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看得见的是技术,看不见的是艺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12 20:51: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看得见的是技术,看不见的是艺术作者:薛法根

——听于永正老师上课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听于永正这样的名家上课,自然不能只用眼看用耳听,更要用心去想。那一招一式,看似方法简单,实质上是除却繁杂之后艺术化了的简约。同样的方法,到了你的手里,就不那么灵了,就没有那样的课堂精彩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方法与技术可以看得见,但运用之独具匠心却不是人人都能看得见的。探寻其中的教育秘密,应是我们听者的最大乐趣。

“看老师读课文!”

在检查学生朗读之后,于老师对全班同学说:“刚才我从你们的朗读中学到了两点(肯定了学生朗读中的两个优点),现在听老师读,你能向老师学到几点?”于是,于老师朗读的时候,我发现学生听得特别认真。有了明确的学习要求,学生自然就知道往什么地方努力了;没有明确的要求,学生往往就会走神。本以为老师的示范朗读已经足够了,可是于老师又对学生说:“下面请你看老师读课文!放下课本,看老师的表情。”于是,学生专注地看着于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了一遍课文。听老师读,看老师读,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看老师的表情,那是老师在示范表情朗读,不但要有感情,而且要有表情。这种表情的变化反应了老师对文本思想内容的深度理解与形象表现,是教师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学生看老师读的过程,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染过程,是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教育影响。于永正老师说得好:“教育的第一个名字叫‘影响’。”敢于在学生面前示范,善于在学生面前艺术化地表现,展现语文学习一种独特的美的享受状态,无疑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和教学。就朗读教学来说,我们几乎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朗读学的专业知识,尚不清楚朗读教学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样的知识、方法、技能、技巧,更多的是凭着自己的朗读经验和语感来组织学生练习朗读。在这样的情形下,与其给学生讲诸如“这里读重点,那里读轻点;这句读快点,那句读慢点”这样一些正确的废话,还不如给学生一个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让学生在欣赏中感性地把握朗读的一些要诀,从而模仿教师的样子去摸索、去尝试、去领悟。而我们语文教师,又有几个人能像于老师那样地示范?又有几个人不但能示范,而且能给学生深入浅出地传授这样示范朗读的原理与方法?看老师朗读,其实看的不仅仅是老师的表情朗读!

“你最欣赏哪一点?”

整整两节语文课,我听到于老师对学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你最欣赏哪一点?”一个学生读完后问:“你最欣赏他哪一点?”老师示范朗读、示范写作后问:“你最欣赏我的哪一点?”看了一位学生的片段作文后问:“你最欣赏哪一点?”……而更多时候,学生都茫然地看着于老师,显得不知所措,不知道该怎么欣赏?欣赏什么?于老师多次对学生说:“会欣赏别人的人才会有进步!”“不会欣赏别人就不会有长进!”让学生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发现他人身上的优点,并努力学习,是于老师的又一个教育秘诀。教学,不是告诉,而是教会学生发现,尤其是要教会学生发现他人身上值得学习的东西。这是比学科知识更加珍贵的东西,对学生的一生都有用,那就是学习的意识!“你最欣赏哪一点?” 这个欣赏的过程或许花时长,耗力多,不如教师直接总结、指点那般简练、明确,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语文知识才是最真切的,听来的、看来的容易忘记,自己经历的才最真切,也最珍贵!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懂得了怎么欣赏、欣赏什么,慢慢领悟到了学习的要义。而事实上,我们从来不会像于老师这样教,甚至想也没有想过可以这么教,可以这么问。更不会像于老师那样耐心地、反复地向学生提同样一个问题“你最欣赏哪一点?”常常是一看到学生茫然不知,就赶紧换个话头,或者自我圆场,且再也不会出同样的“洋相”了。于是,学生不会的,就一直不会;学生不能的,依然不能;学生不懂的,最后还是没有真正弄懂。学生未知、未能、未会的,教师才需要教;学生自己能学懂的、自己能学会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吧!如此,教学内容就更集中,教学过程就更简约。朴实的语文课堂就是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真正有所得、有所获的课堂!

“画了五角星的请站起来!”

课上,于老师让学生以高尔基的儿子马克西姆•佩什科夫的名义给高尔基写一封回信,在简单交代了回信的内容和要求之后,就让学生动笔写回信。这时候,学生在写信,而坐在后面的听课老师就坐不住了,纷纷交头接耳起来,似乎这个时候是不用再看的,只等着学生写后的交流和老师的评点了。果然,写了大约20分钟,于老师就让学生停笔,并请那些画了五角星的学生站到讲台前,逐个朗读,于老师逐个点评。其中最后一位男同学写得很特别,开头这样称呼“亲爱的父亲”,一脸严肃、一本正经的样子,下面的正文一连用了4个排比句,写得很有文采,让人刮目相看。听课老师都佩服于老师怎么会发现班级里还有这样一位写得特别的孩子。其实,就在我们自顾自说话的时候,我发现于老师可忙了,低着头、弯着腰,一排一排地看学生写作,不时在对一个学生耳语几句,疼爱地拍拍孩子的头,或者用笔直接帮着孩子作些修改。短短的20分钟,于老师一刻也没闲着,全班47名学生,他几乎都看了一遍。在我们偷闲的片刻,于老师早已对全班学生的写作状况了然于心,哪个同学写得好,哪个同学写得不理想,他都悄悄地作了暗号。画五角星的,就是有代表性的作文,作为课堂讲评的范例。这样的教学,胸有成竹,对症下药,岂能不精彩?怎能不高效?而我们在学生写作、练习的时候,往往就自个儿“偷着乐”了,很少到学生中间去细心地看一看、悉心地点一点、耐心地帮一帮,自然就很难掌握学生的学习程度与学习状态。课要上到学生的心里去,就必须充分地了解学生,知道他们需要什么,为难什么。只有像于老师那样,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课堂,才会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才会寻找到教育的成功秘诀!

听别人的课,想自己的路!从名家的教学中善于发现可以借鉴的方法与诀窍固然是一种收获,而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中发现我们日常教学中的缺陷与疏漏,或许是一种更为深刻的反思!比照名师,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失误,而改变自己的失误,才可能改变我们的语文课堂,最终影响我们的学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5 17:25 , Processed in 0.09345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