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程可:周游教育地球村 ( LIFE教育创新沙龙分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4 12:02: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程可:周游教育地球村 ( LIFE教育创新沙龙分享)



    本周六下午我参加了在圆恩空间由 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主办的LIFE教育创新沙龙,沙龙的主题很有意思也很吸引我“周游教育地球村”。沙龙由社会创新平台BottleDream主编衷声主持,来自美国、芬兰、以色列、澳大利亚和台湾五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们分别分享了他们在所属国家和地区所接受的教育,虽然这些个别人的分享不能代表其所属国家和地区教育系统的全貌,但也可以从中看到很多其教育的理念与特点,所以我将我做的记录与大家分享,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美国:分享嘉宾是清华大学MBA校外兼职导师司圆直,2013年因对中国各地带着乡土乡音的方言感兴趣而创办了方言网站“乡音苑”。他谈及自己在美国所接受的教育时,他说“对选择自己的兴趣爱好我得到了充分的鼓励与自由”,即便是在美国社会的标准下,他父母的教育方式还是特别放松的。同时,他们“浪费”了很多时间,高中之前没有作业,每天3:00或3:30放学,他把时间花在运动、计算机编程、抓河虾、钓鱼、玩耍与工作(送报纸、果园、杂货店;14岁以后他一直有工作自己赚钱)上。另外他提及的一点是师生关系更加随意亲近,会相互写信、老师邀请学生到家里吃饭,学院的教授也会给学生实质上的关于学习和生活上的指导,是有实质意义的导师......这位嘉宾于88年毕业,其所受的教育可能会和现在美国教育有所出入,他也提及到现在学生的考试压力越来越大,但是有一些好的东西还是被保留的,比如小学和初中阶段不留作业等。
    芬兰:有一本书叫《芬兰教育世界第一的秘密》,它在全球课时最少却在PISA测试中排名第五。分享嘉宾之一是来人大留学的本科生,来华之前她就已经轻轻松松掌握七门语言,也不耽误深入发展和探索对物理化学生物的兴趣。另一个嘉宾是现在北大做硕士交换的研究生,也对比了两个国家大学阶段的教育。
    首先,芬兰也是九年的义务教育,但是从小学到大学,其教育都是免费的,而且政府还会有补助,但是补助不够覆盖你所有的花费,18岁以后就要搬出学校住,因此很多学生从高中开始打工。学生是不需要买书的,学校会发,而且在放假前会把书收走,所以寒暑假期不仅没有作业,复习的任务也没有,可以自行安排自己的假期。而政府鼓励市民读书的政策是,买酒的增值税需要交纳20%,而购书的增值税只有8%。同时国内有很多书店,以及公共图书馆。
    其次,对于教师的要求上,芬兰要求老师必须具备教育学的硕士学位,这就从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我们国内部分大学教师只会做研究不知如何教学的现象。同时,芬兰的教师注重对于学生行为、修养和素质等的培养,学生成绩差老师不会批评,但是若学生在教室戴帽子(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老师会批评并制止,这与我们国内只重视分书,成绩好的学生做什么老师都不管的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另外,从受教育阶段上来讲,小学时即开始培养兴趣爱好,鼓励学习自由,每个班级只有20个学生,教师会重视环保和素质教育,教学生自己逻辑地思考问题。初中阶段开始锻炼学生们的独立能力(如上手工课、厨师课),同时提供选修课(外语课、艺术课、体育课),且开始增加小组作业和演讲次数。高中阶段完全独立学习,自己选课,控制时间,实行学分制(75分,其中50分必修,25分选修),一般分为五个学期(每7周有一个考试周)。分享人认为中国国内的大学很像芬兰的高中,而在芬兰的大学里则是另外一种更自由的情况。先说说高考,高考与高等教育的入学考试是没有关系的,其高考更多的是一种荣耀(选四门考,一天一门,一次考6个小时,需要自己带饭,分数不理想可以重新考一次,也可选择其他科目考,无须再复读),代表我是一个有文化的人了,而进入高等教育阶段读书需要参加相关专业的入学考试,通过方可入学。其高等教育分为高等教育分技术院校(相当于中国的大学)和大学,在大学里面大部分专业都可以本硕连读,不存在考研这个问题,毕业即为硕士,没有年龄和必须在几年之内毕业的限制,共需修完300分,100分是主专业课程,50分是副专业课程,其余150分自由选择,不强制选任何课程,不仅可以跨专业选课,且能够跨校选课。课程考前才登记是否需要参加考试,不存在中国大学课堂点名的情况。对于中国大学里学生自由度的限制,是他们觉得与芬兰差距最大的地方。
     
    以色列:分享人高佑思经历了从以色列接受传统的犹太教育到香港接受国际化教育再到北大接受北大教育三个阶段。他强调了了解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教育之前要先了解该民族及其思维方式的重要性,犹太民族(构成大部分以色列人)具有好奇、独立和有信仰的特点,而以色列人则很有自信,不喜欢接受批评,很多人按自己的兴趣做事。教育对于以色列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假设,他们希望通过特色教育系统来创造以色列民族,教育的目的是“准备孩子成为一个民主、多元社会中,来自不同种族、宗教、文化和政治背景的人相处的负责任的成员”,重点是科学和技术技能的发展。由于其人少,所以他们从小接受的价值观念就是每个人必须成功,对国家有一定的贡献。以色列人一生要经历两次“成人礼”,一个是在13岁生日的时候,考试内容是阅读、背诵并回答有关犹太圣经中一个章节的内容,很难,一般需要准备六个月。经过了成人礼,会觉得自己已经心智成熟,长大成人了,对以色列学生很有影响。它能提高学生自信心,让其对自己的家庭和宗教文化感到自豪。另一个成人礼是服兵役(男生3年,女生2年),高考是为了能够进入更好的军事单元,服兵役意味着你长大成人,开始对社会负责并服务社会,并且能够提高自信,训练其面对学习、军队训练多重压力时的自我管理的能力。兵役结束后更成熟,开始一边念大学,一边工作的高强度生活。同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在以色列他们从小就被鼓励要质疑权威,有自己的思考锻炼思维,学会提问,不会提问的孩子是没有前途的,这种提问是真正的源于兴趣和好奇,而非为了成绩。高佑思对以色列教育的总结是教育第一:“多方位教育”、“犹太培养”和“多元文化”,学生要能够质疑权威、爱好读书、学会提问、勇于尝试、自信以及变通。
    澳大利亚:分享人贺默修强调了澳大利亚教育系统中对于“研究”的重视,他们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被要求到图书馆查资料、写报告,现在的新政策要求高三的学生必须每个人在老师的指导之下做独立的研究项目,这种研究活动是学生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的根本来源。到中国之后,他有一门考试由于写的都是自己的理解、而老师要求的是课本上的答案,所以他拿到了很低的成绩,这让他很不能理解。
    在澳大利亚5岁到15岁的教育是必须的,其最重要的教育主题包括:宽容、探究、独立的研究、持续性、团队合作、解决冲突、思考和分析、表达自己的想法、创新点、想象力。考试时候问题常常是“如何”和“为什么”而非“是什么”,而且演讲和团体作业比较多,老师要求学生独立学习。学生根据高三所有成绩总值排名进入大学,大学学费不是免费的,学生从政府借款,工作后再还。澳大是第四名出口教育的国家,留学生在大学里可占到50%的比例,其学费是本国学生的2倍。我觉得这种做法好赞阿,直接让别的国家的留学生解决了本国学生高等教育费用的问题,但前提是能够做到教育出口。
    此外,他在对比中澳教育时强调的一点是师生关系,中国师生的权力差异比较大,而在澳大利亚的大学里,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从称呼上来讲,都是互称姓名。同时,我们的课程多作业多,而澳大利亚则是课程少、研究项目比较多。
    台湾:分享人黄若筑于台大毕业,现于北大读研。她向我们介绍到,台湾的教育改革是从1994年“四·一〇”大游行开始的,它很好的推动了台湾的教育公平,在偏远山区里建立起了乡村学校和社区学校。也开始官民同步努力,去保护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去创造未来而非复制过去,强调人本教育,开展乡土教育,以及多元文化的教育。同时,家长也逐渐参与到学校活动中去,例如:导护家长、晨光时间等。
    在台湾中考和高考都有两次机会,且有多元入学和特色招生体系,从小学开始就有音乐班和美术班,与普通的招生不属于一个体系内。
    另外,在台湾,有一半的学生选择技职教育,进入高职学技术而非去读高中以考大学为目标,技职教育是与公司合作的,相当于在学校进行了职前培训。我觉得这是大陆职业教育发展可以借鉴和参考的一点。
    此外,提问环节有人问到嘉宾们所在的国家是否有“政治性”灌输课程,回答都是否定的,他们所开设的都是基本的公民课程。也有分享嘉宾对于我们强制的“马原”等政治课表示吃惊不理解,也对于不少学生去参加国考、趋之若鹜地入党行为表示质疑。
    坦白说,我听完几位嘉宾的分享之后有点儿失落。在他们的讲述中,我看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性、教育对于个体兴趣发展、对于素质培养、对于多元文化、对于提问创新、独立研究、承担社会责任等各方面的关注与强调。反观我从小到大接受的应试教育,不免有种悲哀感。但是在再次反思的时候,我觉得需要注意两个问题:
    1.分享人相对而言都比较优秀,接受的教育也都较为优质,其所接受的教育能否代表其国家或地区教育的普遍现状,而我所接受及了解到的教育不能代表中国教育的现状,我国教育质量的分层与差距也是非常明显的,有人享有发展个性和兴趣的特权,也有人还处于无法接受较高质量教育去应试甚至面临辍学的现状。这是“全称判断”给我的警觉;
    2.分析其教育的政策、制度、理念等方面时,我们无法脱离开包括国家的体制、发展阶段、文化、历史、思维方式等因素,我们无法脱离开情境去谈问题。
    虽说这样的讲述以及我的记录中可能会出现偏差或者片面,但是毋庸置疑的一点是,他们的确有不少值得我们借鉴与参考的地方,无论是从政策上还是从理念上。当下我们不断地强调素质教育,但是素质教育真正的内涵是什么?我们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又该是什么?在别国和地区的教育中一步步给孩子更多的选择和自由,塑造其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增强其真正的责任意义上的培养时,我们需要怎样结合现状进行教育改革来培养更健全的人,以及去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我们的教育自信应该如何建立?而当我们在做研究时,是否能够将各个阶段的教育作为一个整体,用一种连续性而非断裂的视角去看待整个教育系统?
    分享略冗长,每一个小点也都可以更深入地进行研究。希望能够对同学们有所帮助,让大家有所思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6 04:04 , Processed in 0.10359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