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大学语文的“紧急状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20 18:23: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大学语文的“紧急状态”
刘擎
  中国的大学语文正处于一种“紧急状态”。我所指的“紧急状态”并不仅仅是——像11月1日《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报道所透露的那样——“大学语文”教育已经被严重地“边缘化”,而相关课程的教师倍感挫折和失落。我们都知道,每个教师都可能对自己的专业有过度的偏爱,因而可能夸大设立相关课程的必要性。如果中国语文重要,那么历史不重要吗?哲学不重要吗?国际政治不重要吗?甚至,天体物理学不重要吗(否则,我们怎么能理解“神州6号”)?如果所有这些学科都开出公共必修课,那么学生将不堪负重。所以,我同意课程设置必须有所取舍,甚至有所牺牲。

  但是,我们可以牺牲中国语文课吗?我认为不能。相反,我建议在中国的每一所大学,“中国语文”应该成为(所有专业)大学生的必修课。在这里,我所诉诸的并不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或者“培育人文精神”等等深刻而久远的理由,虽然我部分地支持这些议论,但我们暂且把这些事关千秋大业的理由搁置一面。在这个据说是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甚嚣尘上的时代,我诉诸一个最为“实用”、最为“切近”的理由,那就是,我们大学生的写作处于一种令人羞耻的“紧急状态”。

  在回国教书之初,曾听到不少同事抱怨“现在的大学生不会写文章”,我并不以为然。在以后的两年里,我阅读过学生各种文体的写作,最多的当然是读书报告和论文。个人的感受是从惊讶、到焦虑、直至麻木。我读到的绝大部分“文本”完全出于同一种的模式——那种刻板、八股到令人窒息的千篇一律的模式。我无法根据学生的文字记住他们的名字,因为那些文字仿佛都是出自同一个匿名者。后来我明白,这其实是一种流行的“写作技法”,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种“障眼法”,它可以“便利地”将那些似是而非、人云亦云的观点假扮成“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而且表达得煞有介事,像一篇雄文。这种写作已经成为当下大学生作业的“通用模板”。对于任何严肃对待文字的人来说,这是对写作和诚实的双重背叛,这是一种耻辱,这就是我所说的“紧急状态”。

  如果一个教师认真追究下去,打破那种“障眼法”的保护,会发现仍然有一些同学的确有自己的想法或者观点,但他们实在无力表达。写作对于大多数学生是如此艰难,近乎恐惧,以至于他们宁愿放弃自己的真实想法,而去借助那种“模板”来行文措词。如果你“逼迫”同学真实表达自己,那么只有一部分学生勉强可以做到清晰,更少的人能写出具有“说服力”的文章。而兼具文采、意蕴和个性风格的优秀文字是极为罕见的。是的,个别写作天才永远存在,他们在任何课程体制下都会存活,但这样的“个别”特例并不能抵消总体性的危机。

  最为鲜活的、反应学生性情的文字出现在网络论坛的“帖子”和手机短信之中,以谐谑反讽的风格而见长。的确,这也是一种写作能力,但这并不是我们语文教育的成功,而是周星驰的胜利,是“大话文体”的凯旋。虽然我也时常由衷地被同学创造的各种“大话”所感染,但我们都知道,一个社会,一种文明,仅有“大话”是近乎荒诞的。

  因此,我不同意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的一个观点:因为文学的边缘化是正常的,所以“不必要再让语文教育成为大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的确,我们的时代可以(无奈地)牺牲文学,但我们不能牺牲“中国语文”。因为,在我的理解中,“语文教育”本质上不是为了培养小说家和诗人,而是经由“文学”把握汉语的阅读和写作。我相信,这是仅仅依靠所谓“应用写作”课程无法抵达的目标。

  今天的社会,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毕业之后选择了“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在这个大趋势下,还有什么课程是必修的呢?母语的写作表达——清晰的表达、真诚的、有说服力的表达、甚至生动的、有感染力的表达——对于胜任任何行业的工作,对于有意义的社会生活本身不都是必须的吗?所以,美国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将“语文课”(英语)指定为所有本科生的必修课。中国的大学教育如何“与国际接轨”?在语言方面,难道不是应该像其他国家一样高度重视自己的母语(汉语)教育吗?难道把别人的母语(比如英语)视若自己的母语来对待才称得上是“国际接轨”吗?不,我认为这是荒诞的错位,应该叫(套用我曾杜撰的一个短语)“国际接鬼”。

  即使我们承认,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英语对中国人极为重要,即使我们同意,可以要求一个学生从小学开始直到研究生阶段都必修英语课,那么“中国语文”应该被放在什么位置?反而可以被置于一个可有可无的“选修”地位、甚至被进一步边缘化吗?如果硬要说“语文教育”只是中学阶段的任务,而大学教育的课程不应该承受中学“应试教育”遗留的负担(这似乎是温儒敏教授的另一个观点),那么同样的理由完全可以用来废除大学的英语必修课,废除其它所有仅仅训练记忆力或者考验耐心的公共必修课。

  那么,是谁、根据什么标准取消大学语文的必修课位置,我们难道不应该要求一个理由吗?

  (本文的删节版曾刊登于《新京报》,2005-11-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2 03:12 , Processed in 0.08972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