,他们都承担着当地低年级学生的双语教学任务。
招考本地老师的尴尬
红河县宝华乡党委副书记李金生发现,和马玉梅一样,在当地少数民族中,越来越多的专科毕业生和中专、中师毕业生想在当地当老师,但未能如愿。
李金生是红河县甲寅乡人,哈尼族,2008年从云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时就取得了教师资格证,当年报考教师考试时顺利通过了笔试,接着,李金生放弃了教师岗位的面试而参加了公务员考试,之后被录取。
在边疆少数民族中,像李金生这种一路顺利的是少之又少。李金生统计过,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自己的同班同学有150多人。
在李金生那些中专、中师毕业的同学中,也有的非常希望能在当地当小学老师,但是,当这些岗位都面向全社会招考时,面对外地来的竞争者,他们绝大部分都被淘汰了。而一旦考试被淘汰,他们几乎都选择外出打工,而且多年不愿意再回乡,害怕被别人笑话。
记者请李金生联系他的几位中专、中师毕业但又在外打工的同学,但这些人都无一例外地拒绝了采访。
元阳县攀枝花中心学校的老师马锦方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考取大学的不多,而能考上民族师范学校等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的不少,但是岗位考试时,却又考不过外地人,剩下的路子,要么当代课教师,要么外出打工。
果衣完全小学的老师们也认为,三年级后,各校点的学生都到完全小学来了,拼音也学会了,汉话也会讲了,再加上融入了这个环境,跟其他同学基本无多大差距。但是要由他们去替代双语教师,确实无能为力。
从2013年10月1日开始施行的《云南省少数民族教育促进条例》提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双语教师的培养、培训制度;在民族高等学校和民族地区师范院校建立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根据民族地区的需要,举办定向双语师资班,学生毕业后择优录用、聘用到当地小学或者幼儿园工作。鼓励在民族地区工作的教师学习使用当地通用的少数民族语言。
红河州教育局人事科郭科长介绍,红河州少数民族众多,又处于边疆,偏远、分散。虽然招聘了许多特岗教师,由于语言问题仍然难以适应。教育部门也曾考虑过校点调整收缩办学,但偏远地区校点也不可能都收缩合并,是一个两难问题。而教师的考试又是人事部门负责,教育部门只能按照人事部门的标准来选择教师,无权自定标准招聘教师。
链接
全省少数民族双语教师超万名
根据省教育厅2013年底的统计数据,全省一共有1万余名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包括公办和民办学校,分布在各个州市,他们既懂汉语,也掌握少数民族语言。
在我省的2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满族、水族3个民族通用汉语外,其余22个少数民族共使用26种语言。目前,云南省双语教学主要在学前和小学阶段开展,面向14个少数民族的幼儿及学生采用18个文种进行民汉双语教学。
记者从省教育厅了解到,多年来,我省每年都采取由省教育厅主办、相关州市县承办的形式,举办多期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训,参加培训的教师都来自民族地区双语教学校点的一线教师。
多年来,培训了彝文、佤文、白文、壮文、藏文、景颇文、载瓦文、西傣文、德傣文、傈僳文、哈尼文、拉祜文、川黔滇苗文、滇东北苗文、独龙文、纳西文、门方瑶文、勉方瑶文等14个民族18个语种的双语教师,一共培训了近万人。
据分析,通过培训,民族双语教师的观念、理念逐渐转变,提高了民族地区双语教师队伍的素质和业务水平,促进了民族地区教师队伍的建设,既传承了民族文化,又起到了提升民族地区的教育教学质量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记者 刘超 首席记者 任锐刚 摄影报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1 23:16 , Processed in 0.10993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