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香港、美国与国内课程与课堂的比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3 10:14: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香港、美国与国内课程与课堂的比较----教改探讨(569)作者:新视野2009_ezo
    香港、美国与国内课程与课堂的比较
本次在北京大学听专家“跳出教育”的深入解读和分析,在香港实地考察教育情况,在美国全方位体验美国教育,这对我无疑是一次全面的洗礼,更多的是多了一分思考。
一、教育观念的差异明显
总体而言,感觉中美之间教育的差异,具有突出的特点——
美国教育在不断“反思”中前行。多元文化影响的美国教育,如其美国社会一样,是难以以一家之言、一个规范去建立系统和完善的教育,在发挥各个学校的积极性的基础上,引领教育发展的基础力量就在于“反思”。印象深刻的是美国教育很少谈取得的成绩,教育研究者更多地是“谈问题”,每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都有其典型的问题,如种族问题、城乡问题、课程问题、社会需求问题、教育测评问题等等,正是有这种直面问题的勇气,才有了一个又一个对问题解决的政策、法规的出台,才有了教育不断前行的现实。
香港教育在不断“融合”中完善。地处东西方文化碰撞的香港的教育,面临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适应殖民地管理时期的社会需要,教育的定位和实施都曾经在相当长时期内为“大部分单向接受西方文化”的状况。但难得的是,香港固守中华传统文化的民众基础和“兼收并蓄”的文化内核,使其从来没有失去过“自我”。于是,社会各界参与、投入教育的热情激发出来,有的注重解决“平民教育”,开办弱势群体的基本教育类学校;有的注重培育“贵族教育”,开办高端需求的优质教育;有的注重信仰的追求,开办与“宗教观”相适应的教育;有的注重文化差异的现实,以语种、民族、就业、升学等相匹配的各类教育。林林种种的各类教育在新的时代变化中,不断地吸收西方的文化内涵,不断地与中华文化的丰富,形成今日的“可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可立足当地走向国内”的人才培养格局。
国内教育在不断“批判”中发展。我们承担了世界最大的教育数量,因此也产生了世界上最大的教育环境差异,但却以最大的努力建立起“4%”的财政投入机制,满足了基于全体国民的最基础“教育公平”的保障。但我们也陷入了“应试教育”“机械学习”而难以突围的困境。由此,“批判”却成为今日“教育问题”的主流,而且大部分“批判”不无例外地将教育的职责扩大化,大凡当今的社会问题结论都可以概括为“教育的问题”。当教育成为社会的真正弱势群体、成为社会攻讦的对象之时,其实“社会病”就几乎陷于沉珂之中了。
二、课堂教学很有特点
美国实行的是“走班制”,学校开设的每种选修课程依据其深度、难度分为基础、一般、高级等若干等级,分别编号,供不同年级、不同程度的学生选择;低水平课程为基本要求,修满学分即可达到毕业水平;高水平课程与大学衔接,学分为大学承认,这样既保证了毕业生质量,又为学有潜力、立志成才的优秀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深造机会。这些课程的实施,都需要有强烈的课程意识。正是如此,美国的课堂教学便有了各种“另类”——
课堂一:中国校长体验的美国爬树课
在布罗克顿公立学校(Brockton Public Schools),来自大鹏新区的房创新校长与学生一道,体验了一堂别致的“爬树课”。
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敢于挑战的勇气,布罗克顿公立学校校长很高兴地带领我们来到学校周边的森林里,原来在这里布置了一个“大树攀援训练场”。在巨大的松树上,按一定的间距钉了很多铁把手,在大树离地8米以上高度,有上下1.5米左右高度的两条巨大的绳子连接两棵树。
训练开始,房校长全副武装,头盔、保护装置一应俱全,三个女生作为小组成员共同确认“保证房校长的安全”,并表示“我们永远在一起”。房校长快速攀援到横跨两树之间的绳子上,开始艰难的绳上行走,过去容易回来难,回到一半的时候,房校长失手了,身体快速地失去平衡,在我们的惊呼声中,保险绳已牢牢地系在学生的身上,滑落的瞬间就被两个女孩拉紧的保险绳所控制。
活动在惊险之中结束了,思考却在我们的脑中久久停留。
攀爬高度8米以上,还要走过约5米的空中距离,中国连男孩子也不敢轻易参与的活动,可在这里,参加训练的却多为女孩;简单的爬树,却把团队合作、彼此信任、契约精神等融入于教学之中;发挥学校自身的优势,如人才、如资源,学校完全可以开发出适应学生及社会需求的课程,并非我们脑中一闪而现的“巨厚的书本”;生存的技能是学生成长的必须,我们的学校完全有能力、也有责任和义务去为学生的生存能力的提高而努力。
课堂二:操场上的科学实践课
2013年6月11日,我们来到了布罗克顿公立学校(Brockton Public Schools)观摩了一堂科学课,课程内容为“设计一个高尔夫球场”,教学形式为“学生分组完成拟订任务”,任务目标为“制作一个高尔夫球洞(符合球洞设置标准),放置于合适的位置(要求符合环保),考虑经济效益,并作出运营规划等”。学生前期的准备情况我们不清楚,但上课开始,教师就带领学生到学校的草坪上,学生4人一组,分别带来了制作球洞所需的木板、木条、铁皮、粘合剂、胶带、手工刀、计算用的纸张、标示用的笔、电工钻、射钉枪等等完备的工具和材料,每个学生都按照小组的工作分工,按照事先集体讨论的设计图,立即投入到球洞的制作和布置之中。有的工程进度,有的量算木板与木条的尺寸,有的拼合物件,有的在教师指导下用学校提供的电锯现场锯木条(涉及安全有教师陪伴,其他环节教师几乎没有参与),并在校园的草坪中选择小组设计制作的球洞予以放置。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可圈可点,一是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极为专注,无需教师的督促;二是极为快乐,笑声不断,小组成员合作愉快;三是彼此都对自己的作品很得意,充满自信;四是精细施工,对每一个细节都认真做,反复修改,力求最好。
粗看这样的课真没什么意思,这么简单的事学生竟花了整整两节课,既没有我们常见的知识传授,也没有我们常用的“理实结合”的教师实践指导,更没有实践活动结果的“好”与“不好”的评定。但审视各个环节,我们又发现其与国内不同的课堂生态,如前所感学生的课堂表现就是在国内的学校中难以看到的美景;尤其是要完成教师的教学要求,课前与课后还有很多的综合学习任务,才能解决运营规划等问题;而但就制作完成高尔夫球洞所需的知识而言却相当丰富:一是数学知识的深度运用。学生设计图纸的过程就需要大量的数学知识,如圆的知识、立体几何学、角的计算,而实际制作和拼合就是对前述知识的验证。二是物理知识的综合运用。球洞的力学设计是否合理、实践验证是否能证明有效,以及施工过程中钻孔的深度是否合适,拼合物件所使用的粘合剂、胶带的量都需要实践验证,对综合能力的提升有明显的效果。三是环境学的知识学习。球场布局中的生态学是必须考虑的,涉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环境友好的设计和施工等。四是美学知识的学习和体验。布局的美、工程施工的美、设计的形态之美等等,都在这样的课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学习和体验。五是经济学的学习和理解。要完成经济性工程设计、做好运营规划等学习任务,学生需要浏览海量的经济学知识,并可能对区域需求的社会调查,才有可能制定,因此,又是对学生经济学知识的一次全面的实践运用的检验。
课堂三:自由学习的学生
在美国的Segue charter Schools,这是一所“特许学校”(charter Schools)参观时,看到学生的课桌大致为梯形(便于随意分组学习),这节课上的内容为“南北战争”,教师先让学生课前陈述所了解的相关知识,并让愿意表达的同学向全班汇报,然后是观看电视专题片,而后是自主学习,有困难找老师指导。课上的大致如此,奇怪的是:看电视时学生有的坐、有的站,还有的趴在地板上,更有一位学生干脆伏在地上睡觉,而这些都没见教师有任何干预。我特别询问,老师说“也许孩子(睡觉)困了,休息好才能学习,相信他会安排好自己的学习。”
看到这样的课堂教学,引发我的思考。一是独具特色的美国教室。美国中学的教师都有固定的教室,每一位教师都尽力把自己的教师不值得独具个性、学科特点张扬的环境,政府规定每位教师可以每年投入300美金购买物品并予以减免个人所得税,以支持教师的行动。在教师的教学管理上,规则无处不在,教室张贴有“教师制定的规则”,学生一旦违规只需要教师告诉其“离开我的教室”即可,绝不会有学生与教师顶撞的现象发生,因为是“到教师的课室求学”,心里有一种基于“知识的尊重”,教师的权威得到应有的尊重。二是选课制实现了因材施教。国内基于“教育公平”不允许把学生按学习程度和分数的高低分班教学,但学生的学习程度不同、学习的差异始终存在。美国学校将教师所开设的课程,具体要求、上课地点、难度、学分等公布,将“选择教师”的权利交给学生自己。“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学生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经历了学生自己的选择,学生没有受到歧视,更是对自己学习的尊重。而相近水平的学生集中学习,更有利于教师的“因材施教”。三是基于契约、规则清晰的教室,保证了师生关系良好,也为社会培育了守规则的人。教师在自己的教室里是“主人”,而来求学的学生是“客人”,主人的待客之道是尽力让“客人”满意,受到称赞,得到鼓励,让每一位小客人都感受到快乐,就自然成为“主人之道”。教师的职责还在于传授知识和育人,教室的规则每个教师的要求不一样,但都很清楚、具体,选多少门课就将适应多少个不同的“规则”,读完中学可能面临50个以上的教室规则,就为学生进入“充满规则”的美国社会做好了准备。四是教育的公平在学校得到高度维护。美国没有专门的为残障学生提供的“特殊学校”,接受残障学生是每一所公立学校的义务,而美国社会也给予资金、人力的保证。在几乎每一所学校都看到有残障学生就读,每一位残障学生有1——2名专职社工提供服务,在教室里上课也受到特别的照顾,确保残障学生就学的学习。残障学生融入正常学生的学习活动并受到的特别“关爱”,对所有学生都是一种激励和正能量,教师关照残障学生成为习惯,自然对每一个孩子都以“爱”的教育成为常态。较之国内街头鲜见残障人,而美国满街都有残障人的活动,从教育开始就使其融入社会功不可没。
三、学校行动策略思考
反观国内的教育,我们有自己的优势,但也存在亟需改善的空间。
但是,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转变不可能靠政府的“一声令下”“立竿见影”,也不可能凭着教师个人的“一腔热情”“说转就转”。可是,基于学校的行动却需要一刻也不能停地全力推进,其行动策略可以为——
一是加强学法指导,增强学生接受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学习永远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的最大作用多为“促进”,有效的学习是有方法的、是有章可循的,大绝大多数学校恰恰忽视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即便有泛泛的指导书,但既不系统,不能涵盖所有学科;又不具体,学科学习的要求不是十分明确;更多的缺乏“引导性”,对“学会学习”所涉及的资料检索、书籍阅读、问题梳理、写作规范等指导性的参考大多不够到位。
二是做到“兼收并蓄”,发挥有效教学理论的支持作用。美国教育家布鲁纳20世纪60年代发起教育改革,总投入15亿美元,十几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参与,中小学教师100%为本科,还有20%的研究生,但历经8年的改革以失败告终,总结失败的原因布鲁纳说,主要是实施的“教师素质太低了”。要知道这就是我国目前正大力推广的“发现学习”,如果简单否定我国传统课堂的价值,一味地盲从“跨文化”的国外理论,风险将是很高的。香港粉岭救恩书院到国内学习山东杜郎口中学的“合作学习”效果明显,主要是将“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进行了广泛而又深入的讨论、消化与吸收,使参与的教师形成基本的共识,并做大量的“本地化”处理,消除了外来模式的“形式主义、教育负面”。因此,在加强教师继续教育的同时,探索校本行动模式,广开言路、杜绝行政命令,使每一项改革发挥出更好的效益。
三是制定学习规范,让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教学大多具有“功利性”,最大的功利就是学生的成绩,实际教学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过分注重“知识点”过关,忽视“知识系统”的构建和引导,导致学生的学习“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被动地“跟着教师学”。学校的教学管理一定要在“学生成绩”方面有足够的“容忍度”,要给教师的教学提供可能的宽松空间,使教师能部分脱离直接的分数压力,从而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在此基础上,编写“课程学习规范”,把系统的学科学习任务和要求在学期初就让学生“心中有数”,从而引导学生“变机械接受学习为意义接受学习,再进一步发挥学生的创新性,在学科教学中倡导发现学习,最终引导学生综合各科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行研究型学习”。
四是改善师生关系,设定师生关系红线。美国的中学生之所以很少与教师发生冲突,其中重要的是有一套完善的规范,教师要“与学生的眼睛同高度交流”等详细规范制约,而学生违规处理有“离开教室反省、学校禁闭室、居家三天到一周、开除学籍”等等处分,香港也有“强制转学”的处分,有了这些外在的规范对学生的压力,自然不敢轻易“越过红线”。而这都是目前国内所缺失的,或者执行不到位的。师生关系的改善,目前的校本行动需要设定规范,更多地强化教师的“施教准则”,把保护和尊重学生的语言和行为细化,以持续改善师生关系。
五是强化学习过程,提供学习品质。在美国的学生作业必须独立完成,有困难可以请教老师,但不可以向同学借阅和参考,抄袭作业在美国是极为严重的违规。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要有开放性,作业的布置不要仅仅局限于模式化的、简单重复的知识训练,更注重思维性、独立性的思考,引导学生有自己的见解、有自主的探究,学生的“抄袭”便有迹可循,处理便能及时、有效。同时,每学期至少一次专题研究作业,美国推行的科学研究“白开水”问题引导,如“水真的100度烧开吗?”,由此提出系列追问,在追问中探究各种不同的可能,从而形成研究的能力。
六是消除技术化教学趋向,倡导发挥教学艺术。深圳在教育技术设备的高投入,相对于美国和香港来说几乎是“奢侈”,但这些投入的效益却值得深思,但就“电子白板”来看,我市为课堂标准配置,而美国和香港全校也只有有限的几间教室有,但其100多种教育应用功能,我们只用了不到10种。目前的中小学公开课的课堂,无论什么课,都用多媒体,教师用大量时间到处搜集动画资料、编制课件,而对教学的艺术表现的精力却投入较少。教学是一门特殊的艺术,一旦过度依赖技术,将使教育者自身的水平降低。因此,需要集全校学科和技术研究的力量,总结有效的技术应用,把挖掘教师“教育艺术”的潜能作为学校的最高要求。
七是务实课题研究,把解决教学问题作为突破口。我国目前的教育研究普遍存在语言晦涩、机械套用国外教育理论的时髦病,同时垃圾论文成堆、道德失范也是教育研究的普遍,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职称评审中对论文的过度要求,也在于学校面临上级评价中对课题数和论文发表的指标。教师的工作主体在于“如何教育引导学生”,其中充满的系列问题和困扰很多,一线的基础材料和信息也极为丰富,如何引导教师“眼睛向下,关注教学的问题;眼界向外,关注来自八方的理论”这是学校教育科研发挥绩效的必须。因此,学校在制定机制,用好科研支持的力量和资源的同时,更要做好支持教师研究工作、研究工作中的问题,以提高工作效益的指南。
其实,上述行动的基点在于“正确对待高考”,正确对待“学生分数”,只有我们教师的眼界高远,放眼社会发展的未来;只有我们的教师眼光“向下”,关注学生“人的成长”。教育的本源和价值,才有可能在课堂得以实现,长期缺位的“教育家”才有希望在我们身边诞生。(魏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6 03:18 , Processed in 0.07325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